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

第29章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29章

小说: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刚刚二十二岁的他,身材已经十分魁梧,宽肩细腰,骨架高大,身穿明制新式棉甲的他已有大将风度,自就藩之后,他不仅多次指挥明军作战,而且常常亲自率领明军精锐骑兵,挥舞着大刀冲击北元中军,一举击溃敌人。

    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上,朱棣也算是比较能打的那种,武力值排在中上。

    在他身边,徐达嫡长女,燕王妃徐仪华手掌烛灯,她眉目隽秀,身材窈窕,鹅蛋脸美皓目,黑亮眼眸看了眼朱棣,见他表情凝重,不由问道:“何故无言?”

    朱棣这才笑了笑,转过头伸手抚了抚燕王妃徐仪华的手掌,狭长眼眸闪烁,道:“是三哥来信,言说均田土改一事,劝我和他一并上书,请父皇在九边暂缓土改。”

    “哦?”

    作为徐达嫡长女,燕王妃徐仪华和朱棣自幼一起长大,而且朱棣还跟随徐达学过武艺,所以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当年燕王朱棣就藩之前,已经赐婚徐仪华,朱元璋派燕王朱棣去凤阳住了三年,而徐仪华便央求父亲让自己也去,两人一道在凤阳体察民情,遍尝民间疾苦,民间悉事无不知晓。

    故而在此刻的大明皇室二代中,徐仪华是十分贤明懂民事的王妃,她略一思索,就叹气道:“晋王此意甚好,但恐怕会引起父皇叱责。”

    朱棣摇了摇头。

    “非也,父皇并非不知兵之人,我沉思不语,是为均田土改之事,岂不闻王莽为篡之时?此均田土改利于良民,不利于勋贵士绅,我担心均田扩大,会影响我皇明江山稳固啊……”

    徐仪华眸子一闪,惊呼出声。

    “汉初陵邑广迁豪强,是以地方无五百里阡陌土豪,然陵邑一废,豪强并起,世族林立,各地土豪纷纷兼并良田,化族而立,唐时六镇子弟也是如此,俨有六姓七望,均田乃是良策,但我觉得稍显急躁,若是等我灭了北元,再施均田也不迟。”

    朱棣语气中有一丝落寞。

    他少有才智,且老成持重,五六岁就跟着父亲朱元璋还有大哥朱标在军营中厮混,和徐达之子徐辉祖,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等是撒尿和泥的交情,也常受当世一流智者,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教诲,言传身教,虽不事文治,却多有远见。

    所以分封诸王,他被派到了面对北元战线最长,军事压力最大,就藩藩地北元势力最根深蒂固的北平,这里曾经是元朝大都,且不说北元谍子,如今北平都司有二十九万户人,其中九万户人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这些人既有平民,也有番僧喇嘛,色目商人,他们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北元谍子。

    身份的转变,就看朱棣在北平施行什么政策。

    而若不是徐达亲自坐镇北平,帮朱棣减轻了大部分压力,他在前期还真不一定能将北平完全把控,一来如今北元在辽东仍然有极大的势力,而且高丽王国的上层贵族,全都被北元换血,和北元余孽沆瀣一气。

    如今宁王朱权还没有就藩,和辽王朱植还都是小屁孩,正在接受太孙朱雄英的操练。

    也就是说,燕王朱棣实际上一个人直面着北元在辽东和燕地的压力。

    朝廷为了帮他稳住北平,多次派航海侯张赫押船运送粮草,走海运源源不断的帮助他囤积粮草,而且朱元璋也默许朱棣可以在北平自己筹措军需,于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就开始搞起海贸赚钱,在渤海黄海一代,和高丽人,倭人,甚至蒙古人坐起了买卖……

    打仗归打仗,买卖归买卖。

    就连北元的蒙古黄金家族,虽说一面操起刀子和大明干仗,一面还要催促来往的大明商队多带点砖茶,因嫌北地塞外大漠盐巴味苦,打仗的时候偷偷拍色目人军需官伪装成商队到北平买盐,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朱棣一方面提着刀打仗,一方面也逐渐发现海贸获利颇重,而且商路只要打开,北平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多次上书请求梳理漕运,将大运河修通,以巩固北平。

    “我虽知道这均田是好事,但我与咱爹手下这帮骄兵悍将,个个是吃兵血的军头,哪是那般易于之辈,若说是均田,怕是要了他们的命。”

    “是啊,还有哪些北元蒙古将官……”徐仪华也叹气道。

    “错!”

    朱棣摇了摇头。

    “反倒是蒙古降臣和色目降兵,若是施行均田土改,更易说服。”

    “我汉家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人以宗族为主,家国在后。”

    “而蒙古,色目之人,尤其是蒙古之人,游牧狩猎习性未改,前元皇帝便喜欢大兴宴席,群臣共乐,彼草原部落,捕捉猎物,便施行均分制,老弱病残也有份,并无歧视贪吞,故而草原部落首领多受尊崇,部落上下拥护爱戴。”

    “反我汉人,其一人多地少,粮物有限,若不相互争夺,弱肉强食,则必定饿死,没有活路,故而争夺护食本性深种,此千百年积弊,朝夕之间难以改变。”

    “你观山东等地蒙古和色目后裔,但习儒学,皆崇拜更深虔诚无比,且多有蒙古色目儒臣,为国尽忠之举,此就是汉学之纯粹。”

    “我汉家中原等地,因良田众多,你抢我夺,人性贪婪激发更甚,反失汉学本质,蒙古色目之人人少,均田土改之后,人人有田,且草原部族天性如狼,饱餐一顿之后便可饥渴良久,今日有酒便喝,有钱便花,也无储蓄习俗,故而对他们均田,必定个个感恩戴德,起歌起舞……”

    “我汉民人多,均田之后,多者变少必有愤懑,少者有后贪念更多,定会生出变故……”

    朱棣的眉头皱了起来。

    徐仪华忙问道:“那怎么办呢?”

    朱棣将桌子上放着的一张,才送过来不久的,由朱雄英亲自绘制的“皇明堪舆万国图”拿出,轻轻翻开卷轴,眸子闪烁着异样神采,沉声道:“我大明继承元祚,自当收复元朝疆域,若我皇明打下前元十万里疆域,广有良田,别说均皇田官田,大明子民人人均田都可得……”

    “你看此图,将前元疆域故土,何处产金银,何处多良田,何处多美女,一一标注,绘制此图之人,实乃是上天降下助我大明远迈汉唐的神子啊!”

    徐仪华扭头看去,果不其然,这“皇明堪舆万国图”上写明了‘自古以来’的我华夏旧土,尤其是前元疆域,而且地图上将许多地方主要物产悉数标注,尤其是金银,良田,美人……

    哪个帝王禁得起这样的考验……

    “朱不败……”



    第55章 我也不想喝的可是它叫快乐水哎

    

小院儿内。

    “哥……我怕!”

    朱允炆抓着朱雄英的胳膊,很是紧张。

    朱允熥抱着朱雄英的左腿,也是很惧怕的模样。

    “哥,我,我也怕……”

    代王朱桂则是抱着朱雄英的右腿,吞了口口水,跟着喊道。

    “十三叔,你是我叔啊,叫我哥,不合适吧!”

    朱雄英撇了撇嘴,叔,你这样叫我,我担心我会夭寿啊。

    代王朱桂小手乱摆,咧嘴露出白牙笑道:“没事,我叫你哥,你叫我叔,咱各论各的。”

    朱雄英抖了抖身子将他们全都扒拉下来,怒道:“你等胆小如鼠,日后怎能就藩!”

    “我大明,就靠你们这些虫豸巩固边藩!?”

    “不就是让你们帮我开个炉,你等竟然推诿阻塞,成何体统!”

    这段时间,朱雄英一直在小院子鼓捣各种发明创造。

    其一就是这烧制玻璃。

    前世看各种书,将烧制玻璃说的十分简单,简直是有手就行,可是朱雄英自己上手之后,不知为何,烧制的玻璃老是炸膛不说,还总有气泡,而且颜色……

    翔色?

    不可能,这绝不是翔的颜色。

    随侍在一旁,脸庞都被炸得黝黑的郑和黑着脸,声音虚弱地道:“小主,不然还是郑和来开吧……”

    朱雄英怒道:“你是什么意思,瞧不起我朱明皇族,我等朱氏好男儿个个都是有胆色的汉子!”

    “允炆!”

    朱允炆摇头。

    “允熥!”

    朱允熥抓紧了朱雄英的腿。

    “十三叔!”

    朱桂干脆双手紧环着朱雄英大腿,脑袋乱摆,乌黑大眼睛透露着惊恐神色,带着哭腔道:“哥,我叫你哥,你饶了十三叔一命吧!”

    朱雄英顿时大怒,将他们三人一一搡开,随后自己走向那锻造炉,痛心疾首呵斥道:“开个锻造炉都畏首畏尾,胆小如鼠,不是男人!”

    说着将手伸向那锻造炉。

    谁知,这时锻造炉中的煤块儿,发出嘎吱嘎吱响声。

    烧制中的硼砂石灰砂发出砰砰响声。

    朱雄英手一顿。

    “嘶,我刚才说什么来着?”

    朱雄英严肃地看向朱允炆等人。

    “开个锻造炉都畏首畏尾!”

    “下一句?”

    “胆小如鼠!”

    “再下一句?”

    “不是男人!”

    朱雄英站起身来,表情严肃,说道:“我收回这句话,我们都还是小孩子,的确不是男人!”

    “快跑啊,要炸膛啦!”

    说着朱雄英面色惊恐,一把抓起朱允炆和朱允熥,跑出两步又拽上朱桂,狂奔而出。

    至于郑和早已有所准备,等众人跑出小院儿之后几秒,小院儿内那烧制玻璃的锻造炉发出轰一声闷响,几块儿半赤红半黑乎乎的丑陋玩意儿被炸裂出来,不仅完全没有烧制成纯色的玻璃,反而褐色发亮,夹杂着一坨坨黑乎乎的东西。

    冷凝之后,也就成了翔色。

    院墙外,几个孩童脑袋犹如葫芦瓢,依次排列冒出。

    朱雄英脑袋只露出上半个,黑亮眼眸扫了扫,确定那锻造炉已经不再炸裂后,还是有些不放心,看向郑和:“郑和,你去看看炉子,别急着浇水,容易冷炸,用铁棍将炉子中的煤炭掏出来,先把火温降下,再把炉子里的石灰石弄散开。”

    郑和站起身来点点头,他深吸了一口气,迈出一步,回头抿着嘴,似是交代后事一般对朱雄英道:“小主,若是郑和去了,还劳烦小主照顾我姐弟亲人……”

    说着咬了咬牙,一脸悲壮地走向锻造炉。

    朱雄英大怒:“你这厮……”

    “哎,不能这样插进去!”

    “会射出来的!”

    话音未落,那锻造炉又是砰地一声,吓得众人一个哆嗦,好在之后再也没有炸膛。

    等到郑和收拾停当之后,朱雄英皱着眉,捏着下巴来回踱步:“奇了怪了,这玻璃烧制的步骤,我基本上是按照书本上的步骤来的,用料也没有偏差,怎么会炸膛呢?”

    代王朱桂也好读书,对奇淫巧技有些兴趣,说道:“哥,是不是因为你漏了什么方法?宋时的《营造法式·窑作制度》记载有烧制琉璃之法,我在文渊阁中见过此书,我去将它取来……”

    “十三叔,不对。”

    “那宋时锻造烧制玻璃,用的是木炭,如今我等用的是煤炭,温度不同,火候不同,锻造手法自然没有太多借鉴意义,一定是哪里不对……”

    代王朱桂眼睛一亮,说道:“我想起来了,鲁王朱檀之前府上多有道人,擅炼金石丹药,他也曾说过这烧制琉璃之法,兴许他知道。”

    “切。”

    朱雄英背负双手摇了摇头,很是无语道:“并非我瞧不起十叔,他斗大的字儿不识一升,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儿,若说他能炼制玻璃,我是真不信。”

    “哎,不过也并非没有收获!”

    朱雄英捡起本来用作吹火的吹火筒,拍打一番,叫来郑和道:“郑和,你收拾一番,将此物拿去前朝,交给我爹,就说此物名为喊话筒,用来朝堂之上喊话唱名,可以散播声音,使得声音传播更远更大声,着御用监多多制造,再谴人去民间推广。”

    这也算是种瓜得豆了。

    虽说没能发明出来透明玻璃,但好歹发明了喊话筒不是?

    “不然再考虑考虑电池和电报?”

    朱雄英摸着下巴,其实原始的电池倒是不难制作,可是电线难得。

    如今这个时代,大明也很稀缺贵重金属。

    “御用监倒是有些不错的匠人,应天也有很多匠户能帮忙搞,只是大批量制作电池,非得培训出一批工科种子做帮手才行,我大明倒是有些勉强能用的这类人才,可是这帮人,我信不过……”

    说来有些无语,大明如果许多理工科人才,以色目人后裔占大多数。

    要么就是擅长炼丹的道士,不过道士们心思多没放在搞科技创造发明,而在炼制长生不死的仙丹,西汉时,刘安就搞了一堆道士鼓捣出《淮南子》,在炼制仙丹的时候捎带着发明了豆腐。

    让道士搞科研,他们免不了会把方向放在长生不老上……

    至于火药,豆腐这类,都是研究长生不死药中捎带着的附加产品。

    这其实跟华夏传统文化有关。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道法自然,佛法自渡,更多的讲究自我感悟,自我启发,在某些需要动手的地方,缺乏逻辑思维,全靠自己悟性,发散思维往仙丹妙药上想。

    简单点来说,师傅领进门,传授给你,很多时候不喜欢把话讲的那么明白,那么细致。

    譬如这造电池,如果自己找个道士来教,这道士为了让自己不失业,教徒弟便说话高深莫测,留一手,让徒弟自己“感悟”,让徒弟利用自己的悟性去自己摩挲。

    反倒是西方人,师傅传授手艺给徒弟,比较纯粹和直接,步骤讲解更清晰,“逻辑”更加通顺。

    “太学里,得专门开一科,教几个懂点物理学知识的,可靠的工科种子做电池,还需要专业的军户,类似前世的通讯营,帮忙铺设电话线……制作听话筒也需要懂点物理知识,还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匠人,纯手工打造的话,须得十分细心才行……”

    “如今我大明皇家银行在各地军驿开张,再等个三五年,银行业务深入民间后,电话就十分紧俏了,既能军用,又可民用,还能赚钱,太学……”

    朱雄英小声嘀咕着,揉了揉自己的脑壳,伸手端过枸杞水灌了一口,这些事情都急不来,需要几年时间培养人才做谋划。

    而且人才就位了,尚且需要十几二十年时间去各地铺设电话线。

    前世,解放之后,那么强的人民动员能力,可是足足用了三四十年才将电话线铺设开来,此物耗费钱粮,对如今的大明益处不大,注定只能小范围的应用,如今看来,反倒是不如多发明几盏灯泡,在大明多修灯塔,用灯塔来传递暗语,联系南北各处。

    砸吧砸吧嘴,朱雄英只觉得这枸杞水味道已经寡淡不少。

    “这枸杞水喝多了,着实有些腻,而且似乎已经起不到养生的效果了……”

    “不如尝尝新鲜的?”

    朱雄英吞了口口水,忍不住在脑海中浮现出某肥宅快乐水的身影。

    “不行,我要养生的!”

    “可是,制作方法很简单哎,碳酸水,酸橙,蜂蜜制成的焦糖,再加上酸橙皮,香菜碎,皇窖里的冰块儿,想一想都……”

    “可恶,快乐水都喝不到,养生有何用?”

    “我也不想喝的,可是它叫快乐水哎!”

    ……

    国子监。

    作为大明后备人才储备基地,在洪武初年,大明曾经开科取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