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 >

第6章

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第6章

小说: 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娄江妓
  《情史类略》:明世宗嘉靖年间,娄江有位孙太学,与一位妓女相爱。两人海誓山盟,你嫁我娶。为了讨得妓女欢心,孙太学倾其所有。恰在此时,孙太学的妻子病故,家境越发贫困。亲友以此为由,唆使孙太学状告妓女谋取他家资财。妓女听说后,用计送给孙太学吃的用的,并与他重申先前的誓盟,两人遂结为夫妇。孙太学从不善于治理家事,没多久,妓女所带的珠宝首饰都变卖殆荆妓女无奈,只好日夜勤劳辟麻织布来奉养孙太学,俩人日常饮食,不过是稀粥而已。如此过了十几年,孙太学从困苦中体会到居家过日子的难处,深为以前奢侈懒惰而悔恨,遂萌发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然而,囊中羞涩,无财力赴考,只好对烛垂泪。妓女见丈夫确有诚心,便让他把自己平日坐着纺织的地方挖开,取出一千多两金子。原来,这都是妓女暗中埋下的。孙太学靠着这些钱财,捐得一县尉,后又升为按察司经历。待到孙家渐渐富裕,妓女便劝孙太学辞官归乡,以小康生活安度晚年。
  京师兵官
  侯甸西《樵野记》:姜子奇是江浙一带的人,明太祖洪武初年,他刚刚娶妻三年。此时,大军过境,扰乱江浙,子奇便带着妻子出去避难。仓惶间,却将妻子丢失,妻子竟被大军长官携带到京城官郏子奇流落四方多年,后历尽艰辛来到京都乞讨度日。一天,他来到一处深宅大院行乞,楼上的贵妇见了他,涕泣不止,端给他美酒佳肴让他吃,临走时,又用布袋装了一斗熟米送给他。子奇吃了饭,拿了米,但没敢抬头就走了。
  第二天,此妇又在门口倚望,见子奇行乞过来,便趁主人不在之机,把子奇叫到跟前,与他说话,不巧,这事被女主人瞧见了,当即派人追问了子奇,一检查他的要饭口袋,里面竟有一对金钗,一封信。等丈夫归来,女主人把信和金钗交给了他,并告诉他白天发生的事情。丈夫打开书信一看,上面题有一首律诗,诗中写道:夫留吴越妾江东,三载恩情一旦空。
  葵藿有心终向日,扬花无力暂随风。
  两行珠泪孤灯下,千里江山一梦中。
  每恨当年罹此难,相逢难把姓名通。
  长官见了这首诗,深受感动,便把他掠来的婢妾还给了子夫妇拜谢而去,伉俪复合。
  真个销魂
  《乐府纪闻》:宋朝驸马杨震,有十位姬妾,都是绝代佳人。其中一位名叫粉儿的,更为标致。一天,杨震请好友詹天游来赴宴,席间,杨震让十位姬妾都来歌舞助兴。天游一见粉儿,便为她那如花似月的美貌所倾到,即兴作了一首《浣溪沙》词:淡淡青山两点春,娇羞一点口儿樱,一梭儿玉一窝云。白藉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遇昭君,不曾真个也销魂。
  杨震听了,知道天游钟情于粉儿,便把粉儿赠送给他,并笑着说:“请天游真个销魂去吧!”
  丁生
  《池上草堂笔记》:丁生,是天津人,家中虽然贫穷,但他仍然节衣缩食刻苦读书。已聘求了妻子,可是因财力不足,还没能成亲。他的岳父家很有钱,岳父见丁生家中贫困,后悔这门亲事,便派人把丁生邀请来家,摆设酒席款待他。丁生素来以豪饮著称,见酒不辞,不知不觉的就醉倒了。岳父乘机对他说:“我的女儿有残疾,作你的妻子不合适,我愿意拿出一千两银子供你家用,你成名后,可另择佳人。请你马上写张离婚书。”丁生性格高傲,又仗着酒劲,懂慨答道:“我不能卖妻子,一千两银子也难打动我的心。我不愁没老婆,你既然不愿意,我也不勉强,这就写离婚书。”岳父一听很高兴,马上递给他纸和笔。丁生乘着醉意一挥而就。从岳父家出来,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同窗某,同窗见他醉得东倒西歪的样子,便把他请到家中,询问他从哪里来,干吗去了。丁生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同窗。同窗大为不平,而丁生却淡然处之。同窗家十分富有,他见丁生的岳父势利眼,便托媒去提亲,那“岳父”认为他们两家门户相当,很高兴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并商定了迎娶的日期。婚礼的前几天,同窗对丁生说:“你的休妻,我已娶了,我与你交往很深,到时候你一定要来为我祝贺。”丁生是个十分豁达的人,听了同窗的话,马上接受了他的邀请,并说:“我跟她已经离婚,离了婚彼此就是陌路人,那有什么关系。”等到同窗婚礼那天,丁生前去祝贺,同窗邀他去看新娘。
  丁生见新娘容貌艳美,心里也颇不是滋味,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就入席痛饮。同窗与来宾又殷勤劝酒,没多大工夫就醉意醺醺,昏昏沉沉不省人事。同窗让人把他抬到洞房的新床上,反锁上门离开了。五更时分,丁生的酒劲渐渐过了,醒来一看,自己竟睡在洞房里,新娘盛妆坐在那儿等待着。丁生很惊慌,忙开门要出去,可是门已反锁上了。他便大叫让人来开门。同窗听到喊声,开了门走进来对丁生说:“你已经与新娘结婚,可以带她回家了。”丁生指天发誓,他决没做对不起同窗的事。
  同窗笑着说:“这跟你没关系,都是我的安排。你岳父如果要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我跟他打官司。”新娘也知道了丁生就是原来许配的丈夫,很高兴地同他一道回了家。
  新郎新娘走后,丁生的同窗便让人去告诉那岳父大人,那岳父很惭愧,但也不敢说别的。后来丁生与同窗都科举及第。
  丁生的同窗成全别人的婚姻,功劳甚大,这种举动真与豪杰之风度相似,可惜不知道他的姓名。
  赠妓
  《瑞桂堂暇录》:有位书生去拜访一位妓女,不巧,这位妓女到阃府陪宴去了。书生等了好久也不见她回来,便写了一首词,派人送给那位妓女,词中说:春风捏就腰儿细,系的粉裙儿不起。从来只向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酒红应是铅华褪,暗蹙损眉峰双翠。夜深沉一掬绣鞋儿,靠那个屏风立地。
  这首词被送到阃府后,让阃帅看见了,阃帅喜欢这首词写的清丽自然,第二天把书生叫了来,竟把那位妓女赏笋了他。
  昆仑奴
  《说渊·昆仑传》:唐代大历年间,有位姓崔的读书人,他的父亲身为显贵之官,与有盖世之功的一品官交往很深。崔生此时为禁卫官。一天,他父亲听说一品官身体不适,便派他前去探望。一品官让妓妾掀开门帘,召崔生进入内室。崔生转达了父亲对一品的问候,一品大为高兴,便叫他坐下来叙谈。
  此时崔生正值年少,容貌如玉,而侍奉在一品身旁的三位妓妾也是绝代佳人。一品让穿红绸衣的妓妾拿一碗她们刚做好的鲜桃拌糖汁给崔生吃,崔生满脸羞得通红,不肯进食。一品见崔生不吃,就命令红绸妓用汤匙喂他。崔生无奈,只好张口把桃咽进肚里。妓妾见他那种窘迫不安的样子,都哂笑他。崔生越发不安,匆匆起身告辞。一品对他说:“公子若是有空,多来走走,别跟我见外。”崔生点头答应。一品又命令红绸妓把他送出大门。红绸妓将崔生送到门口,崔生回头一看,红绸妓对着他竖起三个指头,接着反掌三次,然后指着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说完这两个字,返身便回院去了。崔生回到家中后,向父亲转答了一品对他的谢意,父亲很满意,还夸奖了他几句。
  虽然受了父亲的夸奖,但崔生却高兴不起来,他思来想去怎么也琢磨不透红绸妓的意思。以致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思食,只是反复吟诗道:误到蓬莱顶上游,明挡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艺雪艳愁。
  旁人都不明白崔生是怎么回事。当时,他家里有位叫磨勒的昆仑奴,见崔生坐卧不安,便对他说:“你心中有遗憾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我?”崔生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能理解我心中的事!”磨勒说:“你只管说,我可以为您解释。”崔生感到很惊异,便把红绸女的事告诉了他。磨勒一听,笑着说:“这是小事一桩,何必自寻烦恼。”崔生又将红绸女打的哑谜说给磨勒听,磨勒说:“这有什么难理解的,竖起三个手指头,是说一品院中有十院歌妓,这是第三院;反掌三次,是数十五个手指来对应十五这个数;胸前小镜,是说在十五日那天夜晚,月圆如镜之时,叫公子去会她。”崔生听了磨勒的解释,茅塞顿开,欣喜异常,忙问:“你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进去吗?”磨勒说:“后天晚上就是十五之夜,您可先用两匹深青色的绢布,做一套紧身衣。不过,一品官有猛犬守护在妓院门外,一般人进去不得,即使是进去了,也得被它咬死。它警如神,猛如虎,是曹孟海州之犬,除了我,别人都杀不死它。您去的那天晚上,我就为您杀死它。”崔生拜谢了磨勒。
  十五之夜,磨勒拿着铁链铁棍出去了,一顿饭的工夫,他就回来告诉崔生:“犬已被我杀死,你可畅通无阻了。”三更时分,磨勒让崔生穿上青色紧身衣,背着他跨过一品大院的十道高墙,才来到歌妓院内到了第三门。只见绣门未关,红烛微明,红绸妓长叹而坐,好像在等着谁,口中还在吟诵着: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挡。
  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箫愁凤凰。
  此时,侍卫都已进入梦乡,远近寂静无声。崔生便缓缓掀开门帘走了进去。红绸妓抬头看出是崔生,高兴得跳下床拉着他的手说:“我知道公子聪颖,必能默识,所以用手语,但不知道您有何神术,竟能来到这里。”崔生便把磨勒的计谋告诉了她。红绸妓问:“磨勒在哪里?”崔生说:“就在门外。”
  红绸妓忙将磨勒请进来,用金杯酌酒招待感谢他。红绸妓对崔生说:“我家住在朔方,主人依仗权势,逼我为妓仆,我不愿轻易死去,只好苟且偷生。虽然我身穿绸缎,珮珠戴翠,却如同戴着桎梏枷锁。您的仆人既有神术,何不帮我逃离这个牢笼,我的愿望如果能够实现,就是死了也不后悔。”崔生愀然不语,磨勒在一旁说道:“娘子既然决意要离开这里,也不过是区区小事。”红绸妓见磨勒慷慨相助,很是高兴,忙磕头拜谢。磨勒请红绸女让他先把衣物珠宝背送出去,往返了三趟才送完,尔后背起崔生和红绸女飞出十几重围墙的深宅大院。一品家的守御对发生的一切毫无警觉。等到天亮时,才发现护院神犬已毙命,红绸妓女也不知去向。一品官大为惊骇,说:“这一定是大侠所为,不要再声张了,以免再生祸患。”
  再说磨勒将崔生和红绸妓背出高墙,崔生便将红绸女藏在他读书的书院,隐匿了两年之后,崔生觉得此事恐怕已被一品官家淡忘,便在春暖花开之时,驾着小车和红绸妓到曲江游玩。
  谁料,一品官家的仆人那日也在曲江,竟将红绸妓认了出来。
  这位仆人当时也没吭声,只是回去后报告了一品官。一品官觉得很奇怪,一个白面书生怎么能将红绸妓弄出高墙?于是,便把崔生叫来盘问。崔生很害怕,便把磨勒供了出来。一品说:“别的事我可以不追究,但我一定要为天下除掉这一大害。”
  遂命令甲士五十人,各持兵器,把崔生的院子团团围住,要活捉磨勒。磨勒手持匕首飞出高墙,瞥若翅翎,快如雄鹰。众甲士箭如雨下,也没人能够射中。顷刻之间,磨勒竟不知去向。
  从那以后,一品又悔又怕,每夜都派好多家兵持剑拿戟,保护自己。如此紧张的气氛持续了一年多。十几年后,崔家有人看见磨勒在洛阳市卖药,容貌如旧。
  不欲遽恐拾钗人
  《瑞桂堂暇录》:简池的刘先祖,号后溪,是朱文公的高足。他好施乐善,不管家里有多少资财,只要来求他,总是尽力周济。一天早晨,他正坐在暖阁里取暖,他的夫人在梳头,就听仆人进来禀报:“有客人来访。”先祖一看是他的老朋友,便让夫人出去,把朋友迎进暖阁。夫人遂拿起梳头的用具走进卧室。忙乱中,竟然把金钗遗落在暖阁中。客人进屋不久,先祖因事来到卧室,夫人从窗隙中见到客人拾起了她遗落的金钗,往怀里揣、但没揣稳当。这时,先祖要出卧室回暖阁,夫人拽着他的衣袖不让走,过了一会儿,才让他出去。客人走后,先祖问夫人,刚才为什么拽他的衣袖?夫人说:“我偶然遗落了小钗,他刚收之未稳,他以为捡了个宝贝很高兴,你要进去岂不惊吓他了吗?”先祖和夫人就是这样贤良。
  此仳离之章也
  《旌德县志》:王牙,是东阳人,乳名为婆应。他为人忠厚、慈善,深受远近乡人称赞。一天,他在街市上看见一位姓蔡的人卖妻还债,当契约签订后,夫妇抱头痛哭。王牙见此情形,叹息道:“这夫妇真是生离死别呀!”于是,便拿出银两给蔡某,让他赎回妻子。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王牙五十八岁时得了个儿子,取名宗保。宗保也乐施好义,有父亲那种豪爽的风度。
  天理人心
  《宜兴县志》:吴应期,是乡里的秀才。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到河边散步,遇到一对商人夫妇在抱头痛哭。应期见他们哭得伤心,便上前询问。商人告诉他:“我们以贩布为生,不料,昨天晚上遇见了强盗,把我们抢劫一空,没有办法过年,所以悲伤。”应期说:“别这样悲伤,我能为你想办法。”于是,把商人夫妇带到家中,给了他们四十两银子。商人说:“我现在一贫如洗,用什么作凭证来抵押这四十两银子呢!”应期说:“你泛舟江湖,四海为家,就是有券,我能到芦花明月间找你吗?你如果想留个什么凭证,就在屏壁间写上‘天理人心’就行了。”商人写完那四个字,拜谢着走了。有人讥诮他愚蠢,应期说:“别人遇到困难,我周济他,又不是放债取息,有什么愚不愚的。”后来,应期又在他的菜园子里挖出二千两银子。
  得到这些银子后,他便对邻里乡亲说:“你们如果有急事,就来告诉我,我昨天得了许多银两,发了横财。”乡人们听他这一说,便纷纷拿着债券来借银两。没几天,他那二千多两银子就全借光了。到期后,也没有人还,他也不去计较。
  为择婿嫁之
  《苏州府志》:张晓初,是吴县人,婚后多年也没生儿子,便想找个好人家的女儿,来作小妾,为他生儿子传宗接代。媒婆知道他的打算后,就来为他做媒。据媒婆说:“某家有两个女郎,长得都相当漂亮,只是要价很高。”晓初家境颇丰,多花点钱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于是,便给了女方家许多钱财,纳娶了一位女郎。女郎过门后,晓初感觉她有点不大对劲,好像心里隐藏着很深的痛苦,便一再询问。女郎告诉他:“我父亲本是教官,不幸患病身亡,父亲死后,母亲没钱运父亲的灵柩回故乡安葬,便卖掉了我,来筹集回乡的路费。”说完,流泪不止。晓初很同情她的遭遇,想把她送回去,但她母亲已经启程了。于是,晓初便让妻子好好照顾她,为她挑选了个好人家,把她嫁出去了。后来,晓初生了个儿子,取名习,进士及第。
  岂可令坐客不欢
  《江宁府志》:武晌,号橙墩,溧水人,居住在金陵。他家中很富有,人也勤奋好学,又能执言仗义,深受邻里称赞。
  他有个亲戚欠了富户一千两银子,富户把他的亲戚关了起来,而把他请来饮酒,席间,又让仆人假装没在意透露了这个消息。
  武晌听后,一甩袖子站了起来说:“我的亲戚因欠债而被关押起来,我还坐在这里有滋有味地喝酒,这太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