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19章

天下枭雄-第619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心中一叹,这件事他已听说了,他不得不说父皇南巡巴蜀的试探就是一个昏招,在人心惶惶之际,父皇还要再浇冰水,怎么能不让关陇贵族寒心。
  “多谢封公提醒,我会小心,不会再触怒父皇。”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三十章 兄弟和解
  李世民是得到江南的战报而急忙进京面见父皇,一方面他要向父皇指出局势的严重,唐朝必须要有所应对,另一方面他想和父皇和解,在唐朝危难关头,必须要以大局为重,放弃纷争,一致对外。
  父皇正当壮年,他和太子最后谁来坐皇位,完全可以放到以后再说,现在的国难当头,首先是要保住大唐江山。
  李世民快步来到御书房门口,脚步忽然有些犹豫起来,如果父皇不肯接受他的和解,一定要把他软禁起来,又该怎么办?
  虽然他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但毕竟是有可能,万一父皇听了太子之劝,再出昏招把他囚禁,那他就是得不偿失了。
  但既然已经到了,李世民也身不由己,一名宦官进去替他禀报,片刻出来道:“殿下,圣上宣你觐见!”
  李世民略略稳一下心神,这才走进了御书房,一进御书房,他便跪倒在地,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儿臣参见父皇,祝父皇万寿无疆,江山永驻!”
  李渊目光复杂地看着这个充满叛逆的儿子,此时他心中已经没有了怨恨,他想到了逝去的妻子,一缕父子亲情从他心中油然而生,语气也变得柔和起来,“皇儿起来吧!”
  “谢父皇!”李世民站起身,在父亲面前垂手而立。
  李渊又问他:“你三弟怎么没有跟你一起回来?”
  三弟就是李玄霸,他一直跟李世民在一起,李玄霸考虑问题比较单纯,他不愿跟随绥靖派的李建成,而更愿意跟随主战派的二哥李世民。
  李世民连忙躬身道:“三弟现跟随段志玄将军镇守浅水原,如果父皇要见他,儿臣立刻派人找他回来。”
  “这倒不用了,朕只是随口问一问。”
  李渊话题一转又道:“李密被灭亡之事,皇儿应该也听说了吧!”
  “回禀父皇,儿臣已听闻此事,但儿臣以为李密覆灭其实也是必然之事,并不奇怪。”
  “这是为何?”李渊不解地问道。
  “父皇,李密的根子是瓦岗军,支持瓦岗军的民众在中原,但李密却放弃了中原,转战江南,就算他灭掉了李子通和沈法兴,但他也得不到江南士族名门的支持,杨元庆是得到了山东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占据北方,而我们是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才得以坐稳长安,李密却什么都没有,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他最终怎能不失败?”
  李渊渐渐听出了儿子话中有话,令他心中有些不舒服起来,他又看了一眼堆在地上的辞呈,冷冷问道:“你专程跑来,就是要指责朕放弃了根基吗?”
  李世民吓得跪了下来,“儿臣不敢,关陇贵族的事情儿臣在进宫时才听说,儿臣从扶风赶来,其实是有两件事情要面呈父皇。”
  “和你无关之事就不要再提。”
  李渊哼了一声,“说吧!你有哪两件事情要面呈朕?”
  “父皇,第一件事是儿臣愿辞去天策上将之职,儿臣过去对皇兄多有冒犯之处,儿臣想向他当面道歉。”
  李渊微微一怔,这个结果他倒没有想到,他明白儿子的言外之意,就是他不再谋求东宫之位,放弃内讧,辞去天策上将之职明显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李渊也已意识到他们兄弟二人的内讧是造成大唐屡屡失败的根源,他也希望兄弟二人不要再争权夺利,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李世民的表态令李渊心中大为宽慰,刚才因关陇贵族而引发的一丝不快也随即烟消云散,他点点笑道:“皇儿的表态是为父今年所听到最为欣慰的一句话,我希望你们兄弟二人能够携手同心,共度危难。”
  李世民重重磕一个头,“儿臣绝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起来说话吧!”
  李渊让李世民起身,又笑眯眯问道:“那你要说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儿臣要说的第二件事是关于江南局势,儿臣以为,杨元庆攻灭李密其实只是他的第一步,他的下一步必然是要攻打荆襄,现在儿臣最担心的也是荆襄,南阳郡有徐世绩的四万军队,现在江南的隋军人数不详,可如果考虑降卒和收编的萧杜联军,儿臣觉得至少在十五万人以上,这样一来,一东一北,隋军围攻荆襄的总兵力就在二十万左右,而孝恭手上只有八万军,父皇,局势很危急啊!”
  这才是李世民急着跑来长安的真正原因,如果荆襄失利,巴蜀再保不住,那大唐就真的完了。
  李渊半晌没有说话,应该说李世民的看法和他一致,他也认为隋军下一步必然攻打荆襄,只是该怎么应对,他还是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那依皇儿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荆襄之危?”李渊知道,次子世民既然来谈这件事,必然是有所想法了。
  李世民躬身行一礼,“孩儿有上中下三策以献父皇,请父皇定夺。”
  李世民也学聪明了,每次他的献策总是不被采纳,就是因为坚定主战,这次他索性献三策,不管是哪一策,只要父皇选了其一,都是他的功劳。
  李渊点点头,“你说吧!哪三策?”
  “目前我们在关中和关内共有二十万大军,我们可以分兵而战,儿臣的上策就是集中十万军队攻打河东,据儿臣所知,守河东和太原的十万隋军都是新兵,只要我们攻势迅猛,趁秦琼来不及回兵之际,一鼓作气推进到太原,就算攻不下太原,也必然会震动隋朝,杨元庆将不得不放弃攻打荆襄的计划。”
  这一次李渊确实在仔细考虑李世民的方案,他背着手在房间里走了几步,又回头问道:“那中策是什么?”
  “回禀父皇,儿臣的中策也是分兵两路,一路三万军南下防御巴蜀,另一路七万军支援荆襄,使荆襄的唐军兵力达到十五万,双方决战荆襄,如果唐军获胜,我们趁机一股作气拿下整个南方。”
  李世民没有停下来,又继续道:“再谈下策,儿臣的下策就是放弃荆襄,撤军回巴蜀,全力保巴蜀不失。”
  李渊走到窗前,这三个方案他都可以接受,但也都不能接受,放弃荆襄逃回巴蜀,他不能接受,但倾兵而出,和隋军大战一场,他又没有那个心理准备,良久,他叹了口气道:“让朕再考虑考虑吧!”
  李世民行一礼,“儿臣不打扰父皇深思。”
  说完,他也瞥了一眼堆在地上的辞呈,他想劝一劝父皇,但理智告诉他,他若再提此事必将前功尽弃,李世民只得行一礼,退了下去。
  李世民走出御书房,一抬头,正好和太子李建成打了一个照面,李建成脸一沉,重重哼了一声,扭头不睬他。
  李世民却上前深施一礼,“世民向皇兄赔礼道歉!”
  李建成一愣,他没有反应过来,依然冷冷道:“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可说?”
  “过去是世民不对,总是痴心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世民已幡然悔悟,特向皇兄道歉,我会全力支持皇兄行太子权。”
  说完,他再次深行一礼,李建成这才明白他的意思,原来是要和自己和解,李建成并不像父亲李渊那样容易被父子亲情蒙蔽理智,他相当冷静,而且很了解自己的兄弟,他知道二弟心狠手辣,心机极深,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和自己争夺帝位。
  不过现在大唐危难当头,如果兄弟二人能暂时和解,对大唐只会有益无害,想到这,李建成淡淡笑道:“你现在要回扶风吗?”
  虽然李建成没有明着说双方执手言和之类的话,但他这个态度,明显就是一种和解的意思,李世民当然明白,他连忙躬身答道:“臣弟自然是听父皇的安排,父皇不让我回扶风,我就留在长安。”
  “嗯!”
  李建成点了点头,“你先去吧!改天有时间我们再聊聊。”
  “臣弟先告退了。”
  李世民行一礼,转身走了,李建成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困惑,他的兄弟难道真的悔悟了?
  这时,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子殿下,圣上宣你进去。”
  李建成这才收回心思,走进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李渊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他笑问道:“在门口应该遇到世民了吧?”
  “是!他居然向儿臣道歉了。”
  李渊捋须笑道:“那是他应该的,朕很欣慰,他只要能悬崖勒马,朕就可以原谅他。”
  李建成心念一转,不会夺取秦王军权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吧!但这话他不敢说,只得问道:“二弟是否为江南李密之事而来?”
  “正是如此,他提出了应对荆襄危机的三策,朕一时举棋不定。”
  李渊便把李世民的三策说了一遍,最后道:“朕比较倾向于中策,既没有违反双方的条约,又可以顺势夺取南方,皇儿怎么看?”
  李建成看了一眼地上的辞呈,他来是商量关陇贵族辞职之事,而不是应对荆襄危机,但既然父皇问他,他又不好不表态,想了一想,李建成道:“父皇,这件事不如召开政事堂会议,和相国们一起商议。”
  一句话提醒了李渊,他点了点头,“皇儿所言极是,朕几乎把政事堂忘了。”
  李建成深施一礼,“父皇,儿臣是为关陇贵族集体辞职之事而来。”
  李渊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有些不悦道:“你打算让朕向他们低头吗?”
  李建成叹了一口气道:“父皇,现在我们不能内乱,这件事就由儿臣来承担责任,儿臣去劝说独狐相国和窦相国,告诉他们,父皇并不是打算南巡,而是准备御驾亲征江南,消除他们的误会。”
  话虽这样说,其实还是变相低头了,李渊脸色愈加难看,最后他才冷冷道:“也罢!先平息此事,以后朕再一个个收拾他们。”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三十一章 军机决策
  关陇贵族以辞职施压,逼迫李渊取消南巡计划,最终以李渊的低头而告以段落,正如李世民所言,关陇贵族是大唐根基,在现在风雨飘摇之时,他们更不能轻易动摇根基。
  虽然李渊被迫打消了迁都巴蜀的想法,但他并不甘心,他又给四子元吉送去一份密旨,命他坐镇成都,做好迁都巴蜀的准备。
  李渊的试探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现在唐朝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却是荆襄之危,如何解决这个危机?
  当天晚上,李渊在武德殿偏殿召开了军国会议,由政事堂五相和太子、秦王,以及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封德彝族等等一共九人参加,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偏殿内灯火通明,十几根手臂粗的鲸脂蜡烛将偏殿照得如白昼一般,大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异香,九人分坐两边,每个人都有坐榻,他们挺直了腰板,神情肃穆。
  李渊坐在玉阶龙榻之上,对众人缓缓道:“朕刚得到襄阳传来的消息,杨元庆已经收编了萧铣和杜伏威的军队,加上部分隋军,大约十五万人,从长江两岸同时向荆襄进发,我们的担心即将成为现实,现在危难关头,大家畅所欲言吧!今晚无论说什么,朕都可赦免无罪。”
  众人已经事先得到了今晚商议的内容,事实上大家都很清楚,隋军攻克江南后,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荆襄,隋军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了,下面就是看唐军怎么应对。
  李渊又把三条应对之策告诉了众人,他的意思很明显,他是准备从这三策中选出其中一策,而众人也知道,不可能选第三策放弃荆襄,如果李渊有魄力,那就选上策,如果求稳,那只能选中策。
  这时,萧瑀起身道:“陛下,请容臣先说一言。”
  李渊点点头,“萧相国请说。”
  萧瑀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比较支持中策,但一些细节上他却不太赞成,萧瑀走到大殿中央,看了众人一眼,又向李渊行一礼道:“陛下,首先臣要明确态度,荆襄不能失,失去荆襄粮仓,只剩关陇和巴蜀,我们恐怕支撑不起三十万军队,所以臣支持中策,朝廷须派兵援助荆襄,但在派兵细节上,臣有不同意见。”
  李渊微微一笑,“有不同意见,尽管说,所有的不同意见,朕都要听。”
  萧瑀又继续道:“关键就是派十万军去支持,秦王殿下的意见是七万军支持荆襄,三万军防御巴蜀,但问题就来了,我们这里只剩下十万军队,能否守住关陇?首先京城至少要五万军队,那么剩下五万军队怎么分配?所以我觉得调走十万大军,未免太多了一点。”
  萧瑀的话引起大殿内一片窃窃私语,连李渊的眉头也微微一皱,不说还没有感觉,萧瑀这样一分析,李渊也感觉到留下十万军队防御关陇确实少了一点,虽然十万军队本身不少,但主要是须防御京城,五万军队他还觉得少了一点。
  一旁李世民开口道:“萧相国的分析虽然有道理,但调十万军队已是底线,因为现在巴蜀和汉中空虚,驻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还住要集中在汉中,如果没有三万军队防御,一但隋军从夷陵或者从陇西进入巴蜀,巴蜀就完了,另外隋军是二十万大军围攻荆襄,而荆襄只有八万军队,就算我们增兵七万,也只能十五万军队,兵力不如隋军,况且隋军还有骑兵和水军,萧相国,调十万军南下,其实已经是很保守了。”
  李世民说到这里,都给大家一种捉肘见襟的感觉,明明唐朝还有三十万大军,却居然觉得不够用,这时,陈叔达沉声说:“陛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考虑再征兵了。”
  他话音刚落,独孤震和窦轨竟然同时冷笑一声,这种异口同声的冷笑使众人感觉一股寒意,偏殿里顿时安静下来,李渊略略有些不悦,他又想起了这两人以辞职来威胁自己之事,尽管他们已经把辞呈收回去,但却是以自己的低头为代价,让他内心窝了一肚子火。
  不过刚才他已经发话了,畅所欲言,可以出言不忌,他不能言而无信,李渊只得忍住气对独孤震道:“独孤相国,你有什么建议吗?”
  独孤震站起身施了一礼,“陛下,窦相国的想法臣不知,但刚才陈相国说募兵之事,微臣却觉得他想得太简单了,现在‘募兵’两个字,可是这么能轻易说出口的吗?”
  独孤震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实在是因为这几年唐军募兵太狠,前后强征了不下五六十万军队,几乎已到扫地为兵的程度,如果再募兵,恐怕就会造反了。
  窦轨也道:“独孤相国说得不错,现在种田人中,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已经不多,上次隋军攻打关中,朝廷在京城中临时征了六万青壮,本来说好隋军退兵后就放他们还民,结果并没有放他们,使朝廷信誉遭受很大的打击,我担心如果再强行募兵,关中民众就会大量向关北和河东逃亡,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李世民站起身,对李渊施一礼道:“启禀父皇,窦相国和独孤相国说得确实有道理,不过现实摆在这里,如果不募兵,那只能以十万军队保护关陇,尽管有点两难,但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决定,到底是募兵还是不募兵?”
  这时,一直没有吭声的李建成叹了口气道:“如果实在要募兵,那只能在巴蜀招募,让他们明白,从军是为了保卫他们家园,同时保证他们不离开巴蜀,我想少则三五万,多则七八万军队,应该可以募到。”
  柴绍也接口道:“陛下,臣也赞成太子的意见。”
  李渊缓缓看了一圈众人,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意见,便点了点头道:“既然都不反对,那就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