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战争-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亲密的性接触,年轻的灵长类动物后来会变成性障碍。在年轻灵长类之间的性探索是相互的,都会对它们的经验有帮助。与成年灵长类的性接触也是同样有益的,而且通常父母会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年轻的一代从它们的经验中获利,而父母会因为从后代性能力的加深而有更多的孙辈。
这种行为有可能是教育性的,场景19将做讨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就生物学观点而言,在现代工业文化中,父母与孩童之间,以及孩童与孩童之间的性互动接触会扮演一种教育的角色。
如果生物学对于亲密的、没有性交的性接触是一种教育的解释正确的话,我们应该能够预期这样的接触能同样在其他灵长类或是前工业社会中有所发现。第一,我们应当预测父母与儿童会同时体验到一种被预设好的性互动的渴望,但是同时避免性交。第二,虽然亲生父母可能没有继父母那么强烈的动机去与孩子性交,我们可以预测他们还是会具有动机。第三,我们应当预测这样的互动到孩子青春期时会达到高峰,因为在发育之后儿童需要将性知识放入繁衍行动中。第四,我们应当预测男孩跟女孩同样地被教导。最后,我们应当预测有这种亲密接触经历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在繁衍成果上取得较好的成果。
不幸的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这些行为是教育,这仅是生物学上的预测而已。在任何可靠的结论出现之前,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因此,在接下来几个段落中,只写出一些可能相关的信息。
旧金山针一项对将近1000名女性所做的研究显示,居住在有生父家庭中的女性有1/40的几率,而在混合家庭长大的女性约有1/6的几率会遭到她们“父亲”不同程度的性虐待。遭到生父虐待的女性有3/4是轻微虐待,而遭到继父轻微虐待的则大约占了一半。
90%的虐待者是男性,有一半虐待孩童的女性或者与男性合作,或者变成“多重乱伦类型”。然而当女性参与其中时,她都扮演了与男性虐待者一样积极的角色。女性虐待男孩或女孩, 一般而言是相等的,不过男性却较多地虐待女孩。通常,会虐待孩童的女性就像男性一样,是家庭中的成员,有些则是家庭的照顾者,例如保姆。另外一个女性虐待孩童的特征是受害者都很年幼。女性比起男性来说,更可能虐待年幼的孩童(前者平均年龄是6岁,后者平均年龄是9岁),但是两者都同样会在孩童发育期之前虐待。
在各种虐待中,男孩成为虐待对象的几率只有女孩的一半。无论如何,即使生活在混合家庭之中,几乎没有男孩——也许少于1/100——在14岁时有过性虐待(肛交)的经历。女孩遭受的性虐待的风险则比男孩高10倍(阴道的性交或肛交)。不过,在较轻微的性虐待方面,男孩和女孩是差不多的,且在暴力行为上两者的比例几乎相同。
被成人在儿童期虐待的孩童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影响,从降低自我评价到忧郁症都有。当然,对于演化生物学家的重要问题是,这样的心理反应是否会影响繁衍成果。从一个美国的研究可以推测,如果儿童在童年时有过与同龄人或大人的性接触的经历,在未来一生中拥有的伴侣会多过那些没有接触的。在青春期被虐待过的女孩在18岁以前怀孕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不是因为她们自愿性的性行为发生得较早、较频繁或是她们较少使用避孕措施,而是因为她们有决心试着要在年轻时怀孕。比起没有被虐待的女孩来说,她们也比较倾向于与年长者成为配偶。也许因为伴侣较年长,她们也有可能被催促受孕。此外,一旦她们怀孕了,比起那些没有被虐待的女孩,她们不大会去堕胎。对于生物学者来说,虽然不是社会学或心理学层面的解释,这种现象也许暗示着一个最大化的繁衍成果。
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让我们绝对肯定现代社会中的性虐待有生物学上的起源,它是不是在非工业化人类社群以及所有灵长类中的一种教育,也还很难说。虽然这样的假设也不能被驳斥,只能说,这个证据是生物学上的一种可能而已。虽然有些儿童可能从“教育性”的经历得到繁衍利益,但这不能改变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孩童被虐待的行为的事实。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虐待的后果我们没有提到,那就是:被性虐待的儿童感染疾病的危险较大,这会威胁他们的长期健康或生育能力,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当一对伴侣性互动时,即使不涉及性行为,年轻一点的伴侣一般有较大的感染疾病的危险。而当年轻一点的伴侣是一个孩子时,危险就更大了。在北美洲有两个关于儿童性虐待的研究发现,在14岁的孩子中,大约10个里有1个会感染至少1种性传染疾病,有时候还多于1个。这个几率远远超过那些没有被性虐待的孩童。结论非常清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即使这样的行为可能具有的教育因素,成人与孩童的性接触,对儿童总是没有好处的,因为有染上疾病的高风险。因此,这样的接触在现代工业社会来说,都是虐待——不论是生物学上、社会学上、生理学上还是法律上。当我们讨论儿童的性教育时,对于这个主题还会有更多的讨论。
还有一个在本场景中有过描述,然而至今尚未提到的是继父母甚至父母虐待的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孩子不能够从亲生父母得到支持。举例来说,在一个混合家庭中,亲生父亲或母亲会遇到很多的利益冲突。一方面,他或她要保护孩子并成功地抚养到他们独立成人,以便提高自身的繁衍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将来与新伴侣共同繁衍的子孙同样也可以提高其繁衍产量,但是往往只有前段关系生下的孩子被忽视的时候,才有可能如此。通常父母面临的是如何在这些冲突压力中的利益交换中权衡得失,以达到繁衍成果。结果就是亲生父母可能会在保护和放弃孩子之间摇摆。本场景中,这位母亲很显然地对于她的新关系寄予很大的期望,如果强迫她有所选择的话,似乎可能倾向选择伴侣而不是不幸的女儿。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似乎是常见的反应,也是导致被虐待的孩子在未成年时就离家的原因。我们可以在场景20里看到这方面的讨论。
因为混合家庭中有可能发生儿童虐待的行为,所以我们本场景首先讨论的就是这样的家庭。但这不是标准核心家庭里父母惟一的选择,另一种选择将是下一个场景的主题。
第五章 家庭冲突场景18 单亲抚养(1)
女人轻轻地放回话筒,这是一分钟内的第三次了。她提起食指一两秒,然后猛然地再次拿起话筒。是的,女人一定要打电话给她。
在小镇的另一端,电话在客厅里响了四五声,然后一个扎着马尾、瘦而年轻的女人拿起话筒。她的腿上坐了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吵闹地吸着她的吸吮训练杯。女人在弯身去拿话筒之前,话筒深埋在小茶几的一堆旧电视杂志中,她抱着刚学步的孩子。“喂!”女人对着电话说,声音有点激动。
“喂,亲爱的,是我。我只是想知道她怎么样了。你带她去看医生吗?”
“哦。看过了,在上班前带她去的。我只迟到了半小时,没有耽误什么。”
“上班前?”女人的母亲似乎有点困惑。“你是说你去上班?……那么你没送她上学?她不该去学校。如果你打电话跟我说,我可以去你那儿,白天陪着她。”她的声音掩不住沮丧。
“妈,等等。”年轻女人打断她,声音听起来很紧张。“我白天把她交给一个朋友。她很好,真的。”
“喔。”她妈妈说,有点气馁。“你知道,我不介意过去一趟。”这个时候,小女孩开始扭动,想要去抓起她注意到的玩具。女人站起来把电话线尽可能地拉长,走到她的目标物——桌子上的电话。她一边喘一边说,“妈,对不起,我要挂电话了,我保证明天再打给你。不要担心我们,我们很好,真的。再见了!”不等任何回答,她拿起电话座,挂断电话。
这段对话让两个女人都感到激动——年轻的是因为她再一次对母亲撒谎,年长的则因为女儿再一次拒绝了她的好意。
年轻女人把孩子放下。看着刚学步的孩子走向她一直要找的玩具,女人坐在地板上,希望自己冷静下来。这些日子以来,一点点小事都会让她焦虑。她环顾四周,身边一团乱。她决定在孩子睡着以后要整理一下。突然想到一堆在厨房里要烫的衣服。而且她晚上还要洗个头。年轻女人今天外出午餐时,看到橱窗镜子里的自己,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头发和衣服使她看起来如此疲惫不堪。她应该多努力整理一下外表。
沙发上,衣冠不整又流汗不止的5岁孩子咳嗽着坐起来。这时在厨房传来一阵响声,接下来又有两声。“等一下,亲爱的,妈妈只要不到一分钟。”年轻女人敏捷地走向厨房,她的心跳加快,无数个可怕的想像在脑中浮现。冰箱的门大开,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其中有两个盘子。才刚学步的孩子站在椅子上,还在翻冰箱更深处的东西。女人冲过去,把孩子在另一个盘子摔到地上前从椅子上抱下来。孩子尖叫抗议自己的游戏被破坏了。女人一时情急也骂起来,一边抱着女儿回到大厅里,让她跟沙发上的大女儿坐在一起。女人责怪自己——每次只要孩子有什么事,她总是怪自己。就是这种时候,也只有这种时候,女人才会想要再找一个新的伴侣,如果能多一双手来帮忙照顾就好了。
刚学走路的那个马上想要离开沙发却失去平衡跌到姐姐身上,而妹妹就哭了起来。年轻女人觉得有点惊慌,把孩子抱起来。女人看着她生病的孩子,现在靠在沙发垫上。她想母亲也许是对的,也许应该带女儿去看医生的。如果她真的生病了,怎么办呢?如果女儿明天早上还发烧的话,女人决定带她去看医生。虽然如果明天早上请假的话,她的工作上表现又要打折扣。
当女人终于可以坐下来看报纸时,已经过了4个小时。她给孩子泡好茶,洗好澡,说了床边故事,自己也洗了澡,洗了衣服,烫好衣服,把明天早上的东西准备好——在经过一整天的工作后,她累极了,累得不能再读报纸。她把报纸放到一边,同时感到很气恼,气恼自己还没有洗头。
也许女人应该试着找一个新伴侣。可是她要怎么遇到另一个人呢?而且,她也没有时间约会。这两个女儿的父亲离开女人已经两年了——这让她松了一口气。男人不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她也发誓不会让自己再陷入同样的状况。女人的感觉并没有改变,但是像今天这样的日子就会动摇她的信心。母亲总是想要帮忙,但是她很少请母亲来。因为这之前两人为女人能否独立抚养孩子还争论过,所以她老觉得如果请母亲来帮忙,就是一种挫败。
在女人开始打瞌睡的时候,客厅的门打开了,大女儿出现了,看起来又惊慌又苍白。
“妈妈,我想我要……”她开始说话。在年轻女人可以起身时,大女儿病得正厉害。
女人发现自己如果只是很短暂地独自抚养家庭,可能是出于各种不同的理由。强暴、一夜情、在短期或长期的关系中分开或是伴侣死亡,都会让女性独自抚养孩子。在历史中虽然通常都是死亡与分离的原因而产生单亲家庭,但毫无疑问的是,有很多时候死亡是最常见的原因。举例来说,比如印度直至现在还是如此。在现代工业化及许多前工业化的社会中,父母离异是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而这也比较像是演化的结果。在这个场景中,单亲抚养者是母亲,而既然大多数的单亲家庭都是这种状况,我们将集中在这个范围内讨论,等一下再简短地讨论单亲父亲的家庭。
只有10个工业化国家有关于单亲母亲的最新数据。在这个名单中最末的是意大利,大约是1/23的几率。最前面的是美国,大约是1/5。在美国,1980年后出生,曾在童年的某时期经历单亲家庭状况的孩子,白种人的几率是1/2,黑人是8/10。
这种单亲独立抚养的现象是最近才有的。即使是现在,在整个南亚,单亲父母还是会在家族中抚养孩子,而不是像我们在工业化世界里所理解的这种单亲家庭。即使发达的国家,单亲家庭的出现也是很晚的事;这种现象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反映了经济生活的改变。在家庭、工作以及与亲属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情状况下,独立生活在社会及经济上是困难的,而且大家族——多产的家庭——也很普遍。当工业化逐渐普及,都市化及迁移率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迁往都市寻找工作。对于女性来说,离异和独立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社会与经济上的障碍。今天,不论男性还女性都可以离开家庭,维持工作及收入。在90年代的前半期,在英国及美国,大约有1/5的单亲妈妈最后会独力抚养孩子——在英国稍微低一些,美国比例高一些。在这两个国家中,这个数字大约是1970年以来的3倍。从1987年开始有了显著地增加。在美国,7年之内增加了14~23个百分比。
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所作的研究中显示,失去父亲对于孩童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像是20世纪80年代居住在巴拉圭丛林的居民阿契人,以及18世纪对德国东弗里斯兰地区居民的研究)。一旦下一代的年龄超过两岁,父亲的贡献就显得尤其重要,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父亲比失去母亲的损害会越来越少。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肯亚的奇斯吉地区,父亲的存在与否对于孩童的生存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即使如此,母亲有伴侣仍然会影响她的长期繁衍成果,因为如果父亲还在的话,儿女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后代。
男性帮忙抚养孩子的好处最直接的就是多了一个人帮忙,或是有人能够提供或帮忙提供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金钱、食物和空间。如果有男性的帮助,女性的孩子就有可能避免意外及疾病,长成健康、能够生育的成人,女性也因此可以抚养更多的孩子,将来有更多的孙辈。但是,即使有伴侣能够对女性的繁衍成果带来很大的不同,我们也不该忘记讨论男性对于照顾孩童真正贡献的程度。以扮演父亲的角色来说,男性不会比其他的灵长类动物高明,他们也许和猩猩与黑猩猩差不多,但比起绒猴以及北非巴巴利地区的猕猴就差远了。
第五章 家庭冲突场景18 单亲抚养(2)
如果扩大到更多的灵长类,人类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不能算是“无微不至”。一般来说,男性与幼儿互动的比例很低。在一份关于父母的全球报告中,80个人类的社会里有20%的比例显示,父亲很少或从未接近他们的幼儿,而只有4%是很亲密的父子关系。即使是在其他的社会,比方说西南非的昆申族人,父亲也只花他们时间的14%去跟孩子互动。在工业社会中,最积极的父亲,在记录上也差不多是一天3个小时而已。无论如何,有些现代社会中的父亲每星期与孩子互动的时间少于45分钟。
人类的父亲很少对照料孩童肩负起重要的责任,而且真正的照料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