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送礼的艺术 >

第15章

送礼的艺术-第15章

小说: 送礼的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面还要盖上“彩袱”送往女家。
  此外,还有“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段”、“绿紫罗双匹、彩色段匹”、“金银双胜御”等攒红簇绿的品物。
  不难看出,金、银、红、绿、青、黄、紫诸色都可以作为装点,造成一种五彩缤纷、喜气洋洋的视觉效果。
  不同民族对于用色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各自有对色彩的解释,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对色彩严加禁令,规定了紫、青、红、黄、黑的使用范围,但在不同地域这种界限是模糊的。
  总的来说,喜事送礼大都色彩鲜艳、亮丽浓重,营造喜庆的气氛,这些颜色能够引起兴奋、也是同其心境密切相关的。

  现代喜庆节日,以青年为主,尤其是城市青年,已逐渐摆脱大红大绿的用色、而选择色泽柔和,或深暗颜色,同样,这种选色也是同其心态相联的,现在有一种趋式就是,青年人喜欢深色、老成特重的颜色,这反应了这一年龄段的人,渴求成熟、稳定与被尊重。至于花花绿绿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充其量是装点气氛了。
  以前伉俪举行婚礼时,新娘总是从头到脚一身红,新郎也要适当“花哨”一点,而视在取而代之的是淡色调的婚纱,对比色分明的礼服。往日年节,人们总要装扮一下,男女老少五颜六色,而今,年轻人尤其是小伙子们,却喜欢“玩深沉”,越年轻越淡色、暗色,相反老年人倒修饰得“靓丽”几分。
  但是,无论是先前也好,还是转变中的现在也好,它们共同之处便是,选择最喜爱的颜色,修饰出最佳效果的“我”,反映出最佳的心境。

  白事,即丧事。这种场合下赠送的礼物,多是花圈、花篮、挽联、挽幛,以及礼金等。

  白事礼物包装相对要简单多了,不必选用特殊包装材料,不必考虑选色、配色,更不必考虑包装上的装饰物等。

  花圈、花篮自然不需任何包装或装饰;在挽联上书写清晰后即可;挽联书写为白纸黑字,追忆往昔友谊或赞颂平生业绩,悬挂在灵堂;挽幛等选用青、黑色,质地不一定很讲究,也可稍事包装,以毛笔字题一两句追悼死者或抚慰家人的致词。

  丧色送礼、包装都要求清淡、肃穆,应用最多的是黑、白二色。有些地区办丧事,还要糊一些纸屋、纸马,致丧家属,亲友穿白色孝服,带黑色袖箍。

  但是在一些丧礼,也会出现色彩浓艳的供品、祭物,北京旧俗中的大出殡,色彩之浓郁也并不逊色,江苏一带的“纸库”是赤、橙、青、黄俱全。

  白色也不尽为丧色,藏族、蒙古族敬献的哈达即是白色,表达的是献者的美好祝福和深切崇敬,白色也成为这些地区的尊崇色彩,再如朝鲜族的婚礼馈赠与周岁馈赠,同样也是白色,白色在这里是纯洁、真诚与祝愿的化身。

  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逻辑中有“冲”一概念。“红”是吉色,红色被解释为可以“冲”晦气的吉色,所以死者的陪丧物中有彩纸糊的纸人,行刑场上,刽子手身着红彩,手中的鬼头大刀也饰以红绸。

  无论红白事礼物,包装以后,即使有礼品卡,最好也要在包装上题字,以示郑重。喜庆礼品可以题“百年合好”“恭祝新年”等,丧事可以题“万古长青”,给家属的可以是“结哀顺变”等。

  喜庆的礼物,笔墨要浓重;丧奠的礼物,为了表示哀悼,应用淡墨书写。

  日本在礼品包装方面,精细入微,不同用途的礼品,题字也有约定俗成。如下:

  平时礼品——粗品、进呈、松叶。
  结婚礼品——寿、御庆、御祝
  新年礼品——御年至、御新年、御年始
  感谢礼品——才志、薄谢、御礼
  祝贺礼品——御祝、纪念品、赠、御肴料
  丧事礼品——御灵前(普通)、御佛前(佛教式)、御神前(神道式)、御花料(基督教式)。
  探望礼品——御慰问
  送别礼品——御慰问
  回礼——内祝(喜事);祝康复(探望);志、粗品(丧事)。

  礼品盒的上半部用来题字,左侧写受礼者姓名,自己的名片贴在礼品的下半部中央。


  第四章送礼禁忌

  ●有“礼”不闯红灯
  ●正大光明避嫌疑
  ●投桃报李勿攀比
  ●送礼三六九切忌一七十
  ●鲜花虽好勿乱送
  ●各国送礼禁忌


  ●有“礼”不闯红灯

  当您挑选礼品,不知是否考虑过哪些礼品不宜送。面对各色礼品不知所以时,您应该先将一部分划出去,它们是:普遍不喜欢的。无论礼品的意义、款式、颜色等人们在普遍上都不喜欢的,您首先应把它排除在外。不要觉得无所谓或朋友也可能会喜欢,您所送的礼物,对方会做以横向比较,并以世俗的观念去衡量,同时还可能接受第三者的品评,所以您不要冒险。诸如:市场确认的劣质品牌的产品。有污染,有损健康与环境的物品。产品质量可以但外观粗劣不宜赠送的产品。政府明令禁止生产、贮存的物品。

  挑选礼品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对方的需要、爱好、兴趣等。如果将自己兴趣很浓的东西强送给人,希望对方接受或也喜欢,会产生强加于人的感受,同时也令对方难堪,这样赠送礼品就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赠送礼品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年龄与修养,忽视这一点,您的礼品会令对方莫名其妙。

  避免与自己送过的礼物重复,重复的礼物令人索然无味,也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应付而缺乏诚意。即使对方喜欢这类礼品,也应在类似的范围内更换,常换常新,会给人以愉悦。

  上次赠给朋友一只风筝,他很喜欢。
  这次可以送他一支精致的线轴等。
  下次可以是有关风筝的书籍或图册。
  先前的朋友送给您的礼物不要转送他人。有时找不到合适的礼物时,便把自己朋友送来的,转手又送了出去,形成了礼品“大串连”。这一方面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也是对两方朋友的不礼貌,一般说来,朋友馈赠的礼物要加以收藏,一段时间以后拿出来,您拥有今天的喜悦,同时,礼品的循环难免会被朋友“遭遇”,那时引起的不悦将会影响您们之间的友谊。

  您赠送的礼品不能带有刺激性,无论是在情感方面或是身体方面,都会引起对方的不适和反感,造成势得其反,怀疑您的动机和用意。
  不要涉及到对方一份搁置了的情感。
  不要触及到对方厌恶的人和事。
  不要在病房中摆放香气浓郁的花,花香、花粉会加重一些病情。
  您赠送礼物还要考虑对方的地位、身分与心理,切忌借送礼之机夸富、炫耀、攀比,这样违背了馈赠礼品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您的礼物当然也就令对方无法接纳。
  双方经济实力悬殊,礼物不要以金钱价值来衡量。
  赠送的礼品表明心意即可。

  不要打听别人赠送了哪些礼物。

  在给外国朋友馈赠礼品时,还要注意一些基本的风俗习惯是否与我们不同。例如送花在国外很普遍,但在花种与花色上有一些忌讳,我们认为菊花是高洁的、黄色是华贵的、皇家的象征,但在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黄色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菊花只是用来扫墓的。此外还如日本人认为菊花是不洁的,泰国人用红色花来祭奠死者等。各国普遍都忌用纸花和塑料花。

  随着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观光,不少人都想送一点小礼品给台湾朋友,以纪念久别重逢之谊,就不知台湾在送礼方面也有许多禁忌:不送剪刀。剪刀既可伤人,又有一刀两断之意。
  不送手帕。手帕是送给死者家属的,结哀随便之意。
  不送雨伞。台湾方言中“雨”与“给”同音、“伞”与“散”同音。
  不送粽子。居丧之家不包粽子。
  还有一些国家在数字、包装外观上也有各自的忌讳,您需悉心体察。

  ●正大光明嫌疑

  送礼和收受礼物很容易成为贿赂和受贿的代名词。
  世风如此,似乎干什么事都是“非礼勿动”,没有礼品开路,你面前的永远是“红灯”。
  其实,人们在交往中的那种美好感情的表达方式,竟被迫躲闪着污名而力求“出污泥而不染”,力求保持它的真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大悲哀。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可以让我们再识“庐出真面目”。借助它来增进与他人的联系和友谊,这就是——正大光明避嫌疑。
  我们都知道,送礼的目的在于带给别人一份快乐与欣喜,用一种有限的物质形态去表示出自己对对方一种无限的诚心诚意。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送礼者的种种送礼时的心态,看看送礼者的心态是否有违送礼——这一礼节本义的。
  有人认为,送礼是种负担。
  你送过来,我还回去,不是出于真心,实再是迫不得已,只不过是为了避免来而不往而被人讥笑,要送礼了,临时凑和着买一件随便的礼物,也甭管受礼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往受贺者家里一放,万事大吉。
  更有甚者,将买礼物这件事全托给一了不知道将礼物送给谁的人去办。
  的确,送礼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可那也是指礼物过重,超出自己经济承受的能力和送礼次数太多,太集中而言的。
  真正代表送礼者真心诚意又让受礼者能但然收下并心存感谢的礼物,并不在于它的价格昂贵与否。而在于礼物本身所蕴含的那份可心与可爱。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你对受礼者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比方对方的喜好、性格,以及他的家庭环境,平时呢还得做个有心人,留意合适的礼物,免得礼到送时选择难。

  一件合适的礼物,表现了送礼者对对方的了解,也反映了你——送礼人的品味及个性,大方或吝啬,实实在在或虚荣之至,高雅或俗气有一种送礼者出手大方,颇有一掷千金的“潇洒”与“豪迈”。
  其实,他只希望自己的礼物带给对方一个信息:我很“富有”,在亲友面前炫耀一番,似乎这样便高人一等,出人头地了。
  还有一种人,送礼时就考虑:对方是不是会还礼。“我送了电饭堡给他,他还不给我送套别的什么东西?!”以此考虑对方是不是值得一送。
  另外有的人还要看看受礼人是不是对自己“有用”他们的礼物只能送给投桃报李的人,而不能考虑自己的礼物是否能给受礼者带去温暖与欢乐。
  人与人的交往,注重的是一个真真的“情”字。送礼,既不是对他人的施舍,也不是资助,因此,也就不应该将礼物放到金钱的秤磅上去称量一下它的价值。
  送礼是一件发自内心的极为愉快的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亲切的赠与。

  送礼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
  礼尚往来,要讲究个礼仪,切莫忘记礼尚往来的禁忌:送礼要分清对象、场合和内容,尤其要注意对方的身份、性格、习惯和爱好等等。
  首先,我们和您聊聊送礼对象:
  子女给父母送礼——是说已踏上工作岗位,自己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小辈。尤其是那些已经建立小家庭的子女,经常给父母送一些物品,让老人感到子女们未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倍感慰藉。
  子女给他们送礼,最容易取得他们的欢心,因为他们能充分了解父母的愿望与志趣。
  作为子女送给父母的礼品,不在于价值的昂贵,而在于体现一片拳拳爱心。
  比如小辈外地出差,买些土特产等等,。这些东西虽然不贵,但能够充分体现子女对父母的情意,让父母感到莫大的欣慰。
  当然,并不是只送礼物给父母便让老人高兴,你送的礼物贵重极了,却很少与父母交流,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所以,给父母送礼是加深亲情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兄弟姊妹、平辈送礼。
  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
  兄弟姊妹间互赠礼物,因为彼此充分了解,所以效果不会差。
  给平辈的亲友送礼,要讲究礼品的选择,既不俗又能表达情意。

  小辈给长辈赠礼。
  家中小辈给长辈赠礼,首先要注意礼物的实用性。一般父母平时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对一些不太急需的用品往往会让父母舍不得购买。你要是送来他喜爱的又舍不得买的东西时,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满足和喜悦。
  小辈给长辈赠礼,还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先了解一下长辈的爱好和急需,然后再去购买。如果一时拿不准,可以直接向长辈探问,切忌盲目送礼。有些小辈遇到长辈生日,一律模仿别人送蛋糕、买烟、买名酒。如果老人喜嗜烟酒,血压又不高,老人当然会高兴。
  可是,如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送这些是不适宜的。
  给年成迈多病的长辈送礼,千万别送钟、表为礼物,因为有些老人有迷信的观念,认为“钟”——“终”谐音,不吉利,从而很容易产生误解。

  夫妻间互相赠礼。
  夫妻间除了加强彼此的沟通外,时常互赠一些小礼物,是调整夫妻关系的“润滑剂”之一。

  夫妻间的赠礼,最成功的礼物是让对方得到意外的惊喜。一个故事里说,妻子生日时丈夫虽然没准备礼物,但动情地对她说:“我要戒烟,把它做为最可贵的礼物送给你。”妻子竟为之流了泪。可见,这种情感上的彼此满足是蔚为重要的。

  长辈给小辈赠礼。
  长辈给小辈送礼物,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来区分。
  对于年幼的小辈,要针对他们的年龄、性别及不同的爱好、兴趣,包括德、智、体、美发展情况来选择,切忌搞一刀切。
  要既实用,又节约,花钱不多,但寓意深刻。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些根本不适宜的礼物,或为了与其他孩子攀比而将贵重的东西送给孩子,往往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这决非您所愿。
  同时,我们觉得不宜用钱作为孩子的礼物。
  记住:应该让孩子们在接受了亲友长辈的礼物后,能从中受到鼓舞,促使他们更健康的成长。

  亲友间的相互赠礼。
  这种送礼现象在礼尚往来中最为常见,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亲友间相互赠礼要送得自然,不可太过矫饰,这样让人觉得不自在。应该是自己亲友需要的,最易博得对方喜爱的东西。锦上添花固然美好,雪中送炭来得才叫真妙。
  要送礼之前呢,你得琢磨受礼者的心理,要“投其所好”,才能博对方欢心。万一碰到有些亲友的礼品不好选购时,可出奇不意的去亲友家中侦察一番,或旁敲侧击的打问,再去选购。这样才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让对方感到莫大的高兴。
  要防止犯忌:不要给有残疾的人送能够引起其遗憾的东西,如给盲人送眼镜等等,这样做不仅不适宜,也是不道德的。
  给异性亲友送礼时,切忌送贴身穿着的物品。
  朋友到家中来做客,如带来的礼物已经收下,在客人告辞时,应回赠一些适当的物品,以示感谢。
  送礼,赠对方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也是一大忌讳。有些东西虽实用,但收到同一种礼物太多,也派不上什么大的用场,让人觉得在搞某种产品的展览。

  领导与下级之间互相赠礼。
  这种类型的送礼,是最容易引起“轰动”效应的方式之一。
  领导为了感谢一帮手下的同志对自己工作的支持,送些礼物给部下,以示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