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6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65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用意很深。第二句才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里头的;仪是威仪,出家人至少要学《沙弥律仪》,就是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不能再少了。你这个要是做不到,佛怎么会不流眼泪?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不能持,佛不怪你,沙弥戒是入门!
  所以这些年来,我为什么那么样强调《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本的根本。我们今天连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都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根。古时候这些大德,这个没有问题,如果讲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一些亏欠,有,可能有,但是沙弥戒大多数都能够受持,真的还算是个出家人。我们连这个做不到,所以今天她跟我讲诸佛菩萨天天流眼泪。我们今天看到佛菩萨的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有没有想到佛菩萨现在在流泪?我们怎么对得起佛菩萨!
  昨天有同学告诉我,我们道场小,昨天居然进进出出有一千人,许多都是来自於中国内地,从东北黑龙江遥远地方到这边来,坐硬木的椅子,坐火车,两天两夜。为什么?希望买最便宜的车票,能够省一点钱来供养道场,我们听了很感动!真的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可以浪费吗?可以把这些供养用在不是真正弘法利生的处所吗?
  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讲求人权!这一讲究人权,可麻烦来了,父母不能教儿女,老师也不能教学生,人权。你不可以责备他,不可以骂他,更不可以打他,他说你侵犯他的人权。不像从前,从前这是有打有骂。自古以来讲到教学,「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现在老师不敢教,教了什么?教了法律来干涉你,警察来干涉你。所以现在在这个时代,你要想真正有成就,只有自求多福,那是自己宿世善根福德,缘没有了,良师益友的缘没有了,这是很不幸!我们只有能够把经典讲清楚、讲明白,提示给你,你要会听。你要不会听,法师讲这些话不是讲给我听,是讲给那些人听的,与我不相干,你什么都学不会。展开经卷,佛当年说法,是当时那些听众,说给他们听的,我们现在去佛三千年了,根本就不是给我们听的。错了!为什么学不到?不肯直下承当,总是把它推得远远的。所以跟一个好的老师,跟了多少年,跟了十几年,什么都没有学到,这真可惜。
  我这一点小成就,没有别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听到别人的善言,我接受,他是教我的,明明是教别人的,我听到是教我的,我学习;看到别人责备人,也是教我的,我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学到东西了。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我展开《古兰经》,回教的经典,是穆罕默德教穆斯林的,我展开的时候,我要学,我做穆罕默德的学生,我接受,我得利益了。我展开《新旧约》,耶稣、摩西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学习。古德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圣贤书,不是小说、不是杂志,这里面全都是仁义道德。你看这些大圣大贤,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区,对那些人教诲是怎么说的?指导我们修行的纲领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效果是什么?统统都了解、都明了,这样学习才有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快乐。
  快乐怎么样?读书、读经,时间常常忘掉,可是精神永远是饱满的,没有疲倦!昨天晚上我读《印光大师文钞》,这是我常常读的,读了,时间忘掉了,看看钟没看清楚以为是十一点半,起来喝一杯水,再看看,眼看花了,十二点半,这才赶快去休息。常有的事情,时间忘掉了。这里头乐趣,欲罢不能!看了一看时间太晚了,明天早晨要起来,大概算算睡眠只有四个小时、五个小时,这里头有乐趣,没有苦,乐!什么时候你读书能够读到乐趣,「不亦悦乎」,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你就有了心得,你就有了受用。你的思想端正,你的行为自然端正,你的言论也会端正。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时时遇到的,境缘很复杂,大分不外乎善恶这两类,物质环境,逆顺。逆境,生活环境不好,恶缘,人事环境不好,这里头要学、要修。修什么?没有瞋恚心,没有怨恨心,不怨天,不尤人,能够随顺,佛家讲「随缘」,随缘就自在了,也是过得很快乐。在顺境里面,物质环境好,善缘,人事的环境也非常好,这也要小心谨慎,不能生贪恋心。一般人麻烦在哪里?顺境善缘生欢喜心、生贪爱心,逆境恶缘生瞋恚心,全都堕在烦恼里,这就叫造业,所以说「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能够反过来,顺逆、善恶境界当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经上讲的「虽缘境界不分别」,这叫学佛。一切境界里面,善缘也好,恶缘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统统不执著,统统不分别,这叫学佛,这叫真实功夫,真的在练功。
  第三首境界更高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这第三,「叹佛事理无碍方便」,这不容易。『乐观众生』,前面这第一个字念去声,不念ㄌㄜˋ,念ㄧㄠˋ,乐是喜欢、爱好。「观」,在此地是个动词,就是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接触、亲近。佛菩萨喜欢亲近众生,喜欢接触众生,为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不接触、不亲近,你怎么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近,一定要跟他往来,你才能帮助他。「度」这个字,用现在白话来讲,就是协助、帮助。毛主席所谓为人民服务,度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不接触人民,那这服务是落空!所以度众生要亲近众生、要接触众生,不能够离开众生。但是你要晓得众生有严重染污,你接触他,如何能保持不受他影响,不被他染污,这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后头有『无生想』。
  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好,《钞》里面讲的无是理,有是事,「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理事是一不是二。理在哪里?理在事里头。事在哪里?事在理里头。即事要明理,即理要知道事,你就不迷了。众生,这是事相,相有性无。性有没有?性有。为什么说性无?性里头没有众生。不是说性没有,性有,性里头没有众生,但是性里面会现众生。古人用镜子做比喻,镜子里头有没有相?没有。但是镜子能现相。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古人所写的,「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这些文字大概都是汉以后,南北朝、隋唐人写得多。胡是什么?在那个时候称一切外国人,都称为胡人。胡就是代表我们今天讲外国人,汉人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的相;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镜子能现相,镜子本身有没有相?没有相。理上没有事,但是理能够显事。性里面没有相,性是真性,确实没有相,它能现相。所现的那个相,佛经上说得好,「幻相,影像」;现的这些事,叫「妙有」。妙就是幻,就不是真的。
  佛法讲真假,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永恒不变,那叫真的;刹那刹那在变化,那就叫妙相,那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凡所有相包括一真法界,像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自性里头有没有华藏?有没有极乐?没有,自性这里没有,但是自性能现。我们心地清净,永离妄想分别执著,现的这个相就现华藏、极乐;如果我们心里面还有妄想分别,现的相是四圣法界;还有执著,那就现六道;起心动念不善的念头多,就现三途。它能现,所现的一切相全都叫妙有。
  《般若经》上讲: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讲性,性确实永恒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真性,真性是自己!真性在哪里?真性就在事相上;因为所有一切事相是真性变的。古人也把真性比作水,把现相比作波,波是虚幻的,不是实在的,水是真的,水在哪里?水就在波上。波在哪里?波就在水上。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但是你要晓得,性是真的,相是虚幻的,相是妙有,「妙有非有」,性是真性,「真空不空」。
  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甚至於应化在三途,真的是哪里众生苦,佛菩萨就到哪里去。愈是苦的地方,佛菩萨愈多,虽多,那个苦难的地区众生业障很重,不听教诲,怎么劝他,不能接受,甚至於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这是常事!要不然怎么能称他愚昧?他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甚至於没有能力辨别利害,你说这种众生好不好教?太难太难了。这些众生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我们。我们肯听话吗?肯听教诲吗?听到别人教训,多说了几句,我们就讨厌,离开了,不想再见他面了。看到圣贤的书,书里头统统讲的都是我的毛病,算了,不看。这样的人多!
  清朝,也很了不起,清朝开国的皇帝都是明君,不糊涂。从顺治入关,这是康熙的父亲,经历康熙、雍正、干隆,后面这是嘉庆、道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不尊重知识?我们今天讲知识分子,尊重。请这些大德们,儒、释、道都邀请到宫廷里面去讲经、去说法,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来听,接受儒家的教诲、道家的教诲、佛家的教诲。所以宫廷里面是几乎没有间断,好学。皇上好学,把这好学的风气带起来了。宫廷里面讲经废除是什么人?慈禧太后。清朝皇宫里面讲经讲得最多的是《无量寿经》,你去看看我们现在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那一篇序文,他序文写得好,很长!
  清朝过去历代帝王宫廷里面都讲《无量寿经》,到咸丰之后,慈禧太后执政,把它废除掉。我们想她为什么废除掉?大概《无量寿经》讲的全都是她的毛病,特别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恐怕她听了很不高兴,算了,不要念了,不要讲了。以后她搞什么?宫廷里面唱戏、歌舞。还喜欢什么?扶鸾,她不请专家学者来讲道,她驾乩扶鸾。这个事情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说满清亡国亡在扶鸾上。这是不相信人说的,相信鬼神,鬼神捉弄她。
  因为我非常好奇,我小时候住在福建,住在建鸥,那个地方扶鸾的风气很盛,那时候我们才十几岁,念小学,十一、二岁。可是你不能不相信。福建这扶鸾操纵乩盘的是什么人?多半是挑水的、卖柴的、拉黄包车的,不认识字。随便在外面叫两个人来,他那个鸾是两个人抬著的,一个人抬一边,在沙盘上他就写字,而且字写得规规矩矩,他不是草字,连我们小孩在旁边都看到,他写字,旁边有个人把他记录下来。大概这样子,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大概是五、六十个字。这个扶鸾的人不认识字,他不知道,所以不能说他是假的。我这个印象很深。
  以后在台湾,台湾有个元玄学社也是搞扶鸾的。这里面有几位大德,我认识他们,他们就带我去参观,好,我就看,那时候我已经学佛了。可是看他们扶鸾的时候,他是专门有一个乩童,别的人不能操作,只有这一个人,好像这个灵附在他的身上,他拿著乩笔,两个手振动,在沙盘里面,动作非常快,我在那里仔细观察看了一个小时,一个字也没有看出来。他口里头念,这个乩在沙盘里头动。沙盘,我们仔细看沙盘,沙盘上我一个都不认识。可是他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长篇大论,几千字写出来了,他一面念,旁边人在那里写,我觉得这个不可靠,这是有问题。你说找两个不认识字来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相信。
  我就把这个事情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扶鸾是真的,灵鬼在操作,但是像元玄学社这个,靠不住。我问他这个事情,他告诉我,慈禧太后喜欢这个,所以满清亡国是亡在乩盘上。国家大事不找大臣商量,在扶鸾坛上由鬼神来决定,你说糟不糟糕?所以在政策上很多很多错误。鬼神有,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要尊重他,但是你不能被他欺骗。你被鬼神欺骗,那你很可怜,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偈颂里面所说的: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
  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众生』,主要是讲有情众生,广义的来说,也能够把无情众生包括在其中。『诸趣』就是讲六道。这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从相上你能够见性,从事上你能够明理,两句话都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的话,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欲望,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许多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他要没有烦恼,他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你在相上能见性,你在事上能见理,你就常生智慧,你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念头不起,你功夫成就了。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金刚经》不能不熟,为什么?便於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那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这个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