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1-幸福投资333-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奠定财富竞争力看中国热的过去、现下及未来(2)
但无论如何;在我亲身体验了中国大陆这么久之后;我必须说大陆即使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及风险;但那里的变化,尤其这几年中产阶级的崛起还是让我惊讶。在经济增长表现最显著的沿海城市,5%到10%的人已有能力购买私人住房和汽车,并能到国外度假。也就是说,全中国有近8000万人有实力且愿意消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一股新力量正接棒推展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内需。随着中国内需能量日渐增强,尤其是当国外的低通胀率很可能导致股市在未来几年持续低迷,大陆的投资前景更显得可观。
那么,怎样才是投资中国大陆的最佳模式?这是许多投资者面临的关键问题。相对于企业经营者;个人投资者仍需三思而行。较为聪明的做法是采取迂回战术,围着这头牛翩翩起舞。投资时你首先要懂得的经验之一就是,经济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大陆股票市场就是牛市──反之亦然。外国投资者一头栽进了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但请注意不要引火烧身,只要以最简单的思维作长期的布局,可能反而成功机率较大。中国大陆拥有全世界最吸引人的经济增长记录——连续多年,经济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尽管遭遇了SARS疫情,但成长率仍达到9%左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陆还在各个市场上大显神威──如铜、汽油等多种商品的价格一路上扬,从跨国公司那里吸收了数十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并且在华盛顿、东京和布鲁塞尔等地激起了强烈的保护主义情绪。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凭借这场“工业革命”,从落后的国家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鉴于此,机构投资者热衷于大陆股票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连华伦?巴菲特也打破了自己“就近投资”的一贯作风,于2003年购买了大陆最大的国有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13%的股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那以2006年而言,不妨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采取更明智的做法,投资于某个管理出色的中国基金,而该基金最好包括多家在海内外均有业务发展的中国蓝筹企业。与此同时;投资者仍须谨慎从事,因为大陆的证券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市场还相当分散,而且容易受到投机者疯狂行为的影响。与那些在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中工作的同行相比,这里的管理者需要遵守的规则与他们鲜有相似之处。也因为这样;大陆的股价一直很难反映当前经济的亮丽走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奠定财富竞争力相信自己才是财富的主人
【致富交叉点——如何识破坊间媒体的投资行销手法】
丁:不要把钱随便交给陌生人
我常说:“买基金跟买奶粉是不一样的,买基金不能光看品牌。”基金公司存在的原因是,现代人忙得没时间投资或是不懂得投资,所以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的专业经理人帮忙投资。请问,你会把钱交给谁?一定是你信得过的人。同样的道理,选择基金公司也是一样,要选可以信任的公司,要知道谁是你的基金经理人,因为钱交到他们手上,每个月你还要支付管理费呢!
投资基金稳赚不赔的逻辑漏洞
说起来,中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算是台湾推动“定时定额基金”的始祖之一,在1996年官方开放定时定额基金前,推动定时定额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多。刚好我在那个时候被派去开发消费金融市场,为了针对散户推展业务,我跑遍全台湾,在一个月内就拜访了160多家银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银行卖基金都是用吆喝的,但是问这些行员为什么卖基金,一问三不知,有点像是早期的保险业务员,用的是人情攻势。
当时风气正起,同时在台湾媒体推波助澜下,岛内全民开始疯狂买基金,一年之内,定时定额的投资者从1。6万户成长到30多万户。这些银行推销基金的业务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规定的业绩达到了。
一时之间,基金公司的宣传单、广告口号,甚至是在媒体侃侃而谈的理财专家们,全部一面倒地拼命看图表画大饼,说什么“每个月只要三千元,每年平均报酬17%,所以10年之后的复利结果是1亿、2亿等等”。问题是,很少人注意到这其中存在一个逻辑推演的大漏洞,过去20年或是30年的平均报酬是17%,谁能够保证每年的平均报酬有17%呢?更遑论未来每年是否都有17%的投资报酬率呢?
结果最可怜的是散户,不晓得基金是什么东西,买了就摆着,以为像定存一样久了小钱就会变大钱,而赔钱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赚钱也不知道可以赎回。所以后来每次我受邀演讲,都会提醒散户,选择基金公司时,要注意它的获利逻辑成不成立。相信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可以证明过去20年或是30年的平均报酬是17%,这种积非成是的宣传词是投资者第一个要留意的陷阱。
买基金不能偷懒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买基金是“懒人理财术”,所以买了之后就不管它,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外国,消费意识高涨,任何人只要购买基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基金公司好好经营。相反,很多金融界的朋友都笑称在台湾做基金很容易,因为台湾投资人非常客气,买了基金也不好意思打电话去询问关心。不知道争取该有的权益的结果,就是买基金赔了自认倒霉,赚了也不知道要赎回。大家可别忘了,基金摆在基金公司是每天要付管理费的耶!投资者当然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这些基金经理人有没有好好做。
不过就算投资人主动打电话询问服务员“我的基金赚了,要不要赎回?”,也要小心被基金公司业务人员灌迷汤,因为对方十之八九会告诉投资人不要赎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了解基金公司运作的人都知道,基金公司的实质收益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管理费,二是手续费。也就是说“多说服一个人买基金,就多一笔手续费;说服投资者将钱多留一天,就多收一天的管理费”。
所以,任何基金公司的人员训练,一定都是以留住客户为出发点。投资人如果问基金公司:“你觉得我要不要赎回?”保证问了也是白问!建议投资者不妨换一个方法询问:“××基金最近买了哪些股票?”或是“××基金经理人还是某某某吗?”“最近行情是看多还是看空?请问你们准备怎么操盘?”
基金绩效不佳怎么办?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买基金虽然要慎选对象,但是万一基金绩效不佳时,投资人千万不要抱着从一而终的观念,以为只要时间够久,一定会赚回来的。问题是,时间愈久可能赔得愈多。我常强调一点:“投资人必须先从改变自己贪心的态度做起,才能进而要求投资绩效。”基金跟股票一样,关乎市场、财务、汇率、利率、购买力等风险,也就是说,定期定额基金也不是稳赚不赔的。
保本之道是衡量本身的投资目标与能承受风险的程度,不要被基金公司惯用的行销包装术误导。听信基金公司的宣传,“短期就拥有极高的报酬率,涨要加码,在逢低时更要承接”,甚至夸张到“买基金就等于投资全世界”的说法,这些花哨的策略,只要冷静思考就能识破其中的陷阱。
懂得设立停利停损,坚持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不断累积判断所需要的知识,才能放心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人。
周:小心求证看紧荷包
很多散户买股票是认“老师”的。他们不看报纸、不看财务报表,只认得投资顾问的某某老师。他们口中的“老师”既不教书,也不需要学历证明。为什么大家还要尊称他们一声“老师”呢?因为投资人认为这些解盘讲得头头是道的分析师,教他们如何投资买卖,所以不管他是经理还是助理,统统都叫老师。别小看这些“老师”的影响力,散户经常因为某某人在股市有名气、投资的资历很久,随便报出来就是一二十年,让人觉得“××老师能在这个市场上驰骋多年,一定是非常有经验的”。所以光是认名字、比知名度高,就争先抢着当追随者。
听消息买股票,赔得多、赚得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投资顾问分析师。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近水楼台,有机会得到什么好的内幕。因为就连许多新闻部的同事,每次录像有空档就围在投顾分析师的旁边,老师长老师短的,央求分析师帮忙报明牌,结果赚到钱了没有呢?根据我多年旁观的经验,买股票如果是靠着听人家报消息的话,虽然因此赚钱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基本上都是赔得多、赚得少。
为什么听消息买卖股票是高风险呢?因为这些听来的消息可能已经是传递好几手之后的旧信息了。所以如果听见分析师大声疾呼“××股票可以买”,投资者还是要懂得过滤,并且从多方管道去求证。
如何过滤和求证呢?必须回到原点,套句老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投资股票一定要自己花些功夫做功课。比方说,“什么样的股票,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就算人人喊热,但是××股已经直接涨过三次停板,一次的涨幅是7%,涨三次停板的意思是它已经涨21%了。这个时候如果再听到某某分析师或是投资专家大力推荐“这个股票可以买喔”,千万别急着拿起电话下单,反而要留心是不是有“陷阱”。因为21%的涨幅已经不算小了,这时候市场还在喊热,目的何在?会不会是幕后有人已经早早就买好,准备等着有人再进来买,然后把“货”(股票)倒出来?
像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可能发生,投资者一定要有警觉,听消息的同时,一定要先存疑,然后小心过滤求证,才能看紧荷包。
奠定财富竞争力打破分析师的投资神话
【致富交叉点——分析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丁:期待专业主导的投资环境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够成为财经界的媒体宠儿?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老实说,我之前会跨上荧光屏,担任解盘分析,除了是因为一时好奇「误入歧途」,另一个原因也是时势所然。
股市分析师的世代交替
差不多在1994年前,台湾股票的市场形象并不是很好,除了投资人熟悉的「老师」之外,很少有专业的金融人士在荧光屏前曝光。后来1995年开始,台湾股市行情看好,当时电子股、科技股兴起、股市一路冲上万点,加上外资开放进来,于是媒体需要可以针对产业基本面进行分析、在外资待过、懂投资财务的人才为投资人解盘,那些早期台湾做股票只看技术分析、画图玩线性的老师们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我还记得年代财经当时有个节目《钱线追击》,收视率很高。有一天主持人找上我,理由是他们需要塑造一个“白领阶级的财经专家”,于是从业界挑了几个表达能力比较好、外型还可以、有财经专业知识的人。被选中的五六个来宾,以轮番上节目讲产业及电子股的分析。我们的侧重在产业的发展状况,反而很少去讲股价多少,因为那时候很少人知道什么是DRAM(记忆体)、什么是半导体、什么又是TFT…LCD(液晶面板)。
用自信和专业来说服、打动观众
我常开玩笑说,这段往事就是我在媒体发迹的起源。说到这里,我还得感谢老婆大人,因为传播出身的她教了我一些上电视应该注意的细节。比方说刚开始她觉得我讲话速度太快,看起来太严肃。或是教我如何在镜头前面放松自然,因为根据传播学理论,在电视机方盒子前面的观众,其实很容易被动地接受讯息,所以只要能够自信地呈现专业的一面,就能说服和打动观众。
附带一提的是,很多人不晓得我的“高曝光率”,其实是来自于“随传随到”的服务。当时老婆主跑财经新闻,经常和同业守在财政部等到很晚。我为了“护花”,所以下班之后也经常跟著作陪,久而久之和记者们的关系也就熟稔起来。记者们碰到临时有状况要采访财经人士,一方面是是为了求快、另一方面是省事,就把我当成了现成的采访对象。甚至晚上或假日在家,我也会接到记者的电话,因为他们图方便嘛!
不过我这个救火队也没有漏气,总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给他们想要的答案。甚至记者还会开玩笑说“访问我最省事!回电视台不需要什么剪接,直接就可以用了!”后来受访的经验丰富了,偶尔碰到新上手的财经记者,拿着麦克风来办公室却是一脸疑惑的表情,为了避免大眼瞪小眼的尴尬,我索性建议对方:“不然的话,你这样问,我就这样答,然后回去剪这一段就对了!”
周:分辨消息传播的真实度
对于电视机前的投资观众来说,如何分辨分析师专业与否,观察期很重要。不要以为今天某某老师讲要买,讲完股价一直拉一直拉,就表示他很厉害,功力超强!说不定背后可能是有某一些特定的人士在帮忙抬轿壮声势呢!小心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投资大众可不能随便跳进去。至于观察时间的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投顾老师的分析有没有逻辑、有没有根据。
空头市场考验实力
专业的分析师在空头时最能够考验实力,要能够反向操作,而且操作的合乎逻辑。有些股票明明在拉回,但是他会告诉大家其实不用一直看坏它,反而可以留意逢低买进的时机。在一片绿油油时,会适时告诉投资者“不要怕,那些股票可以安心的、慢慢的买进”。像这种分析老师的话就比较有可听性,因为股票本来就是跌下来才买,涨上去则不必锦上添花!
另外,投资市场上千家公司,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公司可以讲清楚说明白,一点都不稀奇。值得留意的反而是一些新公司,名气不大,却很可能是新蹿起的业界明星。这时候也可以看出分析师平常用不用功,有没有对产业下功夫研究。如果只是拿报纸上的东西来讲,可听性肯定大打折扣,因为报纸看到的好消息或坏消息,经常都是包装操作的讯息。发消息的公司老板永远都是讲他们想讲的话而已,投资者是听不见真话的。
另类角度看专家解盘
平常偶尔我也会转台看看这些投顾分析节目,收获也不少。但是我是从另类的角度看这些“专家老师”解盘,做为自己买卖股票的参考指标。比方说如果他们推荐的股票正值低档,倒可以听听看,但是如果是已经涨了一段的股票,还在那边“喊烧”,投资朋友可就要小心了。
像是有一回我买了××股票,隔几天听见电视节目中一位专门帮某某大户铺股票的老师,正在大肆吹捧看涨这支股票。我的第一个反应可不是“赚到了”而是赶紧找机会先卖掉再说。因为这代表幕后不知名的主力可能已经买了,所以现在正对着全国观众拉抬股价,准备伺机出脱。所以我宁可先卖掉,少赚一点,至少比赔钱好。果然,没多久就看它的股价开始一路下滑,我心想,真险!这也算是看这种解盘节目的另一种收获吧!
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你,记得留心观察,对于这些高谈阔论的投资顾问老师,听其言观其行,才能为自己的荷包把关。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