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太平客栈 >

第466章

太平客栈-第466章

小说: 太平客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笑道:“北邙山之事还悬而未决,小李先生就已经开始谋划重返帝京之事了?虽说棋盘之上要走一步想三步,可小李先生想的未免太远了些。”
  李玄都道:“不瞒大祭酒,起始于西京之变的这场正邪之争,实是在我意料之外,可重返帝京却是我自天宝二年以来一直心心念念之事。”
  司空大祭酒点了点头,问道:“不知小李先生想要知道什么,或是想要老夫承诺什么?”
  李玄都道:“现在说这些,为时尚早,晚辈只是想问大祭酒一个问题。”
  司空大祭酒道:“但问无妨。”
  李玄都略微沉吟后说道:“正所谓天下大势,分合大势不可逆也,如今天下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流民遍地,饿殍遍野,民穷财尽,乃至各州渐成割据之势,人自为政,当今天家徐氏奈何?”
  此言一出,便是秦素都吓了一跳。李玄都这句话可谓是大逆不道,竟是隐含有改朝换代之意,从这一点上来说,朝廷说李玄都是反贼半点也不为过。
  司空大祭酒也颇感惊讶,沉默许久,方才缓缓开口道:“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风气未开,或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
  李玄都皱了皱眉头,道:“那前朝大晋?”
  司空大祭酒道:“大晋君德虽正,然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所以夺取天下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本朝太祖皇帝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故而自三代以还,得天下之正者,未有如本朝。不可一概而论。”
  李玄都陷入沉思之中。
  司空大祭酒的意思很明白,时机不到,大魏国祚未到气数已尽之时。李玄都又以大晋举例,而大祭酒以本朝得国最正反驳。所谓得国最正,是指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而不是舅舅夺了外甥的天下,或是岳父夺了外孙的天下,后者可一言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李玄都又道:“遍观古今,只是内部皇权更替而无一场自下而上的鼎故革新,国祚不会长久。”
  司空大祭酒抚须道:“儒家有言:‘弑,臣杀君也。’以地方豪强之身起兵,得了天下也是以臣子诛杀君王,得国不正。”
  李玄都不以为然道:“儒家圣人之言,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圣人说臣子不能杀君,否则便是不义。可圣人又说:‘君之于民,尤父之于子,以子弑父,可乎?’百姓杀君,等同杀父。照儒家之说法,臣子不能杀君,百姓不能杀君,岂不是成了万世一系?为君者世世代代为君,为臣为民者世世代代皆是臣民。”
  司空大祭酒也不动怒,道:“岂不闻亚圣言:‘闻诛一独王,不闻诛君。’为人君者若是失却天心民意,便是民贼,人人得而诛之。”
  李玄都并不完全认可司空大祭酒的说法,却又无可辩驳。
  司空大祭酒继续说道:“前朝大晋太祖皇帝以武将身份夺了孤儿寡母的天下,由己推人,首先便是对于武将严加防范,以文人谋划兵事,结果可想而知。又为得到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竟是不抑兼并。历朝历代对于土地兼并都视为大敌,就算不能彻底遏制,也要想办法减缓。一是因为有田地的百姓是赋税主要来源,良家子从军也是最好的兵源,二是因为抑制兼并能够有效防止失地流民出现。大晋不抑兼并,在王朝初期就使得大批百姓变流民,为了防止流民起事,朝廷就组建厢军,不作训练,只充劳役,造成毫无战力的冗兵。为了不让世家大族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又不得不放开科举,大量吸纳寒门子弟以求平衡,造成冗官。如此种种,皆是得国不正之体现。若是小李先生想要扶龙,怕是要走大晋的老路,不可不察也。”
  司空大祭酒笑了笑:“老夫这些年来读史,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得国正者虽然对功臣残酷,但对前朝后代却宽大,因为新朝不是依托前朝建立的,前朝没有机会借新朝复辟。而篡位者刚好反过来,对功臣权贵束手无策,对前朝宗室却是灭族,无他,根基不牢而已。这也是得国不正者国祚不长的原因之一。”
  司空大祭酒顿了一下,缓缓道:“说了太多大道理,想来小李先生是不太信服的,那么老夫就再说几句不那么上台面的话语。没有大晋的太祖皇帝,也会有其他豪强去欺负孤儿寡母,可没有本朝的太祖皇帝,谁能驱逐金帐汗国恢复神器正统?关键还是在于权力是否能集中一处,若是权力分散,内斗加剧,政令不通,如何国祚长久?得国不正者,因为信服者少,所以实权有限,如纸糊高楼,一吹便倒。若是能大权在握,政令畅通,便是得国不正,也可得三百年天下。反之,得国虽正,但未能收权集权,也难逃二代而亡的结果。”
  李玄都沉默良久,沉声道:“承教。”
  司空大祭酒起身道:“小李先生,老夫送你最后一句话,帝京如今是老李先生的地盘,你若想对帝京动手,注定绕不过老李先生,再加上李元婴这位想要坐收渔人之利的大李先生,老夫倒是很好奇,若是有朝一日这世上只剩下一个李先生,会是哪个李先生?”


第一百二十六章 合众议事
  李玄都从万象学宫告辞出来之后,回到了清平园,继续闭关修炼。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中,各宗陆续抵达,在城内又是掀起好些风波,补天宗和忘情宗的大队人马也已到了,为首的是秦家四老,落脚在龙门府城外的一处别院中。其中就包括最为神秘的秦家大管家秦不一,只是老人没有露面,深居简出。
  最终大天师张静修率领的正一宗最后一个姗姗来迟,下榻于小真人府中。在大天师张静修驾临龙门府的次日,各大宗主云集小真人府中,共商讨伐北邙山之事。
  李玄都与沈元重两人登门时,是张岳山亲自出迎。如今李玄都已经不同以往,乃是一宗之主,若论身份,张岳山虽然年长,但还要低上一筹,于是主动躬身行礼,说道:“多日不见,李世兄丰采尤胜往昔,世兄以清微宗弟子身份执掌太平宗门户,却是开江湖之先例,可喜可贺。”
  因为张世水和东玄道人的缘故,张岳山与李玄都不和,此番开口便有讥讽挑拨之意,脸上更是没有半点微笑喜色。不过李玄都自小长在清微宗,对于这等阴阳怪气早已是见怪不怪,坦然还礼道:“在下受沈大先生所托,执掌太平宗门户,忝居代宗主之位,志在维护太平宗道统,救出沈大先生,若是此番讨伐北邙山,能救出沈大先生,自当卸任代宗主之位。”
  若论年纪,张岳山与张海石相差无多,历经风霜雪雨,早已是喜怒不形于色,此时听得李玄都如此说,面上没有半点反应,只是说道:“正道十二宗向来同气连枝,如今十二宗共伐北邙山,沈大先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太平宗之事,也是正道十二宗之事,既然李世兄如此说了,此战是非救出沈大先生不可了。”
  李玄都笑了笑:“如此自是再好不过。”
  张岳山又道:“慈航宗的白宗主、金刚宗的悟真大师、玄女宗的萧宗主、清微宗的海石先生,以及其他各宗的宗主长老都已经到达,请李世兄入内相见罢。”
  李玄都和沈元重一拱手,迈步入内,来到议事正厅,可见白绣裳、悟真、萧时雨、三玄真人、万寿真人等正道柱石人物都已经到了。李玄都与众人一一见礼,沈元重也有久不相见的故友,与李玄都分开,去一旁寒暄叙旧。
  见礼过后,李玄都见大天师还未赶到,就想去看看秦素到了没有,忽觉有人拍了下自己的肩膀,转头望去,正是二师兄张海石,在他身旁还
  有清微宗天机堂堂主司徒玄略和天剑堂堂主李如剑,以及东华宗的掌教太微真人,丹霞峰重阳殿殿主南柯子,细论起来,都是李玄都的老熟人了。
  李玄都没有与张海石如何客气,只是与另外几人见了一礼。
  南柯子道:“自从丹霞峰一别之后,与李先生已经是一年未见,那日李先生孤身下山,老道还以为李先生此去便是东山再起,未曾想世事无常,李先生没能做清微宗的宗主,却是做了太平宗的宗主。如此也好,里外都是一家人。”
  此话一出,太微真人脸色微变,有些尴尬,司徒玄略轻咳一声,没有说话。毕竟如今的清微宗宗主是李元婴,李玄都想要上去,李元婴就必须下来,再加上二人不和已久,这话却是有些不合时宜了,只是南柯子并非那种心机深沉之人,这话多半是有口无心,也不好计较什么。
  唯有张海石脸上带着几分笑意,道:“南柯道兄所言极是,清微宗和太平宗同属太平道一脉,做哪个宗主都是一样的。若是日后重立太平道,推举一个领袖之人,唯有德者方可居之,这才是关键。”
  听得张海石如此说,司徒玄略意有所指道:“若说德高望重之人,自然是老宗主了。”
  “这是自然。”张海石淡淡道:“可人生不过百年,老宗主百年之后,总是要有后来人的。”
  司徒玄略正要说话,忽听有人说道:“海石先生、紫府已经到了,是贫道来得迟了。”
  李玄都循声望去,就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人正站在自己身旁不远处,面容略有陌生,但眼神却是熟悉,正是大天师本尊了。
  李玄都赶忙行礼道:“见过大天师。”
  其他人也见到了张静修,纷纷准备行礼。
  张静修摆了摆手,朗声道:“诸位不必多礼,请入座吧。”
  这座小真人府的议事正厅仿照大真人府的正堂建造,同等大小,除了上首属于大天师的位置之外,左右各有十四把椅子,分成两排,前后各七,共二十八把椅子,象征二十八宿。
  一众宗主长老各自入座,至于寻常弟子,却是没有资格踏足此地。
  大天师张静修走到主位,并不急于入座,抱拳道:“诸位同道请了。”
  然后他扶着象征大天师宝座的椅背,缓缓道:“今日我等齐聚龙门府中,为的是讨伐北邙山一事。想我正道十
  二宗向来是同气连枝,数百年来携手结盟,同进共退。贫道忝为正道十二宗盟主,亦已多历年所。只是近年来江湖中出了不少大事,西北五宗之人频频出击,气焰嚣张,各宗都深受其害,贫道与清微宗的李道兄以及各位宗主商议,均觉不能再坐以待毙,否则要被逐个击破,不如主动出击,御敌于外,方为上策。”
  在正道六宗之中,张静修是当仁不让的魁首,那么白绣裳便是仅次于张静修的二号人物,此时她第一个起身附和道:“大天师所言极是,如今局势已然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先是玄女宗遭牝女宗偷袭,继而又是太平宗的沈大先生遭难,后是地师亲率邪道众高手攻打正一宗,再往前说,静禅宗的方静方丈和太平宗的沈老先生,也是遭了地师毒手。儒家圣人有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如此新仇旧恨,却是到了不得不报的时候。”
  在座众位宗主自是纷纷点头表态,便在此时有人开口道:“既然是正道十二宗,那么总要凑齐十二之数才是,正一宗、清微宗、太平宗、慈航宗、东华宗、妙真宗、神霄宗、真言宗、金刚宗、玄女宗、法相宗俱已到了,可偏偏却还少了一个静禅宗。”
  此言一出,厅内一静。
  张静修淡淡一笑,终于是坐到了大天师的位置上,道:“左宗主说的是。”
  李玄都循声望去,却见说话之人是个中年男子,身材修长,相貌儒雅,一双丹凤细眼,略带几分阴柔气质。当日在太平山上,李玄都曾经见过绝大多数宗主,唯有真传宗的宗主和法相宗的宗主未曾见过,既然大天师称呼其为“左宗主”,又不是僧人打扮,那便是法相宗的宗主了。
  据李玄都所知,法相宗的现任宗主姓左,名叫左雨寒,在法相宗上代宗主死于“魔刀”宋政之手后接任宗主大位,平日里深居简出,极是低调,便是继任宗主的升座大典也没请什么客人,与李玄都这等一举一动都闹得江湖皆知的宗主却是不同了。
  李玄都开口问道:“不知左宗主有何高见?”
  左雨寒道:“正邪之争,非黑即白,不存任何妥协缓和。如今西北五宗倒行逆施,江湖苦之久矣,便是辽东五宗都站在了大义这边,静禅宗身为正道十二宗之一,如何能置身事外?自是要给出个说法,不站在道义这边,就是站在邪魔那边。若是朋友,我们美酒相迎,若是敌人,便是刀剑伺候。”


第一百二十七章 山不就我
  此话一出,白绣裳脸上的笑容便有些玩味,慈航宗与静禅宗不和已久,正如全真道与正一道不是一路,此时静禅宗落得这般田地,慈航宗自然乐得看笑话。
  真传宗的宗主是位身材高大的老僧,袒露了半个肩膀,膝上横了一刀,此刀名为“摩诃迦罗”,乃是金刚宗的宝刀,由历代金刚宗的大明王掌管。
  金刚宗与真言宗关系紧密,如同清微宗和太平宗这般同根同源,只是两宗并未像清微宗和太平宗那样大打出手。事实上大明王这个尊位也并非金刚宗独享,而是类似于大天师、大贤良师、地师、圣君等称号,不限于宗门。所以大明王既可以是金刚宗中人,也可以是真言宗中人,唯有大明王才能执掌“摩诃迦罗”,本代大明王正是德高望重的悟真大师,不过悟真大师并不用刀,便将此刀暂借于真言宗的宗主。
  真言宗的宗主法号法定,先前一直在闭关,所以真言宗的诸般事宜都是交由他的师妹法难师太代为处置,到了如今,大天师和大剑仙达成共识讨伐北邙山,他也不得不出关,亲自出面。
  法定与悟真一个眼神交汇之后,均是默不作声,并没有为静禅宗说话的意思。当年静禅宗势大的时候,可是将他们这些非禅宗的佛门弟子逼迫够呛,若非后来受了道门正一宗的扶持,哪有今日这般反压静禅宗一头的处境。以德报怨,嘴上说说罢了。
  佛家三宗都不说话,半佛半道的法相宗更是当先发难,那么其他道家各宗自是没有多嘴的意思,坐看好戏就是。
  张静修缓缓开口道:“左宗主此言,略有偏颇,不过也有道理,值此正邪大战之际,江湖同道自当勠力同心,如何能畏缩不前?静禅宗定当要给出一个说法才是。”
  这一刻,李玄都已是心中明了,这法相宗的左雨寒不过是大天师的一枚棋子罢了,有些话大天师不方便说,白绣裳等佛门中人不合适说,便推出了左雨寒来说。
  既然张静修都如此说了,其他人自是没有异议,而且心中也都存了些算计,这次正邪大战,势必是极为凶险的,一个不慎就要损兵折将,甚至是元气大伤,正道十二宗同进同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可现在正道十一宗去跟邪道中人拼命,你静禅宗却在一旁作壁上观,说好听些是保存实力,说句诛心之论,岂不闻和蚌相争渔翁得利?亦或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说你不参与江湖纷争,这可就由不得你了,正应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那句话。
  张静修又道:“山不就我,我便就山。如今看来,静禅宗是不会派人来了,那我们便去登门拜访。既然是登门拜访,便不可以力压人,最好不要伤了同道之人的和气。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厅内无人说话。张静修也不去托大,望向张海石,问道:“不知海石先生以为如何?”
  张海石淡淡道:“说是登门拜访,说白了便是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