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中奔去。过了一夜好不容易到了戴家门口,徽之却不进门,命船家掉头返回,旁人大奇,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时传为奇谈。他还对竹子爱得如痴如狂。有次他专程前往观赏一种名贵竹子,呆呆地看了一天,连主人的招呼也没听见,直到暮色渐浓,才恋恋不舍离去。走了一程,又觉余兴未尽,于是调转马头回来,见院门已关,他又透着门缝细细观赏。以后他游历四方,每次一住下,便立刻命人栽竹。朋友问他何必如此劳神费力,他仰天大笑,手指青竹说:“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哥们确实是个性情中人。据说谢才女的叔父谢安,开始本想将谢道韫许给王徽之,不知怎么后来改了主意,可能谢安是怕这位兄台要进洞房时也来个“乘兴而饮,尽兴而醉,何必入洞房”吧。
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虽然也家学渊源,草隶皆工,并非庸俗之人,但和这些“人尖儿”比起来,就逊色了不少。据说谢才女婚后一直不大满意,有次回娘家时,和叔父谢安诉苦道:“不意天壤之中,竟有王郎!”也就是说天地间怎么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啊!其实谢才女也是有点过于挑剔了,如果让她看看朱淑真嫁的那种铜臭男人,或者其他猪狗一样的臭男人,恐怕她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谢才女虽然对男人有点洁癖般的挑剔,但是也由此可见她的高华气质。现在的好多美眉,常觉得自己喝喝朗姆酒,吃个哈根达斯,拿个LV的包,穿穿VERSACE手工刺绣的裙子,涂涂法国兰蔻口红就算是高贵的“小资”了。但和谢道韫的家世气度一比,恐怕还是要汗颜无地。
咏絮显奇才
当然,谢道韫为世人所仰慕,更重要的还是她本人就具有出众的才气。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一家皆能诗,一日大雪,谢安首先吟咏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儿谢朗接着吟咏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时谢道韫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个故事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咏絮”也成为形容才女的典故。但不少地方叙述这个故事时,对谢朗的诗句进行了百般嘲笑,有的说:“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有的更说:“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其实公正地看,谢才女这句确实好,但是谢朗所说的也不是差得一塌糊涂。谢家宝树之称不完全是广告词,撒盐一说,在雪下得比较小时其实也很形象,我们注意一下,有时候雪下的是那种小冰粒,倒很像盐。唐李贺也有诗云:“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不过一用盐字形容雪,气氛上就带了一种咸涩之味,而谢才女的“柳絮因风起”,却是轻舞飞扬,潇洒飘逸,在崇尚洒脱出尘的晋代,当然更受推崇一些。其实历来咏雪者不少,都不同程度的透露出个人的一些气质性格,像金朝国主完颜亮,虽然历史上说他荒淫无度,但这首咏雪的词写得霸悍无比,倒是很有气势: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完颜亮《念奴娇》
平心而论,这词写得不错,但词中的“挣断真珠索,散乱珠箔,鳞甲飞落”之类的词却十分的狂野狰狞,谢才女恐怕是说不出口的。说起咏雪的诗句中透着美丽轻扬的意境,却只有谢道韫的这句最为出采。这也是谢才女大家闺秀的气质所决定的。
谢才女咏雪只有这一句,未免有些遗憾,我们找来一首谢才女的《泰山吟》,大家欣赏一下: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清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
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当然,朋友们可能觉得不如杜甫写泰山的诗更有韵味,我也有同感。但是我也说过,早期的诗词艺术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我们读来有隔膜感,而且平心而论,这些诗就是没有唐诗成就高。但这不仅仅是个人才气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就像唐朝的围棋国手顾师言什么的,如果来到今天,恐怕聂卫平围棋道场的小孩儿就能将他拿得一楞一楞的。
在历史上有好多人,文采好,但是口才不行,比如我们上篇说的左芬的哥哥左思,就是那样的人,写文章行,但是坐谈立议,却笨嘴笨舌。这在晋朝是吃不开的,晋朝人崇尚清谈,常常是找个话题就分成正反两方辩来辩去,好像现在电视上的大学生辩论一样。谢道韫在当时是个非常出色的辩手。《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中说:“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这段说有次小叔王献之和人们辩论,处于下风,快理屈词穷了,谢才女听到后,不觉心痒难扰,就让丫头告诉王献之,她想替王献之辩下去。碍于男女之防,就弄个青绫的帐幕遮住谢才女,她在帐后接着王献之的话题继续来辩论。谢才女伶牙俐齿,舌灿莲花,说得这些须眉文士甘拜下风。谢才女如果生在今天,去参加什么“挑战主持人”之类的节目,那擂主恐怕不作第二人想了。
妙语退贼寇
谢道韫的老公王凝之,虽然并不如王家其他兄弟出色,但也是个人才,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我们知道晋朝虽然是个崇尚风流潇洒的时代,却也是个鲜血浸透,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的血腥时代。不信大家看看晋朝的那些名人,寿终正寝的不多,倒是多半为无头之鬼。不幸的是,谢才女的老公王凝之就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场横祸来自孙恩之乱,孙恩,当时以五斗米道煽动百姓作乱,四处攻州破府。《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上说他是“农民起义领袖”,而现在网上一般说他是邪教头目,唉,这历史颠倒过来又颠倒过去,也不知道到底怎么说才对。不过孙恩对于谢道韫才女一家来说,却是欠下了血海深仇。不单谢道韫的老公王凝之为其所杀,还有其堂兄弟谢邈和谢冲(谢安之子),包括淝水之役中大战苻坚的谢琰(谢才女的堂兄),也死于孙恩之手。看来孙恩确实凶悍,有的文章见王凝之为孙恩所杀,就又嘲笑王凝之是草包窝囊废,其实也不尽然吧。
孙恩贼军(既然这厮和我们的谢才女是仇人,就把他当坏人称呼吧)冲进了会稽城,王凝之被砍掉了脑袋。谢道韫听到丈夫和儿子都被杀后,悲痛之余却极为镇定,率领家丁和其他家人,想突围出城。但不幸和贼兵遭遇,但谢道韫显示出将门虎女的风采,亲自抽刀砍杀了数名贼兵,虽然最终寡不敌众被贼兵所擒,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谢道韫并非林黛玉一般的弱不禁风的才女,而是文武双全,胆识过人的。
孙恩本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资治通鉴》卷第111中说:“民有不与之同者,戮及婴孩,死者什七、八。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支解之。所过掠财物,烧邑屋,焚仓廪,刊木,堙井,相帅聚于会稽;妇人有婴儿不能去者,投于水中”。大意是说孙恩杀人时连婴孩都要杀,抢来的女人因为带着小孩子不方便随军,孙恩等就夺过孩子来扔到水里。又将各县的县令剁碎后煮了让其妻子儿女来吃,如果不吃就肢解处死,看来孙恩和日本鬼子差不多的狠毒残暴。
但就是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见到气质高华不俗的谢才女时,却怎么也提不起屠刀来。而且在贼兵要杀谢道韫年方数岁的小外孙刘涛时,谢道韫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意思是说,刘涛不是王家的人,如果你要杀他,就先杀我好了。史书上记载往往粗略,当时谢道韫说的肯定也不止这一句话,以谢道韫天下无双的辩才,肯定会有更精彩的妙语。大魔头孙恩居然被谢道韫说得回心转意,放了她和她的外孙。我们看金庸小说中写过,香香公主的惊鸿一瞥就可以令清兵回军双方的千军万马撤兵罢战,韦小宝的一番妙辞就可以使有杀徒断指之仇的桑结喇嘛和他化敌为友,常觉得是小说家言,未必可信。现在看史载谢道韫的这番传奇经历,才相信世间确实有人身具观音菩萨一样的高华气质,让任何人都油然而生钦敬之心;口具苏秦张仪之舌,能说得江河倒转,雾散云开。
神清散朗 林下之风
孙恩之乱不久平息,谢道韫此后一直在会稽寡居,当时的太守刘柳闻听到她的大名,就想去拜访。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谢道韫却不是那种迂腐僵化的凡俗女子,大大方方地坐在帐幕后迎接他。刘柳虽然是行政一把手,但也恭恭敬敬地“束脩整带造于别榻”。就是说备了礼物,穿了整齐的礼服,坐在远远的另外一张榻上(据说宋时才有椅这样的家具,当时的人都坐在榻榻米上),态度是相当恭敬。谢道韫娓娓而谈,听得刘太守如坐春风,等告辞出来后,他感慨道:“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意思是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出色的人物(当然啦,这是数千年罕见的大才女),光是领会她的语言气度(当然了,人家谢才女拉着幕布,没让他看容貌),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唉,遥想谢才女当年的风采,真是令人神往啊。谢才女对于这个刘太守的感觉也不坏,她说:“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但是,大家可不要误会,谢道韫和刘太守之间的这种感情是那种很纯洁的文友关系,可谓是光风霁月一般的胸怀,一点也没有男女淫欲之情在内。说到这里,却又暗自担心,只不定那天,来个猪头编剧无脑导演拍电视剧时,再据此给谢才女编排上一段无中生有的恋情,又得被他们气得狂吐鲜血。
《世说新语》中还说过一个故事,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家的张彤云才女嫁到顾家,张玄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张彤云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可能是个尼姑吧),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就问这个“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有魅力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结论是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其实济尼这人比较圆滑,两家都不得罪,但也确实说出了谢道韫和张彤云不同的特点,其实拥有闺房之秀的美女美少妇海了去了,可谓车载斗量,历朝历代都有。但身为女子,却“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者却实在千古罕见。
谢道韫不但胜张彤云多矣,她的气质也超出了其他朝代的才女。这也是和晋朝当时的风气有关的,我们知道,晋朝时的人,喜欢老庄,崇尚清谈,无拘无束,讲究个性的放纵和率真。多少乌衣子弟,裙展风流,服装上也是宽袍大袖,飘逸如仙。现在的小资、BOBO一族之类的,比起晋朝人所留下的那样惊世骇俗的典故简直太小儿科了。大家看金庸小说中奉行“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语)的东邪黄药师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本着晋朝嵇康、阮籍等狂放之士写的。人们常称道:“唐诗晋字汉文章”,晋朝的行书那是一绝,后人难以超越。晋人推崇潇洒飘逸的风格,而行书正是体现这一风格的最好形式,所以有人说王羲之的行书天下第一,既有个人才气的因素,也是晋朝时代风气的影响。同样,在那个风流清逸的年代,出现谢道韫这个气质如姑射仙人、胸怀如霁月光风的大才女,也是天时地利诸般因素所致,后世再也难得一见。
可惜谢道韫的诗文传世不多,除《泰山吟》外,还有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
虽然谢道韫的诗文传世很少,这两篇诗作也不是广为人知,众口相传。但是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这个冰雪一样高洁晶莹,柳絮一样轻舞飞扬的女子,早已成为才女的化身,让人无限神往。
情丝织就回文锦——兰心蕙性苏若兰
慧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
南北朝时期,江南之灵秀被谢道韫这个咏絮才女一时占尽。此时的北方虽然正是五胡乱华,战火纷飞,但北方前秦国中,却也有一位兰心蕙性的才女,她的名字叫苏蕙,字若兰。可谓名如其人,兰花幽香淡雅,“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空谷佳人”、“花中君子”之美誉。纵观苏蕙之人,实在不虚此名。
苏蕙,是陕西武功人,约生于前秦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据传她是县令苏道质的第三个女儿,自幼容貌秀丽,聪颖过人,远近乡人都惊叹于她过人的机智。她后来嫁给窦滔为妻,窦滔据说是个“风神秀伟,精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的人物,也就是说是个文武双全,大家都夸的帅哥,看来倒也大略能配得上苏蕙。《晋书·窦滔妻苏氏》中说得很简略:“……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说来这修史书的人也真懒得够呛,苏才女最为精采的回文璇玑图居然用了“文多不录”这四个字就略去了,该打!
从晋书里看,这个让苏蕙千古扬名的回文锦,是在她老公窦滔当时被符坚贬去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时,为表达思念之情所作。但事情并不完全像史书中说得这样简单,根据一代女皇武则天写的《织锦回文记》文中说:“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也就是说窦滔有个小老婆叫赵阳台,唱歌跳舞很拿手,窦滔一的心思都放在她身上了。苏蕙知道了,在气头上就打了赵二奶一回,于是姓窦的就生了气。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当时苏蕙正为赵二奶的事情生气,就赌气不去。结果却正中窦、赵二人下怀,离开了后过起了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早把苏蕙晾在一边,连个音信也不给。于是留给苏蕙的就只有空空的房子,漫漫的长夜。
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嫁夫随夫,丈夫就是自己的全部精神支柱。别说是在南北朝,就算是近代张爱玲的小说里也可以读到这样的心境:
她摇摇晃晃走到隔壁房里去。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光还是不够,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她走上楼梯去。空得好,她急需着绝对的静寂。她累得很,……她管得住她自己。但是……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新打了蜡的地板,照得雪亮。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
——《倾城之恋》
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女人们独守空房的心情,可能“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吧,没有体会过的人恐怕难以理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