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美国式家庭教育 >

第15章

美国式家庭教育-第15章

小说: 美国式家庭教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犯规 2004。9。20(1)

    今天是珍尼弗的生日。    
    一大早,小姑娘就兴奋地四处嚷嚷:“太棒了,汤姆今天要来看我!”    
    汤姆是珍尼弗的一个忘年交。几年前,6岁的珍尼弗跟随梅尔达去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郊区的外婆家玩,那天,她骑着小童车不小心冲到了大道中间,眼看就要和迎面而来的卡车撞在一起,就在这时,一个小伙子飞奔过来,一把将珍尼弗连人带车推到了路边,而他自己却被卡车撞断了一条腿。这个小伙子就是汤姆。    
    汤姆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珍尼弗几乎每天都要让梅尔达带她去医院看望汤姆。她对汤姆崇拜的了不得。直至三年后的今天,珍尼弗还经常和汤姆通电话,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昨晚,汤姆通过电子邮件告诉珍尼弗,他会在她生日那天赶来为她庆祝。    
    我和泰勒早已准备好了一大桌丰盛美味的食物,理查德夫妇邀请的几个至亲好友也差不多都到齐了,除了汤姆,时钟都到指向18点半了,这家伙仍然迟迟未到。    
    晚餐的时间不能再拖延了。    
    “不行,妈妈。我刚才又打了一次汤姆的移动电话,他说他的车子在半路坏了,等了半天才搭上一辆卡车过来!现在马上就要到我们家了。请你再等一等,要不然,我真的会很失望的。你要知道,他是我最敬重的朋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珍尼弗带着哭腔乞求道。    
    梅尔达只得再次说:“好,好,我们再等几分钟。”    
    我一眨眼,珍尼弗竟然不见了。我赶紧四处寻找。发现这家伙正站在大门口,伸长了脖子一个劲地看着前方,嘴里喃喃地念叨:“汤姆怎么还不来?快来呀,汤姆!”    
    珍尼弗今天穿着一套节日专用的盛装,是模仿电影中天使的款式、面料极薄的那种白色纱裙。微冷的晚风吹来,小家伙不禁颤抖了一下。    
    “珍尼弗,这里太冷!我想你最好应该离开。”我有些心疼。    
    “不,Ailin,我要等汤姆——”珍尼弗头也不回。突然,她激动地叫起来,“汤姆,汤姆来了!”    
    珍尼弗一边说,一边飞快地向前跑去。顺着她奔跑的方向,我很快就看到了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    
    “对不起!我来晚了。”汤姆伸开双臂,一把抱住珍尼弗,“哦,亲爱的珍尼弗,你长高了!”    
    “生日快乐!”汤姆放下珍尼弗,从包里掏出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    
    “太美了!谢谢,汤姆!”珍尼弗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原来是一个精巧光艳的京剧脸谱。我听珍尼弗提起过,汤姆上个月去了趟中国北京,买了不少具有中国风情的东西。    
    “这是我最好的朋友——英雄汤姆!”一进去,珍尼弗就骄傲地把汤姆介绍给屋子里的每一个人,仿佛汤姆才是今晚的主角。    
    晚餐过后,珍尼弗、罗里还有小菲比,三个小家伙围着汤姆叽叽喳喳,兴奋地说个不停。珍尼弗经常在罗里和菲比面前形容汤姆是如何如何地与众不同,向他们炫耀自己与汤姆间特殊的友谊,所以,罗里和菲比早就对汤姆充满了好感和兴趣。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9点了,客人们三三俩俩地告退,唯有汤姆还在和孩子们说笑着。    
    该是珍尼弗他们睡觉的时候了。往常三个小家伙特别自觉,一到时间就乖乖地去睡觉了。不过,今天,他们显然已经把这个规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三个小家伙依然沉浸在与汤姆会面的兴奋中,不知疲倦地缠着汤姆问东问西。    
    要不要提醒珍尼弗他们去睡觉呢?虽然时间到了,不过,今天可是个特殊的日子!我看看表,犹豫不决。    
    “汤姆,对不起,打扰你们一下。”没想到梅尔达已经先开口了,“孩子们,我想你们应该上床睡觉了!”    
    “对不起,妈妈。汤姆明天一早就要回去了。我想,我应该再陪他聊一会儿,对吗?”珍尼弗看看汤姆,然后望着梅尔达,那双水汪汪的碧蓝色的大眼睛盛满了期待。     
    “妈妈,就一会儿!”“妈妈!”罗里和菲比也开始向梅尔达撒娇。    
    “不,孩子们!我想你们应该知道,你们需要睡眠。”梅尔达摇了摇头,“这是规矩,必须遵守!要不,你们明天就起不了床。”    
    天呀,这位素来礼节周全的女主人,今天是怎么了,竟然当着汤姆的面要求孩子们必须回卧室?她不怕客人不高兴吗?    
    我担心地瞧了一眼汤姆,看到的却是汤姆带着微笑的面容。也许,这家伙修养好,不愿意当庭发作内心的怒火。    
    “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不可以破例一次吗?”珍尼弗可怜兮兮地哀求梅尔达,又长又翘的睫毛抖动着。


第三章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犯规 2004。9。20(2)

    “不,珍尼弗!规矩怎么能随随便便更改呢?要知道,所有违规的理由,都是一种借口。”梅尔达温柔地摸摸珍尼弗的小脑袋,“在这件事情上,我想汤姆也会支持我们的。”    
    “是的,明天我也必须早起去上班。”汤姆说。    
    “你们的妈妈说得没错!孩子们,今天是特殊的一天,这没错。但是,如果今天有了特殊行动,就必然影响明天的安排,而明天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所以,越是特殊时刻,我们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情和意志。”理查德也说道。    
    三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只是脸上写着的分明是不甘心。尤其是珍尼弗,小嘴紧紧抿着,眼睛里亮闪闪的,几乎要哭出来了。    
    理查德夫妇怎么这么固执!    
    这样的日子一年到头也就一个!本来高高兴兴的,非要弄得小孩哭鼻子,何必呢?哦,看看三个小家伙一副可怜的样子,连我的心都软了。    
    “珍尼弗,罗里,还有亲爱的菲比,快去睡觉吧,我以后还会来看你们的。”这时,汤姆打了个哈欠,假装困乏的样子,“你们看,汤姆累了,也要睡觉了。孩子们,晚安!”    
    三个小家伙看看汤姆,又瞧瞧满脸坚决的父母,只好慢吞吞地、低低地朝大家一一道了声“晚安”。    
    我准备陪着这三个小鬼去卧房了,泰勒拦住了我:“Ailin,你留在厅里,我去休息区看着。”    
    于是,泰勒招呼着孩子们离开了,但珍尼弗仍然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回头看。    
    “梅尔达太太,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发生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光荣的、尽职尽责的父母,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汤姆微笑着说道。    
    我仔细地看了看汤姆的眼睛,是的,他没有任何恶意,他是真诚的。    
    “汤姆,谢谢你的宽容。记得这几年,珍尼弗每次过生日,只要你一来,她就赖着不肯离开。你是个勇敢、善良的人,别说她对你很有感情,就是我和梅尔达,也都愿意跟你在一起多呆一会儿。”理查德感慨地说道。    
    “你能这么说,我很感动。”汤姆回答。    
    梅尔达问道:“汤姆,我想请你和孩子们一起去郊外游玩,如果你这个星期天有时间的话?”     
    ……    
    看来,理查德夫妇对汤姆并没有成见。今天发生的事情,确实只是单纯地教育孩子们遵守规矩。    
    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中国,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中国的某一个家庭内,结果又会如何呢?    
    孩子的撒娇和眼泪绝对能够湮没父母的规劝。甚至于,孩子还没提出要求,有的父母已经自动地告知了孩子:“你那个朋友大老远来看你,挺难得的,你今天就晚点睡,多陪他玩一回吧!”    
    事实上,别说是远道而来难得会面的客人,就算是隔三岔五就能见上一面的爷爷奶奶来了,父母都会“善解人意”地告诉孩子:“既然爷爷奶奶来看你,就不必那么早睡了。再给爷爷奶奶表演个节目,让老人家高兴一下!”    
    这种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做法,与理查德夫妇及众多的美国父母们对规矩的死板坚持相比,表面上似乎更富有人性,实质上却已经暗示了孩子,规矩是可以打破的,而且大人也打破这个规矩。    
    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可以效仿的榜样。    
    解析    
    美国的家长都十分注重自己以身作则的形象,他们会拿出很多的时间陪孩子玩游戏,并在生活中耐心引导、教育孩子。    
    比如孩子的睡觉问题,美国家庭一般都订有孩子就寝的时间,时间一到,大人就会提醒孩子该去睡觉了。孩子逐渐地自觉养成按时入睡的习惯并向家人道晚安,不管大人还在进行什么活动。    
    在公共场所里,什么样的垃圾该扔在什么垃圾桶里,什么样的东西该拿,什么样的东西不该拿,父母都会一一说的清楚明白白,并再三嘱咐:“不要为贪小便宜而犯规,别人会看不起你的,而且上帝也不会放过你。”    
    总之,在规矩面前,父母对孩子的告诫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规,所有违规的理由都是借口。”    
         
    点评    
    凭心而论,较之美国父母,中国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原则更为具体严格,只是一到实施中,就免不了偶尔自己带头进行破坏,最终的结果就是前功尽弃。


第三章每个人都必须做义工 2004。10。3

    西雅图是海洋性天气,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气候更加宜人。    
    这段时间以来,珍尼弗变得越来越好动。这个亿万富豪的女儿参加了社区的“童子军”,每天为各种事情忙得不亦乐乎:为流浪小狗寻找新家、帮盲人大叔彼得读信,还有给东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募集图书……    
    “她这样做不会影响学习吗?”我悄悄地问女佣泰勒太太。    
    “当然不会,何况做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学习啊!”泰勒太太的话让我半信半疑。    
    中国的孩子是很少将时间花在学习之外的。拿我儿子小宝来说吧,在国内,他虽然才上才上小学二年线,可是,几乎没什么空闲时间,不是上书法班,就是钢琴课,哪有时间参加公益活动?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留意起珍尼弗的“义工生活”。    
    今天,我和杰克按照珍尼弗事前的电话告知,开车去市中心广场接她。因为去的时间较早,所以,我看到了一幕感人的画面。    
    我们远远地便看见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排队,再驶近一点时,发现原来是孩子们在为“俄罗斯儿童”搞募捐,组织这次活动的正是珍尼弗!    
    只见她站在队伍前面,对着喇叭高声呼吁:“伸出友爱的手,为灾民们尽一份力……”一旁的电视机,正反复播放俄罗斯别斯兰灾难的场景。几个孩子抱着捐款箱,接过捐款者递过来的钱,再派送一个自己做的小手工。排队的孩子越来越多,非常踊跃,也格外感人。    
    杰克碰了碰我的手臂,我这才发现,有一辆黑色的宾利正悄无声息地停地我们身边——    
    “梅尔达太太!”我叫了起来。    
    她下了车,朝我们微微点了点头,便将眼睛一眨不眨地眼向了高台处的女儿。    
    这时,一个戴墨镜的高个美国女人走了过来,向梅尔达太太打招呼。    
    “她是谁?”我问杰克。    
    “她是理查德先生的朋友保罗•;艾伦先生的妹妹,她的名字叫朱迪•;艾伦•;巴顿。”杰克说。    
    “保伦•;艾伦?这名字很熟悉。”我说道。    
    “当然。艾伦先生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杰克说。    
    这位漂亮的女富豪朱迪对梅尔达说:“这活动真棒!梅尔达太太,我想,这准是您策划的吧?”    
    梅尔达笑了:“我只是帮卡萝做‘托运司机’!活动都是他们自己组织的。”    
    “您也经常鼓励孩子们做义工吗?”朱迪问。    
    “是的,我经常跟珍尼弗和罗里说,你是美国公民,你就应该为其他人服务,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们那样幸福。事实上,我昨天晚上还在鼓励我们的珍尼弗和罗里,我告诉他们,暑假必须参加“义工夏令营”。孩子们应该多为老人、小孩、病人服务,搞卫生、送饭、粉刷旧建筑物都行,重要的是能学会尽责尽力,培养他们不自私、帮助别人的公德心。”    
    朱迪笑道:“亲爱的,我们俩真是不谋而合啊。你看,我儿子约翰逊正那儿排队,他正准备往珍尼弗的捐款箱中投递他的一份心意。”    
    当活动结束后,珍尼弗走到我们身边时,我学着西方人习惯夸奖别人的口气对珍尼弗说道:“亲爱的珍尼弗,你真是厉害。我想,大家现在一定都会认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    
    “不,不。做义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相信没有人因为我去做了义工就觉得我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珍尼弗忙不迭声地反对我。    
    梅尔达也说道:“Ailin,我想你又弄错了。在我们美国,做义工是很普遍的,我们现在在为他人做义工,是为了将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别人来帮助我们。”    
    我知道,在美国社会,义工是一种互助行为,任何一个人的义工活动都会被登记起来,以便在将来自己需要的时候,换来别的义工对自己的帮助。    
    但是,显然,在阿瑟这个亿万富豪的家庭,成员们根本不需要义工的服务,因为他们的钱财可以买来任何品质的服务。    
    趁着梅尔达和珍尼弗已经下车离开,杰克正准备将车开往车库的时候,我将自己的不解说了出来。    
    杰克笑了:“怪不得,人人都说你们中国人太聪明。可惜,聪明才智应该用在正点上才是。”    
    我佯怒:“这话如何讲?”    
    杰克严肃地道:“珍尼弗并没有钱,这个家庭现在所有的钱,都属于理查德夫妇俩,而不属于他们的子女。还有就是美国的社会变化太快。也许你今天是亿万富翁,明天就可能变成到处找工作的平民。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要做义工。”    
    “这太残酷了。”我说。    
    “这很公平。唯有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杰克纠正道。    
    解析    
    在金钱的使用方面,美国父母会带领孩子体验到捐款和助人的喜悦,他们教会孩子乐于分享,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和帮助别人。    
    美国的慈善事业很发达,义工(相当于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也很普遍。这些社会大环境都让孩子从小就目睹耳闻,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微小积蓄捐赠一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特别是美国一少年在新加坡因吐痰而遭笞刑(鞭刑)一事后,美国家长更是将公德心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点评    
    中国的学习雷锋与美国的义工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种是无偿的,一种是有偿的,在此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让孩子拥有一颗高贵的公德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到的。


第三章孩子,你可以选择不上学 2004。11。2(1)

    理查德真是一个聪明透顶的人,这些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加深了这种看法。    
    记得一个星期前,阿瑟家里就出现了一个奇迹——平常极少回家的理查德•;阿瑟先生的大儿子莱恩回来了。听泰勒太太说,莱恩马上要考大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