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006-4-10李敖系列之20中国命研究 >

第4章

2006-4-10李敖系列之20中国命研究-第4章

小说: 2006-4-10李敖系列之20中国命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封禅疏》 晋卫灌等
  《有司奏请登封疏》晋书礼志
  《封禅议》 梁许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泰山玉牒文》 唐玄宗
  《纪泰山序铭》 唐玄宗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 骆宾王
  《大唐封禅颂》 张说
  《封泰山玉牒文》 宋真宗
  《加青帝甏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宋真宗
  《御祝文》 宋真宗
  《泰阴亭碑铭》 宋真宗
  《天齐仁圣帝碑铭》晁迥
  《祭东岳文》 欧阳修
  《祈雨东岳文》(三篇)曾巩
  《谢雨泰山文》 曾巩
  《洪武十年初建国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十一年秋报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讨广西蛮酋告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三十年讨西南苗民告泰山文》 明太祖
  《永乐五年征安南告泰山文》 明成祖
  《宣德十年时祭泰山文》 明宣宗
  《正统元年即位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三年时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九年待雨祭泰山文》 明英宗
  《景泰三年河决祭泰山文》 明代宗
  《景泰六年灾诊告泰山文》 明代宗
  《成化六年旱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灾诊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二十一年地震告泰山》 明宪宗
  《弘治四年旱祷泰山文》 明孝宗
  《弘治七年河决祷泰山文》 明孝宗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盗贼告泰山文》明式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储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决告泰山》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灾变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庆三年水灾告泰山文》 明穆宗
  《万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禅以外的种种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为什么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候,命张说做〃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趁机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问他怎么突然升得这么快?郑镒不好意思,答不出来,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禅使而裙带来的官。从 此以后,中同人称丈人叫泰山,相对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国,是第一名山。《诗经》里有很多歌颂泰山的句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将死的时候,唱歌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壤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关系,孔子是山东人,他和泰山是〃同乡〃。
  古代人受了交通与知识的限制,眼界是不够的,所以,泰山就变成了东边中国人眼中最高的山。到了秦朝以后,开始以西边中国人的眼光,登记群山,才山外有山。秦始皇以秦国的门户山崤山为界,把东边分成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五个山;西边分成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读山七个山,泰山的地位虽然没降低,但是毕竟名过于实了。
  对于山,中国人和许多民族一样,也是充满了敬畏的。《国语》里记孔子的话,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网天下者,其守为神。〃可见对山的敬畏,已经一至于此了。在这种敬畏下,中国人是不敢〃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在中国思想史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实在值得研究。在封禅以外,有三个主题,最引起我们的注意,三个主题就是:一、泰山主生;二、泰山主死;三、泰山地狱。
  泰山主生
  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人对泰山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因为相信泰山和〃大帝〃之间,有一种亲属关系,关系有两种,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外孙(《列异志》),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祖父(《博物志》),所以泰山又叫〃天孙〃。不管哪一种说法,泰山都是有神性的。
  但是,泰山神成为这种显赫的山神,也经过演变的、夺权的。古代也有别的山神,像河南的嵩山神〃霍太山〃神等是,这种神能〃为祟〃,使国家生旱灾,能兴灭人家国、生死人物。后来山神被山东的泰山神通吃了。
  在中国人眼里,泰山是永生的象征,这叫〃泰山主生〃。泰山神是青帝, 是乘青龙的大帝,并且传说唐尧就做过这种梦。中国帝王对泰山的封禅,除了表示对天的崇敬外,主要的意义是求永生,求不死之术,所谓〃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所以封禅便找上山中老大泰山的头上来了。
  在《大山镜铭》里,有这样的话:
  上太(泰)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沣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宜官秩,保子孙。
  这种愿望,是中国人普遍的愿望。这种〃受长命,寿万年〃的思想,都随着泰山而憧憬、而寄托、而仙登。所以,泰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屏障、一种使生命安全的倚恃。中国人相信〃泰山石敢当〃,这种思想,都是从〃泰山主生〃的观念来的。
  泰山主死
  中国人相信〃泰山主生〃,但人人都有生必死、永生无缘,于是,不得已求其次,求其实际,中国人又相信〃泰山主死'了。中国人相信泰山是人死后归魂的地方。
  泰山碧霞宫西边有鄂都峪,俗叫鬼儿峪,就是传说中的归魂所在;泰山山顶西边有望乡岭,就是传说中死人怀念家乡的所在。
  乐府曲调有一种〃泰山吟〃,是一种挽歌,正因为人死灵魂归于泰山,所以才有这种曲调。中国人相信〃泰山主死〃,这种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秦始皇时候,曾〃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是古来的神,其中第二是天主,第二是地主,地主词〃泰山梁父〃。人死入地,所以泰山便和人死有关。泰山神是有编制的,带头的是府君,就是泰山府君,这是道教的观念。晋朝以后,佛教起来了,佛教的阎王夺权成功,于是阎王就取代了泰山府君,变成了阴间的头子。综合起来,泰山神其实经过多次夺权变化:
  一、由许多山神里大一统,总归户到泰山神。
  二、道教打泰山神主意,把泰山神变为泰山府君。
  三、佛教又打泰山府君主意,把泰山神变成阎王,并把泰山地狱化。(民间搞 不懂,所以有一路是相信天帝以下是阎王,为天于级;阎王以下是泰山府君,为总理级;再以下是五道神,为部长级。)
  四、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道教把泰山府君升格为东岳大帝,另外来个崔府君来维持府君的旧称,但是职权是〃判官〃级的。
  五、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不单在理论上大战,而且在庙宇中混战。这种混战,在泰山的岳麓岱庙、丰都庙中就激烈展开,北京的东岳庙更集了大成。这些庙崇奉东岳大帝,正因为泰山跟人死有关,所以才有这种称呼和规模。东
  岳庙的特色是地狱造型,这又全是佛教森罗殿的框框。
  泰山地狱
  阎王既然要占泰山的山头,所以,东岳泰山和地狱的关系,在佛经里,也就开始做细部的结合,在汉晋的佛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话:
  〃布施济众则命终魂灵不入太山地狱。〃(《六度杂经》
  〃泰山地狱俄鬼畜生道。〃(《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死后当入太(泰)山地狱。〃(《佛说鬼子母经》)
  〃福尽还入泰山地狱。〃(《出曜经》)
  于是,好好的一座山,就同地狱发生牵连,开始地狱化了。
  在中国旧传说里,〃泰山主死〃的作业是山上有〃金筐玉策,能知人之年寿长 短〃(应劭《风俗通义》),但是佛经窜出来后,复杂的地狱行政系统就接管简单的山神故事了,阎王的〃生死簿〃也就取代〃金筐玉策〃了。
  这种转变与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生动的描写,《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一天睡觉时:
  。。。。。。睡里见两人要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奉该终,我两人领批,勾 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那猴王恼起性来,耳朵中掣出宝贝,晃一晃,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自解其索,丢开手,抢着棒,打入城中。吓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报着:〃大王!祸事!祸事!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
  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看,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认不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三道: 〃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什么官位?〃十五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三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阎罗王、平等三、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悟空道:〃汝等既登王位,乃灵显感应之类,为何不知好歹?我老孙修仙了道,与天齐寿,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为何着人拘我?〃十三道:〃上仙息恕。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句死人错走了也?〃悟空道:〃胡说!胡说!常言道:'官差吏差,来人不差。'你取生 死簿子来我看!〃十王闻言,即请上殿察看。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下。十五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察看。裸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
  相,不入人名;似裸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磷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 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扌卒下簿子道:〃了账!了账!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这猴王打出城中,忽然绊着一个单纥纟达,跌了个咙踵,猛的醒来,乃是南柯一梦。才觉伸腰,只闻得四健将与众猴高叫道:〃大王,吃了多少酒,睡这一夜,还不醒来?〃悟空道:〃睡还小可,我梦见两个人,来此勾我,把我带到幽冥界城门之外,却才醒悟,是我显神通,直嚷到森罗殿,与那十王争吵,将我们的生死簿子看了,但有我等名号,俱是我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众猴磕头礼谢。自此, 山猴多有不老者,以阴司无名故也。
  孙悟空这种〃强销死籍〃的故事,正是中国人泰山地狱思想的最好显示,尤其
  〃阴间天子十代冥王〃中,有阎罗王、泰山王等细分的名号,更显示了这个〃泰山专案〃如何越变越复杂。所谓〃十代冥王〃,据《群书拾叶》的〃阎魔十王〃说法,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管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工,和牺游记》的说法有出入,显然是泰山地狱思想的复杂演变的结果。泰山地狱思想的深入人心,在此就越来越具体化了。
  ※ ※ ※ ※ ※
  以上以泰山为实例,看中国人的山思想、生与长生思想、死与地狱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的竞争,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组合。我写这篇《有眼识泰山》,就是给这种组合做一个示范。用它来告诉中国人、要怎样追踪自己的思想,要怎样读活书、写活文章。只有从这种方式去读书得间、寻根追源,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了自己。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夜
  (1)《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3)泰水在宋朝就有这种称呼了,见《称谓录》。但已不知出自何书,见《归田录》。
  (4)其中最出名的是《鲁颂》闷宫中的〃泰山严严,鲁邦所詹。〃和《大雅》中的〃嵩嵩〃等诗。
  (5)《法言》中有〃升东岳而知众山之 也〃的话,也是套孔子的格局。
  (6)《礼记》檀弓。
  (7)《博物志》据〃孝经援神契〃说:
  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命之长短。
  《太平广记》据《列异传》说:
  临淄蔡支者,为县吏,曾奉书谒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付一书,谓曰:〃掾为我致此书与外孙也。〃吏答曰:〃明府外孙为谁?〃答曰:〃吾太山神也;外孙,天帝也。〃。。。。。。掾出门,乘马所之,有顷,忽达天帝座太微宫殿,左右侍臣俱如天子。支致书讫。。。。。。帝曰:〃君妻卒经几年矣?〃支曰:〃三年。〃帝曰:〃君欲见之否?〃支曰:〃恩唯天帝。〃帝即命户曹尚书勅司命,辍蔡支妇藉于生录中,遂命与支相随而去。乃苏,归家,因发妻冢,视其形骸,果有生验。须臾起坐,语遂如归。
  (8)〃霍泰山〃神在战国时属河南嵩山系的神,为赵国、晋国等所信奉。《史记》赵世家:〃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 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崇。'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又秦本纪:〃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使殷纣。周武王之伐纣。。。。。。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作石椁于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天赐石棺,以光华其族)。'〃《水经注》:〃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
  (9)古代国中名山大川叫〃望〃,祭它们是遥望而祭,也叫做〃望〃,但不属于自己地盘的山川,就不肯望。《左传》记楚昭王生病,卜者说是河神为祟,该去祭。但楚昭王不肯,他说河不是我们的望,河神管不着我。可见当时的山川是地区性的,还没被泰山通吃。
  (10)《元始上真众仙记》说:〃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
  (11)《孝经 命决》说:〃尧梦乘青龙上泰山。〃
  (12)《史记》封禅书说:〃齐人丁公。。。。。。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13)后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14)罗振玉:《辽居杂著》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
  (15)赵翼《陔余丛考》中〃泰山治鬼〃条下说:〃东岳主发生,乃世间相传,多治死者,宜胡应麟之疑也。〃
  (16)顾炎武《日知录》泰山治鬼一条说:
  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循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