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第4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厅内无人说话。张静修也不去托大,望向张海石,问道:“不知海石先生以为如何?”
张海石淡淡道:“说是登门拜访,说白了便是逼宫,如何能不伤和气?若是静禅宗抵死不从,又如何能不以力服人?这却是难办得很了,不知大天师有何高见?不妨一抒宏论。”
张静修道:“贫道以为,最好各宗各自派出一人,一同登门拜访静禅宗,静禅宗总不好将十一人全都拒之门外,见到静禅宗的诸位高僧大德之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以理服人是最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张海石道:“此法甚好,不过老夫与静禅宗无甚交情,便不出面了,由本宗的司徒堂主代为出面就是。”
白绣裳道:“本宗慧玄师太与静禅宗的几位长老都有交情,便由她代我前去。”
李玄都本也想说不去,毕竟当年的紫府剑仙与静禅宗有过恩怨,不仅得了“坐忘禅功”,而且还救了宫官。不过他转念一想,此事大天师定是要亲自出面的,张海石和白绣裳这两位天人造化境的大宗师便要留守龙门府,以免重蹈云锦山的覆辙,这才托词不去,他却不好如此,便熄了念头。
此时除了张海石和白绣裳二人之外,其他宗主再无人出声。张静修道:“那么此事便定下了,事不宜迟,请诸位宗主与弟子同门稍作交代之后,我们即刻动身。”
说罢,张静修长身而起,带着正一宗众人向后厅行去。在张静修离去之后,其他几位宗主也纷纷起身。
李玄都刚刚站起身来,就见白绣裳、张海石两人同时向自己走来。李玄都无奈苦笑,向二人团团一礼。
张海石道:“我与白宗主留守龙门府,防备邪道中人趁机生事,你随大天师前往静禅宗,万事不要出头,听大天师的安排就是了。若是能将当年的恩怨化解,更是再好不过。”
李玄都自小听惯了二师兄类似的嘱托话语,不以为忤,自是随口应下。倒是让白绣裳略感惊讶,虽然她早就知道张海石和李玄都师兄弟二人关系极佳,可具体好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直观概念,此时见二人如此对话,不由有了几分明悟。其实李玄都和陆雁冰在小时候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他们两人以为,师母早逝,师姑又没个正形,师父如同严父,二师兄倒像是一位慈母。
白绣裳问道:“紫府,怎么没见素素前来?”
李玄都道:“我也奇怪,大天师同样邀请了她来议事,只是不知为何,没见她的身影。”
正说话时,就见一名青衣女子迈步走了进来,
身后还跟着一位老者。那女子面容姣好,颇有几分仙气,在这小真人府中,这样的女子少说也有十几人,多数是跟随长辈一起前来的,不是慈航宗的,便是玄女宗的,毕竟这两家都与正一宗关系亲近,所以谁也没有太过在意。李玄都望了那女子一眼,刚要移开眼神,突然见那女子眼神之中掠过一丝又狡狯又妩媚的笑意,立时明白过来,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白绣裳和张海石本没有太过在意,听得李玄都这一提醒,也都望向那名女子,立时发觉不对,原来这女子就是易容之后的秦素。至于跟在女子身后的老者,李玄都不认得,可看张海石和白绣裳的神情,却是认识的。
那老人上前一步,先对张海石恭敬行礼道:“见过海石先生。”
张海石笑道:“秦老头,惯会装腔作势,是不是想让我还礼给你?毕竟你是礼多人不怪,给旁人行礼的次数多了,也不值钱,可我张海石平生不拘礼数,值钱的很,若是我还礼给你,你就是赚了。那我偏不遂你的心愿,生受了你这一礼。”
老人微微一笑,也不说话,又对白绣裳恭敬行礼道:“见过白宗主。”
白绣裳微笑摇头道:“秦伯不必如此客气。”听她的称呼,却是十分熟悉了。而这声“秦伯”也道破了老人身份,应该就是那位秦大管家秦不一了。
李玄都立时联想到秦清想要续弦再娶之事,不由望向秦素,只见她笑意恬淡,似是根本不在意。不过李玄都深知秦素不是心无城府的傻姑娘,否则也不会从齐州回来许久之后才对他提起父亲续弦之事,此时也不知她心中到底作何想法。
老人这才直起身来,问道:“白姑娘近来安好?”
李玄都又是一惊。
不是李玄都大惊小怪,委实是“白姑娘”这个称呼,实在一言难尽,不论辈分,只论年龄,白绣裳与李玄都的父母是同代人,李玄都这代人大多有了子女,白绣裳都能算是祖母辈了。可真要细论起来,白绣裳未曾嫁人,自然不能称之夫人,而且根据秦素所说,秦不一要比秦清还要高出一辈,乃是秦素祖父的随从,也是看着秦清长大的,这一声“白姑娘”想来已是几十年前秦清与白绣裳都还年轻时的称呼了。由此推断,白绣裳曾跟随秦清去往辽东,见过了秦家之人,只是不知因何缘故,造化弄人,两人未能走到最后,白绣裳成了慈航宗的宗主,秦清则是娶了秦素的娘亲。
谁人不年少?
说不定今日的秦姑娘日后也会变成秦宗主。
白绣裳听到这个称呼,也是微微一怔,眼神略显复杂:“有劳秦伯挂念,我一切安好。”
第一百二十八章 巍巍中岳
秦不一,秦家大管家。他在秦家中的地位,仅次于秦清,便是二老爷秦道远和三老爷秦道方,也要待之以礼。
秦家并非传统意义上以读书出仕继而再通过为官反哺家族的豪阀,也不是如金陵钱家这种以商贸著称的豪阀,秦家是以武立家,算是江湖世家,不过与李家、沈家、张家这种与宗门彻底绑定的江湖世家又有不同,秦家一直颇为独立,就算没有补天宗,也有自身传承,实力雄厚。在秦清之前,秦家的族长是秦家老太爷,也就是秦素的祖父,虽然不是补天宗的宗主,但当时在辽东已经是威名赫赫,德高望重,便是补天宗和忘情宗的宗主,也要让其三分。
祖龙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是因为奋六世之余烈。秦清之所以能雄踞辽东,也不仅是他一人之功,先有父祖辈的历代积累,方才有他这一代的水到渠成。而秦不一可以算是秦家的三朝老臣,最早是被秦清的祖父收养,后来作为玩伴随从与秦清的父亲一道长大,秦家老太爷是独子,便将这位幼时玩伴当作半个兄弟看待。在秦家老太爷做了家主之后,秦不一也做了秦家的大管家。大管家这个职位,可不仅仅是管家那么简单,还要待人接物,要做到滴水不漏,补天宗、忘情宗这些近邻、辽东境内的各路豪强、帝京城中各路显贵、历任辽东总督、甚至是与秦家隔海相望的清微宗李家,都需要大管家出面联络感情,所以秦不一的江湖阅历很深,交游广阔,在许多老辈江湖人眼中,这位秦家大管家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当年司徒玄策、张海石甚至是李道虚、李如师,也是与此老打过交道的。
再后来,秦清接任家主之位,秦不一也是尽心辅佐,直到秦家二老爷秦道远能独当一面之后,秦不一这才逐渐退居二线,在秦家名为管家实则颐养天年,极少离开。
这次围攻北邙山乃是大事,秦清和李道虚是差不多的想法,身为一方之主,不愿亲自出面,秦道远和秦道方又是文人,秦素太过年轻,这才请动此老出山。
秦不一分别与张海石、白绣裳打过招呼之后,终于将视线转向李玄都,微微一笑:“想来这位便是如今在江湖上鼎鼎大名的李公子了。”
李玄都拱手道:“晚辈李玄都见过前辈。”
秦不一连连摆手道:“李公子乃是一宗之主,老朽如何当得起此礼?”
“当得起。”李玄都道:“毕竟前辈年长,晚辈年幼。”
这当然不
是李玄都的真心话,在他看来,这江湖上年长的前辈可是多了,他总不能见到个前辈便要行礼,说到底还是因为秦素的缘故,只是以秦素的脸皮,私底下玩笑几句还好,在这么多人面前贸然牵扯上她,怕是立时就要恼羞成怒,所以李玄都只能用年长年幼的说辞应付。
秦不一人老成精,哪里看不明白这点浅显道理,用眼角余光瞥了眼装作毫不关心的秦素,故意说道:“关于江湖上的传闻,老朽也是多少知道一些的,若是、若是李公子做了我们秦家的女婿,那老朽还要反过头来向李公子行礼,毕竟都是一家人了嘛。”
虽然秦素已经极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耳根上还是涌起一抹可疑的红晕。
李玄都轻咳一声,强行转开话题:“方才大天师说要亲自登门拜访静禅宗,我也要随行其中,却是不好久留。”
秦素与李玄都心有灵犀,知道他这是在帮自己解围,立时顺着说道:“这是你们正道十二宗的事情,我们便不去掺合了,在龙门府等你们就是。”
李玄都趁势向几人告辞道:“也好。那我先去安排一下宗内事宜。”
说是安排,其实简单得很,只是让沈元重暂代宗主权能,然后他去见大天师。此时众宗主长老已经陆续到齐,都是天人境界的大宗师,也省却了车马,大天师一声令下,众人悉数离地而起,御风而行。
静禅宗也在中州境内,江湖上有个说法,中州四座城,一座是龙门神都城,一座是北邙鬼城,一座是中岳佛城,一座无日不夜城。
无日不夜城是指天乐宗的“天乐桃源”,凿空山腹为城,日夜灯火不息,不见天日也不分昼夜。所谓神都城,便是指龙门府的府城,同时也是中州的州城,传承数千年,九朝古都;北邙鬼城是指北邙山深处的皂阁宗山门,雄立于无数帝王坟冢陵墓之间,饲鬼养尸无数,几如酆都阴曹一般;至于中岳佛城,则是位于中岳之上的佛门祖庭静禅寺所在,静禅寺之大,共一千间宫殿,其中有三座九层楼宇,红山内外围城三重,远远望去,无数庙宇层层相叠,如城池一般,故而又被称作“佛城”。
从龙门府到中岳,距离本也不算太远,众人又是御风而行,不用半天的时间便可抵达。中州之所以是天下之中,使得古时王朝选择在此定都,就是因为中州一马平川,不说与多山的江南相比,便是比之江北,原本还算平坦的江北也显得丘陵起伏过
多,可想而知,中州境内是何等平坦,又是何等一望无际。
众人行了两个时辰,时值秋日,天高云,只觉天地空旷,难免有枯燥之感。蓦然之间,在众人的视线中出现了一堵黑压压似比天高的高墙,又像是乌云在似远又近的地方下垂,极为震撼。
李玄都曾经去过很多山,云锦山、太平山、北邙山、天柱山、天苍山、北岳、南岳、西岳、东岳,但很少有这种震撼感觉。走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突然平地而起一座乌云一般黑沉的大山,这与在群山连绵之地见到险峻高峰,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江南多山,在群山之中,再险再奇的高山都不足为奇,江北多丘陵起伏,便如循序渐进,层层拔高,哪怕是东岳,也难以显现雄伟,唯有在此等平原之上,拔地而起一座高山,好似平地起高楼,没有半点铺垫起伏,极尽的落差,才能显现出极致的震撼。
这便是中岳了。
静禅宗的“佛城”便坐落于此。
一行人皆是悬空而停,远观中岳盛景。
便在此时,左雨寒说道:“不愧是五岳之中,占据天下之中。中岳如此,想来‘佛城’也是雄伟壮观,若论山门之盛,诸宗怕是都有不如。”
悟真微笑道:“当初静禅宗鼎盛时,时有人将其与正一宗并列为江湖上的泰山北斗,联手共抗无道宗。这‘佛城’修建历时数百年,每年都有新建殿宇,层层叠加,方有今日规模。”
慧玄师太诵了一声佛号:“佛家弟子却如此豪富,哪还有出家人的样子,也难怪惹来了三武灭佛之事。”
三位道家真人皆是默不作声。
三武灭佛便是指三位庙号武帝的帝王灭佛之事,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太武灭佛。始光初年,当代大天师献上道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天师道,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中岳。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上道祖。后因佛家弟子牵扯入谋反之事,太武帝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大天师在此时顺势推出“道祖化胡”之说,提倡佛本是道,佛家弟子在此危难关头只得向道家低头服软,佛道两家逐渐合流,正道十二宗初具雏形。大天师由此取得领袖地位。
李玄都没有说话,只是静观中岳,心中暗忖:“不知静禅宗要如何应对今日之事,若是闭门不见,下次可就不是我们这一十二人前来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浩浩佛城
一行人继续往“佛城”而去,离得尚远,便已经看到那座建于半山腰上的“佛城”,如一座巨大无比的梯田,层层分布,各殿宇层次分明,在太阳的照射下,无数金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好似佛光普照十地八方,愈发衬得这座“佛城”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一般。
随着距离“佛城”越来越近,李玄都还发现在这佛寺上方的山壁上被挖出了大大小小无数个佛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尊高有十丈的大佛和诸多菩萨。
最左边的是东方药师王佛,身旁雕刻有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正是东方三圣。
最西方的是阿弥陀佛,佛门弟子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故亦号接引佛,无量光、无量寿佛是也。在接引佛身旁又有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乃是西方三圣。
最上方的是过去燃灯古佛,最下方的是第五佛弥勒菩萨,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时代还未来到,所以此时还在兜率院内为菩萨,又称弥勒佛祖、东来佛祖。
位于正中位置的便是掌管现在中央婆娑世界的第四佛,释迦摩尼佛、现在佛,即是世人口中所称呼的佛祖。身旁左右随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称华藏三圣。
药师王佛、阿弥陀佛与佛祖合称横三世佛,燃灯古佛、弥勒菩萨又与佛祖合称竖三世佛。
除了这五尊主佛之外,便是大大小小的佛陀、菩萨、罗汉,环绕于五佛的四面八方,当真如佛国一般。
十二位天人境大宗师悬停于“佛城”的不远处,各自沉默。
李玄都凝神细观各异佛像。有立佛、卧佛、坐佛,佛有各态,有佛持无畏印,有佛持内狮子印,有佛持莲花印,有佛持外狮子印,有佛持内狮子印。菩萨如林,有菩萨持宝瓶印,有菩萨持内缚印,有菩萨持外缚印。佛陀菩萨中还有五大明王,居中不动明王手结不动明王印,宝相庄严。在崖壁左侧,有天女飞天,在崖壁右侧,有护法伽蓝。左下方有诸罗汉,右下方有金刚天王。诸佛之下,是天人八部众。
万佛丛林,暗藏妙法。
见众多佛像手印,李玄都对于“大宝瓶印”颇有触类旁通之感,对于佛家弟子而言,这些佛像便是一部上佳的功法秘籍,难怪静禅宗当年能与正一宗相提并论,底蕴深厚,有其独到之处。
悟真立于李玄都身旁,见李玄都似是观佛有感,口中诵道:“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慧玄师太随之诵道:“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真言宗法定大师则道:“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李玄都修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