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706章

大明武夫-第706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过?

这两次三次的会剿为何失败,无非是官军和贼人互相勾结,那徐州富庶了,定然是有不少银子,武将们什么样子大家难道还不清楚?只要银子送过去,莫说是胜败,就连祖宗都能卖了,更不要说这徐州已经富庶,他们必然贪图安宁富贵,哪比得上那些饿肚子的穷汉不要命?

只要朝廷认真起来,只要动用足够多的人马,那么徐州必败,去年徐州地方上报灾的文书很多人都是看过,也有些私下里的通信可以做见证,甚至还有当时经过的人,都能证明徐州那边黄河决口,受灾严重。

这可是黄河决口泛滥,那一次不是汪洋千里,死伤无数,那些路过的人说,睢宁县已经全被淹没,邳州遭灾严重,连旁边的州县都这么残破,难道首当其冲的徐州会有什么好?只怕那些打败官军的乱贼,大多是这些遭灾的饥民流民,为了一口饭去拼命,且不说那地方上的残破,如今已经是三月多了,正是青黄不接的难熬日子,那些被饿急眼的流贼反贼该被饿死了吧?

还以为招安能有粮食吃,还以为可以和朝廷提条件,当初你们不趁势进兵,现在后悔也晚了,朝廷只要派出大军,必然一鼓而下,大胜而归,到时候再在天子面前,在百官面前,在天下人面前,证明东林当政才是国家根本之道!

“……若不去看,若不去碰,谁能相信徐州那边的局面,谁能在乎徐州的实力,换谁谁也不信……”

“……说一次说两次,说得多了,无论真假,自己都信了……”

第1237章极端和更极端

在京师也有这样的声音发出,不过这些声音只在暗处,带着愤恨和绝望发出,没有人能听到,也没有人想听到,明面上大家都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东林清流,绝不对逆贼低头,一定要还大明朗朗乾坤。

有人以为江南地方上与徐州打交道不少,定然会有所劝阻,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南京、常州、苏州、松江各处,都是鼎力支持,一封封急信快马送到京师,无不是要求尽快出兵。

“……南直受贼祸久矣……”某信里的一句话在朝议的时候反复拿出来讲,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要似真似假的抹抹眼角,以示悲愤。

传说南直隶江南几大豪门已经带着银子来到京师,到处拜访馈赠,全力推动对徐州的会剿,细究这些豪门的背景,都是在棉布上赚了大利的人家,而且在外销南货和海贸上牵扯极深,有这一层关系在,言官清流们的气势更是如火如荼。

清流正人,东林党众,一边倡议会剿徐州,一边紧张的提防着阉党的反击,毕竟魏忠贤一系主导了历次对徐州的围攻,虽说没有胜过,可最起码了解徐州贼众,比自家这边闭门造车要好太多,自家在这边夸夸其谈,如果被阉党抓住什么错漏,那可就有麻烦了,但出乎意料的是,阉党很低调,似乎清流们针对徐州让他们松了口气,不过东林上下都在互相提醒,万不能忽视了阉党,等这次大胜而归,就要为国除害。

只是当初会剿徐州动用了近六万官军,然后只剩下了不到两成,即便这里面有贪墨军饷的空额在,这实打实的损失也是不少,这次要会剿徐州,无论如何也要拿出更多的兵力才有把握,可兵在哪里?魏忠贤当时调动山西和陕西的边军前来,就已经被认为是丧心病狂,那几万边军过境,恐怕就和闹蝗灾一般,蝗虫吃粮食,边军是要吃人的,地方上肯定会残破不堪,这也是召还魏忠贤的朝议中,很多抽身事外的山西、陕西和河南官员与东林党人同进退的原因。

可内陆的军镇兵马已经信不过了,保定镇大败亏输,登莱镇全军覆没,新立的大名镇全盘崩溃,南直江北的狼山镇残余三成,可见内陆兵马实在不堪战,想来想去,能利用只有边军,难道要像阉党一样调动陕西和山西的大军吗?那岂不是重蹈覆辙……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兵部、户部的郎官们很快就拿出了法子,以宣府官军为主,抽调一万五千,以蓟镇兵马为辅,抽调八千,京营两万,保定镇、真定镇以及山东参与兵马合计两万,山西镇边军五千,河南新练兵马一万,合计八万官军,号称十万,南下徐州剿贼,到时命湖广、江西兵马入援南直,南军合计三万余,号称五万,南北两路合击徐州。

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就震动京师,很多人都诧异的询问这是不是疯了,宣府是京师的西北门户,蓟镇则是东北门户,更不要说,蓟镇现在还在担负着对辽西辽东的支援和屏障,这不是陷京师于险地,置天子安危于不顾吗?

而山东出身的官员都是急了,有人叩阙上血书,有人发动亲朋上疏,这些大军南下徐州,必然要经过山东各府,这岂不是要将山东彻底糟践掉,大军出动只带三日到五日粮草,其余都是向地方筹措,山东地方这些年连年遭灾征战,这不是要让地方上元气断绝吗?

不过势单力薄的山东官员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为何敢于调动宣府和蓟镇的大军,也很快给出了理由。

宣府和蓟镇的兵马都是为了防备北边的蒙古察哈尔部,这个部落是草原共主、成吉思汗直系后裔的直属部落,这一代的可汗就是林丹汗,不过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分崩离析,东边的科尔沁部和建州女真走得很近,已经开始结盟,而西边的土默特部早就以归化城为中心自立,在这里的俺答汗威名更胜,漠北蒙古本就只有名义上的联系,而更西边的卫拉特部和察哈尔一直是死仇。

这一代林丹汗开始还有些励精图治的心思,可从密宗黄教改信红教之后,就和其他虔信黄教的蒙古各部离心,然后就是建州女真的崛起不断在挤压林丹汗的地盘,建州女真和同盟蒙古部落几次出击,都把林丹汗打的大败,无奈之下,林丹汗只能西迁,打败了更弱的第三代俺答汗,开始盘踞在归化城一带,蓟镇和宣府的防御对象已经不在了。

再说辽镇的建州女真,自从孙承宗督师辽东之后,在那边重建堡垒,招募兵马,局势也渐渐稳下来,这一年左右建州女真没有发起什么攻势,那造几千辆鸡公车绕路攻打明朝的消息也被证明是谣言,更关键的是,皮岛那边频繁报捷,然后又频繁告急,登莱巡抚袁可立给朝廷的奏疏上说得很明白,皮岛东江镇已经牵制住建州鞑虏的大批兵马,关外冬春易行的时候,建州鞑虏大军正在围攻,也就是说,鞑虏被东江镇牵制住,一时间动弹不得,加上愈发稳固的辽镇防务,建州一侧也不必太担心了。

既然察哈尔西迁,建州女真被牵制,宣府和蓟镇的兵马已经可以被调动。

“……边军精锐勇不可当,天兵一到徐州,贼众土崩瓦解,或不到徐州,听闻军威已然溃散,定可速战速决……”

兵部官员所拟的计划很是周到,集合各路兵马合击徐州,这样的优势,又有边军精锐在,肯定能够速战速决,或者单单是这样的规模威势,就会吓得徐州贼众不战自溃,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各路兵马就可以回归本镇,不耽误这边的防务。

有人说“纸上谈兵。”有人说“明之赵括”,可这个计划提出来之后,大家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察哈尔部的消息早就传遍京师,如今“……察哈尔人不足四万,马不足五万,人马老弱疲病,不堪一击……”,这些事由晋商探明传播,大家早就知道,也早就松了口气。

更关键的是边军,在大明官吏士绅百姓所有人的心中,这九边之地的边军是天底下一等一的精锐,他们在边塞和鞑虏终年激战,早就见惯铁血,勇悍无匹,大明闹过多少乱子,当年那刘六刘七的白衣神兵,骑马纵横大江南北,内陆官兵不堪一击,可最后怎么样,江彬带着千把辽镇边兵就给平了,万历年倭寇近三十万入寇朝鲜,最后怎么样,被四万多辽镇边军打的跑回倭国,更不要说北边那些威胁大明几百年的鞑虏铁骑,是靠谁挡住的,还不是边军。

当然,也有那么几次挡不住,不过大多时候还是挡住的,这样的边军精锐,而且一下子动用近三万,对付徐州贼众还不得是砍瓜切菜一般,唯一的疑虑就是要快,平贼之后要尽快回归本镇,免得被北边的鞑虏趁虚而入。

这个计划提出来之后,东林党人压制了所有的反对声音,由吏部尚书赵南星,内阁首辅叶向高推动,将其送到了天子御前,恭请圣裁,这天底下的文官,第一号人物是内阁首辅,第二号人物是吏部尚书,有他们两人牵头,又有下面一干党羽鼓噪,朝臣中断没有通不过的道理,关键还是看内廷的态度。

如今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已经对魏忠贤不是那么言听计从,和东林暗通款曲,他这边倒是好说,关键还是看魏忠贤,虽说他已经低调,但每日里随侍天子的大珰还是能够翻云覆雨,阉党想必也知道一旦动兵会剿成功,马上就是阉党的末日。

可出乎意料的是,内廷没有任何的阻碍,天启皇帝准了这个计划,司礼监、御马监各处都没有任何的阻碍,内廷外朝在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按照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天启皇帝曾经问过魏忠贤的意见,魏忠贤只说可行,但要用一老成持重的的人物督率大军。

阉党居然不拦阻,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本想着准备动员清流言官恶斗一场的东林党人反倒疑神疑鬼起来,随即京师不少阉党一系的官员纷纷对东林党示好,他们已经不求能保住官位,只求可以太平脱身,到这个时候,东林党众臣才意识到阉党的确不会阻挠,而且阉党的确末日到了。

各处的文人士子都是志气高昂,自万历倦政到天启年的阉党专权,终于又到了众正盈朝的时节,以后千难万险无数烦恼都将烟消云散,定当政治清明,国家强盛,重现三代之治。

有消息传来,在漕运沿线的天津、临清各处,各处公仓私仓将全力供应军粮,军资牛马等等也会充足,这让众人的信心又高了许多,连山东官员的反对也消散了,谁也想不到,一文钱税都不想多交的江南富豪们居然会主动沟通漕运粮商,做出这等利国利民的勾当。

“……一斤粮如何及得上一尺布,如何比得了一斤盐,不必说一斤酒,一斤铁……”有京城文士这么写道,可能看懂的人却没有多少,只当是胡言乱语。

第1238章赵家军

这等军议也没什么机密可言,人人皆在议论,人人皆在建言进策,只说那徐州贼众闭塞,根本不可能知晓,就算知道了,吓破胆向朝廷请降或者自动散去,倒是省了一番力气。

就在这喧闹沸腾中,新任凤阳巡抚赵彦上疏请罪,自陈招安不利有罪,乞骸骨回乡,这等过气的落水狗根本没什么人理会,自己不愿意站着位置那是最好,立刻就是准许,但凤阳巡抚的位置空悬,而是让应天巡抚暂代,这也是方便江南各路兵马北进,临机应变。

京城一道道旨意文书发出,传旨下令的锦衣缇骑快马奔向边镇和军镇,京城各相关衙门官署都是全速运转。

天启四年三月二十七,有都察院江西道御史上疏,说东虏蒙古,西虏女真才是国家大害,徐州贼众毕竟是大明迷途子民,御敌于外才是要紧大事,对腹心之地的士绅百姓,当以招抚为主。

“攘外必先安内!”首辅叶向高铿锵有力的做了回复,在这个时候,从京师出发的赵字营内卫急报已经到了徐州。

※※※

天启四年三月初二,徐州赵进自立为将军,设徐州将军府。

徐州将军府内设长史一人,由王兆靖担任,这也是将军属官中唯一能在典籍上查到的名号。

赵字营改称赵家军,家丁改称军士,单独抽调出的团练改称军兵,留驻农庄的团练改称农垦巡丁,除亲卫旅外,第一旅、第二旅和第三旅的名目和基本编制不变,只在细节上做出调整,其中第二旅的军士团增加一个,变成和其他两个旅同样的四个团。

原本每个旅的第一团都是大编制,为一千长矛军士加四百火铳军士,以及旗手号手和主官等,其余几个团为八百到一千军士加上一百火铳和弓手的混编,在这次的改编扩编中都全部增强。

各旅第一团的火铳军士增加为六百,其余各团都为十个连的长矛军士和两个连的火铳军士,原有弓手不变,但允许改练火铳。

每个旅增加一个火炮连队,三个驻外旅的火炮数量变为十六门,其中六磅炮六门,九磅炮四门,第二旅和第三旅骑马军士数量不变,但第一旅的骑马军士增加四个连队,这让第一旅的骑马军士已经达到了九百骑。

此外,徐州巡丁团、清江浦巡丁团、隅头镇巡丁团、济宁巡丁团这四个巡丁各自增设徐州铁甲巡丁大队。

铁甲巡丁大队按照军士团编制组建,按照军士团的规格装备,共八个连,一个连装备火铳,一个连为骑马巡丁,六个连为长矛巡丁,不参与到地方治安,只是应急机动,在战时配属所在旅团出征。

丰沛团、宿州团、邳州团扩编为加强团,原有每个团本队改为十个连的长矛军士加上两个连的火铳军士,每个团除本队外,另有独立军兵大队一队,每大队共有六个军兵连队,火铳弓手混编一连,长矛军兵五个连,每个加强团配有火炮两门,都是三磅野战炮。

新立三个团,滕县团,团正姜木头,长矛军士八个连,火铳军士一个连,骑马军士一个连,沂州团,团正成大器,长矛军士六个连,骑马军士三个连,火铳军士一个连,另设海州守备团,团正严黑脸,海州守备团分三部分,海州团本队,八个连,骑马军士两个连,长矛军士六个连,巡盐军兵大队,团副兼大队正齐二奎,六个连,三个骑马军兵连,三个长矛军兵连。

海州另设赵家军海上教导团,团正路易。克劳福德,团副蔡德,海上教导团分为四个大队,黄河大队,运河大队,海上教导大队,和海州港守备大队,四个火炮连队,四个长矛连队,两个骑马连队,船只数目不定。

另除赵进直属旅团队外,各旅各团各大队配有辎重大队,辎重分队和辎重连,由老成军士、军兵为骨干、地方民壮为辅,为各旅团队维持后勤辎重,但这些辎重队伍受当地农垦和贸易以及家丁旅团的多重领导。

徐州将军赵进直属各部也有变动调整,亲卫旅第一团和第二团,每个团火铳连队增加为八个,长矛军士连队数量不变。

火器大队升为火炮团,共有野战炮五十余门,另有护卫火炮的长矛军士连队以及火铳军士连队各三个,直属辎重车马大队一个,赵进依旧兼任团正,孟志奇为团副。

骑马家丁团,现在改为骑马军士团,大家都习惯称呼为徐州骑士团,扩编为两个团,每个团八个连,四个连披甲,四个连轻骑,骑士团第一团团正许勇,第二团团正巴音。

在赵字营的马队里,除却赵进几位兄弟之外,资历最老,排在最前的就是陶贵,却没想到他没有个团正的位置。

但大家很快就是疑虑尽消,新立教导旅,教导旅旅正赵进兼任,旅副陶贵,教导旅分三部分,铁甲骑兵大队,共六个连一个分队,每名骑马军士配双马,披铁甲,配有火铳和长戟,都在赵字营内服役超过三年,分队为火炮分队,配有两磅轻炮四门,一磅轻炮两门,专用炮架,专用马匹,陶贵直管这铁甲骑兵大队,'第'二部分为学丁中队,赵进直管,共有四个连,由武馆学丁和各旅团优选军士军兵充任,时刻轮换,'第'三部分为亲卫大队,共八个连,赵进直管,具体事务由赵完、牛金宝和孙大林三人负责,负责赵进以及本部所在各处的护卫值守。

亲卫大队八个连中,共有两个骑马军士连队,两个火铳连队,和四个长矛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