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7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7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四句是《十善业道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我常常讲,落实在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修可以学,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要是把这些东西做到,也是伏住烦恼并没有断,凡圣同居土中辈往生。第一条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无量寿经》讲上辈、中辈、下辈,如果九品来说,下三品,第一条做到是下三品往,第二条做到是中三品往生,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三品往生。这都是什么?烦恼习气没断,可是你有能力伏,能够伏住。这是什么?这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人能够做得到的。
  发菩提心,菩提心真发了就发心住,那是什么?实报庄严土,绝对不是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发心,相似!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纵然有距离,距离不要太远,这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的「发菩提心」。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特别是在人事环境里面学,学什么?我真诚心对人、清净心对人、平等心对人、慈悲心对人;不要问别人怎么对我,我要用这个心对人。这就是你学净业三福的第三条,你要很认真、很努力,人事环境里头练功夫。
  讲席里头我常讲,决定不能有害人的心,戒律里头讲不杀生,不可以有害人的心,不可以有占人便宜的心。为什么?那是盗心,总是想贪一点便宜,这个念头不可以。希望什么?我们愿意吃亏,吃亏是福,这中国古圣先贤讲的。再就是不敢为别人先,跟大众相处总是退一步,要退让,不要争先,争先怎么样?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不争先,退后,总是让别人。这是什么?好胜,属於瞋恚,傲慢、好胜。我们退一步,处处让别人,这都是给现在社会人做好样子,因为现在社会人他的念头是竞争,无论在哪个地方总是争,争不是好事情。佛法里头没有争,佛法里面让,谦虚、礼让,要这样子教人,我们自己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知恩报恩,别人对待我们,我们要知道报恩,不可以怨恨对人;「分人之过,不能分人之功」,别人有过失我来承担,我替他承担,别人有功那是他的,我们赞叹,我们不可以侵犯、不可以占有,这是真正在落实。古人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家做好事情,我们全心全力协助成就他;他做坏事情,我们不能帮他忙。隐恶扬善,他有不好的地方不说,不但不说,不放在心上;他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扬。这样子对人,时间久了人家会感动、会生惭愧心,你看我做一点点好事,他都常常表扬我;我有很多坏事,你看他原谅我,他绝口不提。人会受感动,感动他就会回头,怎样把恶人转变成好人,怎样把一个迷惑的人转变成有智慧的人,要在这里用功夫。
  要求自己绝不辜负任何人,别人辜负我没有关系,我不能辜负别人。决定不能够毁谤别人,别人毁谤我,可以,我接受,我绝不毁谤别人。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是什么?这叫修行。你们讲今天修行从哪里落实,就从这些地方落实。要以真诚、善意对待一切人,不能有丝毫恶意。毛病习气有,总要尽量的去把它溶化掉。溶化用什么?用戒定慧。你要是不认真去修戒定慧,恶的念头没有了,恶的行为没有了,恶的习气还会在。
  习气很难断,佛经里头常说:现行容易断,习性很难断。世尊当年在世就举了很多例子,有些真的证阿罗汉果了,证阿罗汉果,三毒确实断了,贪瞋痴真的断了,见思烦恼断了,习气在。到什么人习气没有了?佛说辟支佛没有习气,阿罗汉跟辟支佛还有很大的距离。譬如傲慢,贪瞋痴慢疑,这是见思烦恼,阿罗汉确实断了,真的没有了,但是傲慢习气还在,常常还表现这个样子。他是真的断了习气,在言论上、言语上,在态度上,对人好像还很不客气,其实心地真的慈悲,确实没有,可是态度还有,那是什么?习气。这个我们要知道,阿罗汉尚且有习气,何况我们凡夫。但是这个习气常常会引起别人误会,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习气要不要断?要断,会引起别人误会。你真的没有恶意,人家认为你有恶意,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对人说话,颜色要柔和、言语要谨慎,特别是对那些我们一般讲看不顺眼的人、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更要小心谨慎。到什么时候这些好恶,我喜欢的、我讨厌的,在心地上逐渐逐渐平了,那是功夫,这个平了是什么?就证明你的心清净平等了,清净平等心里面没有好恶,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我对佛很恭敬,我对一切人也很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也恭敬,礼敬诸佛,看他跟看佛一样,你这修行功夫到家了。
  所以恭敬是平等的,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称赞那就有差别,你有善,我称赞你,你不善,不称赞,恭敬不称赞,差别就在此地。普贤菩萨对恶人,他对恶人恶行不赞叹,恭敬供养丝毫差别都没有,不容易!只是不称赞。你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那是大权示现,这里面有几位!胜热婆罗门的愚痴,伐苏蜜多女的贪爱,甘露火王的瞋恚,这很明显的代表什么?代表贪、瞋、痴。你看看善财去参访,善财是接受文殊普贤的教诲,礼敬供养,没有赞叹。那就是说他们这种行为,菩萨可以、罗汉可以,凡人不可以,凡人不能学,凡人学了你造罪业。所以礼敬供养没有赞叹。在这个里面我们就学到,学什么?学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今天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他在学校里上课,学校里开的有一门课「公共关系」,他说他觉得这一门功课对他没用处,没有必要学,他来问我。我告诉他有用处:你将来虽然不从事於这种工作,但是你懂得。为什么?你的目的是希望将来有机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一门学科可以帮助你观机;有用处,不是没有用处。他听了有道理,他说:好,我好好的学这一门。
  人际关系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最难的一个环节,你怎样与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平等对待。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教化众生,你要不懂这个,你怎么能普度众生?你能懂得这些道理、懂得这些方法,你所度众生的缘就宽广,确确实实有愿心、有方便,转恶为善,转冤家为亲家,转敌为友,转迷为悟,最后能转凡成圣。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不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学习,你学的东西在哪里用?就在对人接物的时候用,要用得上!戒律都从这里起现行。
  不杀生,决定没有害人的心,这一条才修成功,我们不能说圆满,这一条你学得力了。别人害我,我也没有害他的念头,我也没有报复他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得力,功夫得力了。绝对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别人欺负我、占我的便宜,我绝对没有占他便宜的心,你不偷盗的戒功夫得力了。别人欺骗我,我以诚心诚意待人,不妄语这一条戒你功夫得力了。条条戒在哪里?都是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头勘验你真功夫。你能够理解多少,你能够做到多少。理解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理解帮助你做到,做到又帮助你理解。放下什么?放下,我不害人,我不欺骗人,我不想占别人便宜了,把那个害人、欺骗人、占别人便宜放下了。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你的功夫从此之后不断向上提升,一直到究竟佛果。
  所以,你要离开一切人、离开一切世缘,你到哪里去修?到深山人迹不到盖个茅蓬、住个山洞,能不能修成功?不能,菩萨修行是在境缘当中。从前李老师教我,火里面的莲花那真可贵,水里头的莲花不希奇,就是形容这桩事情。真正戒定慧是在像现在这动乱社会当中,一切人事物里头修成功的。所谓是即世间而出世间,不是真正摆脱,这才叫「善化众生入於谛」,这是真正善巧方便。在这个世间里头,你能够清净不染,你能够正而不邪,你自己修行就是给别人做出榜样,这是什么?身教!到最后一招表演一个自在往生,给一切念佛人作证明。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在台中亲近李老师,老师就给我们讲过几次。我在台中十年至少听他讲过三次。讲什么?香港何东爵士,这个故事以前人大家都知道,现在恐怕淡忘了。东莲觉苑那个房子是何东爵士的,他捐出来的,他老母亲往生度他一家人。一家基督教徒,何世礼将军夫妻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毕竟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对母亲很孝顺,母亲吃斋念佛,所以他家里也供的有佛堂。母亲最后往生的时候告诉他:我们这一家信教自由,彼此都不相干涉,很难得!她说:你们是基督教徒,我今天要往生了,你们能不能念几声佛号送我往生,也是我们母子一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所以何世礼夫妻带著小孩,在往生的时候也念佛送她往生,看著她坐著走的,预知时至,有一点病不严重,盘腿打坐走的。这么样一往生之后,全家都念阿弥陀佛、都皈依了。你看看这个老太太有智慧,最后这一招把全家都度了,那是什么?我表演给你看,你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这一表演,你看看你信不信?现身说法,一家人都得度。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住佛心』就是佛,如来果地上有这样的方便,所以回向著重在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真正自利就是利益别人,你看何世礼将军的母亲念佛成功了,这往生一表演全家都皈依了、全家都信了,自利利他。我相信这个老人也是要为度她一家人,自己真正用功。因为什么?你自己不用功,到时候你没有法子示现这个相,你想度一家人枉然。平常真正努力修行是为一家人,为度一家人,为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分不开。你晓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才真正懂得回向的真实义,也真正知道念念回向一切众生,念念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七卷)  2004/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一亿界偈颂第六首看起:
  【佛所说法皆随入,广大智慧无所碍,一切处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第六首「证知方便」。第一句「随顺证入」,第二句讲「知而无障」,第三句是「知遍趣行,即利生法,即知即证,为自在修也」。虽然这首偈说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对我们初学却很有好处,我们应当学习。智者大师给我们开了方便门,这是世尊在中国的示现,给我们东方人大开方便之门,那就是有能力契入佛知佛见,没有能力断烦恼,实在讲,这就是这部经前面所讲当机,当机者里面最后一种:大心凡夫。契入佛知佛见真的是大心,确实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是烦恼习气太重,不容易断除。但是这个知见太可贵,如果真正在一生当中锲而不舍,加功用行,认真努力修学,必定有成就,可是成就当然不容易。
  在中国古代,从后汉佛法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将近二千年了。以公元来算,摩腾、竺法兰到中国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要到二千零六十七年,二千零六十七年才是二千年,所以说将近二千年。我们今天是二千零四年,再过个六十年差不多就二千年了。这两千年当中,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建立了十个宗派,除小乘成实宗跟俱舍宗已经没落、没有了,大乘八个宗在这一千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头,修行证果的人不少。这些证果的人,里面有许多确实真的能断见思烦恼,能破尘沙烦恼,还能断一品无明,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宗门所讲的,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同一个境界,净土宗里面讲的是「理一心不乱」,真有。可是这里头真正成就的,半数以上最后都是皈依净土。皈依净土,用他们那个修持的功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大有人在。这是佛法在中国,真的叫得天独厚!
  早年我们老师对於这些事情非常赞叹。中国人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宗爱护后代,这是真的。从制作文字使用文言文,这是最明显的体会,为后代设想得周到!文字,真真实实是智慧的符号,你看到这个字,你细心一观察,你会开智慧,文言文。祖宗们晓得言语会随著时代变化,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七、八十年了,这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语言的变化就很多。我们在读书的时代常常用的术语,现在听不到了;到我们踏进社会工作的时候,再听听现在那些学生们讲的术语,很多话我们不懂。现在进入老年,退休了,看看现在年轻人有很多术语也听不懂,你就想想,这个时间并不长。
  自古以来千百年,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可是老祖宗发明这个工具,文言文,就是语言随便怎么变,文化不变。只要你学文言文,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所讲的东西,你展开来看得懂,也就像面对面谈话一样。这个发明了不起!这是其他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我们祖宗用这些工具,真正是智慧,高等的智慧。发明这个工具,能把他们的智慧、德能、经验用这种方法传给后世子孙。
  现在人一看到,文言文太难了,好难!不难,你没有学,所以你觉得难;你要是学,不难。怎么知道不难?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作文,我过去有十几本,这么多年来,搬家搬来搬去都遗失掉了,现在还剩三本,民国初年高等小学的作文。高等小学的学生不过是十一、二岁,他们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不懂,还要去查字典,还要去查参考资料。那是十二、三岁人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出那么好的文章?他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了,所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哪有困难?我们从小生於患难,没有机会好好的读书,所以到年岁大了很想学。一方面自己要工作养活自己,一方面想求学,这是今天人讲补习,才学到一点东西。
  老师教导我们,这学了佛,佛法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有密切的关系,你学佛,你要不懂儒、要不懂道,你也就很难懂得佛法。中国大乘是以儒跟道做基础,所以不需要小乘。我们在经典上读到,佛在《戒经》里头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就是佛教导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中下根性的人你不走这个路子,你不能成就,先学小乘再学大乘。但是在中国,中国人学佛直接就学大乘,没有学小乘,这不就违背了佛的教诲吗?祖师大德也没有提出辩论,什么原因?中国祖师大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无需要学小乘经论。你有儒的基础、有道的基础,你就可以直接入大乘。
  所以从前学佛的,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念儒书的。道家经典也不少,《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这些,这一类的大概都会涉猎到;儒是涉猎得更多,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有这么深厚的基础,他在大乘里头真正学到东西。就像此地经文所说的,『佛所说法皆随入』,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入」,入就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真正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就入了。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