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之雄霸天下-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唯独唐胜宗还在那里自饮自酌,表情很是轻松,他是武将,但是也是文人出身,可是唐胜宗非常清楚眼下这些学理之争,真的是说不清,同时他也不想搀和进来。
倒是宋濂,此时脸上一脸肃然,但是内心却是有些愤怒,他对外面的这个朱敬诚的观点很不赞同,虽然宋濂也是程朱理学出身,就是刘基也是如此。
但是两人都是心胸豁达之人,可以容下身边的其它学派出身之人,绝对不会像朱敬诚这样,带着排斥的心理,反对其它学派。
宋濂知道,这也是眼下程朱理学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狂妄自大,总想独占庙堂,一家独大。
宋濂对于刘明远的思想还是有些了解的,他知道这位主公非常和善,对于各家学派都不排斥,所以在金陵学院里面可以存在各家学派一同上演的场面。
但是这样的情况让很多程朱理学的文人士子们非常不满,在他们心中认为应该是程朱理学为主,其它学派都该让路,甚至就我们一家在金陵学院,天下唯我独尊,并且要成为官学,而且还要独霸庙堂。
从南宋开始,渐渐地程朱理学就开始占据天下儒学的主流,到了元朝之后,元帝更是将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元庭的科举也只设置进士一科,考试的内容也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它学派的思想全部被驱逐出了庙堂,于是百年下来,就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结果。
天下程朱理学士子占据儒学士子的大多数,而且在刘明远攻占江南之后,放开了学术思想,于是程朱理学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同时程朱理学士子们的心态也更加狂傲,加上之前南宋和元庭一直独尊程朱理学。
于是这些程朱理学士子心中本能地认为自己就是官学,应该独霸庙堂,最重要的是他们看不起其它学派,无论其它学派的思想是好的,还是坏的,总是一副反对的意见。
于是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永嘉学派鼓励工商,本来没有什么坏处,而且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不可能没有商人,只是商人的地位一直卑贱,但是就是如此,程朱理学的士子们也要反对,甚至攻击,这就是当今程朱理学士子们的心态。
宋濂知道眼下程朱理学的危机不在刘明远,他知道刘明远喜欢工商,这没有错,因为工商可以给刘明远带来钱财,这是扩军打仗必须的,所以刘明远兴工商没有错,宋濂和刘基等程朱理学之士也从来没有反对。
但是程朱理学有着它的特点,那就是道义的教化和约束,这是治国理政,尤其是为官做人的标准,这是程朱理学的强项,所以宋濂他们清楚,一旦天下太平了,那时程朱理学也将得到大发展。
但是程朱理学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天下程朱理学士子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开始排斥其它学派,本能地认为自己就是天下之理,任何学派都不对,天下士子都应该学习程朱理学。
而且传统教化众生的学理也渐渐地被改变,很多学子开始扭曲这种解释,甚至出现了教化鞑虏这种不伦不类的说法,已经完全背离了程朱理学的精髓。
宋濂知道这是此时程朱理学最大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程朱理学未来的发展,尤其是遇上了刘明远这种开放包容的主公,绝对不会让一家学派独占庙堂的。
宋濂他们虽然心中也希望程朱理学未来能够独占庙堂,但是如果刘明远让百家齐放,一同发展,他们也不会反对,但是眼下大部分程朱理学的文人士子们可是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宋濂在心中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慢慢恢复过来,此时他才看到,刘明远已经微笑着看了他有一会了,这才知道自己陷入的太深了,然后尴尬地笑了笑,众人随后又开始举杯吃饭了。
刘明远自然知道宋濂他们想的是什么,此时程朱理学独霸庙堂的思想非常严重,而且很多程朱理学的文人士子们本能地认为程朱理学就是官学,就该尊享庙堂,于是也开始排斥其他学派,认为自己的就是真理,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但是刚才王子浩的言论也有些激奋,直接攻击程朱理学,在状元楼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所有就让在场的很多不是程朱理学的士子们大为欢喜,纷纷叫好。
刘明远知道眼下天下士子一大半都是程朱理学出身,但是少有刘基、宋濂、宋思贤这等大才之人,心胸开阔,可以包容一切,他们是学到了程朱理学的精锐,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更是心胸豁达,宰相之才,所以才成就今天的地位。
但是很多程朱理学的士子们没有这样的成就,他们甚至开始排斥异己,攻击其它学派,总想一家独大,其它学派最好消失才好。
这是刘明远非常不喜欢的,也是刘明远开放学派的原因,他是绝对不会让一家独大的,程朱理学有它的优点,尤其是对做人做事,修身治国,是最传统的做人思想,适合对人的要求,但是不适合治国。
在刘明远心中治国是需要律法的,而不是道义和伦理,所有刘明远对未来国家的治理已经有了勾画,那就是依法治国,将行政和司法分离,这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但是此时刘明远没有那个条件,现在怀远军四处征战,地方稳定发展是前提,所以官员都是政法一身,这样也可以方便政令的执行和稳定地方。
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地方,恢复生产,刘明远也根本没有更多的经历和资源再单独成立一个司法系统。
此时随着状元楼外面的争论停止了,于是外面也恢复了平静,士子们谈笑的声音也渐渐地起来,气氛也开始回归到正常了。
刘明远一众人也开始慢慢用餐了,将心中关于学派之争的思考放下,刘明远又开始思索海上贸易的事情了,此时他最想要的就是钱,所以对于海上贸易非常重视。
此时刘明远已经准备开始第一趟海上贸易了,由俞通源率领,带着三十艘怀远军海军战船,同时还有五十艘商船从泉州出发,下南洋,然后途径满刺加,进入锡兰洋,再进入波斯海,最后到达巴格达,在那里进行贸易,换回真金白银。
这趟航线俞通源已经走过一趟了,同时刘明远又从大量阿拉伯俘虏中挑选了一些航海经验丰富的水手,交给俞通源。
此时他们已经在泉州集合完毕,随着对陈友谅战事的结束,海军也开会抽调更多的船只支援俞通源。
刘明远非常期待这一趟的成果,五十艘海船上面装的都是货物,同时还是三十艘海军战船护航,安全没有问题,但是面对大自然的汹涌,刘明远还是非常担心的。
同时俞通源这一趟也是带着结交沿岸国家的准备,为未来几年怀远军海上贸易做准备,提供沿岸稳定的补充港口。
这一趟最大的海上贸易中,除去五十艘官府的货船,还有十余艘是民间商船,也加入了其中。
刘明远也非常欢迎民间商人加入其中,但是对于海上贸易的风险,还有巨大投入,很多商人没有加入第一趟航行,他们虽然已经准备好了海船,但是还是没有加入。
他们在等待第一趟的结果,等到怀远军真正地将航道开发出来,沿途有了补给和落脚的地方,然后再准备加入,毕竟第一趟的风险太大了。
第185章 科举考试开始
龙凤四年秋,此时在北方已经是一片清冷,但是金陵城的温度还是非常伊人,而且随着对陈友谅的战事结束,刘明远也一心投入到了科举考试之中。
经过三个月的修葺,刘明远将金陵城的一座军营改建为考院,面积巨大,足可以容纳上万人考试,此时已经全部修葺完毕,并且已经封闭了半个月之久,此时准备全部敞开了。
龙凤四年十月初一,随着正试的开始,考院外面云集了大量的士子,这些人都是通过了初试,然后来到这里参加正试的,足有四千多人,此时全部云集在了考院外面。
四千多学子云集考院外面,气氛一时间变的热烈起来,到处都是文雅的问候和畅谈,不时还传出一阵欢笑声。
刘明远为了考试的安全,还特意派出五千怀远军维持考场外面的秩序,同时派出一千名怀远军负责考场内的秩序,并且协助考试。
此时考场外面虽然已经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但是秩序还是非常好的,怀远军将士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维持着考场外面的纪律。
辰时,随着一声响亮的钟声,怀远军治下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开始了,同时修缮一新,封闭了半个月之久的考院的六扇大门也全部缓缓打开。
然后通过初试的四千五百二十一名士子们开始排队接受检查,一个个入场,开始了正式考试,也是决定他们仕途的一场考试。
每扇大门两侧都安排了十个检查的岗位,六扇大门,加起来就有六十个检查的岗位,完全可以顺利地完成检查任务,保证考生们按时入场。
考生们可以携带的东西不多,只有自己的笔墨,至于草纸全部都是由考院提供,除了笔墨之外,考生其它的东西一律不准携带,需要的都是考院来提供,也是为了防止作弊发生。
检查的首要任务就是核实身份,这些考生都是通过初试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初试通过的文书,盖着印章,再加上他们的身份牌,和正考的考试证,都需要详细检查。
同时又会对考生身上进行检查,主要是查看有没有带着文字的物品,这些检查完成之后,考生就可以入场了。
这些考生们的准考证上面都明确地标注清楚了他们考场的位置和座位号,并且考场内也有明显的标识,考生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的考场和座位。
同时考场内还准备了茶水和糕点,这些是等到考试间歇的时候分发给考生,每人一份,都是定量的,但是绝对会让考生吃饱。
刘明远为了这次考试,请来了金陵城最好的面点师傅,专门为这次科举考试准备糕点,非常精致美味,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随着一开始有些混乱和慌张,但是渐渐地考院内就恢复了平静,考生们也纷纷进入了自己的考试座位,于是考场内只剩下怀远军侍卫军和考务人员在走动了。
考生们都是在一个个鸽子笼的小房间里面考试的,进入考试座位之后,就不可以再出来走动了,同时身边的怀远军侍卫军还会对考生的身份再次进行核实,他们所在的鸽子笼正面墙壁上都会粘贴一张考生的身份和考试文书,侍卫军可以通过这里来核对每一个考生。
至于考生有什么事情,或者是个人问题需要解决,可以直接示意身边的侍卫军,然后由侍卫军陪同。
随着一个时辰的准备,四千名考生也全部入场完毕了,此时开场也全部恢复了安静,放眼望去,整齐的军营里面被划分成了六个区域。
其中五个区域全部都是整齐干净的鸽子笼,也是就是考生的考试区域,这五个区域也代表了不同的考试内容,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等五科。
考生们通过初试之后,都会被分发正式的准考证,同时也被要求填写一份参加正式考试的科目,也就是考生想要参加哪一科目的考试,而且只能选择一个科目。
初试的试题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分,主要是为了考察考生的基础学识,也是就一个文化水平的选拔,所以通过初试的考生也非常多,直到正试了,才是专业的考察。
通过考生的填报,各个科目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全部确定了,于是就可以准备考场和座位了。
于是五个考试区域被明确划分了出来,在设计这些鸽子笼的时候,都是可以拆卸移动的,所以可是调整搬运,于是每个考场都是数量完全正好的,不会多一个,也不会少一个。
在这五个考试区域里面,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进士科的参考人数最多,明经科也不少。这也意料之中,因为这个时代的文人非常重视进士和明经,同时出人意料的还有明法科,本来众人认为明法科不会有太多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此时竟然和进士科人数差不多,至于明算和明字的人数则是少很多了。
同时在五个考场的最前面,还有一个区域,那就是考务人员的区域,那里面有一座小院,这就是出题人所在的地方。
此时负责出题的朱升已经在考院里面渡过了半个月之久,此时刚刚出来,和他一起的还有叶琛、章益两位大贤。
三人在考生全部进驻之后,也被允许走出了小院,随后就开始准备考试了。
首先是由主考官,也就是出题人朱升带领全部学子,来到一个宽敞的校场上面,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
众人在朱升的带领下,一同朝供奉着代表孔子身份的“至圣文宣王”的排位行礼,象征地祭拜一下,然后考生再回到各自的考位上。
随后一千侍卫军就开始齐声宣读考场纪律,他们都是经过之前的练习的,在一声钟声响起之后,众人开始齐声宣读,都是一个语速,在考场内同时响起。
同时五百名考务人员开始给每一个考生分发一份责任书,上面明确书明了考场纪律,最后需要考生签上自己的名字和考试号,然后考务人员再将这些责任书收回,统一装订完成。
在责任书签字完毕之后,考场纪律的宣读也已经完毕了,于是考试正是开始了。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队全副武装的侍卫军押解着装载印刷好的试卷进入考场,然后在考务人员区域停下来,随后一一摆放在指定区域内,随后又是一副警惕地守卫在附近。
考卷都是被一个个大铁箱子装载着,每个铁箱子里面装载一百份考卷,上面带着封条。
主考官朱升带着协考官叶琛和章益两人,还有几个考务人员来到这些满载考卷的铁箱子前面,然后一一查看这些铁箱子上面的封条和火漆,查看是否有损坏的痕迹。
在确认没有任何损坏之后,他们身边的考务人员开始纷纷按照要求打开铁箱子,然后将里面的试卷全部取出来,然后按照不同科目进行发放。
随着考卷一一发放到考生手中之后,在一声钟响之后,考试正式开始了,在这之前,每一位考生被分发到了一份糕点和茶水,毕竟从场外排队,再到入场检查,然后寻找座位,祭拜孔圣人,之后又是签署责任书,一番折腾下来,已经是两个时辰了,很多人已经开始疲惫了,于是糕点和茶水也被送上来了,在考生吃完之后,考试也正是开始了。
随着考试的开始,考场内彻底安静了,刘明远治下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正式开始了,四千五百二十一名考生全部参加了考试,没有人缺席,同时考场的大门也全部封闭了。
看着考试全部开始,朱升等人也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脸上依然带着疲惫,但是可以看出每个人都透着欢喜和激动。
“科举一开,天下归心。”
章益更是激动地说道,看着一个个青年士子们在那里埋头答题,众人更是一阵激动。
“是啊,礼乐恢复,开科取士,恢复天伦,百姓知廉耻,晓忠义,才是国家之基。”
叶琛也激动地说道,对于他们这些传统的文人来说,此时刘明远恢复科举,恢复礼乐法制,这才是根本,一扫暴元的腥臊之气,天下顿时一片清明,让很多士子文人大为欢喜。
最重要的是刘明远知下尊师重教的传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