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在商言商 >

第17章

在商言商-第17章

小说: 在商言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总:我们不想等到那个时候。到那时侯再抓,恐怕已经病入膏肓,来不及了。所以我要从现在就打好地基,打下一个良好的、结实的地基,可以管它十几年,几十年的,以后我的公司不管发展到多大,也还是这个基础。怎么样?加盟我们公司如何?
     汪洋:老总,很高兴您邀我加盟,但我现在不想进来,还是按原先所说的当顾问比较好,这样我可以超脱一些,不介入具体的事务和利益,说话比较客观公正,对企业的帮助会大些。再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具体的管理工作,陷于事务,很烦;现在也想超脱一些,想点问题,写点东西。
     老总:我很羡慕你。你可以干一段,静下来想一想,总结一下,以利再战。我就不行,没时间静下来看看书、好好想一想。当了老板,好象被判了无期徒刑。
     汪洋:老板和打工的各有好处。老板是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不能让您都占全了呀,哈哈!
     老总:哈哈,那倒也是。……那好吧!我尊重您的选择,就聘请您为我们的高级管理顾问,待遇好说,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汪洋:我先抽空来公司观察,找人谈话,看材料,熟悉公司的作业流程,至少两周时间。下一步做什么,调查以后再说。
     老总:那好,由您自己安排,一言为定。
     汪洋:好的,那我就告辞了,谢谢您听我说了这么多!
     老总:哪里?谢谢您,我受益非浅。那就再见!
     汪洋:再见!
    
      
      
      对话说明:前年8月,万德管理顾问公司汪洋先生与一位企业老总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这是一家新兴的电脑技术公司,老总很年轻,雄心勃勃,又沉稳睿智。汪洋先生的这次长谈,饱含了其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中的切身体验和深思熟虑,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推荐,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总:您好,汪洋先生,很高兴认识您!
        汪洋:我也很高兴认识您,而且很羡慕您。您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一家生机勃勃的公司。
        老总:看起来生机勃勃,其实问题很多,头痛得很!
        汪洋:哪里有那么严重?!搞企业嘛,总是要动脑子的。
        老总:是啊,所以今天专门请您来谈谈。我是听一位也是搞企业的朋友介绍到您的,您给他做过管理顾问?
        汪洋:谈不上什么顾问,帮忙而已。那时我很忙,只能在周末或晚上帮他做点事,主要是做发展规划,设计一些制度,特别是考核、薪酬制度。
        老总:我也是想,象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发展规划,设计好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就象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先打好地基;否则,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大问题,大楼一下子就倒了。
        汪洋:您确实很有远见。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现在都纷纷落马了。不要说全国,就在深圳、在我们身边,我们都亲眼目睹了不少“企业家”的倒台。其中原因很多,而且各不相同,但“先天不足、后天不补”确实是重要原因。
        老总:哦?
        汪洋:中国的很多企业就象我们这些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生的人,从小身体底子就没打好,后来又经历“文化大革命”和“经济转型”,生理上、心理上、观念上、能力上都有很多方面不健全;如果不加强后天改造,不但平时小毛病不断,而且总有一天会出大毛病,甚至导致全面崩溃。
        老总:请具体说明。
        汪洋: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您如果有时间,我们不妨“条分缕析,慢慢道来”。
        老总:不着急,今晚我们不干别的,专门谈这个。
        汪洋:据我观察,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纷纷垮台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他(它)们在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中起家,凭着某些机缘和一些非市场经济手段,迅速膨胀起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他(它)们或者由于主观上的原因,或者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或者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未能及时实现转向,终于被市场淘汰,落下马来。 
      一:“逆取”纵可谅,“顺守”方能长
        老总:还是太抽象了,请再具体一点。
        汪洋:我们这就转向具体,用一个个案例说明问题。先从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开始吧。
      '案例一:自己的公司'
        我是在北京开始“下海”的。当时我一介贫弱书生,一下子跳到“海”里,着实被吓了一跳:原来“海”里不但风大浪急,而且深邃黑暗,一不小心,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对手吃掉,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我个人最有体会的是市场的黑暗、深不可测。每天你都面临来历不明的对手,打着各种招牌,用着各样的借口,使着五花八门的手段,来跟你“做生意”。其实哪有那么多的“生意”?很多是一场骗局。那时我对“做生意”的体会就是“骗”。我一开始“下海”就是被人骗下海的;下海之后,不是你骗别人,就是别人骗你;你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骗子”打交道。这些人平时也许都是不错的人,甚至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有些就是局长、局党委书记、大型国企的老总、部队大校、军企老总、海外归侨、台商、名牌大学学生、博士、记者、警察、老乡等等,当然也有社会上流来荡去的无业游民、地痞恶棍……可是一旦下到海里,却一概变得面目狰狞,尔虞我诈。
        老总:真有意思,就象听惊险小说……。那么您也骗吗?
        汪洋:兵不厌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骗人,就被人骗,而且每天都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但我主要是被动应战,保护自己。
      老总:你们那时在做什么生意?
        汪洋:据我观察,当时在北京可做的生意只有三种:一、利用手中掌握的稀缺资源,在那个经济转型、双轨制的环境中,炒卖批文,倒买倒卖,可赚大钱;二、自身不掌握稀缺资源的,跟在前一类人后面吃点残羹剩饭,或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三、既不掌握稀缺资源,又不愿意吃或吃不上剩饭或做小生意的,就只有坑蒙拐骗,利用假货源、假信息骗人,那时叫“诱款”。
        老总:你自己的公司属于哪一类?
        汪洋:介于二、三类之间。
        老总:你那时担任什么职务?
        汪洋:我是总经理。我开始不懂做生意,跟属下学,后来还赚了些钱。
        老总:是骗来的吗?
        汪洋:不是,主要靠些小买卖。骗人的生意一笔没做成,反倒贴了不少钱,主要是我不会做。
        老总:后来怎么又不做了?
        汪洋:一是由于没有正当、稳定的生意渠道,二是我不愿意再做这种骗人的生意。于是我就开始扭转公司局面,禁止再做骗人生意,转向实业。但由于没有充足资金,转向不成,公司支持不住,只好关门了。
        老总:您通过这段经历想告诉我什么?
        汪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第一个案例来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转型期市场的极其不规范。在这个时候赚了钱、“膨胀”(我们不说“壮大”)起来的企业,很多是凭借握有稀缺资源,还有一些是靠坑蒙拐骗“成功”的,并不是靠合乎市场规律的合法经营,因而“先天不足”;其次,这些“先天不足”的企业,如果以为仅凭这种“机缘”和“机巧”就可以长盛不衰,不是利用“原始积累”得来的实力,随着市场的转型及时实现自身转型,“逆取顺守”,那么随着市场的规范和竞争的加剧,很快就会倒台。
        老总:您说的“逆取顺守”很有意思,能否详细说说?
        汪洋:传统的说教总是让人“合法经营”,可是很多人一开始就让他“合法经营”是发展不起来的,何况叫别人“合法经营”的人自己并不“合法经营”,这不是存心骗人吗?“原始积累”难免肮脏和血腥。香港、台湾、大陆乃至全世界,有很多大企业家都是先巧取豪夺有了“第一桶金”之后,甚至迅速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金盆洗手,守法经营,还要去做慈善事业、爱国义举。这叫做“先发家,后爱国”、“先发财,再行善”;这就是“逆取顺守”。
        老总:有意思。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我是第一次听人从理论上说。
        汪洋:可是“逆取顺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首先要下得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有钱不赚”,“自断财路”,是不容易的;其次要善于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快刀斩乱麻,及时了断“肮脏”生意。过早断了自己的财路,又没有找到新的财路,企业还怎么生存?没有及时急流勇退,翻船了怎么办?被“抓进去”了怎么办?这本身对老总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涉及到他的见识、他的远见、他的勇气、他的魄力、他的能力……
        老总:是啊……
        汪洋:“急流勇退”还有一方面的困难:企业在做“肮脏”生意过程中,在外部积累了许多“关系”、朋友,在内部也积淀了一批打天下的“哥们”;企业要转向,摆不平这些,企业就会发生剧烈震荡,弄得不好还会翻船。有点象黑道,进去容易出来难,“金盆洗手”弄不好要丢命的。
        老总:能否举例说明?
        汪洋:好的。
      '案例二:某灯饰集团'
        深圳一家曾经显赫一时的灯饰“大王”就是这样。这家企业是从内地到深圳来发展的,老板很年轻,英俊风流,曾经用巨资购买了一个手机吉利号码,又是深圳杰出青年、青年企业家,一时风头无两。政府对这家企业很扶持。这家企业以项目为名、贿赂为实,从银行套取了巨额贷款;用贷款装饰了金碧辉煌、成为深圳一景的办公大楼和硕大的“工业城”,进而又用项目、办公大楼、“工业城”和更多更大的贿赂套取更多的贷款……他们大肆挥霍,胡吃海造,花钱如流水,企业里漏洞百出,很快就坐吃山空。而这家企业的那一点点“业务”,根本就不足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偿还贷款,更不用说企业发展了。当时、后来和现在(!),有许多企业都企图靠这种“路子”起家,鲜有成功者。原因是因为,企业弄来这种贷款,简直是“饮鸩止渴”,因为“融资成本”太高,可不仅仅是贷款“利息”那么一点点:这里有:打通“路子”、买通“门子”所需要的五花八门、数额巨大的贿赂金;企业里负责融资的“高手”的提成;银行有关人员的“回扣”和“联络”费用;企业融资“业务开支”;企业因为以“融资”为“主业”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的“管理成本”……
        老总: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汪洋:以“融资”为“主业”的企业是根本没办法管理的。在融资人员的操作下,融资业务成了一个无底洞,不把企业资源耗尽决不会罢休;融资人员简直就是企业身上的大蚂蝗,他们哪里是来“帮企业”的?他们是来吸血的,而且不吸干净,决不会走开。企业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养肥的这些融资人员,在企业里还趾高气扬,谁也不敢管,企业的管理成本还能不高?而那些不属于“融资”这条线上的人,面对明显不公平的待遇和明显不公正的是非标准,还会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些工作吗?企业中的利益分配和是非曲直一乱,企业就不可能搞好,管理成本就必定奇高。
        老总:您说得太深刻了。恐怕许多人只有感觉,没有这么清楚的认识。
        汪洋:这家企业就是这样。整个企业就象到了世界末日,大家拼命花钱、比赛花钱。说实话,为了“融资”,恐怕也不得不这样。好不容易说得银行“恩准”,赶紧就得送去几辆车,一群美女,陪吃陪喝,陪玩陪泳;有时一个小科长来个电话,就得送去一辆车,不把车撞得面目全非,是不会送回来的……。为了“融资”,企业必定要大肆排场,挥金如土。那个年轻的老板,本身就整个一个风流太岁,人称“大婚未结,小婚不断”,置办了多处物业,每处都养着一个情妇;公司内部也是靓女如云,处处燕语莺声。一起来深创业的几个老乡、哥们,也互不示弱,帮着一起挥霍。请来的“融资高手”,一个个要价很高,而且都是碰不得的老虎:一句“融资需要”,谁敢再多说半句?所以管理就只是一句空话,是万万认真不得的,谁认真谁倒霉,谁不“认真”也照样倒霉,管理岗位上的人们往往就成了老板和“融资高手”们互相角力下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即使想要急流勇退,改邪归正,只怕也由不得他了,何况是个“风流太岁”老板呢?
        老总:后来呢?
        汪洋:这种“饮鸩止渴”的企业,必须不断地靠巨额贷款输血支撑。后来国家银根一抽紧,银行也加强了商业银行运作,这家企业就熬不下去了,老板潜逃海外,遭到政府“通缉”,银行巨额贷款也无法追回。
        老总:从管理学上说,这家企业的死因是什么?
        汪洋:今天我们是“未言生,先谈死”呀!哈哈!
        老总:“置之死地而后生”嘛!哈哈!
        汪洋:我非常赞成您的话。这家企业之所以“暴病而亡”,显然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只顾逆取,未能顺守”了。
        老总:昙花一现而已。
        汪洋:当时,还有现在,许多人都不觉得这家企业这么做有什么不好,甚至还有人很羡慕它。说来可笑的是,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应聘,主考人居然问我:那家灯饰集团的成功之处在什么地方?我回答,在我看来,那家企业毫无成功可言,而且很快就会倒闭。看来我的回答未能让主考人满意,我没有被录用。哈哈!
        老总:哈哈!那也没什么不好。
      '案例三:朋友的公司'
        汪洋:这种花花太岁且不去说他。我再来说我一个朋友的公司。他也在北京开了一家公司,也是文人下海,也是不情愿地陷入了“尔虞我诈”的黑色旋涡。后来他的公司积累了一点资金,就想金盆洗手,转做实业,整顿队伍。不想公司里以副总为首的一帮人不干了,他们沆瀣一气,兴风作浪,内外勾结,一方面打着公司的旗号更加肆无忌惮地骗钱,并且拒不上缴入帐;另一方面又四处“告密”,“揭发”公司以前和现在的种种“劣行”,把脏水全部泼到老板身上;他们乘着老板不在,威逼财会交出公司全部现金;又招来公司债主,告知老板的住处,使得老板无论在公司、在家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