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子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今天,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
- Page 2-编者的话阿非利加,这阳光灼热的土地,历来在我们的心目中是神奇的。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金钢钻石,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在地球上闪闪生辉。尼罗河、刚果河在它的身上流过。滚滚的河水哺育着五十多个国家的五亿人民和几千年的文明与灿烂文化。从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向往大沙漠中的驼铃和绿洲。丛林中大蟒和鳄鱼的搏斗,莽原上雄狮追捕斑马,不止一次闯入我们的梦乡……,这样神奇的土地自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世界经典文图寓言故事》第五卷是《非洲寓言故事》,它是十二卷寓言故事中最独特的一卷。首先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一位中国学生在非洲讲学期间,深深地爱上了非洲的民间文学。他用了漫长的四年时间,呕心沥血,收集、整理、翻译、编纂一部辉煌的巨著《非洲童话》。这部书收录了非洲的神话、传说、故事、民俗、格言、童话、寓言。它是非洲色彩浓烈的长篇...
第1节[梁凤仪] 夜深人静,月明星稀。 我负荷着乔晖的体重。 他有一撮湿濡的头发垂在额前,一身的汗,腻腻地胶贴在我身上。 我闭上眼睛,正在想,德丰企业上市,我们乔氏应否争取总包销的生意。 我其实不应在乔晖默默苦干的时刻,还分神思虑这个问题。况且,证券业务是二房乔夕的管辖范围,根本与我和乔晖无关。 然,五年多夫妻关系,造爱跟吃饭的情况一样,不是每餐都开怀享受,很多时是够钟开饭,例行公事而已。 当然,跟自己疯狂爱恋的人就不一样,尤其是分离在即的时刻。 我心内轻轻叹息。 乔晖把我抱得紧紧的,又狠狠地吻住了我。弄得人差点透不过气来。常想,会不会有天出了意外,我窒息而死。 乔晖翻了个身,大口大口地喘息。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幸免于难。 “晖,你看德丰企业是否妥当?集资数目如此庞大,我们向外分包销的把握有多少?要不要跟乔夕再详细商量一下?”...
第1节 寒春苦夏的混饨之初这是一个短命的春天。4月11日《人民日报》刚刚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文章,5月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党中央整风指示。就在文章墨迹未干之时,毛泽东在5月15日就写出了《事情正在起变化》,6月8日毛泽东又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文件;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至此,知识分子的苦夏开始了。1957年的早春时节,知识分子还沉溺在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春浪之中,中国几百万立志振兴中华的知识分子,对毛泽东于3月12日《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时的讲话,不是后来发表出来的修订稿)欣喜若狂。事态的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直到他们蹒跚着踏上条条风雪驿路,才开始琢磨出“阳谋”和“引蛇出洞”字眼中的含义。大梦醒来迟。他们在改造生涯中泯没着报效民族的才情,磨损着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罗素曾说,人活在世上,主要是在做两件事:一、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二、支使别人这样干。这种概括的魅力在于简单,但未必全面。举例来说,一位象棋国手知道自己的毕生事业只是改变棋子的位置,肯定会感到忧伤;而知识分子听人说自己干的事不过是用墨水和油墨来污损纸张,那就不仅是沮丧,他还会对说这话的人表示反感。我靠写作为生,对这种概括就不大满意:我的文章有人看了喜欢,有人 看了愤怒,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但话又说回来,喜欢也罢,愤怒也罢,终归是情绪,是虚无缥渺的东西。我还可以说,写作的人是文化的缔造者,文化的影响直至千秋万代 ——可惜现在我说不出这种影响是怎样的。好在有种东西见效很快,它的力量又没有人敢于怀疑:知识分子还可以做蛊惑宣传,这可是种厉害东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德国人干了很多坏事,弄得他们己都不好意思了。有个德国将军蒂佩...
北京青年报 在韩国,《菊花香》的出版者将该书推荐给《蓝色生死恋》的制片人尹锡镐,说是最近的畅销书。尹看了书后修改了电视剧的内容,并将《菊花香》作者金河仁的住所祥云小学选为外景地—就是《蓝色生死恋》中那反复出现的平房、大树。连剧中刻有“俊瑞”、“银瑞”的马克杯也是金河仁一位朋友的手艺。《菊花香》2000年、2001年在韩国图书销售榜中排名第一,《蓝色生死恋》在韩也是收视率超过30%的大热门,所以如今这两部作品的诞生地祥云小学已经成了观光场所,竖的牌子是:“《菊花香》——KBS《蓝色生死恋》电视剧拍摄地”。冷眼赏“韩”菊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韩流”的汹涌并非偶然。自从1997年韩剧进入中国以来,攻势凌厉的韩国文化一波接一波地扣击国人的心门。而大众几乎照单全收,乐在其中。无独有偶,几年前,以浪漫的场景和精致的剧情、无懈可击的青春偶像组合称著的日剧及其相关产品轻而易举地攻陷了中国年轻人...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发生在北宋三大文豪——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年)二月,王安石在年轻皇帝赵顼的支持下,以霹雳手段和他的九项变法措施,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烃法”。这一声势迅猛的变革,震撼了沉醉于“百年无事”的朝廷、因循故习的百官,冲击着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旧制陈法,唤醒了衰飒的民心。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随着“缺失”的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个“大归相同、操术各异”的挚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政争,以至水火不容。公心私情,相亲相抵,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代名臣奇才特异的人格和社会大变革中扑朔迷离的复杂因由。历史留下了种种疑团,令后人反刍,沉思。作者简介晨钟卷 篇一 紫宸殿 皇帝和他的执政大臣们·皇帝发怒了· 逝者如斯,舒心畅意的奢风侈雨,送走了大宋王朝近百年的辉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下旬,三天不止的...
这一天,世钧、叔惠、曼桢又是三个人一同去吃饭,大家说起厂里管庶务的叶先生做寿的事情,同人们公送了二百只寿碗。世钧向叔惠说道:“送礼的钱还是你给我垫的吧?”说着,便从身边掏出钱来还他。叔惠笑道:“你今天拜寿去不去?” 世钧皱眉道:“我不想去。老实说,我觉得这种事情实在有点无聊。”叔惠笑道:“你就圆通点吧,在这种社会里做事就是这样,没理可讲的,你不去要得罪人的。”世钧笑着点了点头,道:“不过我想今天那儿人一定很多,也许我不去也没人注意。”叔惠也知道世钧的脾气向来如此,随和起来是很随和,可是执拗起来也非常执拗,所以他随便劝了一声,也就算了。 曼桢在旁边也没说什么。 那天晚上,世钧和叔惠回到家里,休息了一会,叔惠去拜寿去了,世钧忽然想起来,曼桢大概也要去的。这样一想,也没有多加考虑,就把玻璃窗推开了,向窗口一伏,想等叔惠经过的时候喊住他,跟他一块儿去。然而等了...
作者:崔曼莉内容简介: 赛思中国的前台乔莉借助总裁秘书这块跳板成功转型为销售后,她一面承受着没有销售经验的压力,一面备受办公室政治的困扰。正苦恼间,一个价值7亿的大单与她不期而遇。在这场没有流血却你死我活的搏杀中,她是一颗悲壮的棋子,又是一名无畏的勇士,她既可能一战成名,也可能沦为阵前的炮灰…… 第一节 今晚又失眠了,乔莉艰难地睁开眼,看了看窗外未朦的光亮,可能不到六点吧,唉,七点钟就要起床上班了,她闭上眼,默默地数着:一只羊、两只羊,她翻了个身,宽松的睡衣裹住了身体,这是谁发明的数数啊,一点也不起作用! 叮铃铃!她不禁打了个颤,这么快就到点了,她看了看闹钟,才六点半啊,叮铃铃!是手机!乔莉跳下床,赶到写字台边,谁会这么早打电话啊?!她看了看号码,不太熟,却也不陌生,她拿起电话:“喂!” “安妮啊,我是瑞贝卡,你赶紧看新浪!” “原来是你啊,”乔莉吐出...
一九二九底愚昧前一篇文章已经说过,1928年为着吉敦路的叫喊,我也叫喊过了。接着就是1929年。于是根据着那第一次的经验,我感觉到又是光荣的任务降落到我的头上来。这是一次佩花大会,进行得很顺利,学校当局并没有加以阻止,而且那个白脸的女校长在我们用绒线剪作着小花朵的时候,她还跑过来站在旁边指导着我们。一大堆蓝色的盾牌完全整理好了的时候,是佩花大会的前一夜。楼窗下的石头道上落着那么厚的雪。一些外国人家的小房和房子旁边的枯树都膨胀圆了,那笨重而粗钝的轮廓就和穿得饱满的孩子一样臃肿。我背着远近的从各种颜色的窗帘透出来的灯光,而看着这些盾牌。盾牌上插着那些蓝色的小花,因着密度的关系,它们一个压着一个几乎是连成了排。那小小的黄色的花心蹲在蓝色花中央,好象小金点,又象小铜钉……这不用说,对于我,我只盼想着明天,但有这一夜把我和明天隔离着,我是跳不过...
博尔赫斯举了不少作品中的例子,如《一千零一夜》的第六百零二夜,国王听到的故事是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如塞万提斯成为《堂吉珂德》中的人物,如哈姆雷特观看《哈姆雷特》--我还记得卡尔维诺也同样注意过这种图中之图、镜中之镜,在他一篇谈文学作品的层次的文章里。博尔赫斯说,这种现象会使我们感到不安,因为,如果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成为读者或观众,反过来说,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的人,就有可能成为虚构的人物了! 我们只能在一本关于地图的书中找到一段描述柏树街的文字。它的作者是一名于二十世纪末在柏树街长大和开始写作的次要作家。在这本体例混杂和难以归类的地图阅读结集中,作者以一种罔顾现实的态度在纵横拼合的点线和色块间,读出种种既共同又私密的梦魇、怀缅、渴想和思辩。 董启章的另一本新书是《双身》,涉及到雌雄同体的话题。说到这个变性题材,在前有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弗的《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杭州市有一个企业家叫陈立钻,他对我这样说:“理论家有这个理论那个理论,经济学家有这个规律那个规律,要我说,只有一个,那就是‘肚皮规律’。肚皮饿了要吃饭,哪里能吃得饱就上哪里去;哪里能吃得好就上哪里去。为什么城里那些捧‘铁饭碗’的工人觉悟得晚,不主动‘下海’去经商?他们的肚皮没饿,他们的碗里有饭嘛!为什么没有正当工作的人倒先做起小买卖来,为什么最贫穷山区的农民急着外出打工,他们肚皮饿嘛!肚皮越是饿的人就越着急,肚皮半饥半饱的人慢着急,肚皮饱着的人还不着急。这同过去旧社会里沿海一带的人下南洋是一个道理,那些人都是在家乡混不下去的人。” “这明明是常理,许多理论家却不知道,或者不敢讲,而广大的老百姓弄不灵清。要是你两天吃不饱穿不暖了怎么办?你还有心思埋头写作吗,你的心思都在一个吃字上,你会一门心思去找饭吃。这是人的本能,也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吃的第...
1鲁宾孙飘流记(上)〔英〕笛福 著2鲁宾孙飘流记(上)11862年,我出生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 不是本地人. 父亲是德国不来梅市人. 他移居英国后,先住在赫尔市,经商发家后就歇了生意,最后搬到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 母亲娘家姓鲁宾孙,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宾孙. 克鲁伊茨内. 由于英国人一读“克鲁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调,而大家就叫我们“克鲁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这么写了. 所以,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克鲁索.我有两个哥哥. 大哥是驻佛兰德的英国步兵团中校. 闻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带领过这支部队. 大哥是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阵亡的. 至于二哥的下落,我至今一无所知,就像我父母对我后来的境况也全然不知一样.我是家里的小儿子,因此父母亲没让我学谋生的手艺,从小喜欢胡思乱想,一心想出洋远游. 当时,我父亲年岁已高,但他还是让我接受了相当不错的教育. 他...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第一部分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第一集(1)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 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又迎来了一个寒冷漫长的冬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家方言正在家中与朋友刘会元和吴胖子等人兴致勃勃地玩着扑克牌,忽然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封南方某城市发来的加急电报。方言撂下手里的牌,按电报上的指示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北京火车站。他怎么也想不起自己曾认识这对突如其来的新婚夫妇,只得举了个接人的牌子,迎着出站的人流像个傻子似的一直在车站守候了两个小时,仍不见和他接头的这对新婚夫妇。他又重新查看了列车时刻表,才发现是自己搞错了时间,原来距离接站时间尚早,方言只好百无聊赖地来到一家临时改成舞厅的菜市场,并很快就加入了跳舞的行列。在舞会上,方言不失时机地捕到了一个“猎物”。当他把这个胖姑娘带回家时,他万万没想到,三个便衣警察已...
赫拉克勒斯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是讨伐俄卡利亚国王欧律托斯,以前国王曾允诺凡是射箭胜过他和他儿子的人,可以娶他女儿伊俄勒为妻,可是后来他又拒绝了。赫拉克勒斯为了报复他,召集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围困了俄卡利亚,并攻破城池,打死了国王和他的三个儿子,俘虏了年轻美貌的伊俄勒。得伊阿尼拉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丈夫的作战消息。这时王宫里发生一阵欢呼声,一名使者飞奔回来,报告说:“你的丈夫,大获全胜,即将回来了!他的仆人利卡斯正在向城外的人民宣布胜利的喜讯。赫拉克勒斯要推迟几天才能回来,因为他在欧玻亚的刻奈翁半岛上准备给宙斯献祭。”不久,随从利卡斯带了一群俘虏回来了。“问候你,尊贵的夫人。”他对得伊阿尼拉说,“赫拉克勒斯的正义事业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攻占了城池,抓获了一批俘虏。你的丈夫说,请你善待这些俘虏,尤其是这位跪在你脚下的不幸女子。”...
这个故事我定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他其实不该讲给我,也不该讲给任何别人。这得归功于一瓶陈年佳酿在那位讲故事人身上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引得他开了头;也得归功于随后那些天,我对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持怀疑态度。 等那位爱吃喝交际的东道主发现他已经给我讲了那么多,而我对他的故事仍然将信将疑时,他那种愚蠢的骄傲便接过这项发端于老酒的“任务”,借着酒兴,出示了一堆书面材料。那是些散发着霉味儿的手稿和英国殖民都枯燥无味的记录稿。这些材料为他颇为出色的叙述中许多至关重要的部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不敢说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因为我并没有目睹它所描绘的那些事情。但是在给你的叙述过程中,主要人物都用了假名儿,就足以说明,我自己也真诚地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一个变成黄色、散发着霉味儿的日记、殖民部的几页记录稿,和那位爱宴饮作乐的东道主的叙述完全吻合。我讲给...
译者前言(1) 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七年间,他曾数次去意大利,到过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及罗马等地,但对意大利并无多大好感。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尼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法国作家福楼拜、龚古尔等人的作品,而俄国文学在他心中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是他偏爱的两部作品。一八九八年,他又回慕尼黑,任讽刺杂志《西木卜利齐西木斯》编辑。...
文/于威(搜狐内容总编辑,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生活》、《东方企业家》主编。) 对许知远而言,沉默犹如死亡。他执意要让自己在通向意义的途中成为一个英雄。像一个有很多但却不确定的理由而忿忿不平的孩子一样,他选择了挑衅的姿态。 这样的姿态容易引人注目,但同时蕴藏着危险。在一个秩序已经由惯性确立、经验优先于智力的结构里,闯入者很难受到欢迎,更不要说赢得尊敬。然而这个年轻人在25岁的时候,却要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里,复活已经沦为笑谈的理想主义。 许知远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经常引起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要么毫无条件地喜欢;要么深深地厌恶。他常因天真而专横、因羞涩而无礼、因默默无闻而傲慢。他无法容忍社交性的谈话,如果谈话的主角不是他;他不能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总是一厢情愿地提出他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他最喜欢问别人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并常常为得不到清晰的答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