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官办学堂(2)
李之藻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是这般的话,仅靠赈灾行署的协助,只怕也未必能将此事办好。
直隶所辖府州县众多,特别是诸县,不说开设的这批学堂,需要多少教员,仅仅是支出的粮饷,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年年都要支出。
毕竟招募那些破产群体的子嗣,想让他们缴纳银子进修,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况且这些破产群体,先前从没接触过圣贤之道,只怕他们的心里多有抵触,叫他们的子嗣在身边,帮衬着……”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李之藻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事情,大明可不比后世,没有普及基础教育。
那绝对是文盲遍地走。
进修教育,对于底层百姓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情。
叫他们掏银子,供养子嗣进修,远没有待在身边,帮衬着减轻些压力好。
再者言就算不收取任何费用,想要吸引这些群体的适龄子弟,到直隶各处开设的诸学堂进修,就必须要叫他们见到好处。
管饭是必须的。
学了后,以后能谋取生路。
不然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学不学都那回事,还不如老实待在身边,帮着家里减轻些负担的好。
大明如果想要开民智,必然是一条满是艰难险阻的路。
读书,不是谁都能去触碰的。
“这些棘手的问题,的确要逐一解决才行。”
崇祯皇帝沉思许久,皱眉道:“朕想到一些思路,卿家先听一听,到时卿家再酌情完善和增补。
其一,先以保定、天津、广平、真定、大名几地为主,毕竟这里安置的破产群体最多,在各县筹建起一批初阶学堂。
其二,在赈灾行署的协助下,将各县募集的适龄子弟,各县治下有皇庄的,暂安排进皇庄学堂一起进修,治下没有皇庄的,则在县城择地筹建学堂。
其三,凡是进学堂进修的子弟,包管一日三餐,除此之外,等他们以后学有所成,学堂会安排他们谋生,其中表现优异者,每年发放奖学金,他们的出路会更宽广。
其四,安排京师大学堂的读书人,其中表现欠佳的那部分,去各县出任学堂主事,凡是能坚持三年者,通过每年一次的考评,有机会擢县学教谕、训导,表现优异者,可擢府学教谕、训导等。
其五,命这些学堂主事,在各县招募科举无望的儒生,分担非学科的课业,比如启蒙、识文断字这些差事。
其六,京师大学堂加快招生效率,每年考评不合格者,就安排到各县学堂之中,以此来逐步增扩各府州县的学堂。
其七,和川海总会、汇通票号,皇明海贸总会签订契约,每年会向他们定向输送一批所需的人才,达到一定的数额,上述这些机构要给京师大学堂一笔银子,毕竟这也算帮他们增补队伍。”
李之藻:“……”
对天子所讲的这些,李之藻先前还真没想过,如果这些构想能逐一的落实,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京师大学堂为首,所筹建的各级学堂规模,就可以逐步发展起来。
这无疑是颠覆大明传统教育。
毕竟大明的读书人群体,十年寒窗苦读,进修圣贤,学八股文,就是为了科举,以求鱼跃龙门,迈进大明的仕途。
“当前京师大学堂的底子,还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要沉下心来,好好的夯筑根基。”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李之藻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让这些开设的新学科,能在大明让更多的人接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大规模,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惟有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希望卿家能多为朕分忧,叫这些明确的新学科,真正的发展起来,在大明落地生根。
各领域的人才,都是朕所急缺的,在各地的学堂发展期间,如果遇到好的苗子,就招收进京师大学堂。
要形成逐级递增的晋升体系,这才是根本所在。
京师大学堂发展所需的粮饷,倘若存在不足的话,由内帑进行兜底,不过朕只给卿家三年,必须要在北直隶各府州县,筹建起体系完善的各级学堂。”
“臣遵旨!”
李之藻当即拱手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此时的崇祯皇帝,心里算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大明想要发展起来,想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有丰富的人才队伍支撑。
倘若脱离这一核心,那大明的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以高效的效率前行。
别的不说,单单是筹建规模化工坊,目不识丁的工匠,就算是再怎样厉害,也没有粗懂该领域的人才,要来的更实际些。
生产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其中还牵扯到管理。
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才,所考虑问题的角度,跟只会埋头苦干的工匠,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流水线手工作业下,任何一处岗位,只要干的时间久了,都能精通该岗位的工艺,但是具备思考的人才,却很少。
“卿家,如果说在三年以后,你能实现这一目标,并能培养出一批人才,那朕必授予京师大学堂,比肩国子监的身份。”
为激励和刺激李之藻,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等到了那个时候,卿家之名,必将传遍我大明上下。
难道卿家的心里,不想让京师大学堂筹建的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到大明治下,好开辟大明的新教育势头吗?”
李之藻强压激动,拱手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纵使是死,也要办成此事。”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
崇祯皇帝摆手道:“要确保自身的健康,毕竟以后的京师大学堂,还需要卿家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臣遵旨。”
李之藻再拜道。
想彻改大明现有教育体系,彻改大明科举体系,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底蕴才行,不然废除掉旧有的体系,却没有新体系出现,只会叫大明越来越乱,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
第二百八十章 少年派
大明对各领域的人才,都是极度欠缺的,想培养这些人才,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这不是三五年,就能见到相应成效的,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等待,持续性的投入各项资源。
坤宁宫。
“皇后,多养两个孩子,不累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牵着周皇后的手,边走边说道:“还要操劳内帑调配,要照顾好自己,别太操劳了。”
“没事的陛下。”
周皇后微笑道:“定国和森儿,都很懂事,让臣妾很省心,和陛下处置国政相比,臣妾这些都不算什么。”
“那就好。”
崇祯皇帝抬头看去,见李定国、郑森二人,逗弄着朱慈炅、朱慈烜,脸上的笑意变得更多了。
此时的李定国9岁,郑森6岁,谁能想象眼前这两位孩童,在长大成人以后,会有怎样的成就。
“定国和森儿,都是苦命的孩子。”
周皇后露出怜惜的神情,看向李定国和郑森,娥眉微蹙道:“定国的父母都病故了,森儿的母亲,却被看押在倭岛。
也不知道那个郑芝龙,究竟是多狠的心啊,竟……”
“都是这世道所致。”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感慨道:“既然养在宫里了,那就当做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无忧的成长,进修知识,培养他们成材。
要让他们觉得这里就是家。
和坤宁宫的太监和宫女说,胆敢苛待定国和森儿的,杖毙!
朕忙于朝政,可能照看他们的时候会很少,皇后还是要多费些心,别叫他们在宫里待着拘谨。”
“放心吧陛下。”
周皇后点头道:“臣妾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谁敢欺负他们,臣妾都不会轻饶了他们。
何况慈炅和慈烜,能多两位哥哥,也是很好的事情。
不过陛下,若是叫外朝那帮文官,知晓定国和森儿养在宫里,那是否……”
“放心吧,朕会处置的。”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连紫禁城这点事情,朕都无权做主的话,那这皇帝当的算是什么?”
李定国和郑森,那可是难得的帅才,为了把他们聚在身边,崇祯皇帝还是费了不少心思。
就算现在他们还很年幼,可慢慢调教,叫他们接触新领域的层面,等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成就必然不凡。
不过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要么谋改成功,要么江山倾覆。
崇祯皇帝觉得前者的希望更大些,毕竟现阶段的大明,正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李定国和郑森他们,也算是时代的见证者。
李定国、郑森二人,觉察到有人过来,下意识看了一眼,瞧见是天子后,一个个小脸慌张的站起身,冲崇祯皇帝、周皇后作揖行礼道。
“拜见陛下!”
“拜见皇后。”
说起来,李定国进宫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不过来到宫里后,还是处处有着小心的,毕竟他先前哪经历过这些啊。
“好啦,在家里就别那般多规矩了。”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弯腰拉起他们,瞧见二人的膝盖处,沾染一些尘土,伸手就去拍打下来。
随驾的王承恩这些太监宫女,见到此幕后,心里那叫一个惊疑和慌张,想要上前吧,想起天子所言,却也不敢上去。
“朕最近忙于朝政,没有回来,你们在宫里吃住都习惯吗?”崇祯皇帝摸着李定国和郑森的脑袋,笑道:“除了玩耍,这课业也不能放松,以后你们长大成人,总是要有一技之长的。”
郑森有些紧张,下意识靠在李定国身旁,反倒是李定国表现得比较正常。
唉,都是这该死的世道啊。
见郑森和李定国这般,崇祯皇帝心里暗叹一声,如果说大明没有灾情,没有叛乱,那就不会有那般多的人死。
“陛下,我们在宫里很好的。”
李定国抬起头,看向崇祯皇帝说道:“娘…皇后娘娘每日都会考我们的课业,不过对所学的课业,有些却是百思不得其解,像‘×’、‘÷’、‘1’、‘2’这些符号,总觉有些吃不透澈,和咱们大明所教的术算是不一样的。”
“是吗?”
崇祯皇帝笑道:“走,咱们进殿,有什么不懂得地方,都可以问朕,朕可以帮你们答疑解惑。”
“真的吗?”
郑森此时惊奇道:“陛下,难道您还懂这些吗?”
“哈哈~”
崇祯皇帝笑道:“傻孩子,这些都是朕编撰的,又怎么可能会不懂呢?”
似乎是和崇祯皇帝聊的很投机,郑森的拘谨渐渐少了。
毕竟对他来讲,这等年幼的年纪,从日本回到闽地,又从闽地送到京城,这些特殊的经历,叫他年纪虽小,却长了颗敏感的心。
“其实我们学习知识,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像这些数字符号,和我们大明的术算,看似有着较大的差别……”
周皇后抱着熟睡的朱慈烜、王承恩抱着牙牙学语的朱慈炅,看着崇祯皇帝坐在椅子上,很有耐心的教着李定国和郑森,而两个小家伙则聚精会神的听着,甚至不时还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这很平常的一幕,却叫周皇后他们露出笑意。
跟外朝的文官群体,尔虞我诈的算计太多,叫崇祯皇帝很不喜那种氛围,反倒是回到坤宁宫,却是能叫他放松下来。
至少这里没有那些勾心斗角。
“陛下,您说的是真的吗?”
郑森突然惊喜的说道:“我和定国哥哥,若是能学会这些的话,等到正旦那日,就能让我们放烟花吗?”
“当然。”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摸着郑森的小脑袋,“朕不仅叫你们放烟花,到时,还要给你们发压岁钱,不过到那个时候,你们可要给朕磕头啊,哈哈……”
“好啊。”
郑森笑道。
见郑森这般,一旁站着的李定国,脸上露出些笑容。
“等朕以后不那般忙了,会带你们出宫转转。”崇祯皇帝笑着说道:“不能只待在宫里长大,还多看看宫外的世道,要知道很多知识,都是靠自己的眼睛,去看到,去学到的。”
第二百八十一章 形势大好(1)
朔风凛冽,陇西披上了银装,万物好似枯寂一般。
“西北的天,真是够邪性的。”
周遇吉拍打着身上的雪花,走进暖洋洋的帅帐,身上的寒意被驱散不少,“曹帅,招待不周啊,我勇卫营可和那些地方官比不了,山珍海味是没有,不过知道你要来,我可是特意差人,烤了一只全羊,酒是喝不了了。”
“哈哈,你们勇卫营的伙食,要比神机营好太多了。”
曹文诏闻言大笑道:“那我可要好好宰你一顿,在洮州卫那边,见天啃的都是干粮,都快不知道,这肉是什么味儿了。
赴陕平叛这般久,我甚是想念京城的美食啊。
对了,此次来你陇西,别的都好说,唯独那四万套战袄,可一定要给足啊,神机营是真等不了了。”
“放心吧曹帅,全都给你们备齐了。”
周遇吉微笑着说道:“金参赞过去一个多月,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忙着给咱们筹措过冬的御寒之物,还从汉中和南阳等地,筹措来一批粮草。”
“唉…金参赞也够不容易的。”
曹文诏轻叹道:“十几万人马的吃喝拉撒,全靠平叛前指撑着,我可听说洪总督那边,为粮草供应都快愁坏了。”
“是啊。”
周遇吉神情感慨道:“自陕西境内的诸流贼,被咱们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驱赶到西北之地,勇卫营和神机营的粮草供应,全靠平叛前指负责筹措和调运。
金参赞这边的压力,可一点不比咱们小。
不过这一路打下来,最受苦的还是陕西百姓啊,听说陈巡抚这边,在金参赞建议下,也筹建赈灾行署了。”
“这倒是好消息。”
曹文诏眼前一亮道:“将陕西所辖各府县的灾民,全都组织起来,只要不让他们饿红眼,那就不会再爆发叛乱。
先前我还有些担心,咱们率部在前,挤压诸流贼的活动范畴,如果后方再出现叛乱,那就算功亏一篑了。”
“山陕这些年太不容易了。”
周遇吉朝帅案走去,抽出一份公函,转身递给曹文诏,“你看看吧,这是山西那边的情况,靠着赈灾行署这一地方衙署,可是做了不少事情。
陛下就是英明神武。
当地方的赈灾事宜,不再让各府州县的地方官员经手,那贪腐的情况就缓解很多,还能组织灾民复产复耕。”
伸手接过周遇吉所递公函,曹文诏认真翻阅起来,当看到山西那边,已开始整饬驰道,整修水利设施,眸中掠过一道精芒。
这是好事情啊。
驰道和水利,倘若能全面整修出来,那对山西今后的生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许灾情都能跟着减缓不少。
“此次邀请曹帅过来,有件事情想和你商榷下。”
见曹文诏脸上露出笑意,周遇吉神情正色道:“那批劫掠暗藏的金银,本帅想着能否派人全都挖出来。
三成移交陕西赈灾行署,叫陈奇瑜能有效组织灾民,在陕西境内更好的行以工代赈事。
两成移交流贼平叛前指,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