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62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62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重用萸肉救脱。脱症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
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氏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其理论略谓
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氏所附医案中几
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为最有效。其法当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二
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伍以人参、山药等。又生山药一味救
脱之轻者亦效。

2)小青龙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
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识见高超、效验卓著者当推张氏。外感痰喘即西
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
力衰竭。张氏以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龙汤加减最有效,并屡试不爽。加减
原则中以有热重加生石膏最主要。为巩固疗效,张氏又拟从龙汤等以求根
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

此外,张氏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证的抢救亦多有发明。
张锡纯治急证敢于救患者于殓服在身,足示其学识与责任心均非寻
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誉历久不衰。

(6)关于慢性顽症的重要发明。张氏之书治虚劳方列于首,内容十分
丰富。其中出现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氏对此药的发明仅次于生石膏。

其余最有价值的发明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症瘕积聚等慢性病。
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氏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
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而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今治结
核以西药为主,若需中药配合仍以张氏法最可取。

张锡纯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中突出的心愿为“济世活人”。
故张氏虽终生末直接参予政治,但仍于诗文中流露忧患意识。1924 年,他
自题其书《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原不凡,良医良
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
向静中参。轩歧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霖洒大千。”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未能
医国的遗恨。

为济世活人计,张氏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明,必于医界公布。
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张氏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
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
友和病人既有军国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等。又不置产业,
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 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
病饿垂危,张氏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姓氏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
升,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氏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
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张氏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
不好贬人贵己,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素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
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然张氏亦曾面斥误人致
死的庸医为投井下石者,此虽激于愤慨,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
负责。其书屋名“志诚堂”,是揭其处世为学信条。

张锡纯终生勤俭,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
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
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或病
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
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天津中西汇通医社,1931。
研究文献

'2'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
'4'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郑瀛洲等: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

王汝淮

杨文衡

王汝淮别号皖南。广东南海人。清同治九年(1870 年)生;卒年不
详。采矿学。

王汝淮于光绪十六年(1890)由广州同文馆调到京师同文馆学英文,
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派往英国伦敦专学矿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
王汝淮学矿务取得了好成绩。回国后,先在工部任职,后到京师实业学堂
任职。辛亥革命时(1911),躲避天津。1911 年9 月开始写《矿学真诠》,
民国6 年(1917)10 月脱稿,用6 年多时间完成了约50 万字的专著。

王汝淮的学术贡献主要反映在《矿学真诠》中。他认为,中外开矿方
法不同,收效相差很大。中国古代的采矿方法已经失传了很长时间,新的
方法又没有发明,全靠拼人力盲目开挖。事前没有研究布置,因此成败得
失也毫无把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把在英国学习时老师讲课的内容,
世界各地关于采矿学的文章,加上自己的亲自考察所得,汇集成一本书,
使我国稍窥采矿学门径的人,不必去拜师求教,读此书即能了解采矿的基
本方法。该书对西方近代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和采矿学作了介绍,有
很高的实用价值。

《矿学真诠》13 卷,每卷前面有内容提要。

第1 卷讲矿产,有普通地质学的内容,也有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内容,
重点是围岩与矿产的关系,并阐述了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的成因。如关
于煤与地层的关系及其成因,他是这样写的:“夫煤之产也,多成自石炭
系,全球皆然。英国三岛所得之煤,皆产自石炭系。但有一、二小煤线,
则非出自该系者。美洲之煤,隶白垩系者尚属不少。新南威洛士地方所产
之煤,更有成于三叠系者。夫煤之成也,地质家之论说不一,有以林木于
生长之区,就地成煤者,有以林木搬运于他处,集合而成煤者。近今地质
家则以煤由于植物分解而成者。”

第2 卷讲采矿,实际内容是讲勘探方法。如:(1)偶然发现矿苗找矿;

(2)分析地层关系找矿;(3)利用矿物共生关系找矿;(4)利用地面各
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勘探,比如地形,土壤颜色,受风化的露
头,铁帽,天然泉流,矿泉,改变花草,兽穴,旧矿坑,废石堆,历史,
地名,指示植物,霜雪先融等;(5)削石取样法;(6)打勘探井;(7)
矿带光,中国称为鬼火。有这种现象的地域可能有某种矿床。
第3 卷讲打钻,通过打钻,探明储量。又介绍打钻的具体方法,钻机
构造,事故处理,取岩芯等。
第4 卷讲采矿工具和手段,如挖矿的机器,开隧道的机器,矿石破碎


机器等。

第5 卷讲矿井选址,矿井的形式和大小,矿井支护,排水等各项技术。

第6 卷讲挖矿,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井巷开采。

第7 卷讲撑架,详细介绍井巷支护方法,如木撑、砖撑、金属撑等。

第8 卷讲灯光,介绍井下照明方法,如返光(反射太阳光),烛光,
火炬,灯光,安全灯,灯心管,油壶,灯锁,灯火复燃,净灯,电灯等。

第9 卷讲井巷中运输矿石的方法。如由竖窿或斜窿下坠,由筒或槽流
下流,人工担负,无轮车载运,轮车载运等。在地面上运输矿石的方法有
射筒,流管,担负,车辆,船只,空中索道等。运输动力有:人力,兽力,
自动力——即蒸汽力、水力、空气力、电力等。

第10 卷讲矿井中的通风方法,如天然通风,自作通风,炉火通风,机
器通风等。

第11 卷讲矿井中提升方法,如背负拉索,辘轳,滑车架,吊桶,吊箱,
吊车等。

第12 卷讲矿井中的排水方法。排水工具有过江龙,起水桶,抽水机等。

第13 卷讲选矿技术和选矿工具。如手工淘洗,机器淘洗,手选,破碎
机器,流水选矿,空气选矿,成液和蒸汽选矿,磁力选矿,沉淀选矿等。

《矿学真诠》是一部相当详细的采矿学著作,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采
矿学教科书。此外,该书在科学译名上也有很大贡献。如果把此书的译名
与《地学浅释》或《金石识别》中的译名对比,就可以知道,《矿学真诠》
的译名比《地学浅释》有了很大进步。《地学浅释》、《金石识别》中的
译名大部分是音译,这对中国读者来说,不仅佶屈聱牙,难以普及,而且
不懂它的意义,读它如同读天书。而《矿学真诠》的译名全是义译,与中
国习惯称呼一致,中国读者一看就懂,容易接受。如Malachite,《金石
识别》译为“麦米盖脱”,《矿学真诠》译为“孔雀石”,与今名一致。
《矿学真诠》的译名,能如此通俗易懂,作者是花了很多功夫的。王汝淮
曾说过:“一名之立,往往苦思数日,总以文简意赅,不离其真为主。”
可见作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中国近代采矿学创建人,王汝淮当之
无愧。

文献

'1'(清)王汝淮:矿学真诠,石印本,1915。

杜亚泉

曾敬民

杜亚泉原名炜孙,字秋帆,笔名伧父、高劳等。浙江会稽(今浙江
上虞)人。清同治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73 年11 月3 日)生;民国二十
二年十月十九日(1933 年12 月6 日)卒于浙江绍兴。化学、动物学、植
物学。

杜亚泉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杜锡三望子成龙,要他习举业步仕
途,以求功名。在父辈的教诲下,杜亚泉少时读书非常用功,废寝忘食,
寒暑不辍。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古诗文及经学学得相当好,1889 年他16
岁时就中山阴县秀才。次年娶妻薛氏。他因乡下见闻■陋,进城求学,1894
年春毕业于浙江省垣崇文书院。1891 年和1894 年两度参加乡试,但未及
第。1895 年参加经学岁试,名列绍兴第一。甲午之秋,中日战耗传至内地,
杜亚泉看到满清政府的腐败,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已迫在眉睫,他非常忧
虑。时值秋试将临,他“见热心科名之士,辄忧喜狂遽,置国事若罔闻知。
于是叹考据词章之汨人心性,而科举之误人身世也”。他毅然放弃科举,
改学西洋科学,读李善兰、华蘅芳的数学著作。学习两年数学后,于1898
年应绍兴中西学堂监督蔡元培之聘,任该校算学教员。那年正值主考官来
绍兴,杜亚泉参加算学考试名列绍兴第一。自此以后,杜亚泉一边教算学,
一边自修物理、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日语。他购置了江南制
造局傅兰雅(J.Fryer)、徐寿两人所译诸书,通过自学,不久就“得理
化学之要领”,“能直译东籍(日文书籍)而无阻”。对于西方政治、经
济、法律、哲学方面的书,他也广泛阅读。这些都为日后他撰写和编译科
学书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西学堂任职期间,杜亚泉虽专攻数理化,
但探讨哲理、针砭社会时弊之热诚,激不可遏。在学堂午餐、晚餐时,常
与师生讨论各种社会问题,他和蔡元培等人因倾向于革新,以致受到校方
警告。

1900 年秋,杜亚泉为施展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离开故乡绍兴到上
海,创办了“亚泉学馆”,招收学员传授理化知识,同时出版《亚泉杂志》。
自此以后,他就以“亚泉”作为别号。对此,他曾对蔡元培说:“亚泉者,
氩线之省写;氩为空气中最冷淡之原素,线则在几何学上为无面无体之形
式;我以此自名,表示我为冷淡而不体面之人而已。”这显然是一种自谦
的说法。

1901 年,他又在上海设立普通学书室,编译和刊行介绍新知识、新科
学的书籍。他所编《普通新历史》,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同年10 月创刊并
主编《普通学报》月刊,内容有经学、史学、文学、算学、格致学、化学、


博物学、外语、学务等栏目,注重科学,兼载时事及政治。1902 年,杜亚
泉还主编过《中外算报》,这是专业性数学月刊,出版后对数学研究和教
育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夏天,浔溪公学发生学潮,杜亚泉、蔡元培
等被邀前往调停,前校长辞职,由杜亚泉继任校长。1903 年3 月8 日,绍
兴同乡会在上海张园召开会议,决定设绍兴教育会,推举蔡元培、杜亚泉
为庶务。同年杜亚泉返乡与亲朋好友在绍兴创办越郡公学,杜亚泉任理化
博物教员。

1904 年秋,应张元济(字菊生)、夏粹芳之招,杜亚泉入上海商务印
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主任。从此,他一面潜心著述,一面继续研究政治、
法律、哲学、音韵、医药等学问,在此馆工作28 年之久。1905 年4 月9
日,蔡元培、杜亚泉等在上海“一品香”召开会议,协商创设理科通学所,
议决设算学、理化和博物3 科。同年8 月20 日,商务印书馆所设速成小学
师范讲习所正式开学,杜亚泉担任教师。1906 年秋,他同其叔杜海生东游
日本,考察教育,购回数十种日本书籍。1908 年,他曾为反抗清廷卖国借
债,保卫沪杭甬铁路民办路权,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在上海发起组
织“浙江旅沪学会”和“旅沪绍兴同人恳亲会”。在一些学校执教和演讲
时,他常说:“中国人应亟谋自给,倘长此被帝国主义剥削下去,结果必
至不可设想。”并教育学生:“千万不要做买办。”1911 年,绍兴七县旅
沪同乡会成立,杜亚泉被选为议长,并连任数届。1912 年,他到北京参加
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的国音统一会,对注音字母的创制贡献颇多。从1912
年起,杜亚泉任《东方杂志》主编达8 年之久。他任主编后,不但重视新
知识、新学说的介绍,对于世界形势、国家政象、社会演变和学术思想,
也进行搜集编载,使该杂志面目一新,销量达一万份以上,打破历来杂志
销量的记录。他用亚泉、伧父、高劳等笔名为该刊写过相当数量的文章,
内容包括国际时事、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科学、文化、语言等。他
曾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东西文化问题展开过论战,发表了不少论述东
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他的想法与当时新文化运动是不合拍的。《东方杂
志》能成为旧中国最负盛名的杂志,是与杜亚泉的努力分不开的。

1924 年,他在上海设立新中华中学,并亲自任教,还不惜将自己的稿
费等收入无偿捐赠给学校。1933 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商务印书馆
被日军飞机炸毁,杜亚泉在闸北的住处一同遭劫,他率全家回到绍兴乡下。
因重建家园,债台高筑,然杜亚泉对社会之热心,并未因此受挫。1932 年
秋到1933 年夏,他在乡间抨击豪强,革新教育。每周去绍兴县嵇山中学尽
一次演讲义务。晚年在乡间仍刻苦学习,辛勤著述,与两个堂侄杜其堡和
杜其尧组成一个名为“千秋社”的家庭编辑社,从事《小学自然科词书》
的编写工作。他们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约90 万字、收录自然科
词汇2000 余条的工具书。未等此书问世,杜亚泉竟于1933 年12 月 6 日
因患肋膜炎医治无效,在故乡与世长辞,享年60 周岁。


杜亚泉一生虽无卓越的创造和发明,但他是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将
西方近代科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他所编译的书刊,对于推动中国
科学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他所创刊的《亚泉杂志》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