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不想喝的,可是它叫快乐水哎!”
……
国子监。
作为大明后备人才储备基地,在洪武初年,大明曾经开科取士。
为此,这里曾经聚集了不少儒生。
不过,随着大明后面又不再开科举,转而施行举荐制,渐渐的这里变成了南方文党的天下,许多南方儒林大儒,将自己的门生故旧纷纷举荐来国子监,互相之间称兄道弟,以同谊相叙,为的是将来排上官缺,能够有所照应。
官场就是如此,自古使然。
这国子监中,南方文党尤以江南文人最多,浙东各地因为文风较盛,才子无数,而北方的文人士子就比较少了,大部分是山东,河南等地的儒生生员。
其中许多,是因为收粮征税,帮助营田司筹备收粮任务做的出色,被举荐前来国子监旁听就学。
一群士子正在国子监门口的告示榜上,观看最新的告示。
“国子学诸生,皆应通行简化字,此字便捷,利于教化……”
几名江南儒生身穿儒服,手持羽扇,望着告示上的文字连连摇头。
“我等儒门中人,自当尊古崇儒,韩昌黎倡导复古文,行六朝古声律辞藻,唐宋才有文华灿烂,如今我朝重复燕云,又纳云贵,即将光复汉唐旧土,当倡导古文古辞才对,怎可废礼忘言,转而习简化字此等歪邪佞字!?”
一江南儒生头戴儒冠,望着告示深恶痛绝,大声纵喝。
明初,因为朱元璋比较尊重读书人,所以国子监的儒生,生员,大多都有机会参政议政,而因为元朝时候,大部分读书人没有机会做官,只能写词曲,所以憋屈了上百年,十分热情。
如今大明开国十五年之后,儒生们参政议政之风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科举未开,显得更加热烈。
他们经常聚集在书院,或者是酒楼,讨论国事。
此江南儒生开口之后,有许多江南儒林世家子纷纷点头。
附和的儒生,也并不都是单纯的反对简化字,因为这些儒学世族很多是宋时宋徽宗北狩五帝城,举家全族从北方迁徙过来的,甚至有些是南北朝时,衣冠南渡的古族之后。
他们十分尊崇道统和儒礼,尊崇古礼和儒家传统,是他们家传和道学延续的根基,也是他们世家强盛千年的原因之一。
就比如说南迁衢州的南孔一支,南孔本是孔子,衍圣公正统,当年元军攻占山东,他们留下旁支承祀儒学道统,自己南迁,在南宋灭亡之后曾经屡遭屠杀,崖山海战,南孔正统嫡出其实跟着一起跳了海……
后来忽必烈找到了躲在深山老林里的剩余部分南孔后人,想册封他们,但是他们却果断拒绝,说真的衍生公后裔已绝。
儒礼昭昭!
忽必烈无法,便将衍圣公俸给了留在山东的旁支。
而江南儒林,各个都以古仁人古圣人之风气自持,他们的精神道统追崇的复古守礼,并非是完全的反对任何新鲜事物,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尊崇。
这也是江南儒林在元朝入侵百年后,仍旧保持着华夏儒学之风的重要核心精神。也是朱熹被尊称为朱子的缘故,他们倡导的思想,让各个阶层不停的追溯先祖先圣曾经的荣光,让他们不忘记自己一代代为何传承儒学,将儒学和礼,变成一个个‘纲常伦理’紧紧箍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往圣之绝学,断不可毁于我等手中!
受限于如今的时代局限性,并非是所有反对简化字的人,都是恶意,相反,他们其实是站在当前这个时代儒生们正确的价值观角度上,维护儒礼,维护华夏家国道统的正理,最适合封建王朝维护士大夫阶级的利益,维护国家的统治……
而有反对简化字的,自然也有支持的。
一名穿着寒酸,面色沉凝的儒生,站在这帮南方儒生旁边,他身上的儒服甚至略有破损,但是目光坚毅,年岁不大,却不畏周遭嫌弃的目光。
“非也,诸位同学,此简化字言简意赅,行文方便,书写快捷,若用来收粮收税,几笔便可写完。”
“此告示只说平时倡导我等使用简化字,为的是我等同谊日后外派各地,为粮长收粮,为县官断案,多行简化字使百姓易懂易学,非是反对我等复古守礼。”
“此辩是白马非马论,还望同学勿言太过,无需将简化字视为邪祟佞字,我等做学问,便用繁体,收粮纳税文书,就用简体,二者并无冲突,好似是吃饭用筷子,喝汤用汤匙。”
那江南儒生见状,扫了扫这穷酸儒生,收回扇子切笑道:“你倒是有些歪论,我听闻太学即将开学,广收童生学员,皆以简化字教学,你若觉得简化字方便,何不放弃国子监监生,去那太学入学?”
穷酸儒生拱了拱手,平静说道:“好教同学知晓,儒生正有此意。”
“太学多开吏科,专为培养实干人才,我皇明如今缺的是做实事小吏,并不缺做花团锦簇文章的博儒,各位同学若想为百姓做实事,不妨跟我一道同去报名!”
周围有几个儒生明显意动。
“你是何人?”
有江南儒生问道。
“邓州铁铉!”
“哦,是他?听说此人在河南为盈田司做收粮文书,刚正不阿,被举荐来国子监……”
“铁铉兄言之有理,我等也愿去太学学习。”
“同去同去……”
有趣的是,愿意去太学学习简化字的,多半是出身寒门,家境中落,或者是非世族出身的儒生,他们并没有道统家学束缚,接受简化字接受度更高。
“哼,甘于堕落,有辱斯文,吾等羞与之为伍!”
“简党!”
大明的读书人们,已经被一股风气开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而这股风什么时候会刮起来,变成龙卷风,还是春风拂面,就不得而知了……
……
小院儿内。
朱雄英拿过周宽递来的最新舆情,扫了扫,对周宽道:“大伴,方孝孺如今在外地为太学寻荐良才,让他别只盯着荆楚江南,荆楚自古多才子,江南也有儒风,但北地多年战祸,读书不易,如今还能在北地坚持读书的生员,学习环境比南方士子艰苦十倍,一旦来上学定然更加刻苦珍惜,你告诉他,要多在北方发掘读书良才,日后学成归去,建设家乡,报效皇明!”
“另外,九边之地,贫苦多战祸,军户们的子弟读书困难,你去找我爹,让我二叔三叔四叔,多在九边发掘功臣烈士子女,有条件的送来应天读书,没有条件的,就在藩地修建义学,一并教授简化字,算术,地理,教材到时候和太学相同,此事尤为重要!”
“是,小主!”
周宽欣慰地躬身点了点头,不由想起自己那小子,如今是否也有了儿子?
自己孙儿,也可上学读书了……
“对了大伴,孝陵卫中多是我皇明功勋老卒,他们就在孝陵离得近,千万别忘了他们,你帮我给爹传句话,就说当年老营老卒随皇爷爷打天下,如今我朱雄英陪老卒孙辈读书保大明!所有孝陵卫老卒子孙后辈,都可免试入我太学!”
周宽身子一颤,眸子闪烁着点点泪花:“我皇明有小主,定当迈汉唐!”
他心中小声说完,躬身朝前面走去,却猛地眸子一缩。
一个从未踏足过小院的人率大队随从,正站在小院外,面无表情地打量着朱雄英的小院。
第56章 你说这瓜保熟么
太子妃吕氏年岁不大,颧骨微红。
她眉目端庄,眼睑狭长勾起,身穿宫袍莲步轻移,淡淡地打量着朱雄英的这座小院儿。
“倒也有趣……”
而朱允炆,则是委屈巴巴地用黑亮眼眸悄悄打量着她,缀在她脚下。
“拜见太子妃!”
周宽连忙施礼。
周围几名宫女,内侍纷纷鱼贯而入,将小院儿的篱笆门推开,站在左右。
“雄英呢?”
吕氏面色冷然轻声问道,她本是南宋末年著名降臣吕本焕之后,家族世代耕读传家,父亲吕本更曾是元朝显贵一族,投降大明之后,获得器重。
明初继承元祚,对太子妃嫔,王侯妃嫔很看重“根脚”(出身),当年王保保因为不是出生黄金家族,一度也没得到元顺帝重用,因此在宋濂的介绍下,朱标迎娶了出生名门的吕氏为妃嫔。
洪武七年,吕氏的父亲吕本因管理太常寺卿时功臣庙宇修缮款项被贪墨受罚,朱元璋惩罚他去功臣庙做役工,后来在朱标的求情下屡有升迁,没过多久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
虽说父亲吕本在洪武十年因病去世,但吕氏并未失宠,反而颇受太子朱标宠幸,在洪武十年生下庶长子朱允炆后,升格为太子侧妃。洪武十二年太子妃常氏生朱允熥因病薨后,吕氏便被抬为太子正妃。
如今她已是东宫正主三年,平日里对马皇后恭敬有加,对朱雄英等皇孙也是尽量保持公允,尽力照抚。
“孩儿在!”
朱雄英已经迎了上来,看了看跟在众人旁边,有些怯懦呆愣地朱允熥,他皱了皱眉,上前牵住了朱允熥的手,这才对着吕氏行礼。
“孩儿拜见母亲。”
长妃为大,就算朱雄英不太喜欢自己这个继母吕氏,也只能行礼拜见她。
“雄英,免礼。”
吕氏踱步走上前来,左右看了看,挥挥手让周围侍从都散去,拉着朱允炆和朱雄英一道坐下,和朱雄英预想中的不同,吕氏反倒是淡淡笑着,和蔼可亲地伸手以自己的手绢擦拭了一下朱雄英脸上的灰尘,然后观察打量了一下小院,叹气道:“你这小院儿倒是大有乾坤,难怪允炆和允熥喜爱。”
朱允炆连连点头。
朱允熥则是傻愣愣地抬起头,对着朱雄英嘿嘿笑了起来:“喜欢,喜欢……”
朱雄英挼了挼朱允熥的脑袋,抿着嘴沉思片刻,以眼神瞟了吕氏一眼,自己这继母到底葫芦里卖着什么药,怎么突然来自己这儿了。
想了想,他还是开口。
“母亲,您今日过来,所为何……”
吕氏淡淡笑了笑,她拍了拍手,早有内侍端上一些稀罕水果,有西瓜,香瓜,还有葡萄等,都是时令水果,还有自亲嫩莲蓬中剥出的莲子,清香脆嫩。
“允炆说,雄英你多爱吃水果,这西瓜和香瓜,非是南方瓜果,乃是宁夏卫所进贡的沙瓤瓜,香甜可口,我专程给你送来。”
“多谢母亲!”
朱雄英笑容满面,咧着嘴嘿嘿大笑,十分开心。
吕氏也对着他微微点头,慈祥和蔼。
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母慈子孝模样,若非知道跟脚之人,恐怕真会把他们当做亲生母子。
朱雄英拿起一个香瓜,嗅了嗅眼神露出喜悦:“好香,这瓜肯定香甜,多谢母亲,我这小院儿也种了一些槐莪,都是我亲手栽培,我马上摘一些,母亲您拿回去尝尝。”
说着站起身来,拿起一竹编簸箕,将自己培植在暗室中的蘑菇蕈类采摘了一些,他培植的蘑菇就是最常见的平菇,平菇相较于其他蘑菇种植起来更方便,南方人称之为“槐莪”,因为有鲜味儿,北方人称之为“荤菜”。
朱允炆见母亲没拒绝,便和朱允熥一道,跑着跳着跟了过去帮忙。
吕氏脸上本挂着笑,此刻却缓缓凝重,面无表情起来。
“三年北馔饱膻荤,佳蔬颇忆南洲味,地菜方为九夏珍,天花忽从五台玉”朱雄英将那平菇摘的很满,和朱允炆朱允熥欢欢喜喜都走了出来。
三人都是身上挂着泥,但十分开心。
尤其是朱允炆,笑的格外灿烂。
黑亮眼眸看着朱雄英,满是崇拜。
只是他越开心,吕氏脸色就越沉一分。
“母亲,您拿着这些槐莪回去尝尝,以猪油炒着吃,再放点韭黄,鸡蛋,做成韭黄槐莪炒鸡蛋,端是人间美味!”
“好!”
回过头时,吕氏已是满脸慈笑。
“雄英,你平日带着允炆,也不能过于贪玩,学业不可废,你是我大明皇嫡长孙,将来要继承大明国祚,当晓得儒学重要。”
吕氏说道。
“母亲,孩儿晓得的!”
朱雄英笑着咧嘴,露出洁白牙齿。
吕氏又寒暄两句,劝慰朱雄英不能忘记儒学经义,这才带着朱允炆和朱允熥,缓缓离去。
朱雄英热情欢迎,依依不舍送别。
堪称是母慈子孝了……
等她们走远后,朱雄英挥舞着手慢慢放下,笑着的脸颊则是变成了凝重。
他转过身来,看了看桌子上的西瓜和香瓜。
“大伴……”
朱雄英盯着那西瓜眼神严肃。
“你说这瓜保熟么?”
不等周宽回答,朱雄英就轻轻摇了摇头,咧嘴笑道:“不熟……”
将那瓜拿起,随手丢进了土里砸碎,用来喂鸡。
他猛地皱眉,忽然自言自语:“继母的父亲吕本吕大人,曾做过两浙都转运盐使,可知食盐获利几何?”
……
另一边,吕氏牵着朱允炆缓步走着。
朱允熥则是孤孤单单的落在后边,低垂着脑袋,甚至就连宫女都不甚关注他。
没办法,如今的东宫之主,是吕氏。
若是哪个宫女对朱允熥过于好,反而才要出事……
一个吕氏老人,内侍出身,弓着身子说道:“娘娘,这槐莪如何处置?”
吕氏偏着头扫了一眼这吕氏老人,皱眉道:“你说雄英如此早慧,是否有人教他?”
吕氏老人皱眉摇头。
“皇长孙年少聪慧,但心思不纯,不诗儒学经义,非是正道啊,奇淫巧技,皆是下等人钻研,他怎能自甘堕落呢?”
吕氏眸子闪了闪。
朱允炆却抿着嘴,乌黑眼眸闪烁,说道:“娘,才不是呢,大哥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实干之物,实干兴邦,读死书才没用。”
那吕氏老人大惊失色。
“允炆殿下,您怎么能这般言语,我吕氏一门,世代诗书门第,耕读传家,若不学儒学,何来吕氏一族如今显贵,你可千万不能学那歪理邪说,一定要好好读书,读书方为正道!”
太子妃吕氏也眯起了眼,狭长眼眸勾起。
她瞥了眼朱雄英献给她的槐莪,道:“将此槐莪按朱雄英所献方式,以韭黄鸡蛋猪油炒制,献与太子殿下就食吧。”
“是……”
第57章 此歌甚好当传世为我大明国歌
洪武十五年的六月,注定不平凡。
大明帝国北起辽东,西到甘肃,南至云贵,东抵安南,战场随处可见,曾经横跨亚欧的大元帝国,如今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就分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各自为战互相吞噬的部落。
如果不是大明拯救乱世与水火,这场战祸恐怕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云南,昆明城。
“杀啊!”
硝烟弥漫,火箭如雨,无数蒙元士卒举着牛毛制成的毯子和盾牌,从四面八方冒着箭矢冲来,他们是北元土官杨苴散所纠集,趁着明军大部主力随着蓝玉傅友德撤军,昆明城城防空虚之时,从各地纠集了蒙古散户,色目人,还有土司头人奴隶,足有二十五万人来攻。
“给我顶住!”
昆明城守将,大明预左军都督佥事冯诚身披重甲,亲率兵丁驻守在城墙上,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