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66章

明末传奇-第66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看了看郑勋睿身边的杨廷枢,最终没有再次开口询问。

“郑爱卿说的是,朕看如此处理甚好,周爱卿,你是内阁首辅,如此重大的事宜,还是要注意一些的,温爱卿的奏折,朕虽不敢完全肯定,但你和陈爱卿之间的姻亲关系,是容易引发他人之弹劾的,温爱卿也是为朝廷负责,故而提出弹劾,朕希望你不要嫉恨,散朝之后,写出来奏折,专门解释一下,陈爱卿,你也一样。”

郑勋睿提议派出人员调查的事情,皇上没有提及,这样的态度,就很明确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了,皇上这是要压下奏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做任何的处理了。

看来皇上还是非常信任周延儒的,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弹劾,就怀疑到身为内阁首辅的周延儒之忠诚,但皇上招来内阁大臣和部分的大臣,将此事公开,也有敲打的意思,要求周延儒今后要多多注意。

皇上这种看似很圆满的处理方式,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弹劾的事情,既然公开了,那就必须弄清楚,该处理的就处理,要么就不公开,暗地里消化,如此轻飘飘的放过,殊不知日后的争斗会越来越激烈的。

想着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不互掐,那是天方夜谭。

想着在大臣之间玩平衡,一边掌控朝廷的局势,最终吃亏的是皇上自己。

这就是帝心啊,真的是难测。

第一百一十七章厚黑之术

沈忠仁对郑勋睿的态度有所改变,毕竟在乾清宫的表现,众人都可以看见。

从这件事情上面,郑勋睿看出来了,沈忠仁的确是忠厚人,内心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这样的人放到翰林院负责还是不错的,郑勋睿的判断,与皇上的想法不谋而合,七月初二,皇上下旨,沈忠仁出任礼部右侍郎,兼任翰林学士。

这说明沈忠仁坐牢了翰林学士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皇上提出建议意见的,最为需要的就是忠诚,不能够陷入到朝廷的党争之中去,沈忠仁虽说在乾清宫的建议不行,但谁都可以看出来,他不偏向于任何的一方。

接了圣旨之后,沈忠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了郑勋睿的职责,负责史料编修的同时,还要负责起草制诰文书,这可不是小的职责,制诰文书牵涉到方方面面,包括皇上的圣旨,还有朝廷的敕书,负责制诰文书的事情,可以了解朝局的诸多动向,包括各地的奏折等等,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这也是翰林院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

制诰文书的起草,责任重大,而且在起草文书的时候,也可以加进去一些自身的认识和观点,文字上面的游戏,朝廷任何人都是知道的,文字表达意思的轻重,在圣旨或者是敕书里面,能够有着明确的反映。

虽说这是沈忠仁作出来的调整,可谁都知道,做出这样的调整必须是皇上同意的,所以郑勋睿在翰林院的地位迅速得以提升,应该说他比陈于泰差不了多少了。

杨廷枢恭喜了郑勋睿,可郑勋睿自己却不是很在意,若是按照常规发展下去,参与制诰文书的事情,三五年之后,他很有可能进入六部,或者是都察院,一个左右佥都御史的官位是跑不掉的,那可是正四品的官阶,要知道他那个时候的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

朝廷之中的争斗,郑勋睿隐隐有所了解,这样的地方,的确不是他能够呆的地方,就算是十年之内成为内阁大臣,他也做不了任何的事情,唯有在权力博弈之中周旋,大明的问题,已经深入骨髓,绝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够解决的。

七月初五,沈忠仁和郑勋睿再次来到乾清宫。

这一次讨论的事情,是举荐内阁大臣的事情,也称之为会推内阁大臣,崇祯元年曾经举行过的枚卜大典,就是这样的形式,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员悉数都参加会推。

此次可能被推荐的人选,说来与郑勋睿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是被火速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的姚希孟,姚希孟本来是从六品的左赞善,直接被提拔为正四品的少詹事,这表明了皇上的态度,诸多的文武大臣也是能够看出来的。

之所以会推内阁大臣,是因为原内阁大臣袁崇焕被磔杀之后,位置一直都是空缺的。

讨论如此重大的事情,要郑勋睿参加,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进入乾清宫的时候,郑勋睿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他与姚希孟之间有着亲戚关系,但是却格格不入,到如今,文震孟和姚希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可以说姚希孟是完全偏向于东林党的。

若是姚希孟成为了内阁辅臣,直接收益的就是张溥和吴伟业等人了,吴伟业无所谓,这段时间在翰林院,和他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张溥就不一样了,可以想象,一旦张溥回到京城,进入到朝廷之中,将是他的死对头。

可参加这样的讨论,郑勋睿不能够随便开口,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需要提出明确的理由,否则就是胡言乱语,会遭受到训斥的,他进入翰林院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朝廷大臣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姚希孟了。

更加要命的是,皇上是看上了姚希孟的,想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提出来反对的意见,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内心里面,郑勋睿是绝不愿意让姚希孟得到提拔的。

会推刚刚开始,左都御史陈于廷就举荐了詹事府少詹事姚希孟,理由是很充分的,什么中正直爽,什么学识不凡,什么为人清廉等等,陈于廷说完之后,不少人跟着附和,认为姚希孟是很不错的。

皇上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对这样的推荐很是满意。

殊不知这个时候,反对的声音出现了,内阁辅臣、吏部尚书闵洪学坚决表示反对。

郑勋睿感觉到了头疼,这次的会推,好像变成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较量。

陈于廷是周延儒一边的人,闵洪学是温体仁一边的人,既然两边开始了博弈,那肯定不会客气,你赞成的我就要反对,反正不会让你得逞,至于说皇上赏识的事情,暂且放到一边。

闵洪学的态度非常坚决,理由一样充分,根据吏部对官吏考核之意见,姚希孟为官这么多年,没有提出什么真正的意见建议,能力堪忧,这样的人不能够成为内阁辅臣。

双方的争执就此展开。

这样的争执是毫无意义的,争来争去,根本就不是为了朝廷考虑。

皇上终于忍不住了,开口询问内阁次辅徐光启的意见。

徐光启在内阁之中的份量很重,很多时候可谓是一锤定音,可惜因为过于操心登莱新兵训练的事宜,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一段时间甚至不能够上朝了,曾经写出了辞呈,可皇上没有同意,说是朝廷有重大的事情讨论,请徐光启参加,其余的小事情就不要麻烦了。

这一次徐光启的态度,让皇上颇为失望,因为他说一切凭皇上做主。

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争斗,徐光启岂能看不出来,他无心也无力卷入到这样的争斗之中去,他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早就看穿了一切,身体每况愈下,除了关心登莱新兵的训练情况,其他的事情基本都不过问了。

“郑修撰,说说你的看法。”

郑勋睿本来是站在最后面的,丝毫的不起眼,这表示他没有发言的权力,会推内阁大臣毕竟是朝廷四品以上官员的事情,他来参加,等同于观摩。

想不到皇上这个时候点他的名。

郑勋睿慢慢走出列,来到了前面。

“皇上,臣对姚大人不甚了解,无法评价,可臣对会推阁臣有看法。”

四周迅速安静下来,看着郑勋睿,没有人想到郑勋睿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这会推阁臣可是皇上亲自提出来的,谁要是反对,那就是对皇上不敬,难道这个郑勋睿,头脑出问题了。

“阁臣乃是朝廷柱石,关乎朝局之安稳,若是用人不当,造成之危害巨大。”

就连皇上的脸色都有些变化了,他想不到郑勋睿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

“上至阁臣,下至知县、县丞、主薄,都是代表朝廷治理天下,都是为皇上尽忠尽职,奈何官吏数目繁多,皇上之精力难以企及,故而吏部代表皇上管理天下官员,予以考评,定下优劣,供皇上擢升罢黜。”

“臣记得贞观年间,御史大夫杜淹曾经上奏太宗皇帝,言诸司衙门的文书,恐怕有差误,恳请让御史逐一检查,纠正其中的偏差,丞相封德彝当即奏报皇上,言设官分职,各有权限,违法乱纪之情况出现,御史自应弹劾,可若是御史遍查诸司文书,查找其中纰漏,可能过于的繁琐,杜淹听后沉默不语,太宗皇帝询问原因,杜淹回答,天下之事,各有其理,若是正确,就应该听从,封德彝所言,符合执政之要求,让他心服口服,不敢妄自评论。”

“臣以为,各司其职乃是朝廷各部门之本分,该是皇上决策之事情,就算是皇上想着集思广益,让下面发表意见,朝中大臣也要依照各自之职责来回答,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良,去除害政误国的奸佞,创造集思广益、同舟共济之局面,这是最佳之局面。”

“朝中阁臣,理应是皇上决定,阁臣代表皇上管理朝政,六部以及都察院等诸多的部门,按照内阁之要求行事,府州县乃至于诸省三司按照朝廷之敕令署理政务,这才是朝廷之规矩。”

“文武官员按照各自的本分来做事情,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做出决断,朝廷重大事宜,内阁商议之后,供皇上最终决策,如此才能够让官员尽忠职守。”

“至于说有官员贪赃枉法,或者是干涉其他部分的事情,自有都察院弹劾。”

“基于以上理由,臣以为,会推阁臣颇有不妥,此乃是皇上乾纲独断之事,若是吏部不能够为皇上提供朝中大臣之优劣,皇上自可责罚。”

郑勋睿说完之后,四周鸦雀无声,应该说郑勋睿的这番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拿出了贞观年间的例子来说明,谁不知道唐太宗是后世敬仰的皇帝,谁都想着学习太宗皇帝,都想着创造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果然,皇上看着郑勋睿,微微点头。

诸多大臣明白了一切,今日会推阁臣的事情,应该是不了了之了,日后怕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下定决心

“清扬,你在乾清宫的一番话语,可是得罪了孟长,这其中的缘由,你可知晓。”

“晚辈知晓,也无所谓,晚辈说出的道理,若是有什么偏差,晚辈甘愿受到责罚,若是所言之道理正确,那就要继续坚持。”

“在老夫的面前,你不用说这些,你的心思老夫也是知晓的,孟长有些事情,做的的确是太过了,老夫都有些看法了,要知道老夫和孟长不是一般的关系,此次孟长得到皇上的器重,乃是因为在经筵会上之授课,想来你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既然吏部负责考核官吏,那提拔阁臣,也应该要一吏部之考核为准,若是吏部在这中间做了什么手脚,皇上自然要求都察院责罚,如此一环套一环,朝廷里面诸多事情,才能够真正的理顺。”

“太爷如此说了,晚辈也没有什么值得遮掩的地方,姚大人所作所为,晚辈不敢恭维,晚辈曾经与姚大人发生争执,千错万错都是晚辈的错,姚大人认为晚辈不懂礼仪,甚至品行不端,那都可以,晚辈无话可说,但是将文府的事情悉数泄漏出去,明知张溥于晚辈是对头,依然不知道避讳,明知道太爷已经同意晚辈和曼珊之间的亲事,还给曼珊写信,诋毁晚辈的人品,以至于让曼珊产生诸多偏执的想法,甚至于在经筵会上之授课,也不忘强调年龄和资历之重要,认为年轻人普遍浮躁,嘴上说的多,实际行动少,难当大任,这些作为,晚辈就不知道怎么想了,姚大人是长辈,对晚辈有什么看法,或打或骂,当面来就是了,想方设法各方的对付和诋毁,若不是想到姚大人是长辈,晚辈早就直接出手了。”

文震孟的脸色有些凝重,等到郑勋睿说完之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老夫知道你受了委屈,孟长做的这些事情,老夫也难以理解,如今他已经是詹事府少詹事,位置在老夫之上,老夫和他的接触也慢慢变得少了,怕是今后的接触会更少,老夫只是想着提醒你,孟长的性子的确有些偏激,一旦认定的事情,几乎不会改变看法,近来老夫才知晓,你和张溥等人交恶的事情,孟长早就知晓了,那一次回到苏州去,也是提前就有想法的,不管你如何做,都难以改变孟长的印象。”

郑勋睿的眼睛慢慢的眯起来了,这个情况他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姚希孟到苏州去,根本就不是考核他的,而是纯粹去添乱的。

看见郑勋睿的神色不对,文震孟再次开口了。

“清扬,老夫告诉你这些事情,不是想着你内心郁结仇恨的,你和曼珊琴瑟和鸣,老夫很是高兴,曼珊来到京城,你甚至能够主动要求她去拜见孟长,这都是你大度睿智的地方,老夫是非常欣赏的,日后也要坚持,朝廷之中的事情很多,老夫曾经反对阉党,甚至不惜拼上性命,可阉党倒下了,老夫也不高兴啊。”

郑勋睿看着文震孟,没有开口说话。

“阉党倒下了,可朝廷没有安定下来,相反愈发的纷乱复杂了,当初你对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有看法,老夫也不能够理解,如今总算是有些领悟了,以前他们想到的是和阉党斗争,不顾自身之安危,这值得钦佩,可如今他们也变了,在朝廷之中争权夺利,一味坚持自身之主张,看不惯其他的意见,凡是有反对他们的,同样一味的打压,这等的做法,任其发展下去,与阉党有何区别啊。”

郑勋睿脸上出现了笑容,一闪而过。

“太爷的教诲,晚辈记下了,晚辈倒没有想的那么深远。”

“好了,在老夫的面前,就不要耍什么滑头了,你年纪轻轻,就能够看清楚东林书院、应社和复社存在的问题,这很不简单了,你在乾清宫提出的想法,其实就是对付朝廷党争的好办法,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各司其职,都察院加强督查,皇上居中协调,这就能够部分的解决问题,可惜你还是太年轻了,尽管说提出来这些建议,也难以得到重视啊。”

郑勋睿有些黯然,其实他知道的更加清楚,皇上遭遇太多的事情,阉党专权,党争愈演愈烈,大明内外交困,朝中大臣人人都是为自身算计,不管不顾大明江山,为了自身的小集团,甚至算计他人,冒犯皇权等等,这些事情已经在皇上心目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故而皇上不信任朝中的任何人,要知道皇上曾经非常信任袁崇焕,言听计从,可最终的结果,刺激了皇上,到这个时候,性格真正偏激的是皇上了。

如此的情况之下,再好的建议也不一定有作用。

“清扬,尽管你只有十七岁,可老夫感觉到,你在乾清宫的表现,就算是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也比不上你的,老夫想来,你对将来肯定是有打算的,若是可以,不妨说出来听听。”

文震孟说出这些话,让郑勋睿的精神高度集中了。

他已经感觉到,留在朝廷里面,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他没有攀附周延儒和温体仁,如今又得罪了姚希孟,算是没有任何的靠山,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得到提拔重用,不要以为在乾清宫的两次发言,就能够得到皇上的格外重视,那些整日在皇上身边的大臣,不知道说过多少慷慨激昂的话语,比他强多了,再说人家提出来的治理国家的建议,都是很不错的。

再说依照朝廷的用人制度,他如此的年轻,想着得到重用,还需要在翰林院好生的熬时间,等个三五年之后,成为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就算是祖上保佑了。

“太爷,朝廷之中的局势过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