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送礼的艺术 >

第16章

送礼的艺术-第16章

小说: 送礼的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导与下级之间互相赠礼。
  这种类型的送礼,是最容易引起“轰动”效应的方式之一。
  领导为了感谢一帮手下的同志对自己工作的支持,送些礼物给部下,以示感谢,无可厚非。
  但是群众给领导送些礼物,招致许多不便,大有行贿之嫌。不能到有事时去,人家是觉得你的目的太明显。而且还不能让同事看见,人家以为你在拍马溜须呢。
  所以,尽量不要给上司轻易送礼,让彼此都尴尬。

  以上和您讲的是送礼者及对方的身份及关系应注意的问题,下面聊聊特殊用途礼物的忌讳。
  特殊用途的礼物选择时要费番心思了:

  生日。
  父母生日——做子女的应记住父母的生日,献上一份心意。送些祝福父母幸福、健康、长寿的礼物,切忌随随便便,以免老人想得太多。
  子女生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送不同的礼物。切忌一味求好,送些不当的礼物,引不起子女的兴趣,与初衷有违。
  夫妻生日——表达真心真意的礼物,不必太贵重。

  婚庆。
  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要根据自己与他们的熟识程度来定。
  一般说结婚礼物较生日等礼物贵重一些。结婚嘛,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旅行归来。
  按照风俗,旅行归来的人应当给家人、亲友带些礼物。
  这些礼物切忌买那些非常便宜的、毫无兴味的东西。可以带些当地的土特产,美中不足之处是这些物品是一时之物,如果辅之以当地的纪念品,相互辉映,别有情趣。

  送礼的对象。有的人性格随便,对于收到的礼物如何不大介意,有的人心胸狭窄,就会挑刺了。对于后者,你可以不予注意,但对方一定会对你生厌,不悦。

  如果亲友遭了灾难,送礼则要分外慎重。因为受灾难的人,往往较为敏感,送礼稍有不妥,可能会触发哀情,刺激神经,造成失礼,引人责怪。比方说“天有不测风云”,亲友伤残或生病,难免不会发生。
  探望病人和慰问不幸的家属是常有的事儿,讲究了礼节并捎带些适宜的礼物可以安慰朋友或其他人。

  去探望病人时,切忌带香味扑鼻的鲜花,让病人尤其是体质虚弱的病人头晕。你可以带些食品,但要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哪些有利于消化又增加抗病能力;哪些不宜食用等。

  下面我们聊聊您看望病人时不要犯“礼”忌:——探望肾炎病人。
  可带些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食品,如水果、果汁等。
  切忌带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鱼蛋等。
  ——探望糖尿病病人。
  可以带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奶制品、蛋类、肉松等等。
  切忌带各种糖果、甜点心、水果、果子汁等含糖食品。
  ——胰腺炎病人。
  这类病人有急性、慢性之分。
  急性胰腺炎病人必须禁止进食,只靠静脉注射,输液维持,探望时不能带任何食品。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症的反复发作,造成胰腺严重破坏,食物消比发生明显障碍,所以不能送高能食品,如鸡、鸭、肉类、奶油、蛋糕等。
  ——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宜送易消化的无渣食品。
  不宜送奶油蛋糕、桔子汁、杨梅露等含有刺激性的食品。
  ——菌痢、肠炎病人。
  不宜送香蕉、蜂蜜、奶油蛋糕、核桃等。
  ——胆囊炎、结石症的病人。
  不宜送膀蹄、老母鸡、油炸和含油量较高的食品。

  送礼的时候,不管礼物丰厚还是俭薄,均代表自己沉甸甸的心意,因此在与主人见面或告辞时大大方方的拿出去,说几句客套话。
  切忌:将礼物放在某个角落,偷偷摸摸,说些东西不怎么样的客套话,似无此必要。
  既然送礼了,便不要忌讳这些俗礼。
  送礼时还必须将礼品包装。美观的装饰有时比礼物本身更能给人美的印象。
  切忌:稀里马虎的,用报纸一裹,“潇洒”前行。除非不想显示礼品的贵重。不过最好选用好一点儿的包装纸。一来表达自己真挚的心情,二来以示对受礼者的尊敬。

  如果有标签的,要马上拿掉,别让收礼人看到,以为你在显示礼物的价钱。
  可以连同发票一同送上,这种情况也有,因为有些商品附有保修单,以便以后退换或修理时有个依据。
  送礼的时机:送礼的时机应视具体情况来具体定:——如果亲友婚嫁,可以提前或当时送上礼物表示自己的祝愿。
  ——如遇亲友祝寿,则可以亲自带礼物前往,以示自己对对方寿诞的重视和庆祝。
  ——如赴友人的请宴又打算送花,应请花店提前几个小时送达;如送别的礼物,适宜随身带去。
  ——如遇亲友发丧,则根据当地风俗,要么马上行礼,要么三七或七七时再送礼。
  就是说礼要送的及时,过时补礼,便是失礼。参加了人家的喜庆宴会后再补礼,是不是有失礼数呢?
  其他的礼数还有许多:男女之间送礼,除非自己家里的亲人,不宜送贴身之物。男士不可将长筒袜或贴身衬衣作为礼物送给女士,既使未婚夫也不例外。因为男女有别,如若如此,有猥亵之嫌,故切忌送贴身之物。
  不是对长辈或病人,不宜送药物。
  你看,礼尚往来还真有些说头呢!
  总之,送礼要适度得体!
  对长辈送些敬贺之物——表示敬重;走亲访友带些糕点、糖果、玩具之类送给亲友的孩子——以示对幼小的喜爱;祝贺新婚,送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以示庆贺、祝福;开学、毕业,送些书籍——激励上进;重大节日互赠贺卡——共享快乐;受人帮助、得益匪浅,送份礼物——以示感谢;亲人分别的礼物——以做纪念;探望病人,携带礼品以示关切;

  友人受挫,送份礼物——以示劝慰只要作法适度合体,一定能起到增进了解促进友谊的效果。
  记住:礼物是友情的辅助,不是邪恶的帮凶。
  ——以礼诱人。
  ——徇私舞弊。
  ——让利于人。
  ——加害于人。
  这些都不是礼仪之为,人人都应以此为戒!


  ●投桃报李铁攀比

  不知您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闻名遇逸的短篇小说《麦滇的礼物》没有!
  小说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恩恩爱爱、清深意笃的年轻夫妇,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仍存有两件值得珍贵的东西———样是丈夫三代祖传的金怀表。
  一样是妻子一头褐色的诱人秀发。
  圣诞将至,妻子很想送给丈夫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让清淡的节日变得带有一丝甜味。尽管每天对花销都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可给丈夫买件可意的礼物,妻子没底。
  丈夫为了让妻子高兴,千方百计想买那套玳猖发梳——那套曾让妻子怦然心动的礼物,他不想让生活的困苦时时占据妻子的心。
  他们都想着不动声色地买一件有价值的礼物给对方。
  为了给妻子买那套玳瑁发梳,丈夫忍痛便卖了金怀表,将那套贵重的装饰发梳买了下来。
  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象样点儿的表链,以配丈夫那快金怀表,忍痛将一头秀发卖掉平安夜,两人手里拿着礼物,望着对方,泪影婆姿两人的礼物失去了实际意义,可它们却饱含着这对夫妻间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
  欧?亨利创作的源泉是来源于一个传说:耶稣出生马槽里时,有被称为“麦琪”的三位贤人(也有人说是被称为“东方三王”的三人),给他送来了三件礼物:一个赠给他以黄金,表示尊贵。
  一个赠送给他是乳香,代表神圣。
  另一个赠给他药物,预示着基督日后必受迫害而死。
  三位贤明而大智的麦琪,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习惯。一个是神话传说。
  一个是文学作品。
  一个是无名作者的想象。
  一个是专业作家的虚构。
  但它们却多少反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世界各民族大多都有一种“礼尚往来”的传统与习俗。
  我国素来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于礼尚往来自然更加重视:《诗经》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投我们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们木李,报之以琼琚”。孔老夫子亦是崇尚“礼”数。
  总之,有“投”必有“报”,有“来”则有“往”。
  在社会交往当中,互赠礼物,历来是被看做人之常情;朋友相处一段,互赠礼物,加深友谊、共享美好;情侣相伴一段,互赠礼物,表示对对方的肯定与关心不但是民间,就是官方,就是团体之间,国家之间,也常常用馈赠礼品来加强联系,增进感情。
  元首出访,要带些国礼送给待访国家的元首。临别,主国元首要送回礼给访问者,以示感谢与友好。
  小到个人与个人,大到国家与国家。

  “礼尚往来”——无处不在。
  的确,送礼是一种表达情意的方式,有助于人们增进感情,加强联系,有助于密切人际间的交往,其积极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商品仍存在的社会中,送礼又成为一些人用来拉关系、做交易、走后门、谋取私利的手段。
  镜头一:轻工局临近评“优”,Ⅹ厂厂长叫来厂办秘书小A,耳语一阵,小A 出。
  出租车。
  车后厢里放着捆扎得严严实实的礼物。稳坐车内的厂办秘书小A,早已不象几年前初出茅庐时,那种无限屈辱感已是“陌生的感觉一点点”了。小A 时下正在盘算,万一遇到“情况”,该如何随机应变。
  汽车驶离桔黄色路灯照射的马路,拐入僻静幽暗的胡同。
  没用厂里的车是因为目标太大,不去局办因为太扎眼,怕惹“是非”,出租车又便宜又掩人耳目,送礼是再好不过了。
  厂里送礼,难的不是钱,却在于各种严格的财会制度,需要各种“控制办公用品”指标,况且知情人会指手划脚,厂里那帮经手人又会雁过拔毛,顺手揩些油是不足为奇的。
  可话说回来了,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开白条。
  套现金。
  找关系。
  睁眼儿闭眼儿。
  什么样的礼物也能备齐。
  这班蛀虫,用工人的血汗拉关系,作些不可告人的动作。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的歪理一套一套的,而且绝对合乎逻辑,让你干着急。
  这里是一张他们送礼的秘笈:送礼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要送礼就要送出“三化”;

  一曰:“可辩化”;所谓可辩化,就是要得名正言顺,得有一套讲究;国务院不是三令五申:不能收授任何形式的礼物,否则要受到严厉的处分吗?
  这无所谓。
  开完会,请与会的各位留步,领取会议为您准备的一点“小小”的“纪念品”。
  “纪念品”可能是支进口的铱金笔,也可能是三本大辞海,也可能是与会者已领取过无数件的仿羊皮公文包——您放心,每次的款式绝对的新潮。

  上级舍得一次处理几百名与会者吗?有道是法不责众。再说了,几百号人又不都在一个单位。他们“言之有理”:我们送的是“纪念品”,“纪念品”与“礼品”可有大的差别哟!这就是“可辩化”,可以绞辩!

  公款宴请不是不能超过四菜一汤的标准吗?好来,每人一份,大伙合起来吃,多实惠。
  报上不是提倡勤俭节约,“吃不了兜着走吗?”咱也不用看盘子的大小,兜着走便可能是一整箱可口可乐、雪碧,也可能是只烤鸭。
  这也可辩——没上易拉罐,绝无超标之嫌。
  二是要“实用化”:礼品最多的是皮包、笔。
  刚开始送行,送的多了,不实用。
  包风方兴未艾之际,接着是影集风。
  影集风之后不论男女一律化妆品——女同志自用,男同志有夫人、女友,实用!还有吹风机、衬衫、皮箱、床罩、雀巢等等,真是“跟着生活的潮流走,紧紧抓住潮流的手,礼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受用”。
  礼潮与生活潮流同步,“脚踏实地”,真堪一艺术典范!
  局长的老母亲要吃些川味的芽菜,在北京难买,买些送去,比你“上”几条“云丝顿”来得实用,更让局长他老人家高兴,“明明白白我的心啊!”三要“隐蔽化”:买茅台不如送一台六折的彩电!名日“处理品”、试用品和鉴定用产品已过时啦。
  要么请你上广州、深圳兜兜风,价值远远比提一包东西回家有价值,有创意!
  派人将局长家的居室装修一番,又比你去广州有呷么头。
  有权的来了电话——送上一份“信息费”。
  有权的抽空来赴宴——送上一份“误餐费”。
  还有“交通费”、“顾问费”、“操心费”、“关心费”只要有钱,名目花哨着呢,只要敢送。
  这种礼物拉人下水是一高招。
  这种人先是向你送上一份厚礼,其用意就是让你欠一份“人情”。因为人家有求于你,你不能不看在“礼”的份儿上不“应”吧,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用金钱礼物作诱饵,引你上钩。而且你是“自愿”上的这个钩。
  古代“当官儿的不打送礼的”,就是这个理儿。——为什么不打?因为你拿了别人的东西,收了别人的礼物,因此要“投桃报李”,因此也就顾不上什么公理,更难得秉公办事儿现今的一些有些权势的干部,因为求他办事儿的人比较多,难免被一些人钻了空子:“筷子一端——政策放宽。
  礼物一递——可以可以。
  这其实应了一句老话:“吃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占了人家的便宜,得了人家的好处,活像一头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让你往东你不敢往西,让你往南你就不敢冲北。
  这种“烟铺路、酒搭桥,吃香的东西作路条”的恶劣风气真是应该摒弃、戒除了。
  一些干部就是被这种包着糖衣的“炮弹”、“炸弹”、“手榴弹”炸的头晕眼花。“这次给他批了一吨钢材就送我一台冰箱,要是批两吨,不知会送什么呢!”这一来一准让他失去了应有的原则,丢掉自己应该固守的阵地。
  可以看得出来,这种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完全脱胎于封建的那种陈腐的东西,你投我大“桃”,我回你大“李”,我送你大“李”,你得还我更大的“桃”
  诚然,我门一般老百姓是不会这么做的,有些也是完全迫于无奈;——头儿手里有权,不送些礼,不能让儿女招工;——不给头儿送礼,单位分房准没戏。
  ——不送礼,孩子就是上不了托儿所现今的社会,手里有些“表示一下”,对方才会绽开笑颜,不然他是不会白干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送礼,不是为了搞物质交换,也不是为了图什么好处,我这么做,为的是一个“情”字。
  当然人情可贵。世态炎凉,从来都被人们看重。
  试看一个“人情似纸张张薄”的社会,一个连亲人都形同陌路的社会,是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
  但是,即使你完全出自内心实言,那也要分清个合乎事理不,讲人情,也得讲事理,有时“通情”未必“达理”,“礼”重未必“理”直。
  如果人情有冷暖,暖出了一定的界限,不能不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社会在进步。这种陈腐的弊端要毫不留情的予以涤荡干净,要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风俗习礼,就需要对古老而不适的送礼风俗进行改革,这当然需要收送两方的共同努力。
  先说送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