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20章

天下枭雄-第620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绍也接口道:“陛下,臣也赞成太子的意见。”
  李渊缓缓看了一圈众人,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意见,便点了点头道:“既然都不反对,那就这么决定了,调七万大军走汉中紧急援助荆襄,另外在巴蜀再招募八万军队,把募兵人数分解到各郡,各郡必须完成募兵数量,否则太守就地罢免。”
  下面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率军援助荆襄,这时,所有的眼睛都向李世民望去,但李建成却认为不妥,应该是由李孝恭为主将,派一名副将去援助,如果是李世民去,又会出现两强并列的局面,指挥上会出问题。
  李建成便沉声建议道:“父皇,儿臣推荐礼部尚书杨恭仁率军去援救荆襄,杨尚书文武全才,用兵极有谋略,让他协助荆王,儿臣认为最为合适。”
  萧瑀也笑道:“陛下,臣赞成太子的提议,杨尚书当年参与灭杨玄感之乱,以数千军击溃贼众数万人,早在凉州为太守时,率领官兵平定河西走廊上的马匪,威名远扬,让他为荆王副将,我认为比较合适。”
  李渊却有想法,他当然知道杨恭仁文武全才,但他的兄弟杨师道可是隋朝的相国,有传闻说他的妹妹就是杨元庆侧妃,让他当副将,李渊并不是很放心。
  不过他也明白李建成的心思,让世民带军去援助,必然会形成两强并立局面,尤其李孝恭还背叛了次子世民,他们两人之间恐怕很难配合默契,而李神通、李孝基之流又比较平庸。
  其实李渊早有了想法,杨恭仁虽然不错,但绝不能为援军主将,他的目光投向了柴绍,笑了笑,便徐徐对众人道:“朕的想法是,由柴大将军为援军主将、杨尚书为副将,以荆王为行军元帅,统揽荆襄战局,各位爱卿可有意见?”
  这个方案比较中庸,等于是把杨恭仁放在第三位,柴绍为人圆滑,善于协调各种关系,他能配合荆王的指挥,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方案,众人都点头认可。
  连李世民也没有反对,他本人并不想去荆襄,他的军队在关中,在大唐生死危亡的关头,他应该镇守关中才对。
  李渊见众人没有反对意见,立刻做出了决定,“那就由柴大将军为援军主将,杨恭仁为副将,率七万军援助襄阳,两天后出发!”
  ……
  夷陵郡北部远安县,一直五千人的唐军正疾速向夷陵郡的郡治宜昌县进发。
  宜昌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是荆襄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可以说占领宜昌县,也就扼断了襄阳和巴蜀之间的往来。
  李孝恭也知道宜昌县的战略地位,他本身在宜昌县部署有三千军队,但听说隋军大举西进荆襄的消息,他唯恐宜昌县有失,又追加了五千军队,以宜昌县的险要和八千军队驻防,足以守住这座咽喉要城。
  五千军队已经过了远安县,离宜昌县还有一百五十里,按照正常的速度,再走两天便可抵达宜昌县。
  由于李孝恭催得急,唐军队伍没有休息,一路向南行军,在崇山峻岭之间,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道向远方的宜昌县行军。
  但唐军做梦也想不到不到,就在他们南面约五十里外,一支一万人马的隋军骑兵也正疾速向宜昌县杀去。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三十二章 狼水伏击
  在杨元庆手下所有的大将中,武力高低各有排列,在武力之外,论人缘榜,无疑是程咬金排第一,尽管很多人讨厌他的臭嘴,但同时又喜欢他的为人,都说和他在混在一起很轻松。
  秦琼的人缘值也很高,仅次于程咬金,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事母极孝,号称似孟尝、赛专诸。
  而大将王君廓的人缘却不好,并不是因为他出身太行乱匪的缘故,像程咬金整天说自己出身瓦岗乱匪,却没人把它当回事。
  关键是王君廓为人比较阴险,城府较深,他极少和人交心,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和他在一起,他那种阴沉沉的目光总会让人不寒而栗。
  另外他为人心狠手毒,功名利禄心极重,可以说他为了立功扬名而不择手段,尽管大家承认他武艺高强,承认他有头脑,但就是没有人喜欢他,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和他保持一种距离。
  不过杨元庆对王君廓的人品高低、人缘好坏倒不是很在意,他高高在上,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军功论成败,赏罚分明,王君廓也屡屡立功,被封为右武侯卫大将军、雍丘县公。
  这也令王君廓对杨元庆感激涕零,忠心耿耿,他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皆押注在新隋王朝之上。
  这次杨元庆南征江南,只带了谢映登和王君廓,也由此可见对王君廓的重视。
  王君廓率领一万骑兵,朝行暮宿,奔行数千里,在昨天进入了夷陵郡,他的目标正是宜昌县。
  王君廓也是知兵法、善谋略之人,他非常清楚夺取宜昌县的重要性,关系到荆襄大战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扼断夷陵道,也就扼断了荆襄唐军西退回巴蜀之路,同时也打开了巴蜀的东大门,为下一步进军巴蜀创造先机条件。
  此时,一万隋军骑兵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克服了种种困难,离他们的终极目标——宜昌县,已不足百里。
  但隋军士兵们也有些筋疲力尽了,此时天刚刚亮,晨曦破晓,湿润的雾气弥漫在山原和盆地之中,在一处迎风干燥的河边,一万隋军士兵依然在沉沉地睡着,他们身上裹着厚厚的军毯,横七竖八地躺在长达数里的河岸边。
  战马在河边草地上慢慢地啃食着鲜嫩青草,马料一直是困扰这支骑兵的大问题,他们一路上想过各种办法来解决战马的食料,甚至包括抢掠村庄,夺取豆饼,尽管如此,还是有数百匹战马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路上。
  不过只要他们夺取夷陵郡,很快就会有满载粮草的船队前来支援。
  在河边一块平坦的大石上,王君廓正在坐在一幅地图前,思考着夺取宜昌县的策略。
  从向导那里他知道了宜昌县是一座险城,修建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山西麓,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北岸无路可走,只有南岸穿过黄牛山有一条路可以继续西行,宜昌县便坐落在这条西行道路上。
  城池地形险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有驻军的话,想夺取它,并不容易。
  尽管他对宜昌的驻军情况还是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既然宜昌县是唐军的战略要地,必然会有驻军,只是驻军多寡的问题。
  从地图上看,他们距离宜昌县还有百里左右,他们现在在长江北岸,必须先从十里外岐亭过长江,对岸是安蜀城,在两座城之间有一条过江索桥,是北周军所修。
  过江后再向西走,走三十里便到夷陵县,再走六十里左右便到宜昌县,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仅一个渡江就要耗费他们一天的时间。
  这个时候王君廓倒不着急赶路了,他在耐心地等待着斥候的回信,同时要给士兵们充足的休息。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两名骑兵疾奔而至,王君廓心中略略一怔,这是去探查宜昌县的斥候回来了,可是他们半夜才走,这么快就回来了吗?宜昌县离这里可是有近百里啊!
  斥候队正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下道:“启禀大将军,我们在半路拦截了一名送信的唐军报信兵,得知一个紧急情报,一支约五千人的唐军就在我们西北方向约五十里外,正向长江方向进发,他们是从远安县方向过来。”
  这个消息令王君廓吃了一惊,五千唐军,随即他又感到一阵庆幸,这简直就是上苍对他们的恩宠,他们再晚来一天,夷陵郡的形势就会大变,他立刻回头令道:“把向导找来!”
  片刻,一名五十余岁的老者被带到王君廓面前,老者姓刘,是一名采药人,常年奔波在夷陵县和宜昌县之间,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他上前行一礼,用蹩脚的官话问道:“将军是找我吗?”
  “我来问你,从远安县过来,到岐亭还有另外一条路吗?”
  老向导摇了摇头,“我们这条路再往南走三里,有一处双岔口,叫做狼首坡,从那里可以看见一条向北走的路,那里便是去远安县,如果有军队从北方来,只能是走那条路,两条路在狼首坡汇合,一直向南再走七八里,便是岐亭了,那边有索桥可过江。”
  王君廓低头陷入沉思之中,他心中涌起一个大胆的念头,这也是上苍给他的机会,就看他能不能抓住。
  ……
  五千唐军在休息了一夜后,清晨又继续南下,中午时分,他们离狼首坡只有十几里了,再走不到二十里便到岐亭,从那里可以渡过长江。
  五千唐军以步兵为主,士兵都是南方人,主要来自巴蜀和荆襄,主将叫做王义,原本是梁朝一名偏将,投降唐军后被封为将军,令他颇感荣耀。
  王义本身就是夷陵人,也正是这一点,李孝恭命他率军支援夷陵郡,并担任夷陵将军,王义现在最渴盼的一件事,就是率军进入夷陵县,让家乡父老看看他怎么荣耀而归。
  他仿佛看见了自己跨马游街时的情形,他一身盔甲骑在高头骏马之上,周围的乡亲们对他指指点点,‘这不是当年的王二麻子吗?居然当上将军了,风光啊!”
  嫁给张豆腐的娥娘也会暗暗懊悔吧!呵呵……王义越想越美,眼睛都笑眯成了一条缝。
  “将军!将军!”
  一名偏将不知好歹地打断了王义的白日春梦,他恶狠狠地回头瞪了一眼,“什么事?”
  偏将吓了一跳,连忙躬身道:“已经到中午了,你看要不要……”
  王义抬头看了一眼四周,两边山势高峻、树林茂密,地面崎岖不平,他摇了摇头,“这里不是休息之地,前面不远就是黑狼水,在河边休息吧!”
  众士兵听说前面河边可以休息,皆加快了步伐,向数里外的河边疾奔而去。
  一刻钟后,五千唐军抵达了狼水,这里地势开阔,远远可以看见一座十余丈高的土坡,那便是狼首坡,传闻一条白狼曾在坡上回首而得名,狼水绕而过,向东而去,那边则是另一条向东的道路,从狼首坡过河便可直接向南而去。
  唐军走了一个上午,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终于看见了河流,皆欢呼一声,向河北奔去,河边挤满了喝水的士兵,就在这时,对面树林中忽然传来一声梆子响,密集的箭雨忽然从对岸树林内射向唐军。
  唐军没有一丝防备,霎时间被射倒了大片,惨叫声响成了一片,王义大吃一惊,他这才发现对面树林里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士兵,手执弓箭,向这边射击。
  “是隋军!”
  王义声嘶力竭大喊一声,拨转马头便逃,就在这时,从左边的树林内射出数百支箭,一齐射向王义,王义措不及防,数百支箭将他和战马射成刺猬一般,轰然摔倒。
  突来的袭击使唐军乱成一团,谁也不知道隋军在哪里,似乎四面八方都有,混乱中,他们调头向来路逃去,就在这时,从两边树林里各杀出一支隋军骑兵,战马奔腾,瞬间便冲进唐军士兵群之中,截断了他们北逃之路,无情地杀戮混乱中的唐军士兵。
  而小河对面,三千弓弩兵依然不断放箭,飞矢如雨,密集地射进敌群中,令唐军士兵无处躲避,惨叫声一片片传来。
  这时,在不远处的狼首坡上,王君廓率领一千骑兵出现了,他冷冷地注视着被屠杀的唐军士兵,眼中没有半点怜悯,这时,旁边副将周文骢终于忍不住道:“将军,有些降俘也不错,我们也需要劳力。”
  王君廓这才缓缓点头,“传令下去,投降者可不杀,任何胆敢反抗者,给我格杀无论!”
  几名隋军骑兵飞奔上去大喊:“将军有令,投降者可不杀,反抗者,格杀勿论!”
  死伤惨重且又走投无路的唐军士兵终于得到大赦,无数人丢盔弃甲,跪地投降,数千唐军士兵跪倒在地上,挤成一团,这时一万隋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而至,杀气腾腾地包围了这支被伏击的唐军。
  王君廓催马上前,副将周文骢上前禀报道:“启禀将军,共俘获了三千四百名唐军士兵,杀死一千余人,基本上没有人逃脱。”
  王君廓点点头又问道:“里面有没有父子兵?”
  很快,隋军士兵从降卒中揪出了三对父子兵,王君廓见一名四十余岁的老兵紧紧把十余岁的儿子抱在怀中,马鞭一指,“就是他,带上来!”
  隋军士兵将这对父子带上,老兵跪倒在地,哀求道:“将军,一切由我来承担,求求放过我儿子吧!”
  “很好!”
  王君廓冷笑一声,低头对老兵道:“你儿子的性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替我去宜昌县送封信,我饶你们父子一命,并赏银一百两,你若敢出卖我,我就用你儿子的心肝下酒。”
  王君廓的手下都是北方人,口音不对,这个老兵的口音似乎就是当地人,由他来当信使,是最好不过。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三十三章 智取宜昌
  北周在进攻陈朝时,在岐亭镇的长江狭窄之处建造了一条索梯,用粗大的绳索拧成,上面铺上芦苇木板,便形成一座简易过江索桥,隋朝建立后,这条绳索桥又换成了铁索桥,成为联系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
  北周军队又同时在索桥南岸修建一座军堡,名叫定蜀堡,一直到隋朝都有驻兵,隋末大乱后,这座军堡也就渐渐荒废了。
  不过唐军在占领荆襄后,连接荆襄和巴蜀的夷陵道也就成为了唐军防御的重点,不仅在宜昌县驻兵三千,在定蜀堡内也驻兵三百,护卫这条连接长江两岸的铁索桥。
  夜幕初降,一支五千人的唐军正从北方浩浩荡荡开至,绕过岐亭镇,直接踏上了铁锁桥,向长安南岸开去,安蜀堡的唐军士兵没有什么怀疑,他们事先接到了荆州行台发来的文牒,将军王义将出任夷陵将军,率五千军驻防夷陵和宜昌两县。
  安蜀堡无疑也是在王将军的统帅之下,安蜀堡三百唐军在校尉的率领之下,列队在军堡下,等候王将军来检阅。
  唐军的赤白战旗在江风中飘舞,五千唐军步履整齐,浩浩荡荡踏上了南岸,队伍中一名大将银盔铁甲,骑在高头骏马之上。
  安蜀堡校尉慌忙上前,单膝在唐军主将面前跪下,“安蜀堡校尉李津参见王将军。”
  ‘王将军?’
  王君廓冷笑一声,他确实也姓王,只不过此王非彼王,他马鞭一指校尉,“给我拿下!”
  ……
  隋朝的宜昌县并不是后世的宜昌,还要再向西数十里,位于今天的西陵峡的入口处,县城便修筑在黄牛山之后。
  这一带水急礁多、险滩密布,两岸山势陡峭,道路险峻,峡谷北岸原本也有通道,但在几年前山石崩塌,数千块巨石摧毁了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段栈道,需要耗废巨大人力和时间才能修缮疏通。
  而隋末乱世,地方官府无力修缮栈道,以至于这几年只能从南面山道入蜀,修筑在险要之处的宜昌县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宜昌县并不大,在中原只能算是小县,周长不过十里,城墙用巨石砌成,年代久远,城墙上布满了青苔和藤蔓,和周围的峡谷山地已融为一体。
  县城内人口不多,只有千余户,由于县城稍小,无法容纳太多的军队,目前只有驻军三千人,但就是这三千人,凭借县城的险要坚固,也足以抵御数万人的进攻。
  杨元庆之所以派一万骑兵之众来攻打宜昌县,其实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兵指巴蜀。
  夜越来越深,已经到三更时分,宜昌县东城头上插满了数十支火把,将城头照如白昼,城门下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