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太平客栈 >

第1021章

太平客栈-第1021章

小说: 太平客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柜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便送了一壶茶,还有三只杯子。
  李太一亲自执壶,将三只杯子斟满,热气腾腾,碧绿的芽尖浮上盖碗水面,都竖着浮在那里,虽然不是今年采摘的明前,而是去年的明前装坛密封后走海路运到齐州的,但也算是好茶了。
  钱玉蓉和慕容符看着李太一倒茶的动作,不得不称赞一声,好风采,似乎这位六先生比起皇甫毓秀更得天地之灵秀,哪怕不是用剑,仅仅是倒茶,也自有一番潇洒气态。似乎有些人生下来便比旁人高出太多,也难怪这位六先生曾有过谪仙人的称号。
  可惜的是,谪仙人还是比不过真正的仙人,所以这位六先生还是败在了清平先生的手中,甚是狼狈凄惨。
  李太一放下茶壶,首先端起一只茶杯,说道:“既然如此,两位就看在我李太一的薄面上,也是看在清微宗的面子上,化干戈为玉帛,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钱玉蓉和慕容符对视一眼,各自端起一杯茶,道:“不敢。”
  “我们以茶代酒,满饮此杯,一笑泯恩仇。”李太一将杯中清茶一饮而尽。
  两人也将杯中茶水饮尽。
  不过两人也有些好奇,都说这位六先生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可今日得见,与传言中完全不同,可见这江湖传言也不能尽信。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位六先生落魄失意之后性情大变,终于改邪归正,说不得还能因祸得福,被清平先生再次启用。
  不管怎么说,一场干戈就此消弭。
  李太一没有出剑,只是用了三言两语,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清微宗的背景,便解决了这场争端,虽然还有许多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也算是开了好头。
  便在这时候,茶楼的真正东家终于是姗姗来迟,见到李太一,不顾自己已经是不惑的年纪,立刻行礼道:“六叔。”
  虽然司徒玄策、张海石、陆雁冰并非李家之人,李太一在李家的排行也并非第六,但许多李家人还是习惯了“六先生”的称呼,直接称呼其“六叔”或者“六叔祖”。
  李太一摆了摆手,转身离开了此地,返回自己的雅间。
  钱玉蓉是心细之人,从这位李家子弟的态度上察觉出
  几分不同寻常,如果李太一真是失势,在李玄都的眼皮子底下,这些李家人怎么敢与他如此亲近?难道说李太一并未失势?其实李玄都对待自己的两位兄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跟随在钱玉蓉身旁的两位钱家供奉对视一眼,都有些感慨。
  曾几何时,他们还能与这位清平先生平辈论交,如今却是想见一面都难了。这次来齐州,他们本还想着去登门拜访,可一大早到了李家祖宅门口,看见那人来人往的景象,便打了退堂鼓。李家人拜年是礼数也是规矩,他们不过一点微薄交情,如何好厚着脸皮登门拜访?
  从头到尾,李玄都始终没有露面,甚至没人知道李玄都也在此地。
  不过那边发生的事情都瞒不过李玄都的感知,见李太一回来,李玄都的脸上有了几分笑意,不吝啬赞许道:“东皇,做的不错。你想要掌控清微宗,既要恩威并施,也要注意手段。”
  “恩威并施。”李太一忽然问道,“如果是师兄的亲近之人,犯下了大错,比如说坏了某个女子的名节,然后儒门抓住这个机会来大肆攻击道门,混淆视听,引起天下人的猜疑和不满,那么师兄会如何做?”
  李玄都语气平淡道:“如果真是如此,我也只好学一回武侯。只是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还望你们能够谨言慎行,不要给我施威的机会。”
  李太一脸色一肃,半点也不怀疑李玄都的决心。
  李太一问道:“师兄不去见见几个旧相识?”
  李玄都笑了一声:“你怎么知道的?”
  李太一忽觉失言,只能如实回答道:“当初邀战师兄于望仙台,在这之前,我曾拜访三嫂,是三嫂将师兄的行踪路线一一告知。”
  李玄都并不意外:“原来如此。我之所以不见他们,并非不认老朋友了,而是如今齐州的局势,还是不把节外生枝地把他们牵扯进来。”
  李太一迟疑了一下:“师兄是说社稷学宫和圣人府邸。”
  李玄都不介意向这位师弟透露些关键信息:“我打算把阴阳宗调到齐州来,助我们一臂之力。”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李太一真切感受到了这位师兄的莫大权势,调动一宗到齐州来,这般底气,难怪都说他是未来的道门大掌教。真要推举大掌教,这些宗主、真人都是李玄都的部下、盟友,谁能争抢?
  李太一道:“说起来,我与阴阳宗还有些渊源恩怨。”
  李玄都笑了笑:“我的意思是,心胸开阔一些,要有容人之量。天下李家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说起来我们李家也出过皇帝,那位太宗皇帝的部下就有许多人曾经是他的对手,所以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一笑泯恩仇。”
  李太一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
  这就是李太一与陆雁冰不一样的地方,陆雁冰是不管认不认可,面上先答应下来,剩下的以后再说。李太一却是不大愿意违心行事,只要点头了,那便是真正认可了。
  李玄都道:“除此之外,我
  还打算杀人,你愿不愿意替为兄出面做个恶人?”
  李太一心头一震,不过并不畏惧,没有拒绝,一口答应下来:“师兄吩咐就是。”
  李玄都笑道:“不着急,还不是现在。”
  两人又坐了一会儿,把茶水饮尽,才起身离开茶楼。
  李玄都不想再闲逛下去,准备返回祖宅,李太一乐得如此,虽然他已经开始学着转变自己的想法。
  ……
  直隶,渤海府。
  上官莞见到了避居在此的慕容画,姐妹两人相谈甚欢。
  慕容画问道:“怎么不见四明官?”
  上官莞道:“四明官已经重归李家族谱,已经提前一步赶回去祭祖了。”
  慕容画点了点头。
  上官莞又道:“另外,‘四明官’这个称呼已经过时了。我又重新排列了明官的顺序,分别是大明官李世兴、二明官钟梧、三明官王仲甫、四明官诸葛錾,五明官魏臻。”
  “总体而言,二明官钟梧和三明官王仲甫未动,四明官接替已经身死的王天笑变成了大明官,剩下的两人依次递补上来。总共是五人。至于为什么是李师叔做这个大明官,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原因,他是第一个重归阴阳宗之人,有带头表率作用,不可忽视,第二点原因,他毕竟是李家人,也要给师兄一个面子。”
  “当初十大明官各有所长,各有职司。家师意图将阴阳宗和皂阁宗打造为上下两宗,阴阳宗为上宗,人手贵精不贵多,其中都是高手,而皂阁宗为下宗,人手贵多不贵精,以数量取胜,名为两宗,实为一宗,则不逊于清微宗、正一宗,甚至可以抗衡无道宗。如今家师飞升,我得以执掌阴阳宗门户,德薄力微,不敢奢求十大明官,有当年半数已经是心满意足。”
  慕容画道:“妹妹才多大年纪,日后还长着呢,终有一日,妹妹能重振阴阳宗,再现十大明官的盛况。”
  上官莞笑道:“那就借姐姐的吉言了。对了,我这次是来向姐姐辞行的。”
  “妹妹要离开渤海府?”慕容画有些诧异,“怎么如此匆忙?”
  上官莞收敛了笑意,正色道:“东主来信,要我和宁先生分别率领人手赶赴齐州,渤海府这边就要摆脱姐姐了。”
  “分内之事。”慕容画的脸上露出郑重之色,又犹豫了一下,“东主说是什么事情了吗?”
  上官莞脸色凝重道:“若是我所料不错,应是要与儒门开战了,齐州是儒门发源之地,圣人生于此,亚圣生于此,位置重要,一旦开战,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不定齐州会成为儒道两家的决战之地,所以姐姐也要造作准备。”
  慕容画重重点头,又嘱咐道:“妹妹此去万万小心。”
  上官莞点了点头,起身告辞。
  魏臻已经联系了另外三位明官,他们会分别前往齐州,最终在齐王府会合。
  除此之外,除了坐镇终南山的徐九和坐镇剑秀山的徐七,徐三和徐十三也会前来。


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威
  大年初二, 李玄都和秦素来到北海府的总督衙门做客。
  总督府这边早就知道了大小姐要和姑爷一起过来的消息,秦道方已经提前吩咐下去,所以这一天并无其他人登门做客。
  秦道方亲自相迎,对于他来说,侄女还是老样子,可这位侄女婿李玄都却是大变模样,不再是当初的年轻晚辈,俨然是与自己兄长秦清平起平坐的一方豪强人物。
  李玄都这次返回北海府,人还未到,北海府中的气氛已经颇为紧张,就好似蛟龙过江,未必要刻意翻江倒海,自然而然地便有风浪生出。
  待到李玄都真正返回北海府,城中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只剩下一派喜庆气氛,这种变化无疑与李家脱不开干系,可以说是李家的功夫深,也可以看出李玄都的威严之重,让向来眼高于顶的李家不得不在这些细节上猛下功夫。
  试想,如果李玄都是个被扶持上位的幼主,还会让李家上下如此上心乃至于如临大敌吗?
  至于这份威严从何而来,却是成了李家上下不敢付诸于口的禁忌。
  自古以来,“杀人立威”是掌权之人为建立、确立自己的权威所惯用的手段。但是,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杀人立威”所杀之人,常常都是自己人,这“威”也才立得起来。杀本来的敌人杀得再多,也给自己立不起多少威来。
  金帐第一位汗王的儿子发明了一种响箭,名字叫“鸣镝”,也就是射出去之后会发出鸣响的箭。接着,他对手下骑兵们下达命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一日,他突然下令亲兵们把他一匹最心爱的战马当目标,向其射箭。有的人犹豫着不敢射,他毫不留情地将那些犹豫之人杀掉。过了些日子,他又下令亲兵们把他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当目标,向其射箭。又有几人不敢射,他也毫不留情地将不敢射箭之人杀掉。有了这两次经验,亲兵中再也没人敢丝毫懈怠他的命令了。他也觉得时机成熟了,一日,突然下令亲兵们把他的父亲当目标,向其射箭。他父亲瞬间便死在箭下,他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汗王之位。他的绝对权威乃是通过杀爱马、爱妃、父亲建立和确立起来的。从此,没有人不怕他。试想,他连自己的爱妃、父亲都敢杀,还有什么人不敢杀吗?
  李玄都没有这般心狠手辣,他不曾真正杀过哪一个自己人,可他却敢于在自己弱小的时候站出来反对清微宗和李家中地位最高的李道虚。螳臂当车也好,蜉蝣撼树也罢,当时看来,李玄都就像个笑话,可也让当时的清微宗众人生出忌惮,由此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绝不能让李玄都上位,他今日无权无势都敢反对老宗主李道虚,如果他真正做了宗主,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
  后来随着李玄都的逐渐势大,这份根植于众人心底的忌惮便逐渐转化成了威严,道理也十分简单,李玄都弱小时就敢反对强大的李道虚,难道李玄都强大之后还会惧怕其他弱小之人吗?尤其是随着李玄都和李道虚的帝京一战,李玄都真正做到了立
  威之举,也算是李道虚有意为之的最后铺路。
  再有就是,持身正,不令而行。立威大多是对自己人下手,可什么自己人也比不过自己本人,对敌人痛下狠手不算什么,对自己人冷酷无情也不算本事,真正能做到自己对自己毫不留情就十分可怕了,归结到底,“自律”二字。
  李玄都走到今天这一步,以他的地位权势,不说能够为所欲为,也相去不远。只要李玄都愿意,银钱、女人、乃至于其他各种享受,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事情,甚至不用李玄都开口,只要稍稍流露出这方面的意思,便有人揣摩上意,继而逢迎上意。
  可李玄都却表现得十分克制,在钱的事情上公私分开,女色上洁身自好,只是守着秦素一人。
  李玄都当然不是看破了什么,也并非全然不在意,只是单纯约束自己,也就是自律。
  一个人做不到和能够做到却不去做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境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可以不守规矩,而是灵魂上的自由,不被身体的各种欲望支配,战胜自己的欲望。
  李玄都用这种方法对待自己,其实也是一种立威之举。最为宝贵的莫过于自己,他能如此对待自己,自然也能如此对待他人,威严自生。这也是李玄都说效仿武侯之举能够让李太一深信不疑的原因。
  秦道方自然也不能再用过去的态度去对待李玄都,而且从司徒玄策和张海石那里论起,两人本就是平辈之人。
  李玄都这次来见秦道方,看望和叙旧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他要谈的是日后的齐州局势。
  现在回头来看,从秦道方出仕到出任齐州巡抚,再到升任为齐州总督,这条暗线很有可能是秦家谋划多时,因为在朝廷真正放权之前,秦家一直是藏于幕后,并非朝廷的心腹大患,秦道方又多年不回秦家,表面上与秦清不和,也会使得朝廷放松警惕,所以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算难。
  正应了一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那时候的秦清就已经放眼日后和全局,对于辽东来说,最为关键的地方正是齐州。从地图上来看,辽东半岛和齐州半岛隔海相望,最近的地方不足三百里,而两者又同时毗邻直隶,形成掎角之势。那么秦家早早谋求齐州也是应有之义。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把秦道方放到齐州也未必安了好心,且不说当时正值青阳教之乱,就说清微宗,还是李元婴和谷玉笙掌权,谷玉笙就曾授意封锁海路,让秦道方辛苦借来的粮食无法从海路运到齐州。而且那时候李玄都和秦素的事情八字没有一撇,也谈不上什么秦李联姻,秦家的手很难伸到齐州来援助秦道方,真正到了最后一步,还有社稷学宫和圣人府邸兜底,所以怎么看,秦道方面临的都是一个死局。
  秦道方破局的关键是李玄都,李玄都和秦素帮他解决了青阳教和清微宗,使得秦道方打开了局面,后来的秦李联姻,更是让秦道方在李家这边得了个“亲家老爷”的身份,得以在齐州真正站稳了脚跟。不过当时掌
  权的是李道虚而非李玄都,还是差了些意思,而且李玄都的势力也不在齐州,双方的合作自然无法深入。
  现在不同了,李玄都接替李道虚当家做主,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思来,有些未竟之事便可继续下去。
  寒暄之后,李玄都开门见山道:“如今世道,好似春秋之年,又似三家鼎立。各地看似听从朝廷号令,实则自成一家。正是天下大势,分合之道,我这次返回齐州,并非仅仅是为了祭祖一事,也有意在齐州推行二三事。关于这一点,我曾经与岳父有过商议,不知部堂是否知晓?”
  “家兄曾经来信说过此事,我有所了解。”秦道方点头道,“只是先不说紫府的二三事,只说如今的齐州,并非令出一门,只怕是……”
  李玄都道:“无非是社稷学宫和圣人府邸。”
  秦道方点了点头。
  李玄都问道:“部堂也是学儒读书之人,不知如何看待此事?”
  秦素有些责怪地看了李玄都一眼,因为这一问多少有些诛心的意思,秦道方与秦清不和,也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秦道方倒是不以为意,反问道:“紫府是道门中人,不知紫府如何看待盘踞西北的澹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