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54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4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握了不可思议的奥秘——不再害怕死,这时他才是真正幸福的。他觉得心
脏不再疼痛,他要和自己永别了,他在充满干草味的渡船上,在暖洋洋的水
面徐徐飘浮,飘浮,快要靠岸,却怎么也靠不到那绿色的、天国般的、阳光
灿烂的、使他终生充满希望的彼岸。。

作品鉴赏从70 年代中期起,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种综合探索的倾向,
正如邦达列夫所说的:“我写出了突破传统冲突框架、涉猎地球广阔场景的
长篇小说,这是因为今天整个地球已成为当代生活的基本症结——它是历史
中的人类和人类的历史;大地和人,人及其使之变成人的存在的态度;战争、
死亡威胁、流血和希望,公道和残酷;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每一个人
的社会良心的道义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运动,争取自由和个性形成过程,
个性本身作为大地上最珍贵的现象的思想;人类的命运等问题的发展路线的
连接和交织的场所”。《岸》就是这样一部描写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两
种文明、道德准则等方面的、结构和内容颇为复杂的、多层次的作品。作者
试图通过小说从哲理的高度综合探索上述问题。作品共分三部:《到彼岸》、
《疯狂》和《怀旧》。第一、三部写作家尼基金应汉堡书商赫伯特太太之邀
赴联邦德国访问。《疯狂》则写炮兵排长尼基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邦达
列夫说:“当今不能与过去的实质因素分离,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不但如此,
道德的联系也要中断。现在总包含着过去。”作者正是通过“今昔交错”的
手法,把相隔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尼基金中尉和尼基
金作家、战争年代的经历和和平时期的追求连成一体,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
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作者塑
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一种是克尼亚日科中尉和尼基金;一种是麦
热宁中士和连长格拉纳图罗夫。这两种人,用麦热宁的话说,“隔着一条河”。
“眼睛碧绿、举止敏捷、身材象柳树般挺拔”的克尼亚日科中尉作战勇敢,
指挥有方,他认定:“应该和旗鼓相当的敌人战斗,而不是和小雏鸡战斗。”
他给军医加丽雅的信中写道:“我没有权利爱你,你也没有爱我的权利,因
为战争中既没有城堡,也没有宫殿供戴肩章的朱丽叶和罗密欧享用。。。战
争就是战争。。”,更映照出他纯洁、高尚的心灵。为挽救那些受法西斯匪
徒胁迫的德国少年,他独自一人前去劝降,企图“用自己清醒头脑的疯狂一
着来制止这种疯狂。”结果牺牲了。作者把克尼亚日科的死作为人性的最高


表现,着力塑造一个纯洁、美好、崇高的形象。尼基金说:“象克尼亚日科
中尉这样的朋友,我一直需要。”“失去了克尼亚日科这种人,就失去了真
正的朋友,世界上许多东西也就黯然失色了。”与克尼亚日科相对立的是麦
热宁,他是一名出色的炮长,但自私、粗野、鲜廉寡耻,缺乏同情心。克尼
亚日科和麦热宁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小说提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令人
焦虑不安的问题,尼基金与韦伯出版社评论家迪茨曼的争论涉及到真理、善
恶、政治和战争、理想和信念、知识分子、性解放、创作自由、现实主义,
等等。当谈到物质文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时,迪茨曼说:“居民生活在纸醉
金迷的商品世界里,变为麻木不仁的消费机器。。在普通的德国人身上,崇
高的精神生活、精神信仰,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了。”他担心:“过几年
苏联也会肥胖起来,你们也会失去精神生活,象在西方那样,汽车、住宅、
郊外别墅、冰箱也会变成你们的上帝。这样,你们就会逐渐忘掉40 年代,忘
掉战争,忘掉痛苦。。”邦达列夫自己说他写的主要不是“事件的发展史”,
而是“思想的发展史”。小说中还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段,使看起来
缺乏情节联系的场面借助联想的作用表明其在情节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显示
作品的思想内容。书名《岸》本身具有多种内蕴:对立的岸,如祖国和异邦、
敌方和我方、战争与和平、善与恶、今与昔、克尼亚日科与麦热宁,等等。
同时,人也在自身中寻求“岸”。应该说,是“期望的岸”、“幸福的岸”、
“人生的岸”,是走向理想的目标、走向真理、走向精神的高地的永恒运动。
小说的结尾也含义隽永,主人公尼基金在归国途中,置身于浩瀚云海之中浮
想联翩,终于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就在生活本身之中,它毫不迟疑、毫不
停顿,以闪电般的速度奔向不可知的、幸福的‘后来’”,“人的一生都是
寄希望于未来”,“这就意味着要找到不可能存在的、极端的东西。。尝尽
一切苦难、疑虑、探求、斗争。。。一个人,只有当他掌握了不可恩议的奥
秘——不再害怕死,这时他才是真正幸福了。”尼基金不再感到心脏的疼痛,
他要和自己永别了,朦胧中驶向那绿色的、天国般的、阳光灿烂的、使他终
生充满希望的彼岸。。

(王征)


亚·伊·格里曼奖金(1975)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伊萨阿科维奇·格里曼(1933—)苏联俄罗斯作
家,主要写电影和话剧剧本。1956 年加入苏共。毕业于技术专科学校,1960—1963 年在基希涅夫大学学习。1968 年起发表作品,著有电影剧本《夜班》
(1970),《请将我当作成人》(1975)、《奖金》(1975,获1976 年苏联
国家奖及第八届全苏电影节大奖,后又改编成话剧《一次会议的记录》)、
《反馈》(1976,1977 年另又改编成话剧剧本演出)、话剧剧本《验收书上
的签字人》《1979)、《家丑外扬》(1980)、《长椅》(1983)、《季奴
里娅》(1984,1986 年改编成电影)等。格里曼还写小说。他当过钳工,在
建筑工地做过调度员。也当过记者,出任过党委书记,熟悉企业的生活,因
而其作品主要反映生产领域里的矛盾与冲突。是七十年代苏联“生产题材”
作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特点是积极干预生活,揭露矛盾,针贬时弊,
提出时代的迫切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和政论性。但作品往往忽视人
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道德问题的探索。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注意表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并从道德观念出发去剖析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内容概要第101 建筑托拉斯33 管理处第二工区的工地主任久宾从财
务科领来了奖金。“奖金领来了!快去拿奖金!”人们喊着向办公室奔去。
办公室前顿时排起了一条长龙,久宾有条不紊,挨个儿地把奖金发给工人,
不一会窗口的长龙消失了,但还剩下一个波塔波夫工作队迟迟不来领取。久
宾只得把奖金送上门去。“波塔波夫,七十卢布。。”工地主任喊着花名册
上的姓名和奖金数,可是无人应声,没有一个人前去领奖。队长波塔波夫告
诉工地主任,他们全队一致决定拒绝领取这笔奖金。“为什么?”久宾困惑
莫解。波塔波夫说,理由要到党委会上去说,但这绝不是和他——工地主任
作对。第二天,劳动工资科、干部科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来找波塔
波夫,要他解释拒领奖金的理由。但队长一概不予作答,坚持要到党委会上
去作解释。党委决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拒领奖金这件事。波塔波夫带了队里
一位名叫托里亚的青年工人出席党委会。波塔波夫首先在会上发言,陈述他
们集体拒领奖金的理由:因为“这些美好的奖金使工人们蒙受损失,我们拿
这些奖金不合算!”托拉斯经理巴塔尔采夫、党委书记索洛马欣以及其他党
委成员听了都摸不着头脑。于是波塔波夫以青年工人托里亚为例进一步解释
说,“这个托里亚是三级混凝土工,他每年为了停工要损失400 卢布,他要
这几十卢布奖金干吗?”“你们把那损失的400 卢布给他,然后再给奖金,
那才叫做奖金!”与会的党委委员们依旧无法理解,他们认为停工和奖金就
象“接骨木长在菜园,叔叔住在基辅一样,风马牛不相及。停工损失了,可
为什么奖金还不拿呢?50 卢布难道不是钱吗?”波塔波夫不得不再作解释,
他说,奖金是一种评价,之所以给企业以奖金,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中得了第三名,“人们给我们的工作评价是‘优秀’,是‘好’。”如果这
位托里亚把奖金装进口袋,就是说他同意这一评价,承认这一评价。可是他
同意什么呢?同意停工?同意损失400 卢布?托里亚拿计件工资,混凝土没
有,就得停工,别的什么没有也得停工,停工对他来说就是扣除工资。他的
基本工资还缺400 卢布,谈得上什么奖金呢?奖金对他不过是施舍的安慰
物,甚至是嘲弄。这时计划科长沙图诺夫仍坚持奖金和停工是两码事,互不
相干。而党委书记索洛马欣同意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他对沙图诺夫说:“这


在你们计划科是互不相干的,而在他口袋里却是相干的!”托拉斯经理巴塔
尔采夫承认波塔波夫讲得有道理。停工是违反宪法的,因为宪法规定工人有
权工作8 小时,拿8 小时的工资。不过他又表示,企业要做到所有物资都不
间断地供应有困难,但他当场关照下属今后要特别关心波塔波夫工作队。这
个工作队既然能集体拒领奖金,说明他们之间有“友谊”,队长有威信,有
水平。因此要“理智”

地对待他们。波塔波夫则声明他到党委来不是要求特殊照顾。停工现象
整个企业都存在。接着他当众揭发这次向上级弄来的奖金完全是弄虚作假。
托拉斯年初制订的计划根本没有完成,年底,企业领导以管子没有,水泥没
有等客观原因修改原来的计划,从而“超额”完成任务并在劳动竞赛中“荣
获第三名”。波塔波夫认为,原计划没有完成根本不是那些客观原因,而是
因为整个工地混乱不堪。例如一星期中连续3 天混凝土供应不上,只能做半
班。可是石子和黄砂堆积如山,水泥也有的是。仓库里更是一片混乱“就象
一场战争刚刚结束时的模样。”组织管理更是令人愤慨。工作队接受任务辛
辛苦苦浇制了一个混凝土基础,结果发现无法安装进口机器。原来3 个月前
早已换了新图纸,但就是不通知施工的工作队,结果损失了数以千计的卢布。
因此托拉斯“荣获”的第三名完全是假的,37000 卢布的奖金是“抢”来的。
波塔波夫这番话使某些人暴跳如雷。有人建议撤他的职,而计划科长说他是
喝饱了老酒说胡话,是对整个企业示威并要他拿出证据来。波塔波夫霍地一
下子站了起来,他叫托里亚从包里拿出两本记录薄,这就是证据。上面记录
着整个企业停工等种种混乱情况和数字,它证明原计划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没有任何根据要修改计划,因此奖金是完全不合法的。会场里一下子静了下
来,可是不一会又纷纷议论起来。有人批评波塔波夫一点点抛材料,做得不
大“漂亮”。有人要追查给流塔波夫提供材料的后台。党委书记认为现在不
是讨论波塔波夫的行为而是要研究这两本材料。会议在休息以后,波塔波夫
宣布这两个材料的来源——这些材料是由计划科的卡列尼娜提供的。因为她
曾给波塔波夫工作队上过课。这样,会议确认波塔波夫反映的情况属实。于
是波塔波夫代表全队提出两点建议:1。宣布超额完成计划作废,恢复原计划;

2。既然奖金是不合法的,应当全部退还给银行。这一下会场里喧喧嚷嚷争论
开了。以经理为首的一方表示反对,以党委书记为首的一派人全力支持,最
后党委书记认为问题基本上已弄清楚,他提出四条作为党委决议提付表决:
1。完全支持波塔波夫及其工作队的原则立场,2。责成经理向总管理局提出恢
复原计划;3。党委预先提醒经理不允许工程没有全部完工就算竣工交付使
用;4。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这件事。表决结果三票对三票,经理开始没有表态,
后在党委书记追问下,他表示同意。这个决议最后以四票对三票获得通过。
作品鉴赏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不前,其原因之一是企业内部经营
管理不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纪律松弛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一批反
映经济领域里矛盾冲突的“生产题材”作品应运而生。这一题材的主要特点
是一方面暴露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塑造了一批坚持
原则、敢于斗争、敢于整顿、内行、善于管理的“新英雄”,“新的苏维埃
人”的形象。剧本《奖金》就是七十年代在苏联引起哄动的一部生产题村的
代表作。作品以波塔波夫工程队集体拒领奖金引发的矛盾冲突揭露了101 建
筑托拉斯管理混乱,弄虚作假,骗取奖金等腐败现象。波塔波夫不为几十个
卢布的奖金所动挺身而出,揭露矛盾、坚决斗争,最后终于赢得胜利。《奖


金》上演和上映后反应热烈。评论界指出,剧本充满尖锐的冲突,有关奖金
的争论具有“高度原则性的性质”,是新的,先进的势力和旧的、守旧的势
力的冲突”,是“表现前进的力量,表现这种新的势力在道德上比旧的势力
优越。”剧本反映来自下面的“有觉悟的群众关心组织生产,并把它提高到
合乎最新要求的水平。”这个戏不仅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而且得到勃列日涅
夫的赞扬。他在苏共25 大上的报告中点名表扬,说“施工队的奖金问题这种
司空见惯的现象,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但是评论界也指出,剧本重视
描写情节的场面,意见的冲突,但缺乏生动的“情感的辩证法。”许多人物
仅仅是“某种思想和意见的传声筒”,只是由于演员的演技精湛,这些缺点
才得以掩盖。

(赵滋)


尤·瓦·特里丰诺夫另一种主活(1975)

作者简介尤利·瓦连季诺维奇·特里丰诺夫(1925—1981),苏联俄
罗斯作家,出生于布尔什维克家庭,父亲是著名红军将领,1938 年在肃反运
动中被非法镇压,50 年代恢复名誉。特里丰诺夫中学毕业后在莫斯科飞机制
造厂工作,当过钳工、调度员和厂报编辑。1944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7
年起发表作品,1951 年因长篇小说《大学生》(1950)获斯大林奖金而蜚声
文坛。50—60 年代相继发表短篇小说集《阳光下》(1959)、长篇小说《解
渴》(1963)、纪实小说《篝火的反光》(1965)、体育题材小说和特写《季
节的结束》(1961)、《弗拉米尼奥的火炬》(1965)和《黄昏时的比赛》
(1970)以及电影剧本《冰球运动员》(1965)。1969 年发表中篇小说《交
换》,标志着作家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继而推出另外四部中篇小说《初
步总结》(1970)、《长别离》(1971)、《另一种生活》(1975)和《滨
河街公寓》(1976)。这一组中篇小说均反映莫斯科知识阶层的生活,被评
论界统称为“莫斯科小说”或“城市小说”。这些作品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
和作家所持的客观叙述态度曾引起长期争论和不同评价,但对苏联文学产生
了深刻影响。许多青年作家竞相效仿,形成了一个“特里丰诺夫派”。《老
人》(1978)是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