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医效秘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视
属性:直视者,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是也。伤寒至于直视,为邪气已极,候已逆,多难治也。设或目中不
了了者,又为可治之症也。二者形症相近,为工者宜熟思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筋惕肉目闰
属性: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故惕然而跳,目闰然而
动也。治宜温经养营之剂,故张氏特设真武汤以救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热入血室
属性:王冰曰、冲为血之至。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其脉起于肾下,并足阳明之经。若冲脉得热血必妄行故。
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以邪热传入,正场明府病也。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以邪热乃随经而入也。
故曰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一说、伤寒中风,偶遇经水适来,邪随而入,或经水适断,血
热而结,或胸满胆语,或往来寒热,或如疟状,皆为热入血室也。皆不可汗下,无犯胃气及中上二焦,
并用小柴胡汤加归芍生地丹皮以治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吐虫尤
属性:吐虫尤者,盖因伤寒胃虚之人,素有积冷,妄发其汗,以致胃中虚冷,饥不欲食,食即吐虫尤也。先用理中
汤,次用乌梅丸。待虫尤已定而热不退,或呕恶脉数者,方用小柴胡汤。此症身虽躁热,口虽燥渴,忌用
寒凉。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狐惑
属性:狐惑者,犹豫不决、进退之义也。盖伤寒失汗,邪热入腹,以致饮食少而肠胃空虚,三虫举而求食。其
候四肢沈重,精神困倦,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齿晦,面眉间赤白黑色变易无常。然虫蚀下
部为狐。下唇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藏,为惑。上唇有疮,其声恶,通用治蚕桃仁汤。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漱水不下咽
属性:漱水不下咽有三。若见表症而不下咽者,必作?,以邪热在经,迫血妄行也。若无表症,加之腹满如
狂,此为瘀血停留也。若阴极发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此无根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渴也。若能
尽饮不解渴,而睡卧不宁者,此实火作渴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饥不欲食
属性:饥不欲食者,由胃气虚、客热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心烦,饥不欲食,病在
胸,瓜蒂散吐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过经不解
属性:伤寒,六日传六经,为一候,七日当解。若不解,再传,至十三日谓之过经。然去伤寒之邪,不过汗吐下
三法,三法得当,则随手而愈矣。若当汗失汗,则邪热内陷,当下失下,则邪热留滞,传变不已,过经而
不解也。亦有汗吐下后药力欠至,邪气未尽宿垢凝结于肠胃,余毒壅窒于经络,亦致过经而不解
也。大法,虚者视轻重而调养之,实者量怯弱而再下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百合病
属性:伤寒病后,失于调理,余邪未尽,阴阳错攻,当汗反下,当下反汗,以致为逆,邪不能解,故为百脉一宗,
举皆受病,无复经络传次,所以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似寒无寒,似热无热,默默不知,口苦
便赤,药入口即吐利愈剧,如有邪祟,其脉微数,此为百合病,故用百合等汤。若溺时头痛,六十日愈。
溺时头不痛,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而头眩者二十日愈。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坏病
属性:伤寒邪未尽,又感风寒暑湿燥火,而成坏病,或汗吐下温针仍不解或小柴胡证罢而热尚在,亦为
坏病。盖病已过经,热留脏腑,阴阳坏乱,日久不痊,气血渐衰,变为此症。视其何逆,以法治之。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劳复
属性:劳、为劳动之劳,复、为再病之复也。盖因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净,劳动其热,热气还经,遂复热
也。非止强力摇体,持重远行,至于梳头洗面,夏悲思虑,皆能复也。?其过用者乎。其饮食复者,乃曰
多食,过食内滞则复,余邪因食滞而复聚也。又曰、食谷则危,饮酒则剧。经曰、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
柴胡汤和之。脉浮数者,以汗解之。脉沈实者,以下解之。然伤寒之邪,自外入也。劳复之邪,自内发也。
呜呼,食复也,劳复也,诸复可治,而御内则死矣。
昔顾子献不以华尃之诊为信,临死致有舌出数寸之验。由此观之,可不骇哉。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易病
属性:易病者,乃阴阳交易之谓也。盖大病方瘥,余邪未净,车取动淫欲,毒气返遏,互相为病也。若男病新瘥,
妇人与之交而反得病者,谓之阳易。妇病新瘥,男子与之交而反得病者,谓之阴易。若不因易而自
病重举者,名曰女劳复,通用逍遥散加减。在男子则阴肿,少腹绞痛。在妇人则里急腰胯重,连腹内
掣痛。其症热上□胸,气乏身重,头重不举,足不能移,眼中生花,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男子卵缩入腹,
妇人痛引阴中,俱用烧?散,或豭鼠粪、竹皮等散,待小便利、阴头肿退为愈。若手足拳挛,舌吐,而脉
离经者,又为不治之症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发颐
属性:伤寒汗不下彻,邪结在耳后一寸二分,或两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皆余邪热毒不清,速宜消
散,缓则肿溃矣,宜连翘败毒散。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厥
属性:夫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经云、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阳脉集于足下,而聚
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阴脉集于膝下,而聚于足心,故阴气胜则从足
五指至膝上寒。其他伤寒时疫,热极入深、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阳极似阴也。若误认为寒,
而用热药,则杀人于俄顷矣。宜承气汤、白虎汤、大柴胡汤。若真是阴寒而厥者,则宜附子理中阳。阴
衰热厥,宜滋阴以制火。又有火郁脾土之中,手足热甚者,东垣升阳散火汤所由设也。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
疝
属性:疝气者,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痛在睾丸者,有在五枢穴者,皆足厥阴经也。
按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则诸经之疝,无不以任脉为原矣。七疝者,冲、狐、?、瘕、?、癃。寒则多痛,热
则多肿,湿则肿坠,虚亦肿。气分多动,血分不移。在左丸属寒,在右丸属气。痛少腹多。 后人谓七疝者,筋、水、
狐、?、气、血、寒。
卷之三
阴虚论
属性: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之正,所受天地
生气。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
而在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沈。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盈虚、
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惑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
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至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实阴虚发热。热乃火动,有君相之
别。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有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
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目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
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烛盛。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
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横,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府藏经络,偏实偏虚,
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虚邪外人,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
无补。肾为真火,有补无泻。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甚至伤寒,
病未传变,初治责虚。伤寒祛寒助阳,暑病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却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
阴静,五行之机,根本化源,由乎水土。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递相济养,是为和平,
生化不已。若交互□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
卷之三阴虚论
肠澼下血
属性: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为月真满,为歹食泄,久为肠澼。肠澼者,水谷与血另
作一派女泄桶涌出。又有藏毒,乃风暑热蕴毒藏府,而下瘀血。肠风、乃风邪入藏,而下清血。粪前为
近血,粪后为远血。宜升补阳明,不可纯用寒凉,须知寒因热用之法,酒浸炒芩连槐花升麻秦艽白
术四物归脾之类。果是风邪,如荆芥防风。邪减收涩,用乌梅地榆。温散,加炒干姜。
卷之三阴虚论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属性:大抵人之虚、多是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
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胃及补肾之剂,务在燥润得宜,随病加减为妙。
卷之三
经论要旨
属性:□之升降,天地之更相为用也。天□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出
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为动静之主,故曰
神机。然金玉土石镕延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至
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包藏生气,皆谓生化之气触物然。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
于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间,两面同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
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
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入而不能入。由是观之,升无不降,降无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
则不出,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元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
生也。人生十岁,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已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
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荣华颓落,发颇斑白,
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衰,苦忧思,血气懈
惰,故好卧也。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枝。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五藏皆虚,神□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生之来,谓之精。丙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性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
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夫
人之生,惟精与气。为毛骨血肉者,精也。为呼吸冷热者,气也。然人为万物之灵,非木石比,故其精其
气,莫不各有神焉。精之神、为之魄,气之神、为之魂。耳目所以视听者,魄之为也。此心之所以思者,魂
之为也。合魂与魄,乃阴阳之神,而理实贯具乎其中。惟其魂魄之中有理具焉,是以静则为仁义礼
智之性,动则为寊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胥此出也。
夫天即气,地即血。天包地,气载血。今人骨肉藏府,皆血也,魄也。神机灵运,皆气也,魂也。人死乃魂去
魄存,气静血尚聚也。是以贵养气,气降、气转耗也。
人身之天为首,而一身之气自流行贯通,脉络相连,如耳目口鼻,为□之出入,皆在于首,而为气,
必自下而上,故目如日月,而五藏皆属之,岂非自地而起乎。天包地,地之上下有天,天之气循环转
旋,无一息之停止。如人身自腹以上为天,腹之下为地,人身之气,自足之涌泉而起,至于头顶,又降
而下,循环不穷。然谓之阴阳,亦以其上下言之尔。天气在地下者为阴,在地上者为阳,其为形虽有
阴阳之殊,其为气则一也。
营者、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藏六府也。卫者、水谷之
悍气,其气栗疾滑利,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不能入于脉也。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以为一□乃辨为六名,其所以然者,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上
焦开发,宣五谷味,熏府、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谷入气满,淖泽
注于骨怜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壅遏营气,令
无所避,是为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
熏于面。而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人面独耐寒也。妇人无须者,冲任二
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腹里,为经络之海,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冲任之脉不营于唇口,故须不生。有
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营,故须不生。
九窍者,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二阴。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
十二经脉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
形与气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里则寿,不相里则夭。血气筋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形充而
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气衰则危矣。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
大肉月困坚分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平人而气胜形
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厄。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
多血少气。五运生病者,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六□为病者,谓诸暴强直,支痛?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诸病喘呕吐酸,
暴注急迫,转筋,小便洞浊,腹满月真胀,鼓之如敼,瘫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鼻?,
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痫、悲笑、谵妄?蔑血污,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之热,乃心小腹之气
也。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太阴湿土,乃脾胃之
气也。诸热瞀瘈,暴瘖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跗肿酸疼,气热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
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闰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三焦之
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