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64章

山渐青-第64章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来峰一带山青水秀,钟天地之灵气,许多寺庙都齐身于其间占据一席之地,如灵隐寺、天竺寺等等,仿佛要来这里招开一场盛大的佛法大会。

西湖是个很有意思有地方,佛道两家在这里避世修行,而苏小小这种艳绝千年的名妓,同样在这里展示着他旖旎的风情。两者安然处于西湖边上,无论是苦修还是艳情,西湖的一泫清波都脉脉地接纳着。

许清顾不得看这些名胜,发财大计要紧啊,许大官人如今也是拖家带口,总不能再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带着吴静邦一行,轻车熟路的越过灵隐寺,来到后世的龙井村一带。

这里地处西湖西南面,四面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西北面北高峰,狮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挡住西北寒风的侵袭,南面为深广的九溪,直通钱塘江,春夏季的东南风可以直入山谷,优良的地理条件为产出好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许清高兴的是,如今这里还只有几户人家,也有一些地方划成了附近寺院的庙产,僧人们开辟有小片地方种茶。

但大部分还属于无主之地。这倒不奇怪,如今的杭州,虽然在江南来说,也是极重要的大城,但他真正的发展高峰期要到南宋定都之后。

大宋庆历二年,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年轻人,大袖一挥,在杭州西湖南面划了个大圈圈……

这片尚无人识荆的宝地,将很快体现出它非凡的价值。

接下来便是找杭州的父母官,看看怎么把这片地方弄下来,这应该不难,这里目前只是些山坡荒谷,还没引起官员的关注,实在不行话,许清打算再把赵祯的名号打出来,把着给皇帝试种些贡品的幌子,反正将来他也打算向赵祯进贡。

“大人,这四周皆是无主荒山野坡,估计就算买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既然大人说此地适合种茶,咱们何不多买一些?”吴静邦显然有些不满足。

许清感到有些好笑,自己把后世那些出产极品好茶的地方都划下来了,吴静邦仍意由未尽,似乎想把整个西湖西南面都包圆才甘心。

“吴东家,咱们能把划下的这些地方经营好就足够了,总得给后来人留点,否则此地所产之茶将来名声一响,咱们便成众矢之的。”

吴静邦点点头,许清接着说道:“咱们将来制出好茶后,我会拿一些进贡给官家,让咱们所产之茶也赚个贡品的名号。名声一显,你尽可把茶叶抬到天价出售。”

吴静邦爽朗发笑道:“不错,只要能如许大人所言产出极品好茶,再有许大人从中周旋,成为贡品想来不难,到时候大人再作三两佳句,为咱们的茶扬名……”

许清没想到吴静邦还打起了自己的主意,他与吴静邦一边往回走,边哈哈大笑起来,后世赞扬龙井茶的佳句那可多了,为将来计,说不得到时再剽窃一两句,总强过自己去大宋银行贪污。

实在不行就找欧阳修、晏殊去,这些人可是时下的天皇级巨星,象赵岗他们欲求一见而不得,有他们称赞两句,银子还不是哗啦啦的流咱口袋。

说干就干,两人打算今晚便去约见杭州知州;经过润州民乱,许清在江南也算是个人物了,牵线搭桥这些事,自然是由他去出面。

众人回到灵隐寺时,红菱她们已经在那里等着,许清和吴静邦去给茶园先址,攀山过岭的,红菱几人便留在寺里上香拜佛。

许清刚走近,小颜便得意地跑上来,塞过一张小纸条,许清拿过一看,应该是寺庙里抽签后所得的偈语,只见上面写着:生来路边无根草,雪后春花无限好,菩提结子自有时,一饮一啄定一遭。

“少爷少爷,那大和尚说人家抽的是上上签,说能享一世安乐呢,少爷你也快去抽一支吧”小颜说完就要拉许清往灵隐寺去。

许清揽住她的香肩说道:“小颜啊,少爷我就不用抽签了,你安乐不就是我安乐吗?咱们俩一起的嘛。”

小颜对许清的这个说法由衷的高兴,小脑袋点个没完,许清转头对红菱和小芹问道:“你们呢,抽得什么签,还不快快拿来我看看。”

红菱和小芹脸上都带着羞意,没有作答。估计她们抽的都是姻缘签,不好意思说,许清轻轻瞪了一眼小芹,小芹只好乖乖的把她的纸条奉上,许清接过一看,果然是姻缘签,纸条上写着:绿水青波池边柳,红线牵来千杯酒,莫道痴心向明月,扬子江头频回首。

后面两句有些模棱两可,看不太懂,但总有来说似乎也还可以。

红菱不吃许清这一套,死活不给他看,许清见看她眼含笑意,没有什么黯然之色,大概抽的也不是什么下下签,也就作罢。

红菱这时轻声说道:“许郎,红菱还想去个地方祷拜,许郎陪奴家一起去好吗?”

“这庙里你们不是都拜过了吗?还有什么地方非要你我一起去拜才行?”许清有些疑惑地问道。

“许郎!去了你就知道了。”红菱脸上羞意更浓,上来拉着许清的衣袖往前走。

等到了一块巨石下,许清才总算明白红菱要做什么了,只见她净手焚香,拉着许清虔诚了拜了下来,拜完三拜许清起身,红菱依然虔诚了跪着祷告。

红菱拜的这块石头自然就是顶顶有名的三生石。三生石相传是女娲置于忘川河边的一块具有灵性的石头,石上被女娲添了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掌管世间三世姻缘轮回。

至于西湖边上这块三生石,更是存在一个有名有姓的典故,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圆泽禅师交好,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圆泽想取道长安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长江水道入川。

路上在河边遇到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妇人,圆泽见了这孕妇就哭了,说不愿走水路就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便再躲不开。他与李源相约在十三年后于杭州三生石前相见。

当晚圆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前,见一牧童唱道‘三生石生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圆泽,但尘缘未了,不能久留,飘然而去。

古人本看重情义,圆泽以三生酬报李源友谊,自然倍受人推崇,三生石由此名声更显。

三生石掌三世姻缘,红菱拉着他一起来参拜也就不奇怪了,好一会,红菱才心满足地站起身,盈盈秋波看向许清时情意尽露。

许清本不怎么信佛,但见红菱如此虔诚,也没说什么,权且信之吧,但求一个心里安慰也好。

众人回到城中,许清直接拿着拜贴去求见杭州知州范希贤,约其晚上于城中酒楼赴宴,范希贤答应得挺爽快。

毕竟这种官场往来实属正常,范希贤这样的官场老手,自然不会为一顿酒宴,开罪许清这个皇帝面前的红人。

许清自府衙出来后,便让吴静邦去准备,把杭州名妓应秋儿一并请来,作为当晚款待范希贤的重头戏。

许清自是不便出面经商,今夜最终还是以吴静邦的名义谈那块地,许清只作中间人牵线搭桥。

当夜于西湖边上的得月楼,在应秋儿横波媚语款款招待下,众人喝得酒酣耳热,许清为了烘托气氛,再次厚颜剽窃了后世的一首佳作,把范希贤唬得钦慕不已。

最后吴静邦提出,想买下一些无主山头时,范希贤果然很干脆的答应下来,他是杭州府一把手,虽然两浙路衙门也在杭州,但这种出卖些荒地的小事,杭州府自己就能作主,连上报批复都不用。

许清与吴静邦相视而笑,仿佛已看到了滚滚财源一般,许清也不怕将来有人眼红,只要成功打上皇家贡品的名号,甚至必要的话把阎文应这个内侍总管拉进来,别人就算想打什么主意也要先掂量掂量。

想到不久的将来,自己也可以象写下‘汴河如同吾腰带’的关公子一样,拿钱砸人了,许清一高兴又多渴了几杯。

范希贤在应秋儿的陪伴下离席后,许清对吴静邦哈哈笑道:“我决定,这茶将来就取名龙井,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第一百一十章湖上论青苗

许清在杭州又留了几天,茶园已经顺利拿下来,剩下的就是吴静邦的事,许清负责选址及与地方官员打交道,还有后期的宣传,目前如何管理就看吴静邦的了,将来必要的话,自己再物色几个人来一起管理即可。

许清没事便带着红菱几个四处游玩,这天许清与红菱正单独泛舟西湖上,许清弄了条乌蓬船,自己摇桨。

红菱婷婷坐于前,素手抚琴弦,琴声清润如仙音飘散在湖面上,两人来到湖心,许清干脆放开双桨,任由船儿随波飘荡。自己仰面躺在船板上,看着天上闲云野鹤比翼飞翔。

他心里正感舒畅,莲叶深处便传来了一支橹声,接着听到有人说道:“这位兄台真乃神仙中人也,轻舟自放,随波逐流,更难得的是舟上佳人的琴技,让我等如闻九天仙乐,不禁寻声而来,相见即是有缘,兄台能否赏光过来一起小酌几杯?“

许清起身一看,莲叶深处划出一条船来,船头站着两位年轻士子,见许清起身便于船头弯腰作揖。

许清见人家诚心相邀,便含笑答道:“如二位所言,相见即是有缘,二位既然盛情相邀,把酒言欢自无不可,在下许清,敢问两位仁兄高姓大名。”

“莫非大人便是官家钦赐同进士出身的许子澄?”其中一个相貌英俊的士子愕然问题。

其实由皇帝特旨钦赐的同进士,社会声望并不比正途科举出身的进士差,甚至更受人钦羡也有,所以对方这样问倒没有轻视的意思。

各人互通姓名后,许清得知刚才发问的士子叫于清泉,字淮阳;乃淮南东路提刑官于子曾的幼子,今年的新科进士,在杭州府做了个从七品小官。

另外一个叫冯雨,字安溪;乃杭州府有名的才子。两人年纪都比许清还大一两岁,在计清的坚持下,各人以兄弟相称。

许清与红菱来到于清泉的船上,船上于清泉他们还带了两位红颜知己游湖,都是清丽的俏佳人,一桌素斋,几杯清酒,淡雅怡人。

众人落坐,于清泉先开口道:“在下对子澄之才十分仰慕,词作堪称一绝,特别是制神臂弓,建银行,建船厂,种种举措着实让在下佩服不已。未料今日竟能得与子澄于这西湖之上偶遇,实乃三生有幸。”

许清一直以来都是剑走偏锋,文人士大夫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叹,但很少露出这种由衷的佩服之情,见到于清泉竟如数家珍的提及他的作为,许清反而有些诧异。

“哦,两位对银行和船厂似乎也有高见,今日闲来无事,咱们正该好好聊聊。”难得遇见有人认同的自己的举措,许清也来了兴趣,望着于清泉和冯雨笑道。

冯雨身边的俏佳人起身为许清和红菱斟满酒,然后款款退到冯雨身边坐下,舟外荷花香清远,坐中玉人胭脂轻。远观近看总觉心怡。

于清泉此时也忘了要听红菱抚琴了,兴致勃勃地开口道:“在我看来,子澄于银行船厂两样举措,都是经世致用的大手笔,银行可以把民间散落的钱财聚集起来,为朝廷所用,并将极大地促进各地的货物流通,使市面更加繁荣,加上子澄提出由银行给民户提供青苗款,逐步建起国家粮食储备,皆乃神来之笔啊。”

于清泉说到这里望了望许清,见他没什么表示,复与冯雨开心一笑,接说道:“至于船厂,想来子澄自是要发展海外商贸,海外行商利润惊人,人所共知,只是风险也极大,十船出海,返者往往不过三四船,子澄大力研造适航海外的大船,据说还提出一条海丝绸之路的设想,我常与安溪论及,诸事若成,子澄来日必成我大宋第一名臣。”

于清泉不愧是官宦之后,幸好许清未及多饮,否则非被他夸上天去不可。

其实许清提出由银行发放青苗款,思路就是后来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只是王安石纯粹是为了抵制土地兼并,没有顺势提出粮食储备而已。

青苗法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改革法规,可惜实施时,在下面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成了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帮凶。

于清泉说完要和冯雨起身给许清作揖,许清赶忙摆摆手制止,然后徐徐对两人说道:“二位仁兄不必过喻,几条策略之中,我一直最担心的是利用青苗款建立粮食储备这一条,涉及面太广,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两位仁兄可有什么方法,防止地方上阳奉阴违、营私舞弊?”

红菱第一次见到许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和别人讨论有关国家大计的事情,以前许清从没跟她提及这些,她甚至不知道许清曾提出过这些构想,不禁看着他有些痴了。

冯雨沉吟一下先开口道:“青苗款可以有力地抑制土地兼并,粮食储备对控制市场粮价,防止谷贱伤农,及朝廷应对天灾时都有莫大的好处。然而青苗款一但实施,必将剥夺那些地主、官僚对老百姓的放贷权和剥削权,而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兼并土地的,所以,朝廷要有应对他们群起反对的准备,这要官家和朝中大臣上下一心,强力支持才行。”

冯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的问题,这也是许清虽然提出,却迟迟没有实施青苗款的主要原因。

于清泉点点头说道:“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作弊,我认为必须由朝廷另设机构;培训人员,专门负责这项政策的实施,把地方官员士绅营私舞弊的途径完全切断;人员不需太多,每县只须几个人,负责对自愿贷款的农户进行统计监管,等到收粮时再临时另聘人员进行收购及转运即可。”

许清听了非常高兴,两人能想到这些已是难能可贵了,光这两样看法就说明两人绝非庸才。

许清对青苗款的施行,原来就没打算通过地方官府来发放,而是由农户直接从银行贷出,收粮时再由地方官府协助。

于清泉则提出另设机构,完全把地方官府撇开,断绝他们从中伸手的可能,确实更保险些。

后世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极多的攻击言论,但许清一向认为,青苗法本身是一项良法,只是王安石实施时,忽略了地主官僚抵抗的强度。

青苗法本身就极大地损害地方官僚士绅的利益,还要他们去负责实施,想不失败都难。

王安石的青苗贷款利息为40%,这是最受人攻击的地方,认为这是朝廷在榨取老百姓钱财,但这和地方士绅百分之两三百的利息相比,已经是非常温和的了。

而且这40%只是本金的利息,并非总产出的40%;打个比方,一户老百姓种了10亩地,一亩地需要5斤种子,10亩就是50斤,这样就需要农户向朝廷贷50斤种子。

规定利息是40%,这样在粮食收成以后,农民就需向朝廷连本带利归还粮食70斤。

倘若正常年景,一亩地收200斤粮食,那么10亩地就收2000斤粮食,农民从这2000斤粮食中拿出70斤归还朝廷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许清认为,后世拿高利息来攻击王安石的青苗法并不成立。而且许清此次打算发放青苗款时,利息至多10%。

因为他规定是用粮食来还贷,在粮食转卖这一块还可以有一些盈利,这就足够了,本身他这项青苗款的策略,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几人在船上把酒讨论半日,谈论的多是些时政策略见解,彼此之间相谈甚欢,不觉间都有些惺惺相惜。

于清泉与冯雨都那种非常务实之人,诗词才学虽都不错,但他们更侧重于经世之学,冯雨虽然还没通过科举出仕,但同样言必切中要害,让许清如遇知音。

最后许清试探着问道:“二位大才许清佩服不已,若将来青苗款实施,两位兄长可愿出来相助?”

于清泉爽朗地笑道:“子澄客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