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记-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代六
嘉陵江那边,就是从重庆现在的通远门出去,一直沿着江边上沙坪坝,上瓷器口,对面江北区沿江路上去,两边的灯笼火把像火炬,长江这边也是一样的,从菜园坝往上面走,那边从海棠溪往上面走,连夜地逃出去,恐怖!
在重庆成千上万难民彻夜奔逃的同一时刻,往东800公里的汉口W基地,日本海军航空部队机械兵正在同一个月食之夜通宵作业,预备第二天再次轰炸重庆。
人们两眼通红地聚在曾经是家的废墟上,寻找轰炸后残留的东西。这一天是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日,人们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集会,刚刚经历轰炸的重庆人,更加深切的体会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残酷。
下午5时左右,警报声响彻重庆上空。日本海军27架飞机,分三批再次飞临重庆。针对重庆大多数的建筑都是竹木结构,这一天日机的投弹架上都装载大量的燃烧弹。98式6号燃烧弹填充有固体燃烧剂,能持续燃烧15分钟,释放出2000至3000度的高温,仰起5米高的火焰。5月4日日本海军航空队27架飞机在重庆共投炸弹78枚,燃烧弹48枚。
王群生
整个一片火海,完全是一个火海,在街上还可以走人,你想想在街上走人不是一个人。警报解除了,人出来了,就这一片火海里穿行,你想想那个时候是什么场景
左作枹
出来一看,街上就抬死人,那个时候还有红十字会,戴着军帽,抬死人、抬伤员。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看什么是轰炸,我站在门口看,担架上全是血,全是红的。有一个人过来我看腿的地方,有一个炮片打过去,整个腿的肉是翻过来的,表皮卷过去了,骨头里边的肉翻出来了,第一次看到受伤的样子。小时候也不知道害怕,不跑,就站在那儿看,血都是红的。这是印象最深刻的。我爸爸说不行了,这个城里不能待了
面对暴行,重庆的70名青壮僧人组成“僧伽救护队”,脱下袈裟,换上短衣,冒着烈火浓烟,脚踏碎片瓦砾,奔走于断垣残壁之间,救助遇难的同胞。与此同时,在燃烧的废墟旁,庄严得法式为亡者奠基,重庆上空响彻悲凉的祈祷声。5月4日,重庆炸死3;318人,炸死1;937人,炸坏房屋3;803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死伤超过5;000人的空中屠杀。
1939年和接下来的194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在短短的一年间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被纳粹占领。战火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同时燃起,火势向非洲大陆、大西洋、太平洋迅速蔓延。193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月25日,德军轰炸华沙,三天后沦陷。1940年6月12日,巴黎陷落,10天后法国宣布投降。
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日本航空部队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轰炸重庆。此时废墟上的重庆已经是抗日大后方的重要堡垒,与伦敦、莫斯科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名城,作为日军征服中国必须攻克的最后堡垒,这一片宁静的山水进入它空前苦难的岁月。
《影像史记》 言说的魅力《重庆大轰炸》(6)
鄂西重镇宜昌,位于三峡的东部尾端,是进入川东的门户。通过这一狭窄水路,溯江西上,即可直抵重庆。直线距离只有480公里。从1940年5月上旬开始,在天皇裕仁直接过问下,日本陆军为争夺宜昌,与中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枣宜会战”。中国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自率部浴血奋战。战斗空前激烈。6月12日,日军以死伤25000人的代价攻占宜昌。张自忠与七十四师官兵全部阵亡。重庆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
消息传来,重庆上下受到极大的震撼。重庆里日军的控制区已经不过500公里了。占领宜昌后,日军迅即修建轰炸重庆的前沿机场。六月底,第一批54架零战式歼击机从日本横须贺港装船启碇,驶往上海,次月底抵达汉口和宜昌基地。零战式歼击机迅速取得了在重庆的绝对制空权,日本航空部队开始了对重庆肆无忌惮的攻击。
市川幸雄,当年是轰炸机的机械师。从1939年开始,21岁的他曾经20多次飞临重庆上空,执行轰炸任务。拍摄照片是市川幸雄在轰炸机上的另一项工作。他一直保存着这张从高空拍摄的重庆的照片,从5000公尺的高度往下看,渝州半岛,长江,嘉陵江,甚至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街道都清晰可见,但是世川和他的机组人员看不到炸弹下的生灵涂炭,更感受不到重庆孩子们童年的恶梦。
1940年8月15日,德国空军开始对伦敦实施“不列颠之战”,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伦敦也陷入了和重庆一样的梦魇。当时对这座英国首都恐怖景象的描述是:伦敦在燃烧。1940年10月,《良友》画报以“重庆――伦敦”为题,发表了两个首都的图片特辑,这是两个“同遭厄难、共负时艰”的英雄城市。
从1939年到1940年,日本侵华空军主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开始实施长时间、有计划的战略轰炸,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和最长时间的空中屠杀。重庆和以东的涪陵、奉节、巫山,数座长江沿岸美丽安宁的城市,都无一例外遭到日本空军的野蛮轰炸,千里江陵变成一条血与火的长廊。
李揆笔
我记得我有一次,当时放学回家那个镜头。我中午回家,当时阳光明亮,日本鬼子它的头往下面看,因此他的脸部我看得比较清楚,但我并不觉得。突然后面发生轰的飞机的声音,飞起来了。回头一看,这个家伙也往下面看,随着就是一阵机枪声,因为它的速度很慢,那种情况下,本能的逃生的一下就滚到坡下面去了
张仲斌
那个飞机正好在那里俯冲,它就把我看到了,咔嗒咔咔嗒,一阵,机枪扫。唉 当时我心里吓着了,脚都吓软了,我心想,这下坏了。我害怕他飞机再调过头给我扫一扫,我完蛋了,幸好那时没有,呼――打了一个子弹过去,没把我扫到,但它也没转来。那次把我吓到了。不晓得它看到我没有,它肯定是看到我的,不然它不会在那个地方应开始机枪扫射
李揆笔
至今我仍然很气愤,我仅仅是个小孩子,而且周边并没有人,在路上滚铁环,他能够清楚的看见我,因为我都能看见他,清楚的看见他的头是往下面在看,当时那个机舱是很空的,并不是拉上来,很有点像类似的教练机,戴着风镜皮帽,他看见我,而且对你进行扫射的话,说明多残暴,跟豺狼虎豹这些畜生又有什么区别。
2001年秋天,一名83岁的日本老人来到重庆,他就是当年的日本轰炸机机械师市川幸雄,接待他的是王群生。60多年前,在天空中投弹的机械师和在地面奔走的少年,终于在重庆见面。市川幸雄这次是专程来为自己曾经参与的暴行谢罪。当年他所见到的重庆,只是数千公尺下的一个轰炸目标,这次是他第一次踏上重庆的土地。江水依然从容的流过重庆,这里曾经往来过无数船只和旅客,落入过无数炸弹和苦难。重庆大轰炸离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了。
死亡隧道
十八梯大隧道位于重庆市中心繁华的街道上,当年大隧道两旁既是居民区也是商业区,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然是重庆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是重庆永久的伤疤。T它和难以泯灭的痛苦记忆联结在一起。抗战时期,在重庆像十八梯大隧道这样的防空设施还有1800多处。
高健文
一般的防空洞是三个等级,有官僚的,舒适的很,里边可以打牌的,玩乐什么的。像美丰银行下边,像重庆饭店对面那一类的是有钱人的、大资本家们住的。
吴维奇
再有的是保甲的,私人拿钱去买的,买个字进洞,比如现在2000块钱一个字,我们买个字就进去,地方保甲的。
靳琪
那个洞子里是比较安全的,外面很大,像大厅一样,就是一般的老百姓都在外面,洞子里面就是有钱的人,出了钱,打了洞子,安了他的座位,你家里出了几份钱就安几个位置,藤椅
重庆《国民公报》曾经刊载了一首70余行的长诗,题为《防空洞》,诗中写到:是谁,把我们/从20世纪的闹市/赶到了荒野的岩洞/我们快要窒息了/却连咳都不敢咳/只让年轻的母亲/暗暗流泪在心底/宝贝,乖巧些吧/你别怨妈妈不宠爱你/你说是谁/害你连哭泣的权利都被剥夺。
漫长的夏秋季节是重庆最恐怖的岁月,炸弹从酷暑落到晚秋是常有的事。和吴理华一样,很多人清早起来,空袭警报一响,就带上手提行李,甚至把坛坛罐罐也一起搬进防空洞。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人们扳着指头熬过每一天。
左作枹
南岸的洞潮湿,那种乡下的洞,哪儿都是水,不到解除警报就不准出来,刚到南岸的时候,后来还小,后来大的时候,就不听话了。没办法,非得按在里面,后来我气管不好,就是那个时候受潮,我母亲气管不好,我的气管也不好。
宗清云
因为洞子里进去就流水,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就睡着了。一出来一身都湿透了,就这样的。有一些人一个人就坐在坝子里,倒在地下睡,看不到,那个时候就各顾各的。
胡桂兰
我们太平门那个防空洞,墙上有水,都是打着石头做的,有的坐着,有的带包,有的带凳,就这样坐着,你以为很好吧,我们那个防空洞很差,稀烂的。
1941年夏,刚刚投入实战的日本新产品雾式战斗机一直盘旋在重庆上空。重庆制空权已经彻底掌握在了日本空军手里,在五年半的重庆大轰炸中,这一年的8月10日到13日日本空军创下了轰炸密度的最高记录,短短的四天中,重庆市区就发出13次警报,累计时间长达96个小时。
田泽周
那空袭警报一拉了,大街上到处跑,你跑我也跑,像逃命似的,你把我撞倒,我把你撞倒,商店都关了,大家都想逃命,那个形势紧张地难以形容。那街上 背包的,老的老,扛的扛,牵着孩子,大家都去防空洞,有的把门锁上,就去防空洞了。
《影像史记》 言说的魅力《重庆大轰炸》(7)
艾礼平
一天要跑好多回警报,你回来饭还没吃,包刚搁下,刚烧个火,把饭热上,警报又来了,又要跑。
旷日持久的战争相持,令日本军部焦躁不安,不得不紧急征调驻扎在中国东北和太平洋上的四个轰炸机大队集中力量对付重庆,这些轰炸机原本是要对付美国和苏联的。轰炸机上的炸弹也发生了变化,有最新研制的凝固汽油弹,有不同类型的定时炸弹,还有用军舰的主炮炮弹改制的重型炸弹。征服重庆,进而征服中国,对日军来说已经刻不容缓。这一年,日本空军甚至一改夜间不起飞的惯例,常常晚上出动,这就是日后军事学家们所说的“月光轰炸”战术。
重庆市中心的十八梯大隧道白天夜晚都挤满了人,十八梯大隧道有四个入口,躲在这里的大多是下层老百姓,生活稍微富裕的索性一早起床就到河对岸的山上躲飞机,一时间,山间小路热闹起来,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出现了洋房和别墅,一些外国机关也搬到了这里。
细心的重庆人会发现,这一年日本飞机越来越让人难以琢磨了,有时空中一次集结几十架飞机,炸弹像雨点一样密集,有时却只有一、两架,打一阵机关枪就离开,重庆的防空警报也就一天比一天密集。很多人从防空洞里出来,看到天上有太阳常常会惊讶,在里面的时间太长了,以为天早就黑了。
经历了1938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经历了日本飞机的燃烧弹和毒气弹,重庆人渐渐习惯了防空洞里的生活,紧张慌乱的情绪也开始平静下来,防空洞里开起了茶馆,偶尔还有人哼几句川剧,或者在轰炸的间隙到防空洞外拣几张日本飞机丢下的传单
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高温多湿地区,直到今天仍然和南京、武汉同称“三大火炉”,重庆夏季平均气温高达36度,湿度在80%以上,1939年到1941年这两年闷热难堪的夏季里,重庆人大多数时光是在高温潮湿的防空洞中度过的。
1941年6月5日下午,刚下过小雨,临近傍晚,人们从郊外返回城里,街道上此时一片繁忙景象,饱受阳光照射的城市开始慢慢散发着热量,真正的火炉季节,一丝风都没有。人们刚刚来到重庆市市中心,空袭警报骤然拉响,仓促间,附近的几千名市民扶老携幼涌进附近的十八梯大隧道。
陈代六
星期六吃了午饭,下午就不上班了,很多单位都是这样,只要一不上班到江北去,或者到南岸去。我也经常是这样办的,星期一早上才回来上班。这能躲到一天半的空袭威胁。
潘士豪
我们看那个天气,天有大雾,那还好,雾开了之后,大太阳,那就是敌人飞机就要来轰炸了。
崔荣鼎
反正天一亮,看见天气晴了,紧张不得了,又要躲警报,逃命了,遇见雨天和雾天高兴些,因为这时不用躲警报。
吴理华
要是有月亮的天气,晚上就不能睡一个安稳觉。有月亮的时候,他就来。
黄天禄
半夜爬起来躲飞机,小孩瞌睡也大,妈喊:快点起来,快点起来,来飞机了,拖着就走,就去躲飞机,又去钻洞子,那个时候就去唯一的电影院那边的那个大隧道的那个洞子里去躲。
晚上6点钟,警报突然再次响起,高处的红灯笼从一个增加到两个,这是紧急警报,奇怪的是,市中心的高处挂出的却是乌灯笼,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晚上7时左右,防空洞外响起了轰炸声,这一天,日本飞机分三批连续轰炸市区,每隔一小时一批。
到了9时15分左右,洞内的油灯开始一盏盏息灭,温度急剧升高,缺氧的人们发出一阵阵的哀号。三个月的朱光明除了啼哭对当时的情景不会有记忆。但许多人的记忆都被巨大的死亡恐惧所笼罩。
《影像史记》 言说的魅力《重庆大轰炸》(8)
朱光明
开始一两个小时大家就感觉有点闷,到三四个小时有人喊受不了,人心里就不舒服了,呼吸困难,到五六个小时的时候,有些人就晕了,因为没有风口,条件也不好,没有出气口,靠里面的自然空气,那个时候空气已经二氧化碳饱和了,已经没有氧气了
夏海荣
那里边的气味更加难受,说不出来的味道。总之是很难受。那个气味,说不出是什么气味
人们呼出的水汽在防空洞的石壁上开始凝结成水珠,洞外的防护人员先后四次电话请示防空司令部,请求打开大门。抗战时期重庆防空司令部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当紧急警报拉响,敌机临头,防空洞的大门立即上锁,人员不能出入,请示遭到断然拒绝。
夏海荣
那里闷的不得了,那个防空洞顶上的气像落雨一样掉。里面很挤,上面的人听着飞机来心里是觉得支持不住了。就是心里难过,想出来,听到敌机来了,又躲一下。
朱光明
到了五六个小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