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郦道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字,却把那里壮观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摆在读者眼前。道元写道:“(孟门)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
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 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读
到这,仿佛黄河水的飞沫已经溅到我们的身上,虽未到其地,孟门瀑布的宏
伟气势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瀑布两侧山势紧逼使黄河河道在这里紧
缩到30——50米,好象壶口倒悬,如壶水外倒,所以现在称为壶口。水流从
约30米的高处泻下,形成了注文中描述的奇景。
《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篇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在卷34
的注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天,略无阙处,重岩迭峰,隐天蔽日,
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同沂)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
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 Page 10…
裳。”
读了这150多字,大家一定会不由想起李白的那首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实际上李白这首诗的内容是从这段注文中引来的。到过三峡的人反过来再读
这段文字一定会觉得毫厘不差,当然现在的三峡已经没有猿了。
别看郦道元把三峡描写得这么出神入画,实际上郦道元是从来却没有到
过三峡的。当时北魏的疆界南到秦岭、淮河一线,而三峡地区是南朝控制的
地盘。道元对不能亲临的地方,总是全力搜集那里的文献。象三峡这样的名
胜当然不会例外。在描述三峡的众多著作文章中,他利用最多的是东晋时曾
任宜都(今湖北省宜昌一带)太守的袁山松所撰的《宜都山川记》(又作《宜
都记》)一书。由于袁山松曾任宜都太守,所以他所写的这本书的真实可靠
性是非常高的。道元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对《宜都记》非常重视。上边这段
文字就是在袁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而且凭着深厚的文学、语言文字底蕴,
道元的注文更加强细腻形象,已超过了袁文的水平。对于山峡,《水经注》
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相比之下,这段描写比上边对孟门瀑布的描述更为成功
和著名。
郦道元对祖国河山描写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高超的文字技巧
和扎实的儒家学术功底,虽一方面应归功于他对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在这
种情感的驱动下,他才能写出众多的不朽篇章,为后世留下可观的文学财富。
象三峡,孟门的描写正是突出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实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郦道元写作《水经注》的主导思想,从某种角度讲,《水
经注》就是他本人的自传。从中我们可以研究了解郦道元的思想。所以我们
在分析他的思想时都是结合《水经注》的内容来研究的。
《水经注》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区域地理著作。以河流的流域作为区域
划分的标准。这样在注文中的自然地理要素中首先涉及的就是河流,在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中,《水经注》更注意人和水的关系。郦道元在《水经注》中
把水提到极高的地位,这可能是他选择为《水经》作注的另一个原因。在古
代农业社会中,水是农业的命脉,他十分注意水利工程。表现在 《水经注》
中,记载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
陂湖即小型人工湖,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内容,《水经注》记载
的各类陂湖达560个左右。面积大,位置清楚的有几十处。如卷32《肥水注》
说芍陂“周百二十里”卷四十《浙江水注》讲长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
芍陂是我国淮河流域最高的大型水利工程。长湖现称鉴湖,是我国东南地区
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这些记载如仅从水利史角度讲也是非常珍贵的。
《水经注》还非常重视河渠水利工程,如堤、塘、堰等。如卷14《鲍丘
水注》记载了三国时魏刘靖在北京修建车箱渠的情况:“长岸峻固,直载中
流,积石笼以为主遏……依北岸立水门……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如
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在把河水束缚在人工渠道内以后,左河
北岸再开水门。在山洪来临时,关闭水门,洪水流走。平时则可随时开关水
门,把水引入田间灌溉。道元的记述简单明了,给后代了解三国时北京的水
利工程留下了极有价值的史料。后来东箱渠又经扩建,所灌溉的农田达到万
顷,对北京地区农业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卷16《沮水注》、卷33《江水
注》还分别记载了郑渠和都安堰这两处工程。其它各卷中提到的人工河渠还
有很多,它们对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无疑都起了重大作用。道元这样大量记
… Page 11…
述水利工程,表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人水关系的注目。因此他对兴建和
毁坏水利工程的事是褒贬分明的。对于兴修水利的人他一直是称赞的,如在
卷10《浊漳水注》中他着重写了西门豹、史起的治水功绩。
水一方面为人类造福,同时也在给人类制造麻烦。有时人们还会面临灭
顶之灾,这就是水害。《水经注》中就记载了历代大量水灾资料。水对人的
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不可能离开水。在战争中,
水还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出于对水的重视,在《水经注》中多次描述了战争
中以水制敌的情形。如卷5《河水注》记载了北魏攻宋虎牢城的故事。魏军
攻城200天不下。城中只有一口40丈深的水井,于是魏兵挖地道把井水引走,
城内守军因为无水只好投降。道元曾亲自查看了当年魏军掘的地道,“穴处
犹存”,井水在战争中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道元是很清楚的。可悲的是,
道元在被叛军围于驿站时,由于驿在岗上,而井在岗下,所以不能久持,道
元因此遇害。这是道元没有料到的。
郦道元是一位充分理解人与水关系的学者,他认为“水德含和,变通在
我。”这是他对人水关系的总结,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是他对人与自
然界关系的正确认识。
郦道元虽曾代表北魏政权外出平叛作战,但他是一个坚决反对战争的
人。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分裂,战争频繁,大量人民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但
是战争频仍的事实却是道元不能回避的,实际上道元正是通过对战争残酷性
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如卷9《沁水注》记载白起抗杀赵卒40万,
卷9《淇水注》记公孙瓒打败黄巾军,“斩首3万,血流丹水”。卷22《渠
水注》记晋军10余万被石勒消灭,“尸积如山”。对这些血腥的战争场面,
道元多不发表自己主张,其实在字里行间已经看出对这种战争的厌恶。在有
时他也用极简单的语言对暴行进行抨击。在卷5、25、34对袁绍、曹操、杜
预等人对无辜百姓的屠杀,道元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郦道元生长在战争不断
的年代,而且直接参与过战争,但实际上他是反对战争的,尤其是滥杀无辜,
毫无意义的内战。他所希望的战争是一场能统一全国的正义战争。
《水经注》在描述人水关系时,很多时候是要述及对人的看法的。郦道
元有的是借用古人古书发挥,有时也表达自己的意见,都有一个明显的疾恶
扬善的立场。
在郦道元分辨善恶的标准中,儒家教育有着深刻影响。《水经注》卷6
《汾水注》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政府准备在汾水和呼沱河之间开挖一
条运河,如果成功,象今太原等地都可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了。但是由于地
形不便,工程相当浩大,开工几年,工程没成功,还死了好多人。主持工程
的官员邓洲在考察了工程难度后,果断地请求朝廷下令停工。他的请求得到
批准,虽说运河没有修成,可是却使剩下的几千名河工都保住了性命,对此,
道元并没有谴责,并借古人之口认为这是“积善”之举。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道元的为人,他可以说是一个“好官”,敢于反抗
权贵,这在 《水经注》中也有反映。在卷2《河水注》、卷22《渠经注》两
处通过小孩之口表达了对郭伋、鲁恭这两位古代良吏(也就是好官)的赞扬。
在卷40《渐江水注》中又写了老年人赞扬好官刘宠的事。刘宠在作郡太守时
废除苛捐杂税,整顿社会秩序,使地方面貌为之一新。隐居山中的几个老人
也知道了刘宠的政绩。不久刘宠被调入京城为官,老人们知道消息都赶来送
行,而且每个人都要把一百个大钱送给刘宠。刘宠谦让多次,实在推辞不过,
… Page 12…
最后只好从每一百大钱中接受一个大钱,这件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在刘宠接
受父老一文大钱的地方,后来被命名为“钱清”,这个地名到现在还保留着。
其实象郦道元所称道的这些良吏的事迹对今天不是也有实际意义吗?郦道元
在称赞这样的好官的同时,也是表明了自己为官为人的基本立场,通过道元
的一生可见,他确实是以作一名良吏来要求自己的,而且比刘宠等人做得还
好。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除了扬善以外,同样议论了一些坏人坏事。想
到道元对权贵的仇视,可以想象他对坏人坏事的谴责也是很严厉的。卷九《淇
水注》记述了一般关于商纣王的故事:一位老人在清晨时分准备过河,但由
于身体不适渡河很困难。商纣王问身边的人“是什么原因使老人不能过河而
在河边痛苦呻吟呢?”侍从说:“大概是天冷,使老人原来的骨疼的毛病又
发作了。”纣王竟然命人砍断老人的腿,查看老人的腿骨。纣王的残暴之举
仅仅数语,已经很清楚了,这完全是一个视百姓如草芥的暴君。郦道元在此
对纣王并没有表示明确的厌恶。但他疾恶扬善的本意已经表达得十分鲜明。
以上我们联系《水经注》分析了郦道元的思想,首先他是爱国主义者,
同时还具有优秀的品质如疾恶如仇,反对屠杀,反对无义的战争,坚信人定
胜天等等,此外,郦道元还不信鬼神,遇到必须澄清的事实时,他一般总要
经过分析和研究,打破原来的神怪故事,进而揭示出事情的本来面目。卷4
《河水注》中记述了一个关于铜翁仲的故事。秦始皇曾收全国民间的武器铸
成十二个大金人 (就是铜人,当时称铜为金),铜翁仲就是这些铜人。后代
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些铜人的传说。这一卷 (古代书籍分卷而不分册)中就收
录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把黄河水道中的大漩涡说成是因为铜人沉在河底造
成的。道元虽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细,其实,他并不太相信。大漩涡的位置在
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春秋时是虢国领地,当地的一座山就称为虢山。道元在
另一历史名籍《史记》发现在战国时,这座山曾经发生山崩,使黄河水道为
之阻塞。而传说铜翁仲每个都重达几十万斤,秦朝灭亡后有九人都化成铜钱,
另三个则下落不明传说纷纭。有的说是有人把铜人推到黄河里了。在没有大
型运输工具的古代,搬运这个宠然大物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何况把它
推入黄河又有什么意义呢?相比之下,尽管传说有声有色,却经不住推敲,
郦道元的细致考察分析一下就使它不攻自破了。
古代人们不仅迷信而且还崇尚厚葬,希望在“阴间”也能过上好日子,
那些腐朽的统治者更是为修坟造墓而大兴土木。秦始皇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
个。《水经注》卷19《渭水注》中详细描述了秦始皇地陵的陈设布置。道元
并未直接说秦始皇不对,他只写了两个字做引子:“大兴厚葬”。巧妙的是,
在备述秦陵情况以后紧接着写了项羽率军入咸阳 (秦的首都)后对它的破坏
“以30万人,30日运物不能穷……火延30日不能灭。”三个“三十”两个
“不能”,已经表达了道元对厚葬的嘲弄,特别是对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
们的蔑视之情。
四、郦道元的治学
郦道元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由此,在特定的封建时代他能成为一个“好
官”,同时他还是一名学者,在治学上,他同样有一套严谨成熟的方法。
史书称道元“好学,历览奇书”,还记载了他曾撰有《水经注》40卷,
… Page 13…
《本志》13篇,《七聘》和其他文章。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水经注》,其
他著作都散失了,我们还只能从《水经注》中来分析了解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水经》原来并不长,但道元所作注文却达30多万字。同时《水经注》
还是一部牵涉面极广的巨著。地理范围涉及当时不少境外地区,包括今朝鲜
半岛、中南半岛和印度的部分地区。时间范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达2千
多年。时空差距如此之大,内容也非常丰富多采。全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山川名胜,历史沿革、风土民情、人物掌故等许多方面。为了写好这
部书,郦道元的首要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就是最广泛地搜集资料、占有资料。
说来容易,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查某种资料可以去图书馆,还可利用
许多现代化手段。而在郦道元的时代,只有著作者一人之力去努力完成这一
艰巨的工作。封建国家的图书馆只对高官和史官开放,而且管理很严。道元
到皇家图书馆查书也不可能很方便。那么他只有依靠原来家藏的图书,另外
就是利用到各地任官时机,搜集地方的图书。为了撰写《水经注》,道元到
底搜集了多少种资料现在已难以查清。各代学者经过统计,大约《水经注》
列名引用的文献就有480种之多 (当然没有列出书名或者搜集到而没有用上
的文献就更多了)。此外,《水经注》所引用的碑铭也有3百5、60种。在
《水经注》所引文献所占比例最大的首推地理类文献,道元对这方面文献的
搜集是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的。从根本上说,《水经注》是一部地理书,那么
它的资料来源就要求科学性和真实性,要严谨可靠,这种要求在那个时代是
不容易达到的,一方面文字书籍的传播很困难。我们知道,唐代才出现雕版
印刷,在这以前一切文献资料的取得只有通过抄书这一个途径。在今人看来,
这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