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万福-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骱Φ搅耸裁闯潭饶兀烤褪敲磕瓴葺怀墒欤髦趾莱担晃仿吠疽T叮霞掖诶凑葺祷褂忻餍牵葺安欢酝饪牛值牟葺际悄诓肯郏蛔呤谐。飧鋈司褪抢美献孀诘闹腔郏└涣藒
第1034章 时也,命也
幕僚也是叹赞不止:“就这份济世胸襟,焉知虞氏族,不出第二个“六朝第一相”?”
第二日一早,叶枭慈就张榜将毛叶苕子的好处一一例举,并且表明衙门要与韶懿长郡主一起推广毛叶苕子种植。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辽东都疯了。
在闲置的田地上,洒上毛叶苕子的种子,不用管就能活,不仅可以食用,还能肥地,提高作物产量,养家里的牲畜,何乐而不为?
秋收之后,辽东就掀起了一股种植毛叶苕子的热潮。
效果也是十分喜人。
毛叶苕子是跨冬作物,长得快,到了第二年春季,辽东的畜牧业,明显比年前增长了三成。
毛叶苕子比一般牧草更鲜嫩,无论是牛羊驴马,都更喜欢吃毛叶苕子,吃毛叶苕子的牲畜,明显长得更肥壮。
等到了秋收,大豆的产量比往前提高了三成,高梁、玉米、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物产量提高,也带动了辽东一带的农业发展。
北境又展开了一场开荒热潮。
百姓们想得简单,毛叶苕子既然能改善土地,那就让它长满辽东每一寸土地。
绿肥的作用体现出来后,虞幼窈又汇总了农书上其他肥料,如粪肥、骨肥,泥肥,杂肥,土肥等十几大类,推广了比较简单易操作的沤肥法。
如腐熟法、煨粪法、窖肥法等等。
北方农业并不发达,沤肥法在这边并没有广泛应用,但实际上,将相应的肥料,采取合适的沤肥措施,能使肥料的营养更高,提高作物产量。
而此法在大户人家的庄子上,应用得更加广泛。
沤肥法再度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响应。
家家户户都在田地旁挖上几个深坑,将生活中的不同的肥料,按照沤肥法的记载,进行分类沤肥。
推广一个月,就已经初见了成效。
虞幼窈在北境的名声,几乎达到了巅峰。
这一忙活,就是一年多。
虞幼窈心心念念的酒坊,也步入了正轨。
除了大周朝的各种酒类,酒坊里主要酿制高梁酒,以及北狄才产出的各类奶酒和药酒,大部分低价供应军需,少部分才会售卖。
此时,虞幼窈已经年满十六。
随着孝期将满,虞氏族已经多番写信,询问她的亲事,虽没有插手的意思,但关心之意十分明显。
后虞善德来了锦州,兄妹二人时隔多年后相见,皆是唏虚感慨,少不得也要聊一聊,彼此的近况与际遇。
这才得知,当年龙城收容营里的流民安置妥当后,还有一批或受伤,或病重,或得了疫症的流民没有得到安置,加之关中旱情还在持续,仍然有不少流民,陆陆续续逃荒过来,虞善德并没有离开龙城。
“……因外邦之祸,辽东一带涌入了许多有志之士。”虞善德形销骨立,精神却很不错,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袍子,穿在身上显得空空荡荡,一把瘦骨头尽显了铮铮的风骨来。
虞幼窈几乎看到了,高挂在虞氏族学堂里,那幅忠烈公的画像,既钦佩又感慨:“二百多万流民能顺利得到安置,
你功不可没。”
虞善德摇摇,只道:“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
兄妹二人小叙了一阵,虞善德话锋一转:“早前在来锦州途中,遇到了宋世子。”
虞幼窈不由一怔,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有关宋明昭的消息了,最后一次听说宋明昭,还是谢府要撤离泉州前,收到虞氏族中的书信,信中提及,宋明昭要下放泉州德化县做知县,不日将抵达泉州。
有那么一瞬间,竟觉得宋明昭阴魂不散。
宋明昭是外男,也只因着宋虞两家世交的情份提了一句,看似一笔带过,但虞氏族未必没有,让虞幼窈关照宋明昭的意思。
谢府在泉州的影响力颇大,宋明昭衬来乍到,借着谢府的人脉,下放生涯也会更顺利。
两家是世交,这原本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不等宋明昭来泉州,虞幼窈已经先一步,与谢府一起来了辽东。
虞善德好一阵唏嘘:“宋世子这几年也着实坎坷,在德化上任未久,就被贾州府盯上了,他察觉泉州有异,悄悄送了消息进京,只是……”
他忍不住摇了摇头。
虞幼窈却知道,虞宗慎丁忧在族中,三位皇子争储乱政,朝中一片群魔乱舞,宋明昭的一举一动被监视,消息没办法明了传,加之没有实质证据,镇国侯屡次在朝中使力,皆受陆妃阻拦,最终无疾而果。
不然,梁贼也不能轻易拿下泉州。
至于这其中,有没有殷怀玺的手笔,就不得而知了。
虞善德对宋明昭颇为欣赏,又是从前在京中的世交故友,语气之中也透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意,就难免多提了几句:
“宋世子传递消息未果,便筹谋离开,所幸镇国侯府派了不少暗卫护他安全,他在来德化前,就将身边一部分人隐于暗处,镇国公府也知泉州有异,也悄悄派了高手接应,宋明昭也在梁州谋反之前,顺利逃出了泉州。”
与宋明昭相见时,只字片语却道尽了艰辛与凶险。
离开泉州之后,宋明昭数度遭到劫杀,一时间连京兆也回不得,辗转逃去了浙江,借着南北商道,来了辽东。
不光虞善德唏嘘,虞幼窈也是感叹不已:“宋世子这几年,也挺不容易的。”
淡淡的一句话,透了几分释怀。
虞宗慎很欣赏宋明昭,宋虞两家又是世交,倘若没有那场科考舞弊,uu看书宋明昭提前进入朝堂,有虞宗慎的器重,宋明昭很快就能在朝中立足,待虞宗慎丁忧,宋虞两家在朝中的资源,一定会大力向宋明昭倾斜,不出一年,内阁一定会有宋明昭一席之地。
宋明昭本有大好前程,却终究因一场科考舞弊,走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误了前程。
当真是时也,命也。
虞善德轻叹一声:“我见到宋世子时,惊才绝艳,宛如圭璧的宋世子形销骨立,身上似染了病症,听闻此番来辽东,就是为了求医。”
------题外话------
北宋特别注重农工商的发展,很多沤肥法,都是在北宋弄出来的,并且达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北宋老百姓家家有余钱,男子读书,女子出学诗文、经商、茶、调香,因为有钱,所以中国的文化,在宋朝达成了一个巅峰,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宋代,香、药、茶这些东西,在宋代也达到了巅峰,普通老百姓家,也懂得制香,烹茶。
不过有句说句,宋代是个喜欢搞钱的朝代,历代皇帝对战事,都是采取消极避让态度,重文轻武也十分严重,为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现代还有很多人,说岳飞不忠,一心想迎回二帝,死得不冤,但其实,岳飞迎回二帝,只是想要洗涮靖康之耻,打回大宋的尊严。
第1035章 孝期将满
这只是明面上的说辞。
他见宋世子神情有异,只怕这其中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但旁人没有明说,他自然不好出言打探。
但是,不打探就不代表,没有端倪。
虞幼窈也道:“北狄大举入侵,辽东一带来了不少医术高明的仙长,我手里有几张仙长的名帖,兄长拿一张去,改日转交给宋世子,也算是全了两姓之好。”
宋虞两家是世交,虞幼窈在辽东这边的诸多算计,也有镇国侯府一份支持,镇国侯府在武将之中颇有威望,辽东这边的战事还未明朗,镇国侯府对边境战事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臣们对此战的支持。
她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虞善德颔首:“如此甚好,”说到此处,他目光闪了闪,似有些欲言又止,最终化为一场长叹:“早前皇后娘娘有心为武穆王赐婚,趁太后娘娘国丧推延之际,把武穆王的婚事办了,否则将来也不知道要怎么拖延。”
虞幼窈弯了一下唇儿,只是笑不达眼底。
殷怀玺是武将,这两年北方战事吃紧,朝廷给了殷怀玺不少特权,加之殷怀玺名声太盛,朝中难免有些不放心,在朝中挑一贵女良配,可以顺理成章地牵制他。
虞善德自然也明白这点,只掠过不提:“朱公公拿了当年太后娘娘赐婚的一应文书,牵扯出了你和武穆王的婚事,三祖母孝期将满,你和武穆王的婚事也摆到了朝堂之上,家里不放心,让我过来问问情况。”
宋明昭仿佛不知道,窈儿妹妹婚事定下一事,话里话外多有打探之意,对窈儿妹妹显得十分上心。
联想到,宋明昭中了状元之后的一应举动,不难猜测他的心思。
终究还是错付了。
简单说了,当年太后娘娘赐婚一事,对丹书铁唬却只字未言。
说完了正事,虞幼窈又问了虞善德将来有什么打算。
得知虞善德短时间内,没有回京的打算,虞幼窈写了一封举荐信,举荐虞善德进入梧山书院进修。
几日之后,襄平传来消息说,湖山先生见才心喜,收了虞善德为关门弟子。
也因此,宗长太太对虞幼窈也越发亲近,并毫不避讳地在信中提及:“你父亲,卸了吏部的差事,重回了都察院,补了左副都御史的缺。”
宗长太太没好意思直说,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也是看在他生了一个好女儿的面子,又正值原来的左副都御史年愈五十,虽远没到退休的年纪,但已有哀老之象,吏部将原来的左副都御史劝退,这才补给了他,否则就要明降了。
左副都御史与吏部侍郎同阶,看似是平调,实则暗贬,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侍郎是治吏重臣,副都御史在地位上明显大有不如,加之皇上病重,宦官把持内政,都察院的职权被蚕食得厉害。
不光被打回了原形,比原来还不如,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虞宗正的下场,虞幼窈早有预见,所以并不在意。
她关心的事,宗长太太在信中,提及虞霜白在和宫里的嬷嬷学规矩,性子沉稳了不少,只字片语,却不难猜测虞霜白的日子并不好过。
虞莲玉和虞芳菲的亲事,她早前在信中请求族里多关照一二。
族里也不含糊,在宗长太太的干涉下,虞莲玉订了一位杨姓的寒门仕子,刚得了举人功名,前程很是远大。
虞芳菲则订了江氏兄长的嫡二子,也算是亲上加亲。
两桩亲事都还不错。
杨姓仕子是族里出面订下,能被族里看中,想来不光家世人品说得去,才华方面也是不错,以后有族里撑腰,以虞莲玉的性子,日子也过不差。
江氏是个聪明识时务的,江家家风也不差,虽有攀附之心,但无阴损之意,加之江家是耕读之家,江父是同进士出身,这家世还是不错的。
以虞宗慎的身份,虞莲玉和虞芳菲,还能嫁得更好一些,但如此一来,难免会牵扯到一些家族利益,对虞莲玉和虞芳菲而言并非好事。
如今一个年纪轻轻就得了举人之名,想来颇有前程。
一个家底不错,日子也能过得舒心。
如此也算了了她一桩心事。
至于虞善言和虞善信,因着虞霜白凤命之女的身份,这二人的婚事反而并不是很顺利,至今仍未订下。
姚氏急得火急火燎,虞宗慎却并不担心,直接放话:“男儿志在四方,晚几年也不妨事。”
大有等虞善言和虞善信成材之后,再订亲的打算。
虞幼窈深以为然,如今大周朝乱象四起,男子不像女子,晚几年自然更好一些。
之后,宗长太太还提了,虞老夫人三年祭将满,族里打算请宝宁寺的大师,uu看书为虞老夫人做一场法事,另外还说了一些三年祭的琐事。
可见族里对祖母的三年祭十分上心,也是卯足了劲头,想要尽量办得妥贴,虞幼窈对此也很放心。
因虞幼窈不能回来,宗长太太还交代了一些,除服需要注意的事宜,钜细无遗。
虞幼窈逐字看过,竟有些忡怔。
一恍眼睛,她离开京兆也有三年。
这三年来,她吃斋茹素,为祖母守制,身上穿着素淡的衣裳,佩着祖母生前的遗物,常思祖母,如今孝期将满,她心中不可抑制地涌现了一股酸楚。
与祖母的点点滴滴,也都情不自禁地浮现在脑海里。
虞幼窈轻叹了一声,给宗长太太写了回信,之后又吩咐殷十去一趟襄平,让许姑姑整理一下,她这三年来为祖母抄写的佛经,连同这一封信,一起寄回虞氏族里。
诸事皆毕,虞幼窈开始准备除服事宜。
事关孝道,万不可马虎,虞幼窈虽不能回京,但一应礼数却不能含糊,接下来几日,虞幼窈换上了素缟衣裙,闭门不出,抄写佛经。
远在襄平的许姑姑,对虞幼窈除服一事很重视,在八月初十这一日赶来了锦州。
许久没见许姑姑,虞幼窈欢喜不已,扑进许姑姑怀里撒娇耍乖,许姑姑心疼不已:“又瘦了许多。”
第1036章 除服
早就知道,这丫头了不得,是深宅大院困不住的金凤凰。
小的时候,她还会时常指点一些。
近几年来,许姑姑开始了荣养生活,就将重心,放到了院里丫鬟的调教上,已经不大干涉虞幼窈的大小决定。
虞幼窈要来锦州,她原是要一起,但虞幼窈不愿她跟着一起过来受罪,虞园也不能没人照应,便留在了襄平。
除服的一应礼数十分繁杂,有许姑姑帮着一操持,着实让虞幼窈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待到八月十三,除服这一日。
虞幼窈在家中设了香案,祭拜了祖母,并将之前抄写的佛经焚烧,待祭拜礼成后,许姑姑唱念着吉词,为虞幼窈褪下了身上的齐衰服。
虞幼窈穿着白色的单衣,跪在蒲团上。
许姑姑用竹枝,在虞幼窈洒了一遍柚皮水,之后帮虞幼窈换了一身浅青色袄裙:“除服之后,素服终月,始改常服。”
到了九月才能换上常服。
除服的一应礼数完成后,家里的下人们端着柚皮水,开始扫洒门庭,将孝期的一应物件都收拾妥当,换上新的。
挂在大门口檐下的白灯笼被取下。
就昭示着,这家主人孝期圆满,前来拜访之人,不需要再有诸多避讳了。
这一忙活就到了晚上,整个锦园春都焕然一新。
虞幼窈静静地看着,心中一阵酸涩。
许姑姑拍了拍她的肩膀:“女子十五而笄,如今你孝期已满,人也满了十六,是不是该把及笄礼也一并办了?”
虞幼窈也知道,这种事不能拖:“依姑姑的意思呢?”
许姑姑道:“依我之见,及笄礼自然是越盛大越好,你是长郡主,及笄的一应礼仪,都是按照天家的规格,最好是能回京一趟,请宗室和虞氏族里出面,但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你在辽东的名望,极大的鼓舞了民心士气,稳定了北境的局势,这是朝廷乐于见成的,想来朝廷也不希望你回京。”
前方正在打仗,北境的老百姓们,应该是惶惶终日,可虞幼窈却与谢府一起鼓励开荒,推广绿肥,教导沤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带动畜牧业。
北境的一切,都在向好的一方面发展,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战争的阴影,并没有影响到他们。
而这一切,都是虞幼窈做成的。
毫不客气地说,虞幼窈就是北境老百姓们心中的定海神针,有她在的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