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34章

明末传奇-第434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勋睿进入院子的时候,发现里面还算是干净,他微微点头,这至少说明李定国在这里没有受到拷打和虐待,生活还是不错的。

院子里的动静惊动了李定国,快速走出来的李定国,一眼看到了被众人围在中间的郑勋睿,这第一眼让他禁不住愣了一下。

李定国没有见过郑勋睿。也不可能有机会见到郑勋睿,除非是郑勋睿主动前来。

郑锦宏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郑勋睿挥挥手。

“你就是李定国,张献忠的义子,作战骁勇。”

李定国看着郑勋睿点点头,反问了一句。

“我是李定国,不知道你是谁。”

看见周围人的脸色都变化了,李定国也无所谓。他都不怕死了,还有什么畏惧的。

“哦。我是郑勋睿,听说我在你们那边名气很大,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听到这样的回答,李定国的脸色微微发白,郑勋睿这个名字,在义军之中不仅是大名鼎鼎。更是恶魔的代名词,义军好几次大规模的战斗,都惨败给郑家军,若不是这里面有其他的变故,说不定义军已经被郑家军剿灭了。

“你、你是郑、郑大人。。。”

李定国说话有些结巴了。他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但对于勇猛之人还是敬佩的,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甚至包括顾君恩等人,都说郑勋睿很可怕,郑家军过于的骁勇,不是义军所能够应对的,现在亲眼见到了郑勋睿,不过是一个气质不一般的年轻人,这由不得他不吃惊。

“你到南京也有一段时间了,到南直隶各地都去走了走看了看,有什么想法吗。”

“有,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的很好,当年在陕西,我要是能够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不会造反了。”

“呵呵,你的意思也明确嘛,官逼民反,要造反不是你们心甘情愿的,这话也对也不对,当年的造反是走投无路了,饿死也是死,造反也是死,还不如造反了做个饿死鬼,不过后来几次的朝廷招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不必为了吃饭发愁了,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反,这一点我不是太明白,你能够给我解释一下吗。”

“到处都是狗官,和这些狗官为伍,闯王和义父才不干呢。”

李定国说话很直爽,这也说明其幼稚和单纯,从十岁开始就在张献忠的身边,每日里基本就是打打杀杀,崇尚以武力平定天下,所接受的道理也是张献忠等人灌输的,如此的生长背景,不可能要求李定国有很高的学识。

不知道为什么,郑勋睿的内心微微有些失望,看来历史的描述总是有偏差。

“李定国,你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从十岁开始就在张献忠的身边,每日都是打打杀杀,视人命为草芥,更不用说增加多少的学识,这不能够怪你,不过此番你在南直隶各地看了那么多的情形,若是依旧没有什么领悟,那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有多大的出息。”

李定国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在南直隶各地看的那段时间,李定国不可能没有感受,看见老百姓生活如此的富足,日子如此的安稳,且对各级官府都是赞不绝口的,不佩服和羡慕是不可能的,只是年轻的他不愿意说软话,明明内心认可,嘴上说出来的却不好听。

“感受是有的,当年我要是有那样的日子,肯定不会造反。。。”

情急之下,李定国开口了。

李定国的态度,让郑勋睿感觉到不舒服,他觉得应该要好好提醒一下李定国,有些话需要直接说出来,对于李定国这样的人来说,轻描淡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仅仅是这些感受吗,我来告诉你两点至关重要的,第一点,做事情要量力而行,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如今都想着做皇帝,他们早就不是以前为老百姓鸣不平的所谓义军首领了,按说这天下有德者居之,他们有如此的想法,也算是正常,可惜他们没有看看自身的能力,配不配到那个巅峰的位置上面。”

“第二点,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想要百姓的利益,李自成和张献忠可以追求自身的享受,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不能够忘记百姓,不能够忘记初衷,不能够忘记他们造反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都造反十多年了,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吗,四处的劫掠,四处的搜刮,自身过的舒服,身边的女人都有好多了,可老百姓的日子愈发的艰难,让老百姓成为他们谋求权力的工具,就他们这样的做派,也敢有妄想吗。”

“李定国,若是这些道理你都不能够明白,兀自想着内心的小九九,以为傲气就能够代表一切,你就继续傲下去,看看这世上有谁会在乎你那点可怜的傲气。”

红着脸的李定国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郑勋睿再次挥手。

“我今日所说的话语,你能够听进去是对你的好,是你的造化,你听不进去我不会勉强,想想你心目之中的义军,每次战斗之后是如何对待俘虏的,想想你的义父张献忠,在攻城拔寨之后杀掉了多少无辜之人,就冲着这一点,我郑勋睿是绝不会放过他们的。”

“我的话到此,意思非常明确了,该如何的选择,你尽早的决断,你是个男人,不要磨磨唧唧的,想要一心效忠张献忠,那就早些开口,我成全你。”

“我还可以告诉你,你若是想着一心效忠张献忠,机会很快就要来了,我将要亲率大军,彻底剿灭张献忠,这一次他张献忠恐怕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被郑勋睿说的不知所措的李定国,已经是呆若木鸡,他想着开口,可惜没有说话的机会,郑勋睿已经转身离开了,他想着跟上去说些什么,但身边的军士已经挡住了他。

“少爷,李定国这样的人,留着干什么,属下看着都不舒服。”

郑勋睿微微叹了一口气。

“锦宏,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让人满意的,当年的唐太宗,能够原谅谋取他性命的魏征,从而成就了自身的霸业,难道我就不能够原谅年轻的李定国吗,你记住,不要另眼看待李定国,以前是怎么对待的,今后还是如何的对待,李定国若是真的想着跟随张献忠,那他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了。”

“少爷,张献忠这样的人,要是能够争取好,岂不是更好。”

“锦宏,张献忠这样的人,绝不能够争取,必须要斩杀,先前我已经说过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类人,他们的想法早就出现变化,他们想到的是大明的天下,不管什么样的条件都不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已经是欲壑难填,而对付类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毫不留情的斩杀,不留丝毫的余地。”

听见郑勋睿如此说,郑锦宏用力的点头,他内心已经想到了皇上,不知道少爷今后会如何的对待皇上,不过这样的想法他可不敢直接询问。

第七百六十七章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郑福贵、马氏和孙氏回到古里镇的老宅,都是激动的流下了眼泪,离开了老家这么多年,虽说在京城的生活很是滋润,但不想念老家是不可能的,再说在京城生活,也就是几个老人,没有晚辈陪在身边,其中的孤独他们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古里镇的巨大变化,让郑福贵等人简直不敢相信,以至于在家门口下了马车,他们都以为走错地方了,古里镇的郑氏家族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敬仰的存在,一直留在老家的郑凯华,也成为了古里镇乃至于江宁县最为显赫的人物,不过郑凯华遵从哥哥郑勋睿的教诲,一直都显得很低调,此番父母回到家中,也没有对外宣扬。

郑福禄、郑福寿、郑福海和郑福南肯定是要来庆贺的,五兄弟好多年没有团聚了。

郑勋睿的事情很多,在父母回家的时候,还是抽出了时间,专门到家里去看看。

见到郑福贵、马氏和孙氏的时候,郑勋睿感觉到了一股陌生的气息,尽管这股气息很是微弱,他很清楚,自己是穿越之人,与父母之间不可能有着那么深厚的亲情,他的心归属还是在自己的小家,包括正在追求的事业上面,至于说父母兄弟之间,能够保持一封难得的亲情就算是很不错了。

荷叶带着几个孩子回家住了一段时间,文曼珊、冬梅、杨爱珍、徐佛家和卞玉京等人,自然也是要去拜见父母的,这让老宅变得格外热闹,不过安全保卫方面事情同样多起来,后来还是郑勋睿开口,说是让父母在家里好好歇息。女人和孩子每月回去一次到两次就可以了,毕竟家中还有郑凯华。

郑氏家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郑勋睿的地位同样发生了变化,就是郑福贵在面对郑勋睿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略微的敬畏,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在郑勋睿被敕封为王爷、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之后,这样的氛围愈发的浓厚。

郑勋睿一直不同意郑凯华出来做官,他依旧要求郑凯华做生意,而且要带头执行所有的规矩,包括及时的上缴赋税等等,不过对于侄儿郑坤宇,倒是不遗余力的培养,让郑坤宇和郑瀚宇两人一道读书,好要求郑瀚宇好好的待弟弟郑坤宇。

郑家的下人很多。一来是因为郑勋睿的身份不一样,二来也是郑凯华有钱,以前郑福贵等人在京城的时候,家里很是安静,不过老人回来了,情况肯定不同了,郑勋睿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回家的那几天时间专门说了。管家的依旧是周冰燕,但需要照顾到父母的感受。在处理诸多事宜的时候,稍稍注意一下。

家和万事兴,家族慢慢的大了,很多事情都会出现,稍微不注意就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尽管在郑勋睿看来,所谓的家庭应该是指小家庭,可他身处的这个时代,家庭全部都是大家庭。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情。郑福禄等人与郑福贵交谈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自家的子侄乃至于孙辈的事宜,透露出来的意思,想让郑勋睿帮忙安排一下,进入到官府里面做事情,现如今南直隶各级官府官吏的待遇很高,每月的俸禄足够过上舒服日子了。

郑福贵提及这些事情的时候,郑勋睿有些恼火,但他还是很详细的解释了情况,能够做事情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亲属,他肯定会照顾,至于说不能够做事情之人,进入到官府是给郑氏家族抹黑,这一点在郑氏家族之中早就有共识。

郑勋睿甚至专门解释了,之所以不让郑凯华进入到官府之中,就是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其实郑凯华是有能力的,完全能够进入官府做事情。

听到郑勋睿这么说,郑福贵也就不多语了,他发觉自己这个儿子,做事情讲究原则,有着自身独立的判断,外界是难以影响到的。

回到家中的郑福贵,很快开始操持老本行,与郑凯华一道制种,这些事情本不需要郑福贵亲自动手,不过在京城这些年闲得慌,回家之后找到事情做,反而感觉到充实。

郑福贵毕竟是秀才的身份,对于不少的事情还是能够接受的,马氏和孙氏就不一样了,她们得知文曼珊、冬梅、杨爱珍、徐佛家和卞玉京等儿媳都在做事情,而且是在官府里面做事情的时候,觉得大逆不道,这世道女人就是在家里相夫教子的,怎么能够抛头露面,况且郑勋睿的身份不一般,都是朝廷正一品的大员了,女人怎么能够在外面做事情。

郑勋睿对这件事情很是头疼,解释了好几天的时间,百善孝为先,他不可能与母亲马氏和二娘孙氏顶着说,只能够告诉两位长辈,之所以要求文曼珊等人做事情,是因为信得过自家人,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只能够自家人来做,给外人做不放心,要真的出现问题了,那郑氏家族都是要遭受到重大影响的。

马氏和孙氏总算是接受了郑勋睿的解释,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两人还是耿耿于怀,闹得文曼珊等人回家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

穿越之前的郑勋睿,是不可能体会到这些事情的,毕竟几百年之后的家庭结构不一样了,特别是结婚成家之后,都是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与父母之间也不可能每天都在一起,父母关心儿女,但不会过于干涉儿女的生活,儿女有孝心的时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工作忙的甚至很少回家,让父母有着无尽的思念,可这个时代不一样,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是很平常的事情,倒是那些闹着分家的人,会引发众人的好奇。

难怪古人说家和万事兴,特别对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来说,祥和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若是家族内部都难以安宁,怎么可能安心在外面做事情,再说不稳定的家族,经常闹意见的家人,是很容易被外人利用的。

郑勋睿是聪明人,他非常注重家族的祥和安宁,而他所要求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家人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低调。

从地位上面来说,文曼珊是家族女人之中最为显赫的,毕竟是他郑勋睿的夫人,若是在其他的大家族之中,文曼珊这样的身份,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也是让众人敬畏的,不过在郑勋睿的要求之下,文曼珊的表现完全不一样,没有丝毫的架子,就算是见到家中的下人,也是笑脸对待的,好几次周冰燕前来询问事宜,文曼珊都委婉的挡回去了,说是周冰燕是家族之中的内当家,该如何做主就如何做主,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格外要求。

冬梅与荷叶是不用说的,两人一个是郑勋睿的丫鬟,一个是文曼珊的丫鬟,虽说文采不是特别的出众,但察言观色是很不错的,看见了文曼珊的态度,两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杨爱珍、徐佛家和卞玉京三个女人,更是处理关系的高手,她们能够很好的处理与文曼珊之间的关系,更是能够处理好与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郑福贵、马氏和孙氏回家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家族之中融洽的气氛非常的满意,他们都认为这是郑勋睿的本事,要不然郑勋睿也不可能被敕封为亲王,要知道大明王朝延续几百年的时间了,封王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的时候奖励功臣的事情,自那以后就不存在敕封异性的亲王了。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厉害,老人脸上自然是有光彩的。

妥善的安置了家族之中的事情,郑勋睿颇有感触,家族的融洽,让他更加明确的感受到了,不管做什么事情,按照规矩来都是能够顺利的,就说这家族之中,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该做一些什么事情,既然是一家人,相互之间就不要计较太多的得失。

将这些道理放在治理国家大事情上面,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都可以看到规矩被人为的破坏,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恶果,而带头破坏规矩的,就是那站立在最顶端的人,千丈之堤,溃于蚁穴,君王以为一些事情很小,做做无所谓,或者是为了自身的威严随意践踏规矩,上面松开的是一个小孔,到了下面就成为了万丈深渊。

平日里事情多,郑勋睿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道理,此番父母回到家中,在处理家庭事物的过程之中,他想到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不管是现在还是几百年之后,都是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

现在的郑勋睿,地位不一样了,而且他即将朝着权力的巅峰前进,在这个过程之中,强调规矩的重要,让所有人都按照规矩办事,就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守规矩、按照规矩办事,是王朝真正能够兴旺的根本,也是郑勋睿需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的。

第七百六十八章既成事实论

崇祯十五年九月十五,郑勋睿率领四万郑家军将士,从南京出发,前往湖广的襄阳府,郑家军将借道襄阳府,直接进入四川的夔州府,张献忠的主力正在四川夔州府休整,准备在集聚足够力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