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61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61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书尤为著名。邹代钧根据他随曾纪泽勘探中俄边界的亲身经历,加上广
为搜集中外图籍,融会新旧约章而写成此书。书中对边界的山脉走向、河
流分布有详细记述,度里方位有确切数字,用事实揭露了沙俄是何年何月
用何种手段侵占了我国多少土地,翔实记载了中俄边界的变迁历史。同时
还深刻剖析了50 年来(1840—1886)中俄边界上我国领土丧失的原因,强
调要加强边疆的防守,指出国民要了解边疆地理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工作
很有意义,使人们认清沙俄的侵略本性,唤起民众关心国家的命运,积极
投身到民族救亡工作中去,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今天,《中俄界记》一
书仍有现实意义。

邹代钧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毕生致力于地理研
究和地理教育事业。他“为翻印地图,倾家荡产,炊烟几绝”的精神,激
励了后来人。如张相文和中国地学会的会友们,就是在邹代钧的精神鼓舞
下,艰苦创业,开拓前进,才有20 世纪30 年代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邹代钧:湖北测绘地图章程,见邹永敷《邹氏地学源流记》,
亚新舆地学社,1946。
'2'(清)邹代钧: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清)邹代钧:中外舆地全图·序言,舆地学会刊行,1903。'4'
(清)邹代钧:中俄界记,上海醉六堂刊行,1894。
研究文献

'5'邹永敷:邹氏地学源流记,亚新舆地学社,1946。
'6'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1985。
'7'文浩然: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见《湖北文史资料》第
3 期,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8'葛■成:记清季地图学家邹代钧,《地理之友》创刊号,上海中华
地理教育研究会,1948。

张锡纯

赵洪钧

张锡纯字寿甫。直隶(今河北)盐山人。清咸丰十年二月八日(1860
年2 月29 日)生;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八日(1933 年9 月27 日)卒于天津。
中医学。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家道小康,自
曾祖始累代业儒,祖■(字友三)、父彤元(字丹亭)均为庠生,以训蒙
终其生。其家训教子孙,主张以儒学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锡纯天资颖悟,
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氏青壮年时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
此伏彼起,满清统治风雨飘摇。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
难以经世济民。1881 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父、
祖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 1893 年方再次
参加乡试。其间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治病,教学时文医兼授,
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 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
手的危重证,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 年前,仍以
训蒙、教书为职业。第二次乡试后,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
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氏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
潜心于医学。1900 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
成熟。1909 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开
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 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
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
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部分军政要人重视。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
日多,奉天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1918 年,奉
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等予以校正,由
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
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期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
第二期。张氏方展其抱负,适值直奉战争爆发,不得已于1923 年回关内于
沧县开业。

1924 年,张氏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竟购,
先后共印四版,作者声望雀起。1927 年,前清道尹胡珍■邀张氏赴天津为
专馆教员(家庭教师)。1928 年春,锡纯携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开业


行医。该年并印行其书第五期。

1928—1933 年最后五年中,张氏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初至天津
便组织中西汇通医社,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
前三期,合编再版,共五次印刷方满足需求。1931 年又出版该书第六期,
计两次印刷。为迅速培养较多的高水平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 岁高
龄,于1933 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订讲义,兼及教务,遂因劳瘁过
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满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
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
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
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
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
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医著之外,张氏尚撰有《代数鉴源》、《易经图说》(未刊行),另
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张锡纯原配王氏,有三子一女。1918 年于奉天续配王氏,系安东人,
曾留学日本,无所出。长子荫潮继父业,曾任京畿卫戌司令部军医官,1939
年卒。次孙铭勋承祖业,行医于原籍,1954 年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权
及遗稿献给国家,实现了其先祖的宏愿。

1957—1985 年,河北省四次整理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发行量
约40 万套,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著所不及。

著作名《医学衷中参西录》,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二者最集中
地表达了张锡纯的学术思想,也是当时有成就的中医学者的代表思想。衷
中参西的目的是在汇通中西医的过程中发扬中医。

1.中西医汇通和衷中参西
19 世纪60 年代,近代科学开始缓慢地、有系统的传入中国。张锡纯
生长于穷乡僻壤,青年时代很难接触西学。他说自己:“年过三旬始见西
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后又十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
乃知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含浑,有赖后人阐发
耳。”张氏编入其书的第一篇医论题为“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
中西原非难事”,上述引文即出自此篇。至于汇通中西医何以要衷中参西,
1909 年他自序其书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
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
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
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


参西显然是时势的需要,然张氏从学问和经历均领悟到中医尚多优势,沟
通当以中医为主,即吸取西说发扬中医,使之放光明于全球。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国人上下震动。为求富强免危亡,知识界一致
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积极引进西学。1893 年后,张氏绝意于功名,益加
留心西学。1897 年,他年近40,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
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氏找到了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
学问。他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
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
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
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
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
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张氏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
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
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所未发,
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
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
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张氏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
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
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
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
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

第二是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由实验求真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保证学术后来居上
的方法论基础。衷中参西的实质便是在近代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研究中医。
张锡纯并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但是,他自觉地利用自己长
时期多方面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求知识,代表着中
医界一代学术新风。

张氏的实践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
床观察细致,病历记录详细可靠。

他以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
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
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
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
务得其真而后已。是以张氏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
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


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大大
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
等,均明显超越前人。《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
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
其中张氏自拟方法约300,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300,重要医论百余
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
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
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
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氏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或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
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
著述资料翔实。因此,西医学中医者,读其医案每能见中医之长,中医学
者,读其书尤便于仿效运用,得中西汇通之真谛。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多
能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
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
随时记录,不断地整理提高。这是张氏的治学要旨。

2.主要临床成就
张氏不善针灸和正骨,此外,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无不治效
超群。其中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主要有下述六个方面。

(1)发扬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20 世纪40 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
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张氏鉴于前人对石膏及有关方剂应用阐发不够,遂
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提高石膏在热病辨证论治中的可重复性。其说略谓,生
石膏性微寒,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实热。外感病有实热
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然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鸠
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最主要。此虽为重证而设,但禁
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适。白虎汤变通适
当尤能广泛应用,挽救危重证。其原则大约热盛脉实即原方加重石膏,以
胜病为准。热实正虚宜原方加人参,或以山药代粳米或元参代知母。病危
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未嚼服。
张氏阐发此说不厌其繁复,仅“石膏解”后所附医案即达38 例。其中
多系危重证,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
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
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这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张氏
当年每得心应手,故云:“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
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

(2)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胸中大气下陷证是张氏发明的病证名。

其理论略谓“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
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
之枢机。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喘非喘,诊
关脉不实。其他见证变化多端。征之西医诊断,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
疗法,而升陷汤则有较好的疗效。在治法上,张氏此方属于金代李东垣补
中益气法之变方。

(3)防治霍乱、鼠疫的贡献。当时西医对霍乱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
为此,张氏发明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查
其药味及制法则系衷中参西的成果,而经济简便,效果又在中西医之上。
1919—1920 年,此两方曾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
靠的报告分析,治愈数万人。
近代西医对鼠疫尤无可靠疗法,死亡率在90%以上。1921 年,东北流
行此病。张氏在奉天治两例均愈。后撰文“论鼠疫治法”博采中西理论及
防治法深入探讨,对读者甚有启迪。

(4)中医为主治肠结。张氏所治者多属于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
人有火承气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氏所创之法一为赭遂
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
动力性梗阻。考其医案确系典型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
肠梗阻,仍不出张氏方法的原则。
(5)抢救急证的发明。张氏长于治危急大证,上举贡献均与急证有关,
其余发明尚多,仅再举两种。
1)重用萸肉救脱。脱症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
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氏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其理论略谓
萸肉味酸性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