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24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24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勒城及其世世代代的居民生活、奋斗的历史。大桥就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向人们讲述了一连串饱含着血泪的故事。穆哈默德·巴夏原是波斯尼亚人,
小时候作为“血贡”被拉到土耳其禁卫军中,置身异国他乡,可他长大后却
被擢升为海军大将和丞相,并当上了附马,成为土耳其苏丹统治人民的得力
工具。这位巴夏与波斯尼亚上层社会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在土耳其占领巴
尔于半岛后,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保全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竟然纷纷改变
信仰,唯土耳其统治者之命是从。然而,信奉基督教的“赖雅”(平民百姓)
则坚决反对他们在德里纳河上建侨,更反对官员的趁机横征暴敛。他们在暗
地里组织起来,千方百计地破坏这项给维舍格勒人带来无穷灾难的工程,于
是一场建桥与反建桥的生死斗争就这样惊心动魄地展开了。乡民拉底斯拉夫
就是在这一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成千上万民族英雄的突出代表。他虽然个儿矮
小,沉默寡言,而且有点神经质,但却非常善于鼓动,经常人不知鬼不觉地
来到乡民中间进行宣传,“弟兄们,这种日子我们受够了,我们应当起来自
卫。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工程会把我们的命断送,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兔。”
后来,破坏大桥工程的事故不断发生,破坏的程度时大时小,同时,关于河
神不让在德里纳河上建桥的谣令也越来越甚嚣尘上。土耳其统治者对拉底斯


拉夫恨之入骨,把他绑在桥头上,施以桩刑,如同烤叉串小羊,不同的是,
木桩的尖头不是从嘴里出来,而是从背上出来,鲜血从木桩的进口和出口处
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在木板上汪了一滩又一滩。他的两肋上下起伏,颈上血
管的跳动清晰可辨,他的一双眼睛一直不停地,慢慢地转动着。从他那紧闭
的牙缝中透出喃喃的声音,“土耳其人。。上耳其人。。”他咒骂道,“造
桥的土耳其人。。你们不得好死。。你们不得好死。。”统治者的野蛮暴行
丝毫也没有吓住勇于斗争的维舍格勒人。在他们看来,上身裸露,四肢被捆,
头靠在木桩顶上的拉底斯拉夫的挺宜的身躯是不会倒下的,他象一尊塑像,
高高在上,不怕风吹雨打,永远屹立在那里。在拉底斯拉夫英雄形象的鼓舞
下,乡民们组织过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斗争,终于迫使统
治波斯尼亚几百年的土耳其帝国由盛到衰,不得不退缩到遥远的南方海边。
然而,波斯尼亚人民并未从此得到解放,他们又沦落到奥匈帝国占领军的铁
蹄之下。从表面上看,奥匈帝国要比土耳其帝国“文明”得多,他们开银行,
建铁路,铺设供水管道,给小城带来一片“繁荣”和“进步”的景象,使得
原来的一座古老的维舍格勒城也涂上了一层欧洲式的色彩。但是,随之而来
的却是物价腾贵,通货膨胀,小城居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蒂卡,
“大桥酒家”的老板,一个精明强悍,深谋远虑的犹太女人。她能够巧妙地
运用她那完美的身躯,非常狡猾的手段以及相当大的胆量,把每一个欲火难
忍的人镇住。每一个顾客都瞩目于她,为了得到她的青睐和满足自己的私欲,
把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扔在了酒家。而她则把赚来的钱用于周济穷亲戚,过问
他们的生活琐事,安排他们的婚事,让他们的小孩去读书或者学手艺,让病
人去治疗,并告诫和责备那些懒汉和挥霍浪费的亲人,表彰勤和苦干的美德。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妓院竞争,股票下跌,她最终仍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
阿里霍扎则出身于城里最悠久、最受人尊重的家庭。他为人忠厚,性格耿直,
可在近代文明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在整个城市遭受战争
浩劫的同时,他感到自己的生命的火花已日趋暗淡,这是否标志着世界的末
日已经到来,最后,他竟同代表伊斯兰古老文化的大桥同归于尽。1914 年来
到了,这是德里纳河上的大桥最后存在的一年,同以往的每一年一样,这一
年来得很慢,但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专人眼花绩乱。民族觉醒的怒涛冲击着
巴尔干半岛,维舍格勒的青年也开始忧虑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们常常在
桥头举行热烈的讨论,探求如何奋起,摆脱外来侵略者的压迫。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轰然一声巨响,德里纳河大桥被拦腰炸成二段,这正是人类即
将迎接新的曙光——1917 年10 月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它象征着古老
的波斯尼亚,连同她的被占领,受屈辱的历史永远结束,而新的自由独立的
波斯尼亚必将在斗争的烽火中诞生。

作品鉴赏《德里纳河上的桥》这部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小说,仅用20
多万字的篇幅就概括了一个国家450 年的历史。它既准确地描述了几今世纪
以来维合格勒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细致地勾画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生
活场景,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小说涉及的历史事
件如此之治繁,描写的人物又是如此之众多,但井没有给读者留下支离破碎,
东拼西凑的印象,相反,读过之后却觉得作品前后浑然一体,互为关联,这
部小说之所以能得到这样完美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作者新奇巧妙的艺术构
思。德里纳河上的桥即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几乎成了小说主人公的化身。它
在地理上连结着东方和西方,在时间上联结着过去和现在。它更象人民苦难


的目击者,亲眼看到波斯尼亚儿童像羔羊一样被土耳其侵略者送往异地充当
“血贡”;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乡民像小鸡一样被抓到工地上服苦役,还亲
眼看到勇敢无畏的维舍格勒人怎样组织起来,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
曲曲斗争的颂歌。总之,这座大桥好似反映波斯尼亚历史的万花筒或多棱镜。
有了这样一个万花筒或多棱镜,作者便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随心取
舍,自由驰骋。不管任何人物与事件,只要能和大桥联系起来,便可纳入作
者构思的网络。这就使得小说的跨度异常浩大,头绪极为繁多。然而,它并
不是一部谨严的历史著作,而是一部塑造众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小说。
譬如乡民拉底斯拉夫在小说中出场的场面并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在桥头
所受桩刑的具体描绘,他的高大形象在读者心中即深深扎下了根。一如作品
中所说,“他已超凡人圣,割断了尘缘,本身自成体系,不受人间任何羁绊,
无忧无虑。谁也不再能把他怎样,刀枪,谗言恶语乃至土耳其人的淫威都对
他无可奈何了。”同样,罗蒂卡的精明强干和乐善好施,作者也是通过与酒
鬼周旋和救济乞丐、病人这样一些具体场面来加以体现的。至于为了更深刻
他说明阿里霍扎对大桥的挚爱以及大桥在其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作者索性在
小说的结尾安排他与大桥同归于尽。虽然,大桥和他的生命都不存在了,但
是他的灵魂则得到了真正的升华。另外,《德里纳河上的桥》还创造了长篇
小说的新形态,可以说它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有关波斯尼亚人民的苦难和抗
争的庄严史诗。安德里奇以大桥为媒介,辅之以民间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及
各式民间故事传说,大大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读来格外引人入胜,这是
小说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首先,小说的题目《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来源
于欧洲的一首民歌。开头几章有关大桥的种种传说,往桥墩里活活埋葬一对
正在吃奶的挛生耍儿的故事,都是作者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的营养。书中对波
斯尼亚、塞尔维亚中世纪和上一个世纪的一些民歌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民歌
和传奇故事使小说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
色。所以,《德纳河上的桥》在南斯拉夫曾有“巴尔干人民的史诗”之称。
评论家说它兼有“托尔斯泰的纪念碑式的风格”和“屠格涅夫的抒情情调”,
而于1961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泽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这部作品的不足
之处,是在描写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时,没有充分揭示它的阶级牛净实质,
有时反而被宗教斗争所掩盖,而人民大众波澜壮阔的武装起义在有些故事中
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阿明)


罗马尼亚文学

拉哈里亚,斯坦库乌露玛(1970)

作者简介扎哈里亚·斯坦库,罗马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政论家
和政治活动家。1902 年10 月了日生于罗马尼亚的特列奥尔曼县,1932 年毕
业干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哲学系。在三十年代,他同左派和民主派的刊物积
极合作,写诗和政论文章,抨击旧制度,保卫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1939 至
1945 年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而被监禁在集中营,1946 至1952 年担任国家民
族剧院经理,1955 年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58 年至1968 年任罗马
尼亚《文学报》主编,1964 年起担任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主席直至1974 年12
月5 日逝世于布加勒斯特。斯坦库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登上文坛的,1927 年
发表了诗《普通的歌》。30 年代,他又发表了诗集《金钟》(1939)。在战
争年代他写出了《硝烟迷漫的岁月》(1944)。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他的诗
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连续发表了《低声吟唱》(1970)、《时代的利剑》(1972)。
《天鹅之歌》(1973)、《月光诗》(1974)等。他还曾经把叶赛宁的诗译
成罗文。斯坦库又写过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主要的有《赤脚汉》(1948)、
《猎狗》(1952)、《苦根》(1956—1959)。此外还有《拼命》(1962)、
《疯狂的森林》(1960)、《风风雨雨》(1969)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旧罗
马尼亚地主资产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描写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对战前和
战后罗马尼亚的政治生活都作了广泛的概括。他的许多小说曾被译成多种文
字。《乌露玛》(1970)是斯坦库晚年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内容概要从浊流翻滚的多瑙河,到奔腾不息的大海,从灌木丛生的荒
滩,到白垩岩峭壁,整个多布罗加古老而神秘。仲夏时节,习习的清风吹沸
着平坦无垠的大地,成熟了的麦子好象给原野涂上了一层熔化的黄金。秋天,
猛烈的飓凤袭来,暴雨倾盆,铺天盖地,使闪耀着金色光彩的多布罗加在一
夜之间就变成了古旧的、蒙上一层绿衣似的青铜。冬季,肆虐的暴凤雨一直
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狂奔,整个多布罗加似乎成为一个结上一层薄冰的银色世
界。春天来了,天气转暗,万里无云,多布罗加又呈现给人们一个翡翠般娇
绿的世界。在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
那是平淡无奇而又动人情怀的几个月,是幸福而又痛苦的几个月,它在我的
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久不愈合的创伤,我叫达利耶,是一个瘸脚流浪汉,在意
大利半岛游荡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又回到了祖国。在康斯坦萨,我同那些
帮助我重返故上的海员们分手后,带着在甲板上赌赢的一点钱,想在当地找
个工作干。但是,没有人肯要我找这个残废。于是,我便沿着海岸,毫无目
标地向南走去。我又渴又累,在中午时分,走进了一个叫索格的鞑靼人居住
的小村庄。我找到了村长,他叫赛利姆、列什特,我讲述了自己的来历,然
后向他要活干。经过一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他决定雇用我直到秋天。除了
给我吃的和住的外,还能给我一点少量的工钱。于是,向在场的其他人告别
后,我便随着村长向他家走去,他的妻子并不欢迎我,而且对我充满了敌意。
只是慑于丈夫的权威,才勉强答应了我的到来。这时,一对青年男女赶着一
群马象激流一样涌进了大院。他们是村长的掌上明珠。儿子叫乌巴特,女儿
叫乌露玛。乌巴特长得丑陋不堪,而乌露玛却美貌动人。我只看了她一眼,
就被她迷住了。我望着她,望得出了神。她的一双碧绿的眼睛,象月亮一样


可爱的脸庞,柳叶以的弯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魂飞天外。我的任务是同
乌露玛,同去放牧。第二天清晨,当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一线鱼肚白的时候,
我们便赶着马群冲出了院落。很快,朝霞就染红了大海,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几乎陶醉了。等乌翼玛策马向远处飞驰而去的时候,我
便脱下衣服奔向了大海,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乌露玛又突然返
了回来,她也一丝不挂地问我游来。我觉得自己仿佛处在一个美妙的童话世
界里。上岸后,乌露玛突然而大胆地向我表露了她的爱情。我经不住她的亲
切呼唤,抵御不了她那迷人的诱惑,终于投入了她的怀抱。从此以后,我们
亲密无间,共同饮马,共同放牧。大海中,回响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沙滩上,
留下我们爱的足迹。然而,时间却迈着无声的脚步在悄然地前进。仲夏时节,
麦子成熟了。为了抢收庄稼,村长让我去割地、打场,不止我去放马了。虽
然通过争执,我又多得了一份工钱,但这消除不了我同乌露玛分离的痛苦。
地里的活又累又苦。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夜里躺下后,又有无数的蚊虫赶
来吞吸我的血液。就这样,从清晨干到落日,总算在三周内把村长的庄稼收
割完毕。他额外给了我一点钱,让我到邻近的科尔甘村去找女人快活快活。
可是,我心中想念的女人是乌露玛。我们已经好些天没在一起了。即使见了
面,也只能偶尔说上一两句悄悄话。她告诫我,到那个村子里喝酒要特别小
心,千万别接触那里的女人,因为她们的身上都有脏病。第二天一早,我便
动身去了科尔甘村。在酒店里,有两个女人陪我喝了不少酒。但我没碰她们
一下。待她们酒醉睡着后,就返回了索格村。村长家接下来的活是打场。但
是,乌露玛却不愿意理我了,而且还经常莫名其妙地用鞭子抽打她的坐骑哈
桑。打场完毕后,村长又叫我去放夜马,因为夜里的草可以使马膘肥体壮。
就这样,在每天晚上,当别人都安然入睡后,我便赶着马群来到农场,然后
直挺挺地躺在沙滩上,一直到天明,等到太阳升起来后,我就脱下衣服,跳
进大海,一天夜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海面,我痛痛快快地游了一阵后,躺
在岸上休息。这时,乌露玛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想拥抱她,但被她拒绝了。
我们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乌露玛说,如果我能追上她,捉住她,她就作我的
女奴,听凭我的摆布。然而遗憾的是,我无论怎样也没能追上地。乌露玛的
心情越来越糟了,对那匹马的虐待也日趋严重。乌巴特割礼的日期临近了,
他热情地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割礼,并且希望我也成为一个鞑靼人。可乌露玛
对我的感情却一天天冷淡了。乌巴待的割礼如期举行,仪式庄重而热烈。一
个星期以后,他十分自豪地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出现了。而乌露玛则显得十
分的憔悴,闷闷不乐。她说,自从我去科尔甘村那天起,他就不爱我了。虽
然我没碰那里的女人一下,但毕竟同她们一块喝了酒,从而使自己遭到了亵
渎。一天,她来到牧场,用一把锋利的铁叉,把那匹心爱的马哈桑杀掉了。
秋风阵阵,凉意袭人,又落下了秋雨。我独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