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23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37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给我们做出榜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你要想真正成就学问,真正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先修清净心。先把你的心,你心里面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这个念头要化解,矛盾要化解、误会要化解,然后是心平气和,你接受圣贤教诲很容易,不难了。你如果这个东西不能除掉,你跟圣贤一接触的时候,格格不入,你有障碍,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一桩事情。这个东西化解之后,在佛法讲的是破我执、破法执。我们今天知道这两种执著要是打破太难了,我执破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法执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你就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多难。这个事情必须从小来扎根。
  我这一生算是很幸运,童年,我是九岁离开家乡的,我们住在乡村。我们那个地区的乡村还不错,还著重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大概总是受桐城派的影响,我们家乡属於桐城派的地盘,所以农村里面都有私塾,都有请一些秀才来教儿童。我记得我上过四个月的私塾,就是这个底子,就是这么一点基础,懂得什么?懂得尊师重道。以后离开家乡,第二年中日战争就爆发,八年抗战流离失所,我们做流亡学生年岁很小。我十四岁就逃难,一个人照顾自己。在这苦难当中长成,知道人生的疾苦。
  抗战期间,三年失学,尝到失学的那个痛苦的滋味,所以培养出好学,这一生好学这个志趣都在患难当中启发培养成的。遇到佛法之后,体会很深刻,感到人生苦短,一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释迦牟尼佛这条路好!真的是自利利他,自他不二。所以佛能够一切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了。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意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破迷就是帮助别人离苦,帮助别人觉悟就是帮助别人得乐。这个事情,好事,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了。这个事情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纯善而不夹杂一点罪过,这个遇到了之后,生大欢喜心。
  所以人要发心,发心它真的有感应。我在台湾遇到这三个老师,是感应,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能成就。方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法介绍给我,使我认识佛法;多年对它的误会,以前也认为它迷信,这个化解了,对佛法生起尊重的心,敬仰的心。章嘉大师给我奠定基础,接受他老人家三年的基础教育,以后亲近李老师才会有成就,没有章嘉大师那个三年基础,我到李老师那里还是不会成就。这种际遇可遇不可求,总在发心纯正,不能为自己的利益,有为自己利益著想,你不可能有成就。为什么?自私自利是最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突破,你怎么能入佛门?
  所以佛成就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在十法界、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众生有感你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都是从事於教学工作,这个肯定是佛菩萨。所以说无论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肯定他所示现的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这是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的应化身,不是菩萨,是佛。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这些人,看他的形相,这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细细观察,一个原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永恒不变,那就是舍己为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与道德完全相应。
  这个地方顺行,顺行就是顺著道而行,顺道而行是德。道是讲的自性,决定没有违背自性。现在我们讲自性,一般人很难理解,我们换一句话来讲,大自然运作的法则,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自然运作的法则是道,是性德,不可以违背自然运作的法则,这就对了。所以我们学,学佛的行那就是修行,以佛为标准,你就得佛的果位,得佛的果位就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功名利禄,我们世间人讲这个,佛的这三句圆满具足,你没有一样得不到。所以「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希望十法界众生都能够学佛,都能够得到如佛一样的果报。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五首偈: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相悉灭除。此人於佛为真见。】
  第一句是「离过」。清凉大师在这个前面有简单的交代,第五首偈是「求法行」,求法。第六首是「说法行」,第七首是「听法行」;下面是「破相行」,破相行有三首,第八、第九、第十,这三首。所以这六首偈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确实是修学大乘佛法重要的指导纲领。这一首这是求法,求法第一句离过,「初句离过」,清凉说「胜他名利,名为异情」,大师给我们点出来字句行间的真实义,文字虽然不多,非常重要。
  『十方求法』,这是先把求法的范围给我们说出来。『情无异』,这就是大师跟我们说,求法这桩事情胜过一切名利。世间人一生他求什么?总不外乎名利二字。你要是冷眼观察,你现在看看我们香港,马路上真的是车水马龙,来来去去奔波忙碌,他为什么?除了名利,他还有什么?现在不是忙於求名求利,现在是忙著争名夺利,你说怎么得了!忙著求名求利,这个社会是安定的、是和平的,日子还好过;忙著争名夺利那就不得了,日子不好过。
  所以现在的社会,从小受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竞争。上幼稚园就要竞争,这从哪里来的?从外国来的,这不是中国文化。诸位如果真的念过中国书,中国人教儿童让,礼让,还不是忍让,礼貌,让是美德。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学生们,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老师的德行,结论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是学生公认的夫子之德,温和(没有暴躁)、善良、恭敬、节俭、礼让,夫子这个五德以后就变成中国人童蒙养正教学的宗旨,教儿童教什么?就教这五样东西,从小教他。所以从小就懂得礼让,哪有竞争的。人人都懂得礼让,这个社会多么祥和,这个世间多么美好,真的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没有竞争,只有礼让。绝对没有竞争,哪来的斗争?哪里来的战争?没有这个事情。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天灾,没有人祸,这是教育的功德。我们今天,你家里要有小孩,你怎么教他?你是不是也教他竞争?好像不跟人竞争,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了。
  前年,亚视何守信来访问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法师,中国谚语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自私自利,好像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我给他的回答:这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这话错的,不是正确的。这句话能成立,在西方应该是可以,但是最后的归宿是世界末日。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现在再要爆发战争,是核武战争、生化战争,是整个人类毁灭的战争。这个战争没有胜负,同归於尽,大灾难,不是小事。如何能化解?人人懂得礼让,这问题解决了,不要争!
  我举很简单的例子,孔老夫子不争,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孟子讲仁义,不讲竞争,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还是活得很快乐,哪有天诛地灭这种道理?释迦牟尼佛、耶稣都是念念为别人,没有替自己想,不但天没有诛他,地没有灭他,反而得到千万年之后,这么多人尊敬他,这么多人还纪念他,还有不少人来学习他。话错了!何先生的访问有录相,电视台曾经播出来,他问的一些问题,现在的话说都是非常尖锐的,我都给他解答了。实在讲,这样的访问可以重复的播讲,希望能把社会这一般错误观念唤醒。
  「十方求法」,你看这范围多大,可是十方求法比世间人求名求利还要恳切。世间人求名求利为自己;读书人、明理的人,求法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所以超过世间人求名求利,这个叫「情无异」。清凉在这个注子里面点了两个字:离过。过是过失,说明世间人求名求利是有过失,佛法里面求法没有过失。何以说世间人求名求利是过失?这个要以佛法来解释,不能用世俗这个知见来解释。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是要证得佛菩萨这个果位,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你要是以这个为目标,用求世间名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决定达不到的,那是错误的。
  为自己的名利,我们在讲席里常讲,你这个生活范围出不了欲界。六道里面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人欲念没有断,但是完全控制住,也就是他不求名利,才能离开欲界到色界;欲界这个圈子很小,生活范围很小,这就是过失。这个过失可大了,生生世世在这个里头轮回,你都轮不到色界去,你都轮不到无色界去,你说你可不可怜?清凉大师这两个字说得好,离过。唯有离过,你所求得的福慧,你才会圆满,你才能得到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自性本具的。
  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从哪里来的?从我执来的,执著身是我。你们想想看,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为了这个身,为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满足这个身的需要,不惜损人利己,造作极重的罪业,造杀盗淫妄,违背了伦理道德。在佛法讲,违背了五戒十善,所造的是十恶业,那么你的果报,现在也许你还得一点甜头,那是什么原因?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人在这一生当中享受的,是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你这一生没有修福,你这一生造罪业;你这一生造罪业,你来生要受苦报。
  宇宙间事情虽然很复杂,实在讲六个字就包括尽,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性相、理事、因果」,统统包括尽了,任何一事一物都具足这六个字。现在人迷,迷什么?这六个字都迷了,性相不晓得,理事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胡作妄为,怎么得了?自己以为自己很聪明、很能干,有方法、有手段,能够夺取名闻利养。你要是把《了凡四训》念通了,你会恍然大悟,你这一生所享受的全是你命里有的,你不用这些手段,你还是得到,不但得到,比你现前得到的还要多,这肯定的。因为你用的手段是罪业,不正当的手段,把你命里面那个福德亏折,打折扣了。打折扣你还有这么大的福报,你就晓得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福报之大。譬如你命里头有亿万财富,因为你所用的手段都是不正常的,都是想害别人,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你这一生能够得到的可能只有三千万、五千万,命里本来是一亿,由於你造作罪业亏折了,现在讲是打折扣了。
  如果你能够行仁义道德,正常的这个方法去经营,你做生意买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真诚、诚恳心,那么你所得的财富会增长,命里头有一亿,可能你得到是两亿,为什么?你有道德,你生生世世你的财富都不会缺乏。人有德,你发财,发财你又积德,这是有道理的。命里没有,你做小偷偷不到,还没有出手,被警察抓去了,你做强盗抢不到,命里没有。无论做什么,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所得到的全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不知道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讲你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你绝对不会做亏心事情,你决定不会辜负别人。你的心正、行正,那你命里面所有的只有增上,只有往上提升,不会亏折。一个错误的念头,一个错误的行为,想欺负别人、霸占别人、夺取别人的,你命里有的全部都亏折了。亏折是什么?这一生还有余福,到死了之后,余福也没有了,来生没有了,必堕三途,堕得太快了。所以,这是大错特错!
  那我们今天是求法,求法不是为自己,求法是为众生。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需要德行、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如果没有这三样,那你这是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帮助苦难众生,没有能力,做不到!所以求法不是为自己,为众生。菩萨发愿,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求法为什么?为众生。无量无边苦难众生,我要去救度他们,我要去帮助他们,我为这个而求法的。你这个心正、心纯,必定能感动佛菩萨,佛菩萨一定来帮助你,一定来成就你,为什么?你这一念就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可是求学,这里不能不说,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都讲师承,这一点很重要。民国以来,师承没有了。师承就是你真正拜一个好老师,哪一个是好老师?从前从儿童讲的时候,儿童有什么能力知道哪个好老师?父母为子女选择老师。《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生你、养你,教你的事情,父母有责任要教你,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师。父母为儿女选择老师,把自己的子女付托给老师,老师尽心尽力来教导。所以一个人的成立是两个人教的,一个人教不出来。
  小孩从小不懂事,你说什么他听你的,慢慢长大了,他疑问就多了。你做父母的,你对小孩讲:我是你的爸爸妈妈,养你们很辛苦,你们要孝顺。他听了会怀疑,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些话老师教,第三者那是客观的,小孩听听想想有道理。站在老师那方,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要尊重。学生说:我为什么要尊重你?这个事情要父母教。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样把一个人调教出来。所以一个人之成立的时候,这是两大恩人,这个恩德是一样大,父母跟师长是一样大。你怎么成就的?你靠这两个人教的。
  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不得了!师道、孝道没有了,就是天下大乱,社会秩序崩溃了。安定和平就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没有师道、没有孝道,社会想求安定和平是永远做不到的,用什么方法都达不到。西方人用法律、用警察、用军队,能不能收到效果?收不到效果。现在变成的效果,恐怖分子,就这么起来的。你要是用孝道、用师道,恐怖分子都是良民,不会作乱,这个效果就达到了。所以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能跟人结怨。有怨的人,怨恨的时候要化解,化解就是要用教育,教他明理,了解事实真相,自然就能化解。怨恨不能化解,会变成生生世世,叫世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报复来报复去,这麻烦大了。
  所以求法不为自己,非常重要。为自己求法,你跟世间人没有两样,有罪过,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是大乘教,大乘教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他没有过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求法要知道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个老师,我跟诸位讲,这种缘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去?谁肯收你?专门听一个老师的,老师对学生负责任,这个叫师资之道。老师是个带路人,决定把你带上正路,但是你要百分之百的顺从,这里讲顺行。你要是不听老师教诲,那老师对你没有办法。老师要负责任,你要相信老师,老师会非常热心帮助你、成就你;你不听,他没有办法。所以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顺从。
  我很幸运,我在这个时代里面,可能师承我是最后的一个,我以后可能没有了,我还是遵循师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