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迎朝阙 >

第3章

迎朝阙-第3章

小说: 迎朝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分时节绿柳斜,青荷欲压满水池。点点霏霏落天水,灼灼晴日换罗伊,以后你就叫罗伊吧。”她来回踱步道。
  “罗伊,这个名字真好听。”赵嬷嬷拍了拍那孩子的肩膀道。
  “谢谢四小姐。”她紧紧地握着手里的橘子,脸色红扑扑的,大约也听不懂是好是坏,只是看屋子里的人都觉得好,便好。
  “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宛蓉转过身冲着她笑道。
  陈怀泫也不知何时出现在窗外,静静驻足,细细品着小女儿刚才胡乱绉的两句诗。
  “小小年纪景写得不错,虽说少了新意,但是对仗还算工整,意境颇足。”他从门外进来时身上已经湿了大半。
  “父亲为何站在窗外呀?”宛蓉心中奇怪,好好的要淋坏人了。赵妈妈早斟了一杯茶水递过去。陈怀漩接过,喝了两口便搁下了。
  父亲虽看起来有些严厉,时常板着脸,外人只道他铁面无私,哪里知道私下里最和气不过了,以至于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责备过她。
  宛蓉听父亲言语里有夸奖的意思,心中小小得意了下。神采飞扬道:“那当然了,父亲六岁便中了童试,女儿于父亲一脉,自然像您啦。”
  陈怀泫呵呵一笑,又拿了两本周易和礼记给她,只吩咐她用心读便是。
  宛蓉双手接过,油嘴滑舌道:“父亲这般栽培女儿,是要女儿去考状元吗?”
  陈怀泫慈爱地理了理她鬓角的散发,蹲下身来,又替她整理了下领角。“四儿切记,有才华虽好,能明理才最重要。读书使人豁达平和,心境开阔,于你以后的生活总是好的。”
  宛蓉见父亲说的认真,微微屈膝朝陈怀漩施了一礼,郑重道:“是,女儿记住了。”
  陈怀泫走时的背影是那么高大,连把遮雨的工具也不带,古青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苍雨里。他潇洒自若,一如向往的人生那样,坦坦荡荡。
  进入七月盛夏,天气已是格外炎热。罗伊在宛蓉身边已经渐渐习惯了起来,不再如初来乍到那般小心拘谨,如今看上去倒活泼的很,疯魔起来连她也闹。
  “四姑娘,你看这池子里的鱼长得真肥。”罗伊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此时她们几个正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拨弄池塘里的鱼。
  这鱼原本是买来给陈老太太解闷的,老人家平日里最喜欢看这些欢脱跳跃的东西。这其中有两只,是蜀中运来红白相间的锦鲤,十分珍贵,陈老太太也最喜欢。
  罗伊大概往常没接触过这些斑纹奇特的鲤鱼,兴奋的左拨右拨,吓得那鱼都往下游跑,偏她又是个调皮的,早拦了网在那,鱼儿们纷纷卡在那里,见她又拿着竹竿去敲鱼头,吓得鱼儿们四处躲蹿,趁宛蓉不注意的时候还拿水泼她。
  嬷嬷呵斥住后,要拉去处罚,还好宛蓉及时拦着,才免得她受皮肉之苦。不曾想第二天,那两只鲤鱼竟然飘了起来。
  那可是陈老太太的心爱之物,陈老太太知道后问是谁下的手。宛蓉担心罗伊被处罚,便说是她弄的,好在陈老太太知道宛蓉素日是个调皮捣蛋的,只罚了她两天的禁闭。
  从那以后她们便在外人面前装装样子,关上房门几个还是一处吃一处睡,打打闹闹。
  这日宛蓉早早地随佟氏去给陈老太太请安,老太太的住所是陈怀泫单独辟出来的一块宅子,大宅的最北边。
  这里面假山环绕,流水潺潺,羊肠石子路边栽满了各式花朵,偶尔还有几只天外飞来的麻雀,环境清幽,格外的养人。
  只见陈老太太还在暖阁梳洗,佟氏径直走过去接过丫鬟手中的洗脸水轻轻放下,示意她们退下,亲自将面巾拧干递给老太太。
  待陈老太太睁眼时才发现是佟氏在身边侍候,笑道:“你来了,这些事让她们做就好了,何必你费这个心。”
  佟氏接过陈老太太递过来的面巾又洗了洗重新递过去,“这些都是儿媳分内事,您不嫌儿媳服侍的不周,已经是疼我了。”
  陈老太太漱了漱口,眼睑堆满了笑容。冲宛蓉招了招手,“四儿,过来。”
  宛蓉见祖母叫她,便笑嘻嘻地迎过去了。
  她将宛蓉拦在怀里,对着镜子说:“四儿觉得今日祖母梳什么发式好呢。”
  宛蓉见祖母问她,一时也没有好主意,只见梳妆台上有一块上好的金色半月梳,眼神一亮,道:“祖母不如梳个扇形髻。”
  梳头的丫鬟反应倒快,宛蓉话音刚落,她便开始着手梳了起来。这发式要将全部头发梳拢于头顶,再取一半头发编成扇形固定。髻前刚好扣上一把金色半月梳,显得端庄持重。
  陈老太太对着镜子左右照了照,眉眼含笑,大约是很中意。平日里头上多是装点得富丽堂皇,光是珠钗戴着都怪累人的。
  今日忽然换个新鲜的,一下子倒是轻松了不少。毕竟是年纪大了,简单又不失庄重的装扮最为合适。
  春香站在陈老太太身后,望着镜子笑道:“还是四姑娘的点子好,奴婢给老太太梳头梳久了,如今人倒笨了。”
  陈老太太呵呵一笑,小孙女的点子确实不错,她很受用,于是在众人的搀扶下领着宛蓉一块用早膳去了。
  余嬷嬷已经抬了食盒进来,菜式都已经布置妥当。佟氏扶着陈老太太坐下,亲自舀了碗红枣桂圆粥,又布了些清爽可口的小菜一并放置在老太太面前。
  陈老太太尝了尝,大约可口,多吃了些。见佟氏一直站着,笑道:“让丫鬟们来吧,一起坐下吃些,这粥不错。”
  佟氏得了口令,这才挨着旁边坐下来,丫鬟们另添了副碗筷搁置在她面前。陈老太太用东西颇有讲究,必须是成套的才好,她最爱这套青花瓷器,别致不说,有几分烟雨湖畔的韵味。
  陈老太太像是想到了什么,顿了顿筷子,“过些日子大丫头该回来了吧?”
  佟氏闻音搁下筷子,用帕子沾了沾嘴角:“已经在路上了,估摸着这几日就到了。”
  宛蓉一听大姐姐要回来了,心里高兴得紧。追问道:“真的吗?大姐姐真的回来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5章 锦上添花
  佟氏心下微酸,连她都有半年多没见过大女儿了。也不知道在长安生活的好不好,尽管每每书信往来中都是报平安,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这一去长安就是半年,怎能叫她这个当母亲的完全放心呢。
  宛蓉见佟氏眼眶红润,也不知道是为何,“母亲怎么好好的哭了?”
  佟氏这才方意识到失仪,赶紧沾了沾眼角的泪水,朝陈老太太道:“媳妇失仪了。”
  陈老太太叹了口气,“别说是你,当年四儿爹离开江南去国子监读书时,我又是何等的伤心,盼星星月亮似的,望着他回来。就是我也十分想念大丫头。”
  宛蓉心下明朗,站起身来,给陈老太太和佟氏分别添了些菜。“原来祖母和母亲是想念大姐姐了,都怪四儿太笨,大姐姐不在的日子里也不会哄祖母和母亲开心,竟惹你们生气了。”
  陈老太太听后呵呵一笑,她家四儿可是个牙尖嘴利的小人儿,要说哄人,这府里上上下下竟都不如一个五岁的孩子,可叫人笑话了去。
  佟氏脸上的愁绪也渐渐散去,服侍老太太又用了些粥。待老太太休息妥当之后,才带着宛蓉离开。
  高祖十三年陈怀泫还在长安当差,那时当今皇上还是东宫太子,陈怀泫曾任太子府詹事。太子的女儿嘉禾公主同陈怀泫长女宛仪同年同月生的,都是高祖十三年六月。
  公主三岁的时候,长安府内侍省想为她选个伴读。陈怀泫才学声名远播在外,又深得太子重用。
  他家长女从小耳薰目染,受益良多,于才学敏思上颇有几分家父风范,自然受到内侍省的关注,于是高祖皇帝下旨让陈怀泫的长女做了嘉禾公主的伴读。
  后来太子登基,因为陈怀泫外放,舍不得爱女远在千里之外,特请旨将长女接了回来。
  只是嘉禾公主和宛仪脾性相投,皇上重新为她选王公贵族陪侍没一个入她眼的,闹了阵子于今年年初又将人接了去。
  佟氏自是百般不愿意,五个孩子中两个早夭,剩下的这三个可谓都是她的心疼肉,怎么舍得骨肉分离,为着这个早也哭晚也哭。
  宛仪虽然年纪不大,为人处世却十分得体。“母亲要保重身子才是,女儿是去做伴读,又不是去吃苦。况且嘉禾公主待我极好,吃一处,睡一处,半点劳心的事都没让我做过。母亲就当女儿去长长见识,将来出去就算不能替爹爹和您长脸,也不至于辱没了门楣不是。”
  在长女的宽慰下,佟氏才渐渐心安。
  至那一分别后,如今又过去了半载。
  韦姨妈从扬州远道而来,邀请佟氏和宛蓉去郊外泛舟,佟氏知道小女儿喜欢坐船,便带着她和丫鬟们前去赴约。夏季的天气干净明朗,万里无云,连带着郊外的空气也十分新鲜。
  宛蓉和熹宁还有罗伊三人拿着扇子穿梭在花草里追逐嬉戏,佟氏和姐姐走在前头说着话。
  韦姨妈摇着扇子边走边道:“仪儿该回来了吧。”
  佟氏闻言:“快了,过些日子也该到了。”
  韦姨妈感叹道:“仪儿今年也十一岁了。”
  “是呢,时间不知不觉过的真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孩子们就这么大了。”
  说话间又回头看了看正在奔跑的宛蓉。“四儿,小心些,别摔着了。”
  宛蓉回过头,“母亲,我没事,我正在和表姐玩呢。”说着又和二表姐熹宁互相追逐了起来。
  韦姨妈道:“再过个几年,宛仪也该议亲了。”
  韦氏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和宛仪差不多的年纪。为此,他们夫妇二人就想着将来聘了宛仪做媳妇,一家人也好亲上加亲。
  不过素日也知道这几个孩子是妹妹妹婿的心头宝,这不听说宛仪快要从长安回来了,上门探探口风。
  “我和他父亲都想再等几年,在我们眼里她还是个孩子,还未及笄呢。”
  倒不是佟氏不愿意做这门亲事,只是觉得孩子还小。
  宛仪是他们夫妇二人第一个孩子,出生那年在长安,陈怀泫还亲手种了几株桃花树,意在长女岁岁安康。
  长女自从做了公主伴读,一个人留在长安,远在千里之外。养在身边的日子原本就少,如今回来自是想要好好疼惜才是,怎么舍得这么快就给女儿寻亲。
  韦姨妈道:“宛仪那孩子自出生后,一直在长安待得多些,现在回来一家人该好好聚聚,不能再骨肉分离了,以后就在江南找门亲事才是。”
  韦姨妈似乎不懂佟氏的心思,继续旁敲侧击着。
  佟氏理了理鬓角的头发,“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夏天的天气真奇怪,刚才还晴空万里,这会就雷声大作,乌云漫天,突然下起雨来了。
  为了躲雨,一行人上了水船,坐在船上看着湖上的风景。下过雨,天气也跟着凉爽了许多,佟氏和韦氏说着话。宛蓉和罗伊坐在船尾,借着湖里的水往对方身上泼着,渐渐有些玩累了,坐在佟氏身边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七月中旬这天,佟氏早早叫她起床,宛蓉实在犯困,瞅了眼窗外天空还是灰蒙蒙的。
  睡眼惺忪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梳妆台前哈欠连连,任由罗伊和燕绡给她穿衣打扮,家里每个人都喜气洋洋,都道是长姐宛仪的车马快到了。
  用冷水洗了把脸后,意识才渐渐清晰起来,收拾妥当后罗伊和燕绡把她推到大门口。
  陈怀泫和佟氏早早地等在了这里,佟氏穿了身水蓝色的衣衫,脸色欣喜之情透着眉梢都快要沁溢出来,盯着路口生怕错过了什么,眼睛眨也不眨。
  陈怀泫则一身青色长袍,双手背在身后,眼神里蕴含着一丝柔和,面上也如佟氏一样满是期待之情,今天大女儿千里之外回来,做父亲的自然高兴。


第6章 桂花飘香
  车马声渐渐地近了,直到一辆锦色绣牡丹花的帐帘停到跟前,佟氏再也控制不住日思夜想的心,豆大的眼泪潸然落下。
  府里的嬷嬷们上前打开车帘,先从马车上走下来的是紫兰和紫玉,这两人是宛仪的随身侍女,看起来眉目清秀,端庄懂事。
  接着就见一袭碧色倩影缓缓映入眼帘,下了马车才看得清楚。一双巧目顾盼生辉,面如凝脂,笑起来明媚皓齿,走起路来身后长长的裙摆仿若莲花盛开了一地。
  半年不见,宛蓉只觉得长姐又长高不少,仿佛这个年岁的孩子长得格外快。
  佟氏早早地一把抱过宛仪揽在怀里,哭得泣不成声,见此情形,陈怀漩也有些动容。
  宛蓉不忍心见父亲母亲伤感,上前安慰道:“祖母还在里面等着呢,母亲要哭也得等见过祖母一起抱头痛哭阿。”
  长姐懂她话里的意思,止住眼泪,“现在女儿已经回来了。”
  佟氏闻言,这才松开手,用手里的帕子沾了沾女儿眼角的泪水。“终于回家了。”
  宛仪见陈怀泫也在一旁,又红了眼眶,退后两步曲膝道:“女儿给父亲母亲请安,祝父亲母亲身体康泰。”
  陈怀泫心下一软,赶忙拉起。“好女儿,快起来。”
  她低头环视着众人,这才注意到站在旁边的四妹妹,低头冲宛蓉笑道:“半年不见,四妹妹也长高了不少呢。”
  宛蓉嘿嘿一笑,任由她牵着一起去里间给陈老太太请安。
  祖孙见面,免不了又是一番喜极而泣。
  陈老太太抚摸着孙女的发丝,“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吧?”
  “不走了,孙女留在家里好好孝敬祖母。”她坐在陈老太太膝下笑着答话。
  朝堂之事自然瞒不过陈怀泫,柔然可汗有意向长安提亲,以结两邦之好。怎奈皇上膝下并没有适龄的公主,只有一个嘉禾,年满十一岁,可是那柔然可汗都六十有余了。
  皇上最疼爱嘉禾公主,断断舍不得幼女远嫁。权衡之计,只有将嘉禾议亲之事早早提上日程,婚事先定下来,柔然才无话可说。
  既然要议亲,书自然不能读了。要跟着嬷嬷们学习女工,刺绣,礼仪,以及协理管家之能。这不,方便了大姐姐不用做伴读了。
  陈老太太呵呵一笑,是啊,虽说公主还未及笄,这时议亲尚早了些,倒是也比嫁到柔然强。
  如今只是先议亲,定下来等公主及笄礼后,再嫁过去也不迟。
  于陈家总是有好处的,再不用骨肉分开了。
  因着宛仪车马劳顿,寒暄过后陈老太太便让她回屋休息了。
  宛仪的屋子是佟氏亲自带着人收拾好的,来来回回看了好些趟。她素日里喜欢的,佟氏都一一备好,还给这个院子起了一个十分文雅的名字,绿芷轩!
  傍晚时分,夕阳弥漫在房顶,绚丽的颜色时而大红时而深紫,远远望去好似一张娟绣,上面汇集了五颜六色的光彩。
  宛仪从长安回来给家里每人都带了礼物,陈怀泫的是一副《秋山箫寺图》,老太太和佟氏分别是一件裘狐披风和楠乌木手串一副,延朗是件文房四宝,而宛蓉的则是一把金丝玉笛。
  一般笛子十二孔为主,可是这把金丝玉笛却只有九孔,长有十一寸,摸上去光润如水,触骨生凉。
  深色的外观就像软玉上泼满了墨汁,光泽四溢,看起来十分精致,就连陈怀泫都赞不绝口。
  “书上记载说古时梁武帝曾制作十二律笛,他的夫人丁氏就因为善音律得他青睐,并且由此平步青云。”
  “长安人士喜欢音律,尤其是君子之交常以赠玉或者赠音谱为雅兴,在士族之间尤其流行。”
  “谢过大姐姐了。”宛蓉抱着玉笛心里美滋滋的,这么好的笛子,琢磨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