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10李敖系列之20中国命研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仲舒的“人副天数”
这种“天”有意志、“天”有情绪的思想,到了汉朝,被董仲舒接收了,又加油加酱,发明出他的“人受命乎天也”的“天人合一”大体系。董仲舒说:
人之身,首 而员,像天容也;发,像星辰也;耳目戾戾,像日月也;鼻口呼吸,像风气也;胸中达知,像神明也;腹胞实虚,像百物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又说: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子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这些硬把人跟“天”做外形比附的鬼话、最后越比越落实了,原来“天”是人的“曾祖父也”!
董仲舒这样的比附,是有目的的,他是要“以人'民'随君'主',以君随天”的,是要“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虽然他说天立君主,“非为王也”,“以为民也”,但是君主若是暴君,此种暴君,却只有有待于“天夺之”,人民是不能“夺”的,“曾祖父”是可以“夺”爷爷、爸爸的,儿子是不能“夺”爸爸的。因为君主是人民的爸爸,所以人民除了叫爸爸,是休想起二心的。
天路历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神性”的“天”,最后演变成两路:一路是愚弄愚夫愚妇的,这条路是纯神权的发展,最后归根在玉皇大帝和群神身上;一路是欺压愚夫愚妇的,这条路是顶天之命以拥护君权,最后归根在对天子的愚忠上面。这两条路,都是可悲的、暗淡的,都是中国人的不幸。
在这两条路以外,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有的。这第三条路,就是相对于“神性”的“天”的一条路,那就是“自然性”的“天”。
“自然性”的“天”没有“神性”的意味、没有人格性的意味,这种“天”是没有意志的、没有情绪的。在中国的思想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股气味。《诗经》、《书经》里有“亦传于天”、“翰飞戾天”、“上天同云”、“天乃雨”等话,这种“天”,又显然没有什么“神性”。所以,又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对上天的看法,是“神性”、“自然性”都有的,两者划分得有时也不明确。
梁启超说:“商周之际,对于天之寅畏虔恭,可谓至极。”后来:
宗周将亡,诗人之对于天,已大表其怀疑态度。如“昊天不亻庸”、“昊天不惠”、“昊天不平”(节南山)。“天命不彻”(十月之交)。“浩浩昊天,不骏其德”。“昊天疾威,弗虑弗图”。“如何昊天,辟言不信”(雨无正)。“昊天泰怃,予慎无辜”。“天之方难”。“天之方蹶”。“天之方虐”。“天之方 ”(板)。“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荡)。“昊天上帝,宁俾我遁”。“瞻 上帝,曷惠其宁”(云汉)。诸如此类,对于天之信仰,已大摇动。盖当丧乱之际,畴昔福善祸淫之恒言,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人类理性,日渐开拓,求其故而不得,则相与疑之。(《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说后来人怨天疑天是对的,但他未免把“天”的“自然性”太挪后了。中国古人“神性”的“天”和“自然性”的“天”早就是并存的,并不是“宗周将亡”时候,人们才把敬畏的“神性”的“天”换成了质疑的“自然性”的“天”。人们怨天疑天,往往是指那个“自然性”的“天”,但也混同了“神性”。这种“天”,在上层中国人里叫“天道”;下层中国人里叫“老天爷”。《豆棚闲话》里骂“老天爷”说:
老天爷,你年纪大,
耳又聋来眼又花,
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
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
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
老天爷:
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
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
这种怨天疑天的“天”,就是司马迁怨疑“天道”的民众版;这种怨天疑天的“天”,就是“神性”的“天“与“自然性”的“天”的混同,是中国思想的一个特色,虽然看来有点模模糊糊的。
孔子的“天”
这种模模糊糊的情况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孔子的时候,“天”的思想已经在转变,已经开始扩大,扩大到不但可以支援有德的统治者,并且可以支援有德的人了。在《论语》中,我们看孔子说的:
一、天生德于予。
二、知我者,其天乎?
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在孔子这种语气里,“天”仍是“神性”大于“自然性”的,因为“天”是“神性”的,所以人同“天”的关系,是宗教性的,此所以有“祷”出现。到了宋朝,朱熹想把孔子的“神性”的“天”曲解成“自然性”的“天”,因此在注《论语》时说“天”即“理”字。但是清朝钱大昕就提出抗议。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三“天即理”里反问:若天是理,那么获罪于天无所祷,就可变成向理祷告了,“岂祷于理乎?”当然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所以,孔子本人承认“天”是有“神性”的,这是定论。因为有“神性”,所以“天”是有意志的、有情绪的。孔子见了别人的小老婆(南子),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如果怎么怎么了,就“天厌之!天厌之!”“天”可以“厌”人,其意志性、情绪性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承认“天”是有“神性”的,对鬼神问题,孔子就无法不承认。孔子是承认有鬼神的,但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甚至“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很难弄清楚的。所以,可以这样近乎矛盾的说:孔子是一个“有神论的不可知论者”。
老子与庄子
比起孔子对“天”的思想来,老子、庄子显然是进步多了。《老子》中有这样的话:
一、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二、是谓配天,
三、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四、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些话,表示“天”是有“神性”意味的,但是老子对“自然性”的兴趣,显然更大。“老子”中有许多“自然性”的话,他攻击“天地不仁”;宣传“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定“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些话,都可看出老子真正兴趣的所在。
到了庄子,“自然性”的意味更细腻了;《庄子》中有这样的话:
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二、无为为之之谓天。
这是很明显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甚至一直滑到人为上: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庸臣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话说到这一地步,天的“神性”,一点也看不到了。
荀子的伟大思想——“天论”
到了荀子,这种“自然性”的“天”,已经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荀子》中虽然也有“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举例,但是《荀子》思想的真髓,却是那洋洋满篇的《天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正因为不要管天干的是什么职务,正因为要“不求知天”,所以才能“知人之所为者”,才能自助而不求天助。“天”是不能助的,因为“天”的现象是没有意义的。荀子认为人间的治乱,和“天”没有关系,因为日月星辰、寒来暑往,“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和四时也没关系,因为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至于天上的流星、森林的怪声、日蚀、月蚀等等,只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是与人无关系的;至于天旱去求雨,求不求都是一样,“犹不雩而雨也”,也是与人无关的。荀子最光芒万丈的结论是: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命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这是告诉我们,把“天”看得伟大而顺从它、歌颂它、坐待它的恩赐,不如畜养它、控制它、利用它,叫它为人类服务;把天物看成就是那样的,不如用人类的心智去增加它们、改变它们。放弃了人为的力量而指望“天”,那是不合乎“万物之情”的。这样的戡天参天、这样的利用厚生、这样的开物成务、这样的“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才是人类应该走的正路!
可惜的是,两千年来,由于独尊孔孟的关系,荀子的高明思想,一直被忽略了、冷落了。对“天”的思想。虽然荀子早就为中国人做了高明的导向,虽然这种导向,早就符合
近代自然主义对“天”的正确看法,可是两千年下来,所生的影响,却很有限。研究中国思想史,写到这儿,真不禁有点悲愤、真不禁有“天道无亲,常与愚人”之叹了!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五日
有眼识泰山
中国人对山的思想,有很多名堂。谈到山,最顶尖的就是〃五岳〃,中国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表示看过〃五岳〃以后,天下名山尽于是矣,就不必再看别的山了。〃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最麻烦的是泰山,因为〃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又为五岳之长。泰山属阴山系,起于山东胶州湾西南,向西横亘山东中部。它的名字很多,叫泰山,也叫泰岱、岱岳、岱宗、贷山、太山、大山。
封禅泰山
古人对泰山的最大花样,就是上泰山祭天。
上泰山祭天,有专门名词。在山上的祭叫〃封〃,在山下的祭叫〃禅〃,混在一起,叫〃封禅〃。事实上〃禅〃是祭地,但在祭天大典中,祭地就给吸收了。
古书中解释封禅最扼要的是《白虎通》。《白虎通》有〃封禅〃一则,说: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泰山乃〕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
封禅观念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齐桓公称霸后,想封禅,但是管仲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古代圣王封禅,有十五种祥瑞出现,像东海有比目鱼、西海有比翼鸟等等,现在我们没有这些,怎么好封禅呢?于是齐桓公就死心了。
到了秦始皇出现,他自负得很,要封禅,结果走到半山,碰到雷雨,弄得扫兴而归。
到了汉武帝出现,他又继承这种封禅的观念。《史记)为之有〃封禅书〃,在这一方面,越来越笼罩在迷信的大雾里。
有关封禅(或准封禅)的一些记录,我们一查古书,从传说到信史,便可找到一大堆,请看:
1、无怀氏封泰山。((管子》、(路史》)
2、伏羲氏封泰山。(《管子》、《史记补》)
3、神农氏封泰山。(《管子》)
4、炎帝封泰山。(《管子》)
5、黄帝封泰山。(《史记》、《管子》)
6、颛顼封泰山。(《管子》
7、帝爱封泰山。(《管子》)
8、帝尧封泰山。(《管子》)
9、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礼天(《尚书》、《管子》)
10、大禹封泰山。(《管子》)
11、成汤封泰山。(《管子》)
12、成王封泰山。(《史记》、《管子》)
以上十二起是传说。以下是信史。 13、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齐地生。
14、秦二世元年(前二○九),东巡登泰山,刻石,章(彰)始皇功德。
15、汉武帝元封元年(前一○一)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16、汉光武中元元年(五六)春正月东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禅梁父。
17、汉章帝元和二年(八五)二月,有事于岱宗。
18、汉安帝延光三年(一二四)二月,有事于岱宗。
19、魏明帝三幸岱宗。
20、北魏显祖皇兴二年(四六八)遣官礼东岳。
21、北魏高祖太和十九年(四九五)遣使#巳岱岳。
22、唐太宗贞现十一年(六三七)将有事于泰山,遣官行山
上七十二君坛迹,命集名儒议礼。
23、唐高宗乾封元年(六六六)正月,有事于泰山。
24、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冬十月,有事于泰山。
25、后唐明宗长兴二年(九三一)诏封泰山神为威雄将军。
26、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十月,有事于泰山。
27、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岁一遣官祭岳祠。
28、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定泰山神号方巳典。
29、明成祖永乐五年(一四○七)造使祭东岳。
3O、明宣宗宣德十年(一四三五)五月,遣官祭东岳。
31、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遣使祭东岳。
32、明代宗景泰三年(一四五二)遣使祭东岳。
33、明宪宗成化六年(一四七○)遣使祭东岳。
34、明孝宗弘治四年(一四九一)遣使祭东岳。
35、明武宗正德五年(一五一○)遣使祭东岳。
36、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七)遣官祭东岳。
37、明穆宗隆庆H年(一五六九)遣官祭东岳。
38、明种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遣官祭东岳。
39、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造官祭东岳
40、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东巡狩。御书东岳庙额曰〃配天作镇〃。
写文章给泰山看
封禅既然是大事,所以有关封禅和向泰山顶礼的文献,就何代无之了,我们试看看这些篇目:
《泰山刻石铭》 秦始皇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封泰山记》 汉光武帝
《泰山封禅仪记》 应劭
《请封禅疏》 魏蒋济
《请封禅疏》 晋卫灌等
《有司奏请登封疏》晋书礼志
《封禅议》 梁许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