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

第26章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26章

小说: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了,这场独立与自由之战整整打了200年。匈牙利人靠骁勇而赢得了独立,当然,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独立;有条件的独立。匈牙利人获得了一定的统治权; 同时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的国王,根据教皇的旨意对匈牙利进行统治。  可是,马扎尔人认为这得之艰难的权力只属于他们,因此,当匈牙利一摆脱外国的奴役,马扎尔人就开始把民族压迫强加于各个非马扎尔血统的民族头上。匈牙利人由于这项民族压迫政策而显露出了他们的目光短浅和理性短缺,很快,就出现了众叛亲离的局面,弗塞勒管理议会不得不托管了匈牙利。在托管期间,匈牙利人自己也认识到,尽管匈牙利是一个古老的教皇治下之国,可人口已从2100万剧减至800万了,75%的领土都拱手让给了那些受之无愧的邻邦。


第六部分: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件作品匈牙利的残余(图)2

  匈牙利昔日的荣光因为这一切而蒙上了一层阴影,堪与孤城奥地利“同病相怜”。匈牙利根本不能算作工业国,匈牙利大地主们还未闻惯烟味,无法忍受工厂里必不可少的大烟囱。以致匈牙利大平原还仍然保持着农业国的传统,其农用地比例高于任何国家。既然世世代代精耕细作,匈牙利应是一个富饶之国了,可实际上,这里一穷二白,民不聊生。仅仅从1896到1910年,为了离开自己的祖国,通过移民方式的匈牙利人就有100万之多。  为什么种族问题如此纠缠不清,使这个垂暮老朽之国如此狼狈难堪呢?马扎尔人是最清楚的,所以,他们也涌进了逃离的队伍,舟车劳顿,漂洋过海,许多人来到了美洲,参与建设我们的美国。还有一些数据表明:在那些由一小撮封建地主掌权的国家,匈牙利这样的遭遇也曾出现过,只是没有匈牙利这样严重而已。  在16世纪初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前,大约500万人生活在匈牙利大平原上,这个平原当时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地区。后来,这里被土耳其人占领了,在土耳其人不到200年的统治期间,这里的人口减至300万。最后,当匈牙利人把土耳其人从普斯陶(马扎尔人对这个平原的称呼)赶出去之时,这个平原已是人烟稀少,满目荒芜,于是,中欧各国居民纷纷而来,抢占无主之地。但是,马扎尔贵族们认为这片土地天经地义的主人是他们,是他们这些高贵的骑士阶级,因此,对自己所享有的任何权利,都不肯给予新移民。而新移民已占了全匈牙利一半的人口,但他们是一个被剥夺了权利的阶级,自然也就无法对他们的新家园产生真正的爱国之情。  正因为这样,在世界大战期间,对民族内部的矛盾和民族凝聚力的缺乏,匈牙利人才有了深切的体会。而这一切最终招致了双重皇权体制的骤然瓦解,如同一座百年老屋突遭了地震而倾塌落地。难道这样还只是意外的结局吗?


第六部分: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件作品勤劳和智慧战胜恶劣(图)

  还有一个欧洲之国尚未涉及。现代土耳其在欧洲早年的战果中,只剩余一个君士坦丁堡城和色雷斯平原的一小块了,所以,还是把它留到明天。而芬兰是欧洲的一分子,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芬兰人曾分散地栖居于俄罗斯。但是,由于斯拉夫人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就不断地把芬兰人朝北驱逐,直至把他们赶到俄罗斯同斯堪的纳维亚之间的那条狭窄的干土地带。芬兰人就一直在这片干土地带定居下来了。拉普兰人居住在森林里,他们并不为难芬兰人,因为正是为了远远避开欧洲文明,拉普兰人才迁移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拉普兰地区。对能够离群索居,独善其身,拉普兰人感到很满意了。  芬兰与其他欧洲之国截然不同。冰川曾覆盖了芬兰千百万年,巨大的冰川将芬兰的土壤层销蚀殆尽,至今,芬兰适于耕作的国土只占10%。冰河缓慢地流淌着,夹裹着冰川冰碛,那些石块和泥土就被冲击到巨大的深谷沉积下来。后来冰川期结束了,地球变暖了,冰雪也消融了,山谷里就积满了水,在芬兰境内形成了高山湖泊,大大小小,星罗棋布。芬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海拔很少超过500英尺,因此“高山湖泊”这个词并不表示芬兰是瑞典第二。芬兰境内的湖泊有40000个之多。如果把湖泊之间的沼泽也算在内,芬兰的湿地面积大约占了30%国土面积。这些湿地被森林环绕着,而覆盖了芬兰62%国土总面积的是森林,这是芬兰一笔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让芬兰成为了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需纸浆的提供者,这种纸浆用于制造书和杂志用纸,其中一部分在芬兰就被制成了纸张。不过,芬兰没有煤炭。但一些湍急的河流能够发展水电,但是芬兰的气候和瑞典差不多,河流每年有五个月的封冻期,在封冻期,水电站当然是不能工作的。所以,木材就只能用船只运到国外。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直至世界大战之前还叫赫尔辛福斯)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还是芬兰木材出口的主要港口。  在本章结束之前,还希望您能了解到教育对一个民族所起的作用。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与俄罗斯之间的花岗岩地带的几乎全都是蒙古族的子孙后裔。后来,这个花岗岩地带的西部,说芬兰语的那部分,为瑞典人所拥有了,而卡累利阿人居住在这个花岗岩地带的东部,他们变成了俄罗斯的附庸。来自东方的芬兰人通过瑞典人500年的潜移默化,已经造就成了文明开化的欧洲民族,在许多方面都已超过了那些地理位置更为优越的国家。而卡累利阿人与芬兰人同宗同源,在俄国人统治下也过了同样漫长的500年,虽然对科拉半岛和摩尔曼斯克海岸丰富的资源,有希望在将来能够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在俄国沙皇当年把他们征服之地,他们仍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而在芬兰这边作为瑞典一个省,直至1809年瑞典把它割让给俄国时,它才第一次接触到斯拉夫文化。当时,芬兰人的文盲率为1%,而卡累利阿人中目不识丁者居然高达97%,这就是俄国沙皇统治教化的产物。  这是两个同根生的民族,在如何拼写c-a-t和t-a-i-l上,他们应该有相同的能力。


第六部分: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件作品发现亚洲(图)

  对于“亚洲”一词的源起,希腊的地理学者早在2000年前就争辩不休。有人认为Ereb,即“黑暗”,是小亚细亚水手对日落的西方的叫法;Aeu,即“辉煌”,是水手对日出的东方的叫法。这个说法看上去也并不比其他的说法高明多少。不过,到了今天,继续进行这场争辩已无半点价值了。  欧洲大陆的人开始认识到他们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认识到他们的家园不过是辽阔无垠的大地上的一个小小的半岛,这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呢?又是以什么方式呢?这才是更值得人类关注的问题。在一片广袤的大陆上,居住的人口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欧洲,而且,大部分人的文明程度远远比欧洲高。当特洛伊的英雄们手持原始的武器互相搏杀时,而他们使用的这些史前“兵刃”,早就被智慧的中国人当做了陈年古董,摆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  第一个去亚洲的欧洲人一般都认为是马可·波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在马可·波罗之前,早就有人去过亚洲了,只不过对那些人的具体情况,我们所知极少。地理学的发展往往如是:引导人们去了解亚洲的地理是战争而非和平。希腊人因同大洋对岸的商业贸易往来而熟悉了小亚细亚;同样,欧洲人因特洛伊战争而加深了对亚洲的认识;在欧洲人地理知识的拓展上,古波斯王国的三次大规模西征更是功不可没。希腊之于波斯的价值超过西印度群岛之于移兵荒野、进攻迪凯纳堡的布雷多克将军的价值吗(迪凯纳堡,一个战略要地,位于今美国匹兹堡,1754年法国人兴建,1758年为英国人夺走。爱德华·布雷多克,1695—1755,1754年被任命为驻美洲的英军司令官———译者注)?我有点怀疑。200年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回访”亚洲,这次回访已不再是纯粹的军事行动了,对绵延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那片大陆,欧洲人第一次有了客观的了解。  由于自高自大,罗马人无法真正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只是为了维持他们在罗马老家纸醉金迷的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才尽量去奴役一切可奴役的国家,榨取被奴役者的税赋。而对这些罗马主子来说,那些芸芸的被奴役者是一点意义也没有,只要他们老老实实干活筑路,缴纳捐税,罗马主子就默许他们随心所欲地打打闹闹、生生死死。那些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罗马人甚至从不劳心费力地去弄明白。假如他们在那些地方的统治出了问题,他们就派出军人,用暴力来重建和平,靠屠戮来恢复秩序,当一切回复了平静,他们又继续去享自己的福了。  本丢·彼拉多(公元1世纪罗马驻犹太和撒马利亚地区的总督。《圣经》“福音书”中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内———译者注)只是一位典型的罗马殖民地统治者,既不恃强凌弱,也不软弱无能。他统治下的罗马殖民地“井然有序”。对殖民地的民众,他巧妙地做到了不管不顾、不理不睬,得到了罗马家乡人的高度评价。偶然之间,诸如马克·奥勒留之类的怪人坐上了国王的宝座,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遣派外交使团出访神秘的远东地区。当使团返回罗马,讲述所见所闻,奇谈怪事,却只是博来一时的轰动。对这样的陈词滥调,罗马人很快就听腻了,于是又天天坐进了圆形剧场,观看那些动人心魄的演出。  由于十字军的东征,欧洲人就对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略微有了了解,但在他们心里,死海的东岸仍然还是人类世界的终点。  并非严肃认真的“科学”探险,而是一位穷酸的作家,让欧洲人最终意识到了亚洲的存在。这是一位梦想一夜成名的雇佣文字匠,他在一本书里描绘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国家。  马可·波罗的爸爸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们因商业贸易而同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汗沾上了边儿。正好忽必烈汗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大汗,认为他的子民如果能学得一些西方的务实精神,一定会受益良多。于是,当他获悉有两个威尼斯商人常常到阿尔泰山脚下———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土耳其斯坦的布哈拉来之后,就邀请二人前来元大都北京。两位威尼斯商人如约而来,备受忽必烈汗的尊重和推崇。数年之后,深感家人的祈盼,两人就请求忽必烈汗恩准他们回乡探亲。忽必烈汗命二人回家稍住一些日子就重返北京,届时并把二人经常提起的聪明伶俐的那个男孩———其中一人之子,另一人之侄———一起带过来。  历经三年半的长途跋涉,波罗一家于1275年重返元大都。年轻的马可果然名不虚传。元大都朝廷极度恩宠于他,敕封他为一省大员,晋爵享禄。24年之后,马可思乡心切,乃取道印度(乘船)、波斯和叙利亚,最终返回了家乡威尼斯。  对马可·波罗的“天方夜谭”,他的邻居不屑一顾。马可常常对邻居们谈起忽必烈大汗的富有,说起高堂庙宇中的尊尊金像以及朝中大员妻妾们的件件丝绸衣裳,人们怎么会相信这样的奇谈呢,所以,他们就送一个“马可百万”的绰号给他!谁都知道,连君士坦丁堡帝国的皇后也仅仅拥有两只丝绸袜子。  如果不是生逢其时,如果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没有出现一个小小的争端,如果“马可百万”不是一条威尼斯战舰上的指挥官,不曾沦为胜利者热那亚的阶下囚,他的传奇故事也许会同他一起湮没无闻,默默消逝。马可·波罗在监狱里呆了一年,他的狱友是一个比萨人,名叫鲁思梯谦。鲁思梯谦当过作家,经过他的改写,亚瑟王故事和法国低级小说中一个中世纪的尼克·卡特的故事一度成为了意大利语通俗读物。他马上认识到马可·波罗的所见所闻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在监狱里,他就把马可·波罗的传奇故事全部记录下来了。一部巨著就这样被他奉献给了世人。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同14世纪初版时一样至今仍然不减当年。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畅销不衰,或许就是由于书中不断提起了黄金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财富。对东方帝王的豪华与富有,罗马人和希腊人也曾含糊地提及,可是,马可·波罗却不一样,他是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此,欧洲人寻找直通印度的捷径这个计划就提上了历史的日程。但是,要完成这项计划的确不容易。  1498年,葡萄牙人终于抵达了好望角。10年之后,他们到达了印度。又过了40年,他们在日本海岸登陆。与此同时,麦哲伦从西向东航行,发现了菲律宾群岛。这时,欧洲人开发南亚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这是亚洲的大纲。前面已论述了西伯利亚的发现。下面将一一谈到最先到达其他亚洲国家的人物。


第六部分: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件作品亚洲与世界(图)

  欧洲人为人类贡献出了世界文明,亚洲人为人类贡献出了世界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一神论宗教主宰了当今的人类社会,更为有趣的是,它们的诞生地都在亚洲大陆。当年那些犹太教教徒被宗教裁判所(又译称“异端裁判所”或“宗教法庭”。13世纪时,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创建,主要设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它是天主教廷的司法机关,用以镇压所谓的宗教“异端”———译者注)处以火刑时,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各自所信奉的神灵的起源地都是在亚洲大陆。十字军骑士屠戮伊斯兰教教徒,或伊斯兰教教徒杀戮十字军骑士,而驱使他们互相残杀的教条也都来自于亚洲。当一个天主教传教士同一个孔门弟子辩论时,各自所坚持的也都是亚洲的思想观念。  亚洲不仅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渊源,而且还把基础性的文明框架奉献给了人类。当我们对西方的科技发明和社会进步自吹自擂、大肆颂扬时,请别忘记,西方人过度夸张的进步只不过是延续了东方人早就开端了的进步。我们不禁会出现这样的怀疑,如果没有学到东方人贡献出来的基本原理,西方人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  希腊人的智慧并非来自于一时的灵感。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和医药学也并不像雅典娜———她全副武装地从宙斯的脑袋里蹦了出来,时刻准备为消灭人类的愚昧而光荣地参战。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而微妙的进程,才获得了所有的这些知识。这些知识的真正发祥地是在亚洲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而不是位于欧洲的希腊。  科学和艺术并肩携手,一起从巴比伦来到了非洲。在非洲,它们被肤色深深的古埃及人所掌握。直至古希腊人的文明进入了较高的水平,懂得了几何图形的精妙与方程式的精巧,自此之后,真正的“欧洲”科学才能被我们提及。而且,在两千多年前,这所谓的真正的欧洲科学的老祖宗早就在亚洲大陆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了。  亚洲大陆对人类的贡献远非这一点。狗、猫、羊和猪,以及所有能服务于人类的爬行动物,包括驯服的牛、忠诚的马,这所有的家禽家畜,都是亚洲人驯化的产物。在蒸汽机时代到来之前,这些家畜家禽对人类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只要想起这一点,我们就会觉得西方人亏欠东方人的实在太多。在欧洲人的食谱中,所有的水果、蔬菜也都来自于亚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