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战舰,又要坚定地战斗在大海中。
中国普遍实行的相互责任关系,倒是给来中国旅行的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凡是有能力接待欧洲人的宾馆、客舍,其店主对来访者都十分殷勤,而且服务周到。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按中国责任关系的观点,如果哪位参访者在他的店内出了事,他是要负全部责任的。
这里,讲一件有趣的事:一家客舍一天夜里住进了一位欧洲客人。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离开此店赶路了。而店主整理该人房间时,发现该人有东西忘在房间了,于是就急忙去追赶。没想到这一追就是一天。直到晚上,他才追上这位客人。他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但见到对方时却突然兴奋起来。他十分恭敬地递给对方所遗忘的物件。您猜是什么?竟然是一个空火柴盒。
中国政府中,除以上提到的地方官员外,级别最高的当属于皇帝本人了。那么,皇帝应该向谁负责呢?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在层层,或级级负责的相互关系中,只有皇帝当属例外。他的职责脱离开了官位约束。在中文的称呼中,他被尊为“圣上”。由此说明,他的言行不能被任何人所怀疑;他的工作也无须向任何人禀告。虽然,政府的日常工作要由大臣们去完成,但他们必须秉承皇帝的旨意。皇帝的意愿就是他们工作的法律依据。他们工作的各项决策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制定出来的。那么,监察官员们的作用呢?虽然,负责监察工作的大臣的职权范围里有诸如监察各级政府、皇家成员,甚至皇帝本人的工作等内容。但这绝不意味着皇帝就应该向监察部门负责,定期接受他们的调查与询问等等。如果监察官们胆敢对皇帝的言行有所疑虑或者出言不逊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遭来风险:或被革职,或被流放。
不过,在相互责任关系中,皇上也有自己的特殊的责任关系,或者叫监督对象。但是,这不是指人,而是上天。只有一个天,惟一的一个皇帝只对惟一的一个天负责。
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皇帝的王位和权力是天所赐予的,所以,他要向天来禀报自己管理国家的政绩。当皇帝通过他的爱心与管理给臣民带来幸福时,天就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降福人间;反之,天就把一切灾难,如饥饿、瘟疫、战乱、难民潮等降落人间。
中国人都认为,国家的衰败与贫穷都是天造成的,是天在惩罚管理者的罪恶。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中国有一本名为《礼记》的古书记载到,在若干世纪之前(肯定在耶稣诞生之前)中国的大地上曾出现过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给人们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只见山崩地裂,江河倒流、洪水肆虐。书中讲,这就是老天爷对当时的统治者所犯罪行的一种严厉惩罚。当时的老天爷还警告该统治者,如果他不能立即改邪归正造福于民,那么,苍天还将把更大的灾难降落在他的头上。
总的来说,道德标准在中国的国家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统一而神圣的。而相互间的责任关系就像一张网一样把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交织在一起,其中的网线又把他们分开。这条条网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过有一种力量既能看见这些网线,又能预知它们的走向,并期待着它们能勾织出复兴与公正。这种最神奇的力量就是天。
按中国人的说法,皇帝属于天子,并受天的保护与委托来统治人间。尽管如此,在伟大的神力面前,皇帝的生老病死与常人毫无两样。天用自己的“神眼”来洞察人间,它能看出人世间的罪恶,并对其发难。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天会惩罚那些对它不忠,对它撒谎,对它违背诺言,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的犯罪之人。
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城市曾经爆发过瘟疫。当时狭小的街道挤满了被染上瘟疫病的人群,污秽和异味布满全市,男女老幼成批成批地死去。医务人员已经无力与这汹涌的疾病进行抗争,他们所分发的药品也无济于事。痛苦与绝望充斥着这不幸的城市。死亡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从曾经欢快的儿童、生机勃勃的男女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无人幸免。
恐惧与死亡笼罩着被瘟疫侵蚀的城市。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可怕的流言在惊恐万状的人群中散布:发怒的老天将把最赤热的阳光投入人间,就连那温柔的月光也将变得灼热无比。
灾难与日俱增。该市的朝廷命官顿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清晨,他独自来到郊外,跪下双膝,仰望上天,乞求它结束这不幸的灾难:
“我知道,我有罪。”他哀声道:“我没有管理好城市。如今,遭到如此劫难,算是您对我过失的一种惩罚。在我悲痛欲绝的时候,请求老天爷高抬贵手放过那些无辜的百姓,要我一人来顶罪吧!”
灾难,使朝廷命官的良心复发;灾难,迫使他接受道德的审判。
既然皇帝自称自己在替天行道,那么,也就必须对天负责了。不过,若是在该皇帝的统治下,天下暴乱不断,百姓性命不保,政权岌岌可危,那么,老天爷就要颁发新的改朝换代的指令了。
当然,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只是皇帝一人要对隐身的苍天负责,其他的人,如皇帝的助手、大臣、知府、知县乃至地保等各级官员都要对苍天负责。因为苍天有着一种左右各级官员命运的神奇的力量。
第一部分第三章 中国的军队
中国的军队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勇猛的军队,在著名的蒙古军事统帅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蒙古军队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并建立了迄今为止人类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帝国,蒙古人如同旋风,如同烈火的军事进攻曾经令所有人心惊胆颤,并称其为“黄祸”。至今仍有许多人误认为中国人就是蒙古人,这是很大的误解,蒙古族不过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而已。
大清王朝的前期,国家势力的辐射也几乎覆盖整个亚洲。中国一向视自己为天朝上国,而把周围邻近的小国带有几分蔑视的称作为“蛮夷小国”,并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附属国来看待,后来这“蛮夷小国”的称号也扩展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种骄横和无知也使他们自己吃尽了苦头,先是接连惨败于欧洲一些国家,随后又在朝鲜战争和甲午海战中大败于他们一向瞧不起的海岛邻国——日本,大清政府这才痛切地感到:他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军队已根本没有作战能力了,于是便想仿效欧洲和日本军队的创建和训练方式来建立一支新型的陆军。
袁世凯就是这批新军中的几位统领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新一代军人中的代表人物,一次他到使馆来,亲自邀请我们去他练兵的地方——天津小站去观看军事表演,我这才与他有了正式接触。
记得他当时并没穿新式陆军的将官服,而是依然穿着满清官员的朝服,丝毫没有一位职业军人应有的仪表风度。他中等个头,体态微胖,走起路来不丁不八,如只笨鸭。不过他的言谈举止倒颇为文雅得体,很有些政治家的气度。他当时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是新派人物,在政界和军界甚至外交界都受到普遍的赞誉,加上他手中握有一支将来可能成为大清政府主力的军队,他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实权人物。
谈到军队建设(当然不是指现今的欧式正规军),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中国的军队建设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欧洲人尚不懂得什么叫军队。
这里需要解释的一点是,中国现在欧式的军队是由袁世凯在1895年组建的。近几年该军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老式军队正在被取缔。不久的将来,中国所有的军队都将以欧式的方式来训练。专家们说,中国的新式军队受到交口称赞。而本章我们将叙述的是中国旧式军队沿革的情况。
在古代中国,各帝国巩固政权,平息叛乱的主要工具就是军队。因为每个朝代始建初期都充满着分裂、反叛的残酷斗争。历史上,中国曾被分割为若干个君主国。所有君主都自认为自己是最强大、最正统的统治者。由于各不相让,就相互残杀。因此君主国的战争不断。大约在耶稣诞辰前的三世纪,有一位被称为中国的拿破仑的天才军事家,他统治的军队因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帝国,史称为秦朝。从此开始了统一中国历史的延续,直到今日。
由于西方的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得不多,所以他们往往简单地认为中国民族是一个不好战的民族……这个民族总是避免与亚洲其他凶悍好斗的民族发生冲突或血战……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可以说,历史上就征战而言中国是绝不逊色于英国的。作为中国的邻居,许多的蛮夷地区都被中华帝国所征服。在中国,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古战场,至今还能看到成堆的白骨。这些白骨都属于因战斗或饥饿而死亡的战士们的。
这个强大的、桀骜不驯的民族迎来了一次次的胜利。好在它未及称雄世界,就自行衰败下去了。
中国军队的勇敢不仅仅表现在平息叛乱与分裂方面,而主要是表现在保家卫国、抵抗外来入侵方面。这个具有肥沃土地、富饶山川的神奇国家的守卫任务主要是由长期生活在西、北部的骁勇善战的军民来完成的。翻开千年的战争史,可以看到,中国人不止一次地击退过由鞑靼与蒙古人组成的汗国盟军的入侵,并每每都迫使他们一次次地退回到自己荒芜的牧区。
在中国的历史上,往往是因为一代朝代的腐败无能而导致政权的丧失。虽然后一个朝代应运而生,但是时间不长,这个朝廷又会因同样的原因而被下一个朝代所代替。周而复始,代代如此。但是有一种与改朝换代截然相反的共同现象,即吸收与同化,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它使古老的中国始终保持着统一与强大。比如,当朝政府就是由满族人建立的。三百年前,满族人推翻了他们的前任王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该政权建立后,满族人就把他们的军队及满族官员派到全国各地去实行军事管治、任职。若干年之后,您就很难区分出谁是满人,谁是汉人,谁是战胜者的后代,谁是战败者的后代。因为他们的语言、服饰,甚至是精神面貌都是一样的。这都是吸收与同化力量使然。
虽然中国的军队有着辉煌的历史,但从外表上看,您很难分出谁是中国的士兵。如本人拍照的照片所反映出的,穿着不威武,表情似笑非笑,举止也毫无军人应有的风度。
中国的军事训练与“军事”两字毫不相干,没有立正、稍息、挺胸抬头、齐步走之类的内容。甚至不知道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这倒使新入伍的人感到兴奋,因为起码免遭新兵训练之苦了。所以,即使是新兵,也可以不理会军队的紧张生活。列队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与自己在家当百姓时,毫无两样。
这样,新兵伊始就如此松懈,那么,它以后的管理将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长官既不考虑更换服装,又不给他们洗澡。要知道,中国的士兵不知道什么叫肥皂,因为他们从不洗漱。从那满身肮脏汗渍的服装上看,他们可能从来不换洗衣服,甚至连睡觉时都不脱衣。另外,南方的士兵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行军走路时,这些人只是穿草鞋,而平日里就是赤脚。
老实纯朴的王朝百姓,从不敢对当兵有什么奢望,更不敢幻想今后是否能成为英雄。
在中国,经常能遇到这样的场景:一群百姓围着几个执勤的士兵相互闲聊,有感兴趣的还会操起士兵的武器耍弄一通。而士兵呢,他会悠然自得地蹲在地上给身边的百姓讲有关枪支的一些常识,如该武器与别的武器的区别,怎样射击,生锈时如何擦拭等。
统治者从不考虑给士兵发军装的事儿。一般情况下,区别百姓与士兵只能从胸前背后的标志上看。由于没有军装,所以当兵之后都要在胸前和背后缝上“兵”的大布块。士兵们穿的衣裤又肥又大。对此的解释是,这样的剪裁是按中国人(包括士兵)的习惯而做的。因为中国的百姓、士兵都习惯蹲坐在地、两手叉腰、紧拢双膝,而下巴颌还要尽量到膝盖。对欧洲人来说,做出这个姿势最多只能坚持10分钟,相信没有谁会超出这个时限,而中国人会长久地保持这个姿势。
更有趣的还是观看中国军人列队行走。他们都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每个人都肩扛着一支长枪。由于没有统一姿势与标准,所以扛枪如同扛着把把铁锹。除了随身的武器之外,他们还每人携带一把扇子。其携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插在衣兜里的,有插在领口上的,还有的干脆用长长的辫子缠绕起来。携带扇子一是为了扇风,二是为了遮光,尤其是那赤热的太阳光。
长长的竹管也是士兵行军打仗时喜欢携带的东西。有些士兵还故意用竹管代替枪来扛用。他们认为,竹管既轻便,又能用于吸鸦片。如果必须扛枪的话,那么,竹管就会插到裤腰带子里。
最后还有遮阳(雨)帽。这是每个士兵都喜欢、都重视的物件。如果谁没有、或者忘记戴,那是很让人瞧不起的。在士兵的心目中,它就是一种尊严。因为人体是不能随意被雨水淋湿的。虽然携带遮阳帽很不方便,但是为了某种说法与观念,他们还是不愿放弃。
总之,若按欧洲人标准,中国军队中没有一位算是合格的士兵。因为军人是一种很严肃、很神圣的职业。但是中国的士兵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虽然军容松懈,但他们的前辈就能屡屡战胜敌人,保卫住自己的祖国。尽管如此,这种军队的确不配称作为天朝帝国军队。
在中国,招募新兵也要进行考试。只不过被招募的人要向主考官展示自己的武技,如使用剑、盾、弓及举重等规定项目。碰巧,我赶上了一次招募考试过程。一块场地,四周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一会儿的工夫,主考官乘着一匹长毛马来了。来到场地,他飞身下马,像个军人似的大步走到事先专门为他准备好的椅子前,迅速坐下,然后就用高亢洪亮的声音向站在一旁的应征考生宣布考试开始。
第一个应试的是位身体健壮、身穿棉衣的小伙子。他神色恬静,相貌堂堂。周围人对他的身材与长相发出了赞叹声,却又担心,如此一表人材能应付武林的比试及对手的击打吗?
有人给他送上剑与盾。随后走出一位对手,他的手中也拿着一把剑,但剑要比小伙子的长。不过,他没带盾。
对打开始,两人做出了战斗姿势。人们突然发现,小伙子文静的神情消失了,目光变得冷峻威严,甚至偶有道道凶光。战前那呆板迟钝的样子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神态变得虎视眈眈,灼灼逼人。
对手先发制人,上前刺剑。小伙子似早有预防,挥剑一晃并用手中的盾挡过对方凶猛的刺剑。看到小伙子的防卫既快,又灵敏,对方吃惊不小,他急忙闪到一旁准备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