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6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6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经的人很多,支持的人很多,不需要广告,你这个电视台能够维持得下去。而且真正干,我相信你这个电视台一定非常兴旺。
  我想这个世界上愿意从善的这一面,正面这一边报导,收听报导的人,人多,不少!只可惜你今天没有这方面的东西给他,逼著他什么?逼著他不能不看负面东西。所以从这一年半(现在是七月,正好是一年半)播出的状况,这个电视台的收入,我们就肯定正面的东西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护、爱戴、赞助,我们为什么不播正面东西?喜欢杀盗淫妄的人有,不是多数;现在变成多数,因为他看不到正面东西,真正看到正面东西,这些人里头有不少人会回头。所以这一桩事情,国家领导人、媒体的主持人他要觉悟,他要了解,我们才对这个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劝导一切大众,我们拒绝邪恶、远离邪恶,回头走向圣贤的道路,接受圣贤的教诲。我相信这种人一定会很多,可惜没有人提倡。
  我们今天在做的是抛砖引玉,做出实际的例子给大家看。你看看这卫星电视台能不能维持?不靠广告,不化缘,不向人要钱,都是听众自动捐献你的,我们就能维持,而且很宽裕。上个月我到欧洲走了一趟,访问过埃及,访问过罗马梵谛冈,因为那个地区我们的卫视他们那边收不到,什么原因?那边的中国人不多。我回来之后,我跟陈居士说,我们在欧洲要加一颗卫星,她现在是四颗卫星,我说四星级赶快提升到五星级。欧洲那边的人,当地人需要!但是我们播出东西都是华语,所以必须要把它翻成英语、翻成西班牙语、翻成阿拉伯语,欧洲这些地方他就能听到佛法。
  我提醒她的时候,她很欢喜,她说我们一定很快的再租一颗卫星,欧洲就能够听到了,全世界都能听到。这无量功德,好事情!希望像这种电视台,如果每个宗教都有,每个国家都有,都有圣贤教诲、宗教教学,我相信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有救,一年、二年整个世界的社会风气就会转变。我们利用这个科技的方法,科技方法能够毁灭人,科技也能够救这个世界,事在人为。所以我们看过去、看现在,就知道未来。这个事情如果不积极的去做,未来前途不乐观。
  今天我们的思惟,起心动念,我们想到全世界,不能想一个地区,哪一个地区出了乱子,对我们的生活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过去,因为没有这些资讯,没有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人与人之间确实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的范围圈子很小。在一个世纪之前,我小时候我们家乡是相当闭塞,确实有人一生没有进过城,生活在乡下,一生没进过城。离开这个省的到别的省去的,人数不多!确实到外国去的,那凤毛麟角。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生活的圈子很小。
  现在资讯发达了,广播,电视,报纸,这世界上哪个地方发生一点事情都知道。交通便捷,观光旅游就变成一种时尚,所以每一个人眼界开了,很容易就接触到整个世界。所以有人说,现在地球就变成了地球村,没错,真的是地球村。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上,你就不能不关怀地球上所有的居民。他们的安危就是我们的安危,他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再不可以局限於你那个小村庄、小的地区,不可以了。所以哪个地方有问题,出了事情,都值得我们忧虑。我们都应当想方法来帮助它解决,化解冲突,化解误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个要靠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宗教教育;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联合国多少人从事於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财力真的是不少,但是效果不彰。我去年参加,提出教育,四个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个教育必须要依伦理道德为准则,才能够真正化解冲突,落实安定和平。今年开会,大家讨论的主题是这四个教育怎么落实,我听到了非常欢喜。所以今年这个邀请我一定去参加。
  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真是令我们向往羡慕,他们烦恼放下了,分别执著没有了,所以「常观三世无厌倦」。这个常观三世是应化在十法界,为什么?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三世,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空间,所谓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远近是一;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这个境界我们没法子想像,西方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亦如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统统如是,所以它没有三世。
  这里讲三世,三世就是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尤其是六道,六道里面才真正有过去、现在、未来。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我们晓得执著没有了,还有分别。那我们从这里想像,分别里头有三世,不严重。所以我们在经书里面、在传记里面读到的,菩萨、罗汉他有能力分身,我们现在讲特异功能,他知道过去、未来。那个知道不是用数学来推算的,而是他们在定中把这个维次空间突破了,所以他能到过去,他也能到未来,过去、未来对他没有障碍。那么在此地,我们就懂得这句话是讲佛菩萨的应化身,应化在六道、应化在九法界,对於九法界依正庄严,芸芸众生,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会有厌倦?示现没有厌倦,教化没有厌倦,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殊胜到极处。
  再看第三句,『虽缘境界不分别』。这句说得好,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完全落实了,应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修行用功夫就要学这个。现在我们开始双管齐下,不分别、不执著,在日常生活当中练!你烦恼从哪里生的?从分别执著里生的,你生烦恼。如果离开分别执著,没有烦恼。贪瞋痴慢是见思烦恼,贪瞋痴慢都了不可得。转烦恼为菩提,这个方法妙绝了,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随缘,随缘而不攀缘。
  有缘要做,为什么要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果上讲的。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所以教学这是最好的一个手段,诸佛菩萨都会用。教化众生,有缘有机会就要抓住,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果,他自己去享受。佛菩萨要做的是因,给你种善因,后头你就得善果;得善果,不要去问,不要去理会,要种善因。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就这么一个目标、这么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迷不是真的,悟是真的,你本来觉悟。你看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说得多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惑,迷惑你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断掉;觉悟是本来有的,本有的你一定能恢复。所以方法就在教导他,教导有劝导,有做样子给他看。佛教人有示(示是指示)、有劝、有证,我现身说法,证明给你看,这大家才能相信,信了,他才能接受;理解了,他自然就肯做;做了,境界就转过来了。所以在这境界里面,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用功的秘诀。无论生活工作,对人对事,尽可能的不要执著,随缘而不攀缘,样样都做得很圆满。
  『此难思者方便力』。「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一般讲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思、没有法子议,为什么?思跟议离开了,思是分别,议是执著,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想不到他的境界,我们体会不到他的境界。这一首偈里所说的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应当知道,应当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三集)  2004/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3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一亿世界偈颂第三首看起: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恒住禅寂不系心。此无碍慧方便力。】
  经文上虽然说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最低的程度也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在中国禅宗里面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华严经》上所讲的全 都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克实而论,是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读了、听了,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明了,知道有这桩事情,心向往之。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不能离开《华严》的经教。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在修行证果上来说,都不出《华严》所说,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即使是净宗法门,这里面有所谓的异方便,这个异方便就是特别的一个法门,可是还是不离《华严》所说的。
  华藏世界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在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跟《华严》四十一个阶级没有两样,但是在华藏世界修,难!时间长;极乐世界修容易,时间短。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文殊、普贤,这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左右手,帮助佛教化菩萨,而这两个人,我们在《华严经》末后看到,两个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不但自己去,而且还带著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极乐,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境界?为什么华藏世界的菩萨也要发心生极乐世界?什么道理?没有别的原因,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快,华藏世界成就慢。决定都成就,只是快慢不一样,想早一天成就,那直接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华严》、《法华》,古大德说是《无量寿经》的引导,你读了这个经,你才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这就亲眼看到的,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看看这偈颂里头说的,如来的境界。
  前面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二首第三句真的是很重要,「虽缘境界不分别」,我们要学。当然达不到法身菩萨那么高的境界,但是你能够学得少分,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你学两分就有两分的受用,所以应当学。「虽缘境界」,这是我们可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法避免的,境界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环境。蕅益大师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修行,什么叫功夫?你在境界里头学不分别、学不执著,这真功夫。诸佛菩萨所以证得诸佛菩萨,没有别的,无非是不分别而已,这叫真功夫。我们自己修行不可以不知道。
  修行,这个术语我说得太多了,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再多总离不开身、语、意这三业行为,归纳这三大类,身是造作,语是言语,意是念头,起心动念。三业的行为有了过失,错了,我们要知道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用什么做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经论是标准。经跟论,我们现在佛教经典分为三大类,叫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经律论三藏,经偏重在定学,律偏重在戒学,论偏重在慧学,这个分法是概略的区分。
  如果说严格的区分,每一部经论里面都有戒、都有定、都有慧,这怎么分法?这部经里面哪一种讲得多,分量多,以这个为标准,用这个方法来分。这部经里面讲定讲得多,就把它分在经藏里头;戒方面讲得多,就把它分在律藏里头;讨论分析说得多,就把它分在论藏里面,这叫经律论三藏。所以我们懂得古人是怎么分法的。实在讲,每一部经里头都有经律论,像我们这平常念得最多的《大乘无量寿经》,他把它分在经藏里面,确实它里面讲定讲得多,有没有戒律?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律。佛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纲领几乎每一品里头都有,只有几句而已,讲定讲得多,慧有没有?有。戒定慧三学具足,定讲得多,就把这部经分在经藏里头,这是我们的标准。
  我们要采取哪一部经做标准?我们修净土的人,《无量寿经》是最好的标准,戒定慧三学具足,即使在经题上都显示得很清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得好,他是采取汉译跟宋译两个原本,去掉重复,做为这个经的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宋译的,汉译的《清净平等觉经》,两个经题合起来做为这个经题,圆圆满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清净平等觉是因,修因才能够证果。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你看看戒定慧三学这个经题上就具足。不但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同时也具足了佛法僧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看三宝、三学都在经题里头。
  今天中午有一位女众同修,她姓戴,中山人,广东中山,来见我。她是被灵鬼附身,附身的灵鬼不止一个,这许多人都看到。她年岁并不大,只会讲广东话,没有学过其他语言,但是见我的时候跟我说话,她说出好几个国家的话,有些我能听懂,有些听不懂。我能够知道她说英语,她说日语,其他的还有几国话,所以我断定她不是一个灵附在她身上,有好几个,说得很流利。她来找我,告诉我一些事情,总是世间不安定。这里面有一桩事情我可以转告给你们的,她看到我们的佛像,佛像塑得庄严,她告诉我,其实佛菩萨天天在流眼泪,上帝耶稣也天天在哭!哭什么?信徒不遵守教诫。佛的教诲我们没有认真学习,佛流眼泪。她讲到天主教、基督教,他们的神职人员、他们的信徒也没有依教奉行。这话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上个月才访问梵谛冈,跟梵谛冈教皇见了面,跟他们教廷几位大主教见了面,我们也谈了一些问题。确确实实神圣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现在不但没有做到,连读诵,认真读诵、学习都没有,佛菩萨怎么会不流眼泪?如来这样殊胜的教诲,我们如果真正认真学习,正如同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早年把佛法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为什么不学?你不学,你过的是苦日子,你天天起心动念都在造罪业,你自己不知道。《地藏经》上说得很明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话讲的是真的,一点都没错。
  什么是罪业?妄想分别执著造的就是罪业。起心动念,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尤其是出家人,信徒的供养不容易,信徒真的是修福,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好不容易来供养道场。道场钱来得容易,没有看在眼里,任意去浪费,这个罪不得了。祖师教导我们,我们也很耳熟,说起来哪个不懂?祖师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相信我们同学当中,无论出家在家都知道这首偈,都会说,都会念,你知不知道这是事实!现在用得很方便,布施的人有福,我们接受的人有过失,有罪、有过。怎样才没有罪过?依教奉行的人没罪过。不要说太多了,我们就用《无量寿经》来说,《华严》太大了,真的这里头不是我们凡夫境界。
  《无量寿经》,好!我们有没有真做?一开端在第八品里头,你看看佛把修行的总纲领介绍给我们,说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没有?还是常常在人前人后批评人、指责人,说人的过失。你不知道说人的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佛在一切经常常教诫都是用身语意这样的排列,你看《无量寿经》它不是这个排列,它把口业摆在第一,第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用意很深。第二句才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不杀生、不偷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