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54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54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edhavi na samusseyya mantaye ti。”(AN。 I。 p。199),中文译为
      “如实知道之复,聪慧者不会夸大言词〔与人〕 论说。” 
1089。 苦则非神: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dukkham tad anatta; Yad anatta
      tam netam mama neso ham asmi na meso attati。”(SN。 III。 p。
      82…53),中文译为“凡是苦,就是无我;凡是无我,就不是我的,
      不是我,不是我的我。” 
1090。 九众生居:是指众生居住的九处,又作“九有情居”,即欲
      界的人天、色界的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无色界的空
      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参考注解99;100;529;
      530; 897)。
1091。 境界七善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attasaddhammagocara”(SN。 III。 p。
      83),中文译为“以七正法为所行的范围”。其中,“七正法”是信、
      惭、愧、真理、精进、念、慧。 
1092。 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参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此句应
      与“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对调,以使文句通顺。 
1093。 三种学:即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参考注解1012)。 
1094。 十支道:巴利文为“dasahanga”,意思是“十支分”,可能
      是指“+力”(dasa balani),即(l)处非处智力:如实知道合
      理与不合理的一切道理;(2)业异熟智力:如实知道过去、未来、
      现在三世业报的因果关系;(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如实知道
      一切禅定、解脱的次第深浅;(4)根上下智力:如实知道众生根机
      的差别;(5)种种胜解智力:如实知道众生的种种意乐;(6)种
      种界智力:如实知道众生之种姓及行为;(7)遍趣行智力:如实知
      道达到人天一切处的方法;(8)宿住随念智力:如实知悉过去世种
      种事;(9)死生智力:如实知见众生所造之业及其业报;(10)漏
      尽智力:如实知道诸漏已尽,不受后有。 
1095。 众事不移动:对应之巴利文为“vidhasu na
                                                                                 211

                                                                                 210
      vikampanti”(SN。 III。 p。84),中文译为“于慢不移动”,意思是
      “没有傲慢”。其中,“慢”(vidha)有三种,即比他人好、与他人
      同等、比他人差。 
1096。 上下及诸方:对应之巴利文为“uddham tiriyam apacinam”
      (SN。 III。 p。84),中文译为“于上下四方”。注释书作三种解释,
      “上”是(1)从头顶到脚底,(2)过去,(3)天上;“下” 是
      (l)地面,(2)未来,(3)地狱;“四方”是(1)身体的中间
      部分,(2)现在,(3)人间。 
1097。 相请请:巴利文为“Pavarana”,意思是“自恣、满足”。这是
      僧团在雨安居的最后一天晚上举行的仪式。在三个月的雨安居之后,
      僧团集会时,僧众可以不必顾虑,尽量举发彼此的过失,不论是看见、
      听说、或怀疑都可以,目的是检讨在雨安居的期间内,个人在身口意
      行为上的抉失,并且忏悔灭罪。 
1098。 唯然: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佛陀先邀请比丘众举发他的过
      失,尊者舍梨子回答说,佛陀没有过失。接着,尊者舍梨子赞叹佛陀,
      并且请佛陀举发他的过失。  
1099。 尽得无着,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
      已尽,而得善义,正智正解脱:对应之巴利文为“araham khinasavo
      vusitava katakaraniyo ohitabharo anuppattasadattho 
      parikkhinabhavasannojano sammadanna vimutto”(AN。 III。 p。
      376),中文译为“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
      重担已放下、中妙义已达成、有结已遍断、正慧解脱的阿罗汉”。其
      中,“有结”(bhavasannojana)是“存在的束缚”。
1100。 唯除一比丘:《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大二˙三三○中)
      作:“除一比丘,谓尊者阿难”。
1101。 此众无枝无叶,亦无节戾,清净真实:意思是“没有人只
      得到佛法的枝、叶、节,全部都已得到佛法的真髓”(参考《中阿
      含第一○四经优昙婆逻经》及《中阿含第一一三经诸法本经》)。 
1102。 傍耆舍:巴利文为“Vangisa”,又译“婆耆舍、鹏耆舍、
      多耆奢、取善”,是佛弟子中“善闲法义,结集伽陀第一”的比丘。 
1103。 如是勇猛伏,无上商人主: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vijtasangamam
      satthavaham anuttaram”(SN。 I。 p。192),
      中文译为“他是〔贪瞋痴〕 战场上的战胜者,也是我们〔八正道
      的〕 商队中无上的领导者。” 
1104。 沙门憎: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nakarandavo”(AN。 IV。
      p。171),中文译为“修行人的垃圾、废物”。 
1105。 二十亿:巴利文为“Sona Kolivisa”,又译“首楼那二十
      亿、室路拏二十俱胝、守笼那、输轮、亿耳、二十亿耳、听聪”。
      他出生于“瞻波”(Campa)城的
                                                                                 213

                                                                                 214
      长者家,从他母亲怀他开始,他父亲的财富便一直增加。由于他前世
      布施一位辟支佛,所以他的身体是金黄色,手脚极为柔软,而且手脚
      上有极为细致、卷曲的软毛,就像是耳朵的装饰品一样。出家前,他
      极为擅长于调弦弹琴。出家后,因为过于精进,不得解脱。后来,佛
      陀为他说弹琴的比喻,他才因此调整修行的态度,得到解脱。 
1106。 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对应之巴利文为“viriyasamatam
      adhitthaha indriyanam ca samatam pativijja tattha ca nimittam 
      gaphahi”(AN。 III。 p。375),中文译为“确定适当的努力,洞
      察〔使用〕感官的适当方法,把握住那样的相”。 
1107。 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
      不移动:对应之巴利文为“nekkhammadhimutto hoti; paviveka…
      dhimutto hoti; avyapajjhadhimutto hoti; tanhakkhayadhimutto
      hoti; upadanakkhayadhimutto hoti; asammohadhimutto hoti”
      (AN。 III。 p。376),中文译为“愿乐于离欲、愿乐于远离、愿乐于无
      瞋、愿乐于渴爱的灭尽、愿乐于执着的灭尽、愿乐于无痴”。
1108。 作己不观,无所求作:对应之巴利文为“katassa paticayo
      natthi karaniyam na vijjati”(AN。 III。 p。378),中文译为“不
      增已做之事,亦无应做之事”。
1109。 八难:巴利文为“attha akkhana”,又译“八无必暇”,
      意思是“学习佛法时的八种障碍”。 
1110。 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对应之巴利文为弗“opasamiko
      parinibbayiko sambodhagami”(AN。 IV。 p。225),中文译为
      “导致寂静、涅槃、觉悟之法”。 
1111。 长寿天:对应之巴利文为“dighayukam devanikayam”(AN。
      IV。 p。226),中丈译为“长寿天界”。这是指色界的无想天,及无
      色界的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参考
      注解897; 963)。
1112。 无信无恩,无有反复:对应之巴利文为平“avinnataresu
      milakkhesu”(AN。 IV。 p。226),中文译为“在没有智者的野蛮
      人之中”。 
1113。 日亲:巴利文为“adiccabandhu”,是释迦牟尼佛的称号之一。
1114。 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对应之巴利文为“Daliddiyam …
      dukkham lokasimim kamabhogino ti?”(AN。 III。 p。351),
      中文译为“对于世间上有欲的人,贫穷是苦吗?”其中,“有
      欲人”(kamabhogin),意思是“享受欲乐的人,泛指一般世人”。
1115。 雄猛:对应之巴利文为“dhiro”(AN。 III。 p。354),中文译
      为“坚定者、智慧者”。
                                                                                 215

                                                                                 216
1116。 满具常弃乐:对应之巴利文为“ekodi nipako sato”(AN。 III。 p。
      354),中文译为“专一、谨慎、有正念”。
1117。 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对应
      之巴利文为“etam kho paramam nanam; etam sukham anuttaram;
      asokam virajam khemam; etam ananam uttaman ti。”(AN。 III。
      p。354),中文译为“这是最高的智慧,这是无上的快乐,没有
      忧愁,没有尘垢的安隐是无负债的极致。” 
1118。 无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ahasena”(AN。 V。 p。177),中
      文译为“粗暴、无理”。 
1119。 染着缚缴,缴已染着,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用:对应之巴
      利文为“bhoge gadhito mucchito ajjhapanno anadinavadassavi
      anissaranapanno paribhunjati”(AN。 V。 p。178),中文译为“他执着
      财物,迷恋财物,因财物而犯罪,不知道染着的危险,不知道应该脱
      离染着而受用财物”。 
1120。 福田人:对应之巴利文为“dakkhineyya”(AN。 I。 p。63),
      中文译为“应供养者”。
1121。 信行:巴利文为“saddhanusarin”,依信心而达到须陀
      洹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
      经枳吒山邑经》 及《人施设论1:36》)。
1122。 法行:巴利文为“dhammanusarin”,依教法而达到须陀
      洹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
      经枳吒山邑经》及《人施设论1:35》)。
1123。 信解脱:巴利文为“saddhavimutta”,〔信行者〕 依信
      心而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
      湿具经》、《中部第七○经枳吒山邑经》 及一人施设论1:34 》)。 
1124。 见到:巴利文为“ditthipatta”,〔法行者〕因为如实见到四
      圣谛(苦集灭道),但未成就无色界定,而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
      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经
      枳吒山邑经》及《人施设论1:33》)。
1125。 身证:巴利文为“kayasakkhin”,具足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
      处、想受灭处定,并且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的行者(参考《中
      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经枳吒山邑经》及《人
      施设论1:32》)。
1126。 家家:巴利文为“kolankola”,达到须陀洹果,还要再生于
      天上人间七次,才能解脱的行者(参考《人施设论1:38》)。
1127。 一种:巴利文为“ekabijin”,达到阿那舍向,只要再生于天
      上一次,便能解脱的行者(参考《人施设
                                                                                 217

                                                                                 218
      论1:39》)。
1128。 九无学人: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之中,没有九种阿罗汉,只有
      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退法”(parihana…dhamma),若遭
      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是阿罗汉中最钝根者;“思法”
      (cetana…dhamma),惧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以保所得;“护法”
      (anurakkhana…dhamma),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
      有退失之惧;“实住法”(thitakappa…dhamma),若无特胜之退缘
      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较优之种姓;“升进法”(pativedha…
      dhamma),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不动法”(akuppa…
      dhamma)与“不退法”(aparihana…dhamma),此二者是
      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
      称为不动(即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即
      不退失所得之功德)“慧解脱”(pannavimutta),了断慧隙之烦
      恼,于慧得自在;“俱解脱”(ubhatovimutta),了断定障、慧障,
      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
      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
1129。 五法:对应之巴利文为“pancasu sikkhapadesu”(AN。 III。 
      p。211),中文译为“五学处”,意思是“五戒”,即从杀生远离、
      从偷盗远离、从邪淫远离、从妄语远离、从饮酒远离(参考注解85)。
1130。 四增上心: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nnan …abhicetasikanam”
      (AN。 III。 p。211),中文译为“四心增上心”,意思是“四不坏
      净”,即对于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众及戒律,有坚固不移的信
      心(参考注解397)。  
1131。 尸赖、三昧、般若、解脱、解脱知见:这五项是“五分法身”,
      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尸赖”(sila)是戒、
      “三昧”(samadhi)是定、“般若”(panna)是慧,这三者合称
      “三学”。 
1132。 息心:对应之巴利文为“santesu”(AN。 III。 p。213); 中文译
      为“寂静者”。 
1133。 尨色爱乐色:对应之巴利文为“kammasasu”(AN。 III。 p。
      214),中文译为“有斑点的、杂色的”。 
1134。 诸鸽鸟:对应之巴利文为“parapatasu”(AN。 III。 p。
      214),中文译为“鸽色”。 
1135。 居士本工师:对应之巴利文为“vesse sudde candalapukkuse”
      (AN。 III。 p。214),中文译为“吠舍、首陀罗、旃陀罗补羯娑”,
      意思是“农夫商人、奴隶、贱民”。 
1136。 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对应之巴利文为“Kodhano 'yam
      ……purisapuggalo kodhabhibhuto kodhapareto”(AN。 IV。
      p。94),中文译为“这样的人
                                                                                 219

                                                                                 220
      是有瞋恨的人,被瞋恨征服,被瞋恨打败”。
1137。 彼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利:对应之巴利文为“anttham
      pi gahetva‘attho me gahito' ti mannati; attham pi gahetva
     ‘anattho me gahit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