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失落的约柜 >

第45章

失落的约柜-第45章

小说: 失落的约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bir〃,和埃塞俄比亚教堂里的〃mak'das〃(内殿——译者注)对应,那里放着塔波特。
  所以说,如果尼布甲尼撒第一次进攻耶路撒冷时,约柜还在所罗门圣殿里(而约柜极可能已经被转移,因此这是个退一万步的假定),那就可以断定:这位巴比伦王并没有拿走约柜,而只是〃毁坏〃和〃拿走〃了所罗门放在外围圣所里的〃金器〃。尼布甲尼撒抢走的其他财宝,其名目相当具体,它们是:
  内殿(debir)前的精金灯台,右边五个,左边五个,并其上的金花、灯盏、蜡剪,与精金的杯、盘、镊子、调羹、火鼎以及至圣所(Holy of Holies)、内殿(inner shrine)的门枢,和外殿(hekal)的门枢。(参见《旧约·列王纪上》第7章第48…50节;按照作者的考证,其中的〃debir〃应译为〃内殿前厅〃而非〃内〃hekal〃应译为〃外围圣所〃而非〃外殿〃;中文《圣经》的译文没有反映出这些细微差别——译者注)
  当然,在这段译文里,〃inner shrine〃、〃debir和Holy of Holies〃这三个术语可以互换,都指同一个圣所,那就是所罗门在许多世纪之前放置约柜的那个地方。我证实了这个看法以后,便立即看清了一个事实:尼布甲尼撒虽然没有抢劫内殿,却还是拿走了内殿的门枢。我们完全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内殿的大门被卸了下来,这位巴比伦王(或是执行他的命令的那些士兵)因此可以看到内殿前厅(debir)里的情况。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实际上,这是个关键的发现。当年,那些巴比伦人朝内殿里张望,想必立即就会看到那两个带翼天使的包金雕像——所罗门把它们放在约柜上作为护卫。他们也必定会看到约柜本身。他们取下外围圣所(hekal)里器物上的金子时毫不内疚,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没有马上冲进内殿前厅,从墙壁和雕像上剥走数量大得多的金子呢?他们为什么没有把约柜掳为战利品呢?
  巴比伦人一向蔑视犹太人及其宗教。因此,如果以为他们会出于某种博爱的愿望而没有洗劫内殿,以免伤害被征服者的感情,这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如果见到约柜以及内殿四壁和天使雕像上的精金这样丰厚的猎物,尼布甲尼撒和他的士兵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洗劫一空。
  当时,巴比伦人每占领一地,都必定要抢走当地人崇拜的重要偶像和圣物,把它们运回巴比伦,供奉在自己神庙中的神明玛杜克(Marduk)前面。约柜就是这类理想的供品。然而,巴比伦人却连约柜的金子都没有动,更不用说把它原封不动地带回国了。实际上,约柜也好,金盖上的带翼天使雕像也好,全都平安无虞。我在笔记本上写道:
  合理的结论就是:公元前598年,巴比伦人第一次入侵时,约柜以及包金的带翼天使雕像已经不在内殿前厅(debir)里了。实际上,内殿前厅的四壁、地板和天顶上的金子在此之前已经全被剥走了。这个看法似乎至少可以为埃塞俄比亚人自称拥有约柜的说法提供一个初步证据,因为我已经证实:示撒和的阿施既没有抢走约柜,也没有抢走内殿前厅的其他财宝,而惟有他们才在尼布甲尼撒之前从圣殿中获得过某些财宝。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598年对耶路撒冷的劫掠,当然并不是尼布甲尼撒发动的最后一次。如果有任何证据表明,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洗劫圣城时抢走了约柜,那么,我在笔记中的结论就将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8年的入侵成功之后,在耶路撒冷的王位上扶植了一个傀儡国王,名叫西底家(Zedekiah)。然而事实证明,这个〃傀儡〃却自有打算。公元前589年,他开始起兵反叛他的巴比伦主子。
  尼布甲尼撒立即进行反击。他再次进军耶路撒冷,终于攻破了城墙,于公元前587年7月初进入了圣城。不到一个月之后:
  巴比伦王的臣仆、护卫长尼布撒拉旦(Nebuzaradan)来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跟从护卫长的全军,就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又拆毁了)耶和华殿的锡柱,并和耶和华殿的盆座和铜海……将那铜运到巴比伦去了;又带去了锅、铲子、蜡剪、调羹,并祭北所用的一切铜器。香炉和洒水碗,无论金的银的,护卫长也都带去了。所罗门为耶和华殿所造的两根钢柱、一个铜海,和几个盆座,这一切的铜,多得无法可称。(参见《列王纪下》第25章第8…16节,《圣经》中文神版与此处的文字有多处不同——译者注)
  以上就是《圣经》提供的一份详细目录,即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后抢回巴比伦的全部物品和宝物。这里面还是没有约柜、没有所罗门用于内殿内壁以及带翼天使巨像(它们也在圣所里)外面的金子,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实际上,除了清单上的物品之外,绝对没有提到其他任何东西,因此很显然:公元前587年的战利品只是从铜柱、铜海以及盆座上捞到的铜,那些东西都是四个世纪以前的户兰制作出来的。
  这个战利品清单上的东西,和《圣经》说的公元前598年从圣殿偷走的东西,两者可以相互印证。这极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份清单的真实性。那一次,尼布甲尼撒虽说没有拿走那些铜器,却拿走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剥走了外围圣所(hekal)里所有器物上的金子。因此,11年以后,尼布撒拉旦掠夺的金银才会只有一些香炉和洒水碗。他没有找到任何更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因很简单:公元前598年,所有最好的东西都已经被抢回巴比伦了。
  我已经知道,两次的战利品里都不包括约柜,因此对我的结论就更有信心了,那就是:巴比伦人入侵耶路撒冷以前的某个时间,约柜必定已经不在所罗门圣殿里了。按照这个思路,对约柜失踪的另一种经常被引用的解释,也就越来越站不住脚,那个解释就是: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烧圣殿时,约柜必定毁于大火。如果约柜真的是在公元前598年以前就被送走了(可能被送往埃塞俄比亚),那么,所罗门圣殿被毁时,它当然就逃过了那场浩劫。
  但是,仅仅根据这个推理链条,是否就能肯定约柜已经被转移到埃塞俄比亚去了呢?当然不能。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发现,犹太王国的一些传说为约柜的下落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任何一种说法只要足够有力,都能否定〃约柜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因此,这些说法全都值得仔细权衡。
  〃隐蔽曲折的地窖……〃
  我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只是到了建造第二座圣殿时,犹太民族才发觉约柜失踪,并且意识到约柜的失踪是个巨大的谜团。
  我已经知道,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曾把耶路撒冷的大批居民流放到巴比伦。公元前587年,所罗门圣殿被毁以后,
  护卫长尼布撒拉里将城里所剩下的百姓,并已经投降巴比伦王的人,以及大众所剩下的人都掳去了……这样,犹太人被掳去离开本地。(《列王纪下》第25章第11、21节)
  耶路撒冷永远不该忘记这放逐的创痛、身为国虏的屈辱和坚定的决心,这个主题在《旧约》里的一首最凄怆、最感人的诗篇里被永久保存了下来: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插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
  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
  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旧约·诗篇》第137篇第1…6节
  这种对一个民族的集体放逐不会持续很久。尼布甲尼撒对犹太人的放逐从公元前598年开始,到公元前587年结束。然而,此后不到半个世纪,他统治下的那个曾一度迅速扩张的帝国,却被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彻底摧毁了。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的军队大获全胜,开进了巴比伦。
  这位居鲁士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帝国缔造者之一〃,他对统治下的各民族采取了开明政策。当时除了犹太人之外,被囚在巴比伦的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因此,居鲁士便致力于给所有的被掳民族自由。不仅如此,他还允许他们从玛杜克神庙里取回他们被劫夺的偶像和圣物,带回家园去。
  犹太人自然无法获得这种宽大政策带来的全部好处,因为他们最重要的圣物——约柜并没有被掳到巴比伦。尽管如此,尼布甲尼撒从他们那里抢来的那部分不那么珍贵的宝物,大多还是完好无损。波斯人举行了正式仪式,把这些宝物交还给了犹太国的正式官员。《旧约》里有一段经文,详细记载了这次交接:
  古列王(即居鲁士大帝——译者泣)也将耶和华殿的器皿拿出来,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掠来,放在自己神之庙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库官米提利达将这器皿拿出来,按数交给犹太的首领设巴萨。器皿的数目记在下面:金盘三十个,银盘一千个,刀二十九把,金碗三十个,银碗之次的四百一十个,别样的器皿一千件。金银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擂的人从巴比伦上耶路撒冷的时候,设巴萨将这一切都带上来。(《旧约·以斯拉记》第1章第7…11节)
  犹太人从公元前538年开始返回故乡。公元前537年春,第二圣殿在第一圣殿被夷平的原址上动工。这项工程于公元前517年完成,这虽说使众人欢喜,但其中也有令人悲哀的理由。把约柜移出第一圣殿,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以前这件事显然一直都在向众人隐瞒着(这个任务并不算困难,因为据说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内殿)。但现在,犹太人从巴比伦回来以后,已经不可能掩盖这件珍贵圣物失踪的事实,也无法不让众人知道:约柜已经无法被放进第二圣殿的内殿里了。
  《犹太法典》坦白承认了这个巨变:〃第二圣殿里有五件东西和第一圣殿的不同:约柜、约柜的外罩、基路伯(即带翼天使雕像——译者注)、火以及乌瑞姆并素米姆〃(《希伯来语一英语对照巴比伦犹太法典》,1974年伦敦、耶路撒冷、纽约版)。
  〃乌瑞姆〃(Urim)和〃素米姆〃(Thummim)是两件神秘的东西(法典中并列为一件),大概是用于占卜的器具,摩西时代一直被保存在大祭司的胸牌里。第二圣殿里没有这些东西。殿里也没有总是和约柜相连的〃天火〃。当然,约柜本身也失踪了——连同它厚厚的金盖和金盖上那两个带翼天使包金雕像。
  这样一来,秘密就暴露了:犹太教信仰的最珍贵圣物已经消失,仿佛化成了空气。不仅如此,人们还知道约柜并没有被掳到巴比伦。那么,约柜到哪里去了呢?
  各种说法几乎立即就流传开来。按照事物发展的常例,其中的一些说法很快就带上了揭露真相的特征。大部分说法都认为,尼布甲尼撒当年洗劫圣殿时没有发现约柜,那是因为在巴比伦大军到来之前,约柜已经被小心地藏在了摩利亚山(即圣殿——译者注)的内部,而现在第二圣殿就建在第一圣殿原址上。例如,犹太人被放逐归来后的一个传说里就说,所罗门工早在建造第一圣殿时就预见到了圣殿被毁,因此,他〃为约柜造了一个隐藏的地方,它是个隐蔽曲折的地窖〃。
  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正是这个传说启发了《伪经·巴录书》的作者。他暗示说,约柜被那块巨大的〃世界的基石〃(Shetiyyah)底下的大地吞了进去。
  我知道,这部成书较晚的伪经里的说法根本就不可信。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了另外一些记述,它们同样提到了圣殿山的地底下有个秘密的洞穴,而那就是约柜的最后安放地。
  《犹太法典》为了强调那个地窖可能就在内殿的地底下,还表示了〃约柜被埋进了它自己的地方〃的见解。据说,埋约柜的是国王约西亚(Josiah),他在公元前640年到公元前609年统治耶路撒冷,换句话说,他的在位期结束后只有十年,巴比伦人就第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这个故事里说,这位国王长期统治的末期,约西亚预见到〃圣殿不久即将被毁〃,便〃隐藏了约柜及其全部附属物,以免让它们落到敌人手里,遭到亵渎〃(L·金斯伯格:《犹太人的传说》卷4,第282页)。
  我发现,这个信念普遍深入人心。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传说都认为藏约柜的地窖就在内殿的地底下。《米什纳书》(Mishnah)里记载的一个类似传说,暗示约柜被埋在了〃那座木屋地板的下面,以防它落入敌手〃。那座木屋就在所罗门圣殿区内,但因为犹太人从巴比伦放逐归来时,时间已经太久,所以它的确切位置已经被犹太人忘记了,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同前书,卷3,第158页)。不过,《米什纳书》上还是记载了一件事:有个祭司一次在第二圣殿的庭院里干活,偶然踢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铺地石〃。
  他去告诉他的同伴,但话没说完,他的生命便离开了他。于是人们知道,那里埋藏着约柜。(Z·维尔奈:《耶路撒冷的传说》,第122页)
  《马加比传(下)》(Maccabees)里讲述了埋藏约柜的另外一种情节。希伯来文《圣经》里不包括《马加比传》,但希腊文和拉丁文基督教经典却包括这部书,英语的《圣经后典》也包括它。这部书是一个同情法利赛人的犹太人(他用希腊文写作)汇集的,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年之间。《马加比传(下)》第2篇开始几句,对约柜的命运做了如下的交代:
  先知耶利米……得到神谕的警告(即预告所罗门圣殿即将被毁),便吩咐帐幕并约柜跟他上了山,摩西曾在那山上俯瞰上帝恩赐之地。他到了山上,找到一个岩洞,便将会幕、约柜及香坛放了进去,然后封住了洞口。
  把《耶路撒冷圣经》译成英文(以上即引自该译本)的那些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耶利米的隐藏约柜之行,只不过是个充满想象的神话,而《马加比传(下)》的作者精心编造这个神话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唤起被放逐的犹太人对祖国故乡的眷顾。同样,《牛津基督教大辞典》的编辑们也认为这段文字毫无历史价值。这个传说写于耶利米本人死后大约500年,因此甚至可以说它并不特别古老一一但它的作者却试图把它打扮得极为古老,说他的叙述来自〃王室档案〃中的一份文件(见《马加比传(下)》,第2篇第2、4段)。
  然而,先知耶利米(和《马加比传》的作者不同)却的确生活在所罗门圣殿被毁前后的时期,这是事实。这就意味着,他有可能在隐藏约柜的工作里发挥过某种作用。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不仅如此,〃摩西曾在那山上俯瞰上帝恩赐之地〃中所说的山名叫〃尼波山〃(Nebo)(参见《旧约·申命记》第34章第1节),它就位于耶路撒冷正东50公里的地方(尼波山在死海以东现代的约旦境内,俯瞰耶路撒冷和耶利哥城——作者注)。这座深受尊崇的高山由于和摩西这位犹太教的创始人有关,因此在文化上和犹太教相适应,同时,它的地理位置也很像约柜的一个切实隐藏地。
  因此,后来几代的犹太人并不完全否定《马加比传》讲的那个故事。相反,这部书虽然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