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三口铡刀,尚方宝剑也行啊。
汉朝也有尚方宝剑,不过并没有什么先斩后奏的权力,只是尚方令、尚方丞为陛下制作的御前刀剑罢了。
由于锋锐无比,利可斩马,也称为“斩马剑”。
和后世如陛下亲临、可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差远了。
这宋朝的臣子怎么过得这么舒服呢?
对了,宋朝还有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宋朝之前的士大夫并不单指文官、读书人,在汉朝所有官吏都是士大夫),可太幸福了!
洪武时期
朱元璋无语道:“要不是看过《宋史》,朕都要信了。”
史书里记载的包拯可没这么大本事,而且宋仁宗一朝文臣众多,先有寇准、丁谓等人,后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包拯在这些人中并不算很出名。
没想到因为一些小说戏曲竟能颠覆至此。
朱权眼巴巴道:“父皇,这套书怪有趣的,不如买下来吧?”
朱元璋不悦地瞪了他一眼,“你脑子被驴踢了?这书全是胡诌的,就没几句是真的,买它作甚?钱烧得慌?”
他之前买的书消失了好几本,要不是他命人火速追回锦衣卫指挥使,恐怕他的书都要保不住了。
时隔半年,他这会还在心疼呢,这瓜娃子居然还提议买这种没用的闲书,找抽呢。
“怎么会没用呢,书里有好多……”朱权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忘了《洗冤录集》大明也有了。
这么看,这书确实用处不大。
可是……好想看怎么办?
***
【随着一声“开铡”,庞昱人头落地,庞太师哀伤过度晕了过去。
包拯起身道谢:微臣多谢公主及时赶到。
赵凌舒:不必客气。
陈州一案圆满落幕,包拯从庞昱住处搜出被吞掉的赈灾银,可惜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眼看陈州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包拯心里很不好受,可他为人清廉,把俸禄都搭进去也不过杯水车薪。
赵凌舒第一次见到这种惨状,心里堵得慌,这还是宋朝最鼎盛的时期呢,居然还有这么多人饿死,若是往后,那不是要死更多人?
而且这些人本可以不死的,是贪官贪了他们的赈灾银子。
这一刻,赵凌舒深深感觉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一个昏庸的皇帝,就算国家再富庶,有再多的忠臣良将也改变不了什么。
对皇帝来说,平庸就是原罪。】
宋仁宗时期
赵祯脸色涨红,气得一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但扶手是金龙,没拍出响声反而把自己的手拍疼了。
可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喊疼,只能憋着,一时间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一些掐媚的大臣见到赵祯铁青的脸色,纷纷厉声指责天幕胡言乱语,辱骂官家云云。
赵祯闻言,更委屈了,他自亲政以来勤政爱民,对下人宽仁,提拔了不少能臣……
就算不如先祖,但也不至于是昏君吧?
怎能因为有贪官污吏就骂他是昏君呢?历朝历代哪一朝没有贪官污吏?怎能因为贪官污吏就断定他平庸?
赵祯咬牙切齿,刚想发怒,天幕又开口了,只能暂时按下心中的不满。
【赵凌舒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法帮助了一些青壮灾民,至于那些老弱妇孺就只能靠赈灾了。
但灾民数量庞大,手头的银子根本撑不了几天。
赵凌舒想来想去,决定往赈灾的粮食中掺沙子。
她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人。
众人看到白花花的米面中惨了沙子小石子,敢怒不敢言。
唯有阅历深的包拯和公孙策惊讶了一瞬便猜到了她这样做的目的。
公孙策拱手道:公主思虑周全,学生敬佩。
包拯也笑道:公主果然聪慧,如此这批粮食定能撑到朝廷再次拨银。
掺了沙子、石头的粮食,不是一无所有的灾民根本不会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来排队领取了。
这样就能杜绝那些贪小便宜冒充灾民来领粮食的小人,保证真正吃不上的灾民能领到赈灾粮。
把粮食领回去过滤掉沙子、石子还是能吃的。
若是不过滤也吃不死人,灾年吃土嚼根之人还少吗?
陈州事了后,包拯启程回京,赵凌舒也跟着回去了,她记得原著中包拯奉旨赴陈州调查庞昱放赈舞弊案时,途中遇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就是李宸妃。
大名鼎鼎的狸猫换太子案。
根据剧情的不可抗性,来的时候包拯快马加鞭没遇上李宸妃,回去肯定是要遇上的。
赵凌舒是真的讨厌这个瞎编出来的狸猫换太子,偏偏这出戏被改了又改,已经成为了包青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案子。
论包青天中比庞太师还要冤的人物是谁,一定非刘娥刘太后莫属。
庞太师虽然叫庞吉,但至少同音不同字,还能说原型不一定是宰相庞籍,但刘太后就惨了,宋朝就这么一个刘太后,仁宗也是她抱养的,想不联想到她身上都难。】
宋仁宗时期
赵祯还在气头上,心里憋着气呢,听到这话,眼皮猛地一跳,什么意思?狸猫换太子和他有关?
赵祯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第132章 一百三十二 刘娥
公元1025年; 宋仁宗时期
刘娥挑了挑眉,狸猫换太子?和她有关?
而且听天幕的意思,她比庞籍还冤?
刘娥若有所思,目光落到台下大臣们的身上; 眼神里充满了审视。
狸猫换太子; 不难看出是李代桃僵的意思。
再联想到养子身上; 刘娥心中有了猜测; 她冷笑了一声; 看来她死后; 这些人没少往她身上泼脏水啊。
抱养赵祯的事,满宫上下无人敢提; 不用想都知道是这些不满她摄政的人传出去的。
会是谁呢?
死对头寇準已死; 不会是他。
是丁谓?还是王曾?亦或者是吕夷简、鲁宗道……
这么一数; 刘娥忽然发现满朝文武竟没几个人是向着她的,人人都像是那个等她死后,便迫不及待转投养子阵营; 为了讨好养子不惜造谣抹黑她的人。
刘娥宽袖下的手紧攥成拳; 眼神愈发冷了。
唐太宗时期
贞观君臣们齐齐惊呼:“赈灾粮食掺沙子?”
刚想开骂就听到解释。
李世民:“这也行?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
魏征长叹道; “唉,没想到往粮食里掺沙子竟是为了更好的赈灾。”何其讽刺。
房玄龄左看右看,狐疑道:“难道就我一个人好奇宋朝到底有多富庶吗?他们赈灾用的居然是米面!”
天幕总说秦汉时吃粟饭、黍饭、麦饭; 大唐也在吃啊!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 南边的稻田才多起来; 直至隋朝,稻米才取代粟和黍成为南边的主食,北边则是以麦面为主。
可这并不代表粟和黍从饭桌上退下去; 不少贫苦人家还是吃粟和黍的,朝廷赈灾的粮食大多也是粟和黍,因为比稻米麦面便宜。
宋到底有多富裕,居然连赈灾用的都是稻米、麦面!
这个问题,李世民也很想知道,毕竟宋朝是离大唐最近的朝代。
**
秦汉时期,连皇帝都要时不时吃粟饭,听到宋朝连赈灾用的都是稻后,所有人都炸了。
总听后世吃得如何精细、如何好,他们虽然偶有羡慕,但感触并不深。
毕竟后世的亩产量高,动辄就是上千斤,人人都吃得起稻饭不奇怪。可其他朝代,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亩产量,凭什么他们的朝代人人都吃得起稻?
尤其是平民百姓,他们连粟饭都吃不起,吃的是拉嗓子的麦饭,或者黍和豆。
要不是天幕之前告诉他们麦可以磨成面粉,面粉的可口不在稻之下,他们还在继续吃麦饭呢。
不过哪怕如此,他们也不舍得把所有的麦都磨成面粉,麦磨成面粉,虽然会得到麦麸(麦皮),但还是感觉少了不少粮食。
而且麦麸比麦饭还要难以下咽,故而他们每年只会把一部分麦磨成面粉,过年过节的时候吃,其他时候还是吃麦饭。
听到宋朝赈灾用米面,众人忍不住道:“这宋朝百姓过得也太好了吧?”
虽然有贪官,但也有包大人这样为民请命的好官。
灾年时,朝廷会赈灾。
众人越想越羡慕。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羡慕的宋朝百姓连田地都没有,否则他们就不是羡慕了。
【无论是哪一版的狸猫换太子,刘娥都是反派,而李妃则是被调换孩子的可怜母亲。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简名《抱妆盒》,讲述宫内使陈琳和宫女寇承御救太子故事。
故事中李美人为宋真宗生下太子,刘后心生嫉妒,于是密遣宫女寇承御将太子刺死。
寇承御不忍心,遂与陈琳合谋,把太子藏在妆盒内,送至南清宫八大王处收养。
十年后,刘后察觉,勒逼陈琳、寇承御吐出真情,将寇承御逼死。直到太子也就是宋仁宗登基,这个案子才得以昭雪。】
公元1025年,宋仁宗时期
刘娥:“???”
心生嫉妒?
有没有搞错?嫉妒什么?后宫中又不是只有李妃生子,赵祯之前赵恒有五个儿子好嘛!
就是都早夭罢了。
要不是这样哪里轮得到李妃?
李妃当时不过是她的侍女罢了。
还有!赵祯当时是赵恒唯一的儿子,她能当上皇后,就是因为抱养了赵祯,将其记在名下。
从李妃怀孕开始,她就期盼这个孩子,怎么可能会心生嫉妒,甚至还在赵祯出生后,想杀了他?
没有赵祯,皇位势必会落在赵恒兄弟手中,还有她这个妃子什么事?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她与赵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疯了才会想杀赵祯。
刘娥冷冷地看向台下大臣:“这就是文人编撰的话本?编得可真不错。”
大臣们默默垂首,不敢吱声。心里却愈发忧愁,自天幕出现后,刘太后愈发张狂,连遮掩都不遮掩了,不仅身穿天子衮服上朝,连垂帘听政的帘子都撤了,和官家并坐。
官家如今尚未成年,无人压制太后,将来会发生什么还真不好说。
本以为天幕这回出现能改变一二,却不想说得全是对官家不利的话。
今日之后,官家平庸之名怕是人尽皆知了。
唉,愁啊,愁!
宋仁宗时期
赵祯目瞪口呆:“……”
不是,南清宫八大王是谁?该不会是他那位八皇叔赵元俨吧?
不止赵祯这么想,其他大臣也是这么想的,难道八大王就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病逝的恭肃王?
恭肃王在时,颇受官家爱重。恭肃王乃太宗八子,少奇颖,太宗特爱之。
真宗在位时,恭肃王也备受宠爱,屡次加封,先封曹国公,后一路加封至彭王,进太保,加太傅。
当今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
不仅如此,明道初年,又拜太师,集三公一体,古今未有之。
后又数次加封,及至庆历四年恭肃王病逝,又加封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
官家对恭肃王似乎真的太好了。
一些年轻的臣子忍不住猜测——莫非官家真是被恭肃王养大的?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经历过真宗朝的大臣们闻言嘴角微微抽搐,先皇在位时,前头五个孩子都夭折了,好不容易有了当今,怎么可能会放任后宫妃子杀害皇子?
还有区区宫内使也想把皇子偷运出宫?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且不说皇宫守卫森严,就说刚出生的孩子不哭不闹吗?能安静地躺在妆盒里让你带出宫?
而且还交给了恭肃王。
恭肃王有十三个儿子,虽然人家儿子多,但活下来的也就四个,多出来一个难道不会被发现吗?
这也就罢了,既然去了恭肃王府,那最后又是怎么重新成为太子,还顺利即位的?
大臣们:槽多无口。
【我知道你们一定是想问原版没有狸猫换太子啊,为什么传到后面就变成了狸猫换太子呢?
别急,且听清清慢慢道来。
因为这个故事被写进了明代小说《包公案》,后来又被写进了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再之后又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影视剧。
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狸猫换太子。
当然,即便是狸猫换太子,也是分了很多版本的。
最常见的就是——宋真宗的皇后死后,想重新立一个皇后,恰巧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膝下无子的宋真宗就想了一个绝佳的好主意。
他告诉刘妃和李妃两人,谁先生下儿子,谁就是皇后。
好家伙,这可是后宫之主,谁不想当?
于是刘妃又被写成了大反派,身为大反派肯定是心思不正,不择手段的。
所以这个版本的刘妃又开始嫉妒李妃了,生怕李妃在她前面生下儿子,被立为皇后。
刘妃遂与宫中总管郭槐密谋,收买接生婆,趁着李妃分娩时,用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不忍心,暗中将太子交付给宦官陈琳。陈琳将小太子装在食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
另一边,宋真宗看到血淋淋的狸猫,以为李妃生了一个妖物,便将其打入冷宫。
不久后,刘妃生下一个儿子。宋真宗大喜,立刘妃为皇后,儿子立为太子。
故事当然不会到此结束,不然反派岂不是一点报应都没有?所以六年后,刘后的儿子早夭,宋真宗绝嗣,只能从兄弟的孩子们过继一个儿子。
挑来挑去,就挑中了八贤王的儿子,也就是之前被送出宫抚养的小太子。
某日,太子误入冷宫,见到李妃,母子天性,两人一见如故。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撞柱而亡。
刘后虽然没问出结果,但是心里有了疙瘩,于是向宋真宗进谗言,真宗下旨赐死李妃。
李妃当然没死,她被小太监救了并且偷放出宫,流落陈州。李妃身为皇妃养尊处优已久,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只能住破窑、靠乞食为生。
后来包拯在陈州放粮,遇到李妃,才得知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包拯将李妃带回开封,帮助李妃和仁宗母子团聚,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
已做了太后的刘妃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而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丞相。
这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版狸猫换太子。
其他版本有刘妃根本没有怀孕,用狸猫换太子后,把李妃的儿子占为己有啊;
刘妃怀孕生了个女儿,用狸猫换太子后,把太子占为己有等等,最后都被包拯查明真相,揭穿了刘太后的蛇蝎心肠。
刘太后的结局有抑郁而死、有病逝、有打入冷宫,反正结局都不太好。
当然也有结局好点的——狸猫换太子,李妃疯了,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八贤王处,而是流落民间,刘妃儿子并没有死,顺利继位,多年后包拯查明真相,仁宗觉得愧对李妃母子,便让他们二人团聚。
刘妃因为是仁宗的生母,没有受到惩罚。
还有一些版本刘妃和庞太师合谋,陷害李妃,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但是儿子死了,只能过继八贤王的儿子之类的。
版本太多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了解,清清就不一一介绍了。】
公元1025年,宋仁宗时期
刘娥刚听第一版时脸黑了,但听到后面的诸多版本,她不怒反笑。
大臣们听到刘娥大笑不止,以为她是怒极反笑,连忙劝道:“太后息怒,这都是后人瞎编的,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