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的序 有一种寂寞,不是靠恋爱可以解决的, 不是靠养小孩可以解决的。 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 阅读,也不能“解决”这种寂寞, 但阅读可以让我理解这种寂寞、 让我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是跟我的灵魂共始共终的。 你不想流浪吗? 你不想从现在的生活逃离吗?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如果这样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真的去流浪? 去哪里? 换个什么样的身分?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要变得比较狡猾吗?还是比较天真? 流浪完了要回来吗?还是……直接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流浪去? * 对以上的这些问题,你有你的答案,我有我的答案,以下就是我的答案。 1.你不想流浪吗? 答:想。 2.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答:好。 3.机会来了,就真的去流浪吗? 答:真的去。...
作者:海岩目 录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第 一 章我要结婚了。 我二十四岁,与新娘同龄。新娘是特别富有而且长相也还凑合的贝贝。 婚礼前的最后一周过得既热闹又疲惫,贝贝家的亲戚朋友真多,我的日程中塞满了没完没了的迎来送往、仪式化的客套和像考试一样的自我介绍。那些祝贺的、送礼的、来看新郎的,就像排队买东西似的一个挨着一个。贝贝的父母得不厌其烦地把我这个从中国大陆来的陌生人引见给他们的整个家族和这家族在上流社会的圈子。还有电话。电话不停地响着,从西雅图、旧金山、芝加哥以及温哥华和多伦多打来的电话“恭喜、恭喜”之声不绝于耳。也许只有儿女婚嫁这种事,才最能看出这家人在整个北美华人...
风一道残酷的景李亚萍为人知。她没有在“文革”期间来过大陆,更没有经历过“文革”,然而在她的小说中却有很多对“文革”的精彩描述,当然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是她根据从一些大陆作品中得来的“文革”印象加以自己的想象构成的一幅那个疯狂年代的印象画。六十年代是全世界都在革命的年代,轰轰烈烈的运动令许多激进分子激动不已, 也因此吸引了诸多大陆以外的眼光。在没有经“文革”历过“文革”的人看来,那场劫难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他们在再创造中获得满景中叙述,从前世到今生,从古代到当代,从旧社会到新时代。时间的延续恰好囊括了六十年代“文革”的那一幕历史镜头,她的主要作品中都涉及了“文革”《霸王别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①背内容, 、、等都有“文革”景的衬托,或零星叙述,或大段烘托,从她对“文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香港作家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反映。基于不同的视角,历史呈现出不...
苏青 自从上海平添出许多暴发户以后,家庭教师的需要也大大增加起来。这类教师通常总是由女的来担任,女人有耐心,管教儿童自然比较相宜,可惜有许多家庭往往不把教师当作教师看待,做教师的也只是为了顾全饭碗,处处委曲求全,不敢维持师道尊严,结果饭碗虽保牢了,然而此饭碗非彼饭碗也,家庭教师已名存实亡矣。 有等人家,做主妇的为了叉麻将忙,看跑狗忙,跳舞忙,整天不在家,更谈不到照顾儿童。儿童们放学回来了,尽吵尽闹,娘姨等辈管束不住,生怕闯祸闹事,还是请个家庭教师来讲讲故事吧,这样的每天鬼混到吃晚饭,只要不滋事,家中安静些,教不教是不在乎的。不然,做教师的要真教了,小姐少爷们苦不住,反要起哄,暂非轰走先生不休。那时娘姨们也怪先生多事,在奶奶跟前一声报告,便完结了。故在此种场合,做教师的顶多能够体贴这个家庭的真意,一味哄着儿童,敷衍着儿童,使其平静无事,挨过一秒钟是一秒钟,...
(历史在这里哭泣系列二十一) 一、中国人最缺少的品格——自律自省 从我记事开始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都在骂外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些年骂英国、美国,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骂美国在中国搞文化侵略;近十年则主要骂日本,一提起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细菌部队,中国人无不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小日本从地球上永远地抹掉。 在讨论正题之前,我想提几个问题: 一、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二、如果没有美国的“门户开放”,中国在十九世纪末能避免被瓜分的命运吗? 三、如果没有美国的“文化侵略”,用“庚子陪款”率先在中国建立第一批新式学堂,中国的文明程度是不是会有更高的超越? 四、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没有美国直接介入对日战争,中国能够打赢日本吗? 五、香港如果没有英国,会成为今天的香港吗? 我的回答...
[视点阅读]冬至的圆子......................杨少衡月光洒落在地.....................彭见明完 美........................石钟山酒杯人生.......................顾 前我见过伊沙朵拉·邓肯.................姚鄂梅桂 爷........................王跃文较量(外一篇)....................宣 儿[荷塘月色]大唐芙蓉园记(外一篇)................贾平凹唱给北方的五支浪漫曲.................高建群江南诗性.......................张抗抗[缪斯之眼]...
冷玥 外遇滋味第一章 一座小山的山坡上八角凉亭内,此时有-条身着素淡洋装的娇影。 于郁瑛望着已逐渐西沉的火轮,向晚的微凰徐徐令人忘了俗世的喧嚣。 眼前这片林地雎然没有经遇巧妙的设计,但撑展的相思林,青青绿绿像一把把天然大伞,而伸展的蕉叶芊瓣,宽宽长长像一张张轻柔小床,纵使没有刻意造景,但静立的野岭,秋时芒花翻飞,映白了一座座山丘。 于郁瑛仰首呼出一大气,仰视上油漆已斑驳的横梁,思及舆男友高育杰走了近四年的感情路,就在这么无奈的情况下结束,总是令人心生无限的遗憾。 这时,她想起了莫里哀所写的一首情诗里的片段: 我们在青年峙代, 对于爱情,总是喜洋洋的向往; 爱情为了俘虏我们,摆下了温柔的网, 我们很自然地毫不彷徨, 一心一意走追那最初布置的罗绸; 但是我们常常听人讲,...
文学剧本 “麻花”系列之《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第五稿)人物表:王东: 男,25岁,某房地产公司销售代表陈依琳:女,23岁,王东的同事,暗恋的对象朱辉忠(猪头):男,35岁,王东的上司,销售总监贾大元:男,27岁,王东的同事左小山:男,26岁,王东的同事刘丽丽:女,30岁,王东的同事魔鬼: 女,30岁,专门收购人类灵魂群众演员三人。序 幕合唱:几位来了楼上请,热乎馒头热乎饼想吃麻花我现给你拧,拧,拧,拧~~~~~~~~~第一场第 一 场某房地产公司售楼处办公室.早晨临近上班时分,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贾大元、左小山、刘丽丽三个人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不停地接着电话。陈依琳坐在自己的桌子前,有些无所事事的样子。贾大元:您好,这里是“印象维多利亚 无限香格里拉”。这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可是我们集中了全国一百多名拔尖的精英文化人,憋了一礼拜才想出来的。地图没有?北京发展多快呀,下月再出的新版地...
言论(《读者》2007年第1期) 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有三点很重要:合作、尝试和机遇。合作是基本的,是否去尝试取决于你自己,至于机遇——据我所知,一直都在那里。 ——好莱坞明星葛丽亚·嘉逊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我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 我一直财源滚滚,如有天助,这是因为上帝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今天培养孩子如此之难的理由之一是,你刚教会他说真话,又不得不开始教他闭嘴了。 ——面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苦恼不已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荷兰作家西斯·诺特波姆的诗里说 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的现实,中国的孩子很苦。一个中国母亲在面对英国记者采访时说...
第一章 2001年的冬天,因不满我毕业后一直浑浑噩噩地待在家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将我一脚踹进了镇里征兵办的大院子里。然后,是一溜子下来的体检和政审。或许是因为三代贫农、根正苗红,外公又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志愿军的原因,一直都浑浑噩噩的我,在那复杂、烦琐的应征里,居然轻轻松松地过了关。 就这样,我换上了肥大的冬季作训服,与一群兴奋的同龄人一起被塞进了接兵的军列,一路呼啸着赶往即将要让我成为一名军人的地方。 走的时候,与有一大群亲友相送的同龄人不同,我是一个人背着背包,拎着个迷彩包上的火车。当我登上列车的那一刻,一直浑浑噩噩的我居然突然间清醒了一点儿。回头,身后的城市灯火灿烂,可我知道那不会属于我。我即将要去的地方,与我出生长大的那座山,将是一样的与世隔绝。 虽然明知父母不会来送我,可我的目光依然在那些送别的人群中巡视了好一会儿。也许,心里还是存着些期望吧,...
卷上心即是理——徐爱录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 (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人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
第一章“陰陽密法”揭示第一節四柱干支間陰陽作用規律—陰陽理論詳解“陰陽密法”本身並無太多神密深奧之處,它僅表示本人研究四柱一種思路和方法,但此思路和方法卻爲我們研究四柱,發現四柱的一切作用規律找到了一條捷徑,此“陰陽密法”核心理論仍然是陰陽理論,《四柱陰陽經》一切研究成果筆者均是以陰陽理論爲指導,從實踐角度發現的。大千世界,什麽樣的事物更能體現陰陽之理呢?莫過於夫妻八字,夫妻八字是陰陽之理最好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結合爲夫妻,是宇宙間“道”無爲自然本性的流露。夫妻八字陰陽辯證組合內在規律蘊含著四柱一切作用規律。筆者從大量夫妻命例組合中悟解到了《四柱陰陽經》一書中所講述的一切作用規律。並且筆者在由丈夫或妻子八字預測對方八字組合結構方面掌握了一定的規律,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下面我們從一對夫妻命例分析中探索一下陰陽之理的奧妙。夫:1950年8月7日巳時生。庚寅 乙酉 丙辰 癸巳...
纸币的跳跃 (本篇发表时,文未有作者的附记,全文如下: “这短篇,是作者在四五年前发表过的(在《寒灰集》里)《烟影》的续篇。读此篇者,希望同时也能去取出那一篇来重读一回。一九三○年七月作者附记。”——编者注) 绝大的一轮旭日从东面江上蒙蒙地升了起来,江面上浮漾在那里的一江朝雾,减薄了几分浓味。澄蓝的天上疏疏落落,有几处只淡洒着数方极薄的晴云,有的白得像新摘的棉花,有的微红似美妇人脸上的醉酡的颜色。一缕寒风,把江心的雾网吹开,白茫茫的水面,便露显出三两只叶样的渔船来。朝阳照到,正在牵丝举网的渔人的面色,更映射得赭黑鲜明,实证出了这一批水上居民在过着的健全的生活。 做晚上刚从远道归来。晚饭的时候陪他母亲喝酒,却醉到了好处,虽然有点动了伤感,但随后终究很舒适地熟睡了一晚的文朴,这时候也曷亨曷亨地在厚棉被里...
雨天的棉花糖(一) 七月三日,那个狗舌头一样炎热的午后,红豆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红豆死在家里的木床上。阳光从北向的窗子里穿照进来,陈旧的方木棂窗格斜映在白墙上,次第放大成多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死亡在这个时刻急遽地降临。红豆平静地睁开眼睛,红豆的目光在房间里的所有地方转了一圈,而后安然地闭好。我站在红豆的床前。我听见红豆的喉咙里发出很古怪的声响,类似于秋季枯叶在风中的相互磨擦。随后红豆左手的指头向外张了一下,幅度很小,这时红豆就死掉了。红豆的生命是从他的手指尖上跑走的,他死去的指头指着那把蛇皮蒙成的二胡,红豆生前靠那把二胡反复搓揉他心中的往事。 红豆的母亲、姐姐站在我的身边。她们没有号哭。周围显示出盛夏应有的安静。他的父亲不在身旁。等待红豆的死亡我们已经等得太久了。我向外走了两步,一屁股坐进旧藤椅中,旧藤椅的吱呀声翻起了无限哀怨。我的脑子里空洞如风,红豆活着...
催魂铃 一百年前发明电话的那人,什么不好姓,偏偏姓“铃”(alexanderbell),真是一大巧合。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高调,那频率,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电话线的天网恢恢,无远弗届,只要一线袅袅相牵,株连所及,我们不但遭人催魂,更往往催人之魂,彼此相催,殆无已时。古典诗人常爱夸张杜鹃的鸣声与猿啼之类,说得能催人老。于今猿鸟去人日远,倒是格凛凛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把现代人给催老了。 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
火车开了,离开平原上这个只有慢车才肯稍稍留步的小站。她的心往下一沉:一切就这么定了,不可挽回地定了。车厢里人不多。刚上车的人纷乱了一阵子,都找到自己的座位。她却没找到,似乎也没找,只是把帆布提包靠边儿放在地板上,然后把两眼向车窗外望出去。那是她生活了二十三年的熟悉地面。周围的许多人都在打量她。她是很惹眼的。谁都会觉得这个农村装束的女孩子长得很俊,很妩媚。她却没察觉有那么多人在看她,其实她也没看见窗外的什么。她本应一览无余地看到那大片大片在阳光下滚动着的金色麦浪,还有麦浪尽处那筑连成一道绿色长堤的树木,可她真地什么都没看见,只觉眼前一片迷茫……“这儿有座位,过来坐吧。”她听见有人说了这句话,是对她说的,便转过头:是个穿着印了地球图案背心的男青年,其时已让出了靠窗的位子。她觉得是应该坐下了。她已经发现那么多眼睛在看她,赶紧弯腰提起帆布提包。...
花非花作者:吴秀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 六十年前的上海……月色婵娟。从前的月光,应该是红颜颊面的一颗泪珠吧,滴落在云香纱上,晕开成模糊昏黄的回忆,淡淡的,也许还带着几分伤感。第一章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也照到了张若海熟睡的床头,勾勒出他年轻的面孔轮廓。叮铃铃……清脆的德律风在寂夜中蓦然响起。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它的清脆显得格外的聒噪刺耳。张若海被遽然惊醒,本来已是“梦里不知今夕何夕”了,头昏昏目眩眩,好半天才清楚不是警车,电铃,电报,也不是在拉空袭警报,而是床头那该死的电话。它兀自笃定而聒噪无比地响着。...
何建明,苏州人。在部队工作十五年。后转业到北京某中央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2年起任文学杂志主编。199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专业和哲学专业研究生。 序:迟了13年的葬礼,留下多少悲伤与深思…… 第一章 窑洞内有垛回音壁 第二章 被践踏的“草帽”必须恢复尊严 第三章 命根子的事怎能漠视! 第四章 寸土必争是本色 第五章 将心比心才是真 第六章 干裂的心田需要滋润 结束语:生活没有尾声序:迟了13年的葬礼,留下多少悲伤与深思…… 2002年的“五一”假期里,当城市里的人们背着大包小包,带着欢笑,忙碌着去那些风光名胜之地旅游的时候,本文的主人公——中共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告诉我,他必须去处理一件“特殊事件”,而且这事“不能再拖了,每拖一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