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

第45章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45章

小说: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在三个岩洞教堂中还可以看到当年一些捐赠人肖像的碎片和一些题铭,题铭上记载了保加利亚国王盖奥尔吉。泰尔塔一世于14世纪初在此出家,死后就葬在悬崖上的一个石墓里。 
  过去,这些大大小小的岩洞教堂由长廊和木拱廊连结在一起,后来由于山体滑坡和塌方,一些长廊和拱廊遭到了破坏。但教堂内精细的石雕,或纵或横的大型壁龛,以及内部四通八达的游廊,都显示出古代建筑学的发展水平。 
  几乎所有的伊凡诺沃岩洞教堂都绘有风景或人物壁画用作装饰。壁画反映了古希腊艺术特色,其中以特萨克瓦塔教堂的壁画最为有名。该教堂分为前廊和主殿两部分。教堂的四壁和屋顶上全是壁画,内容多为描写基督教盛典和对基督热爱的场景。屋顶上有一组描述圣热罗姆生活场面的壁画,这是同一题材中最早的记载之一。此外,主殿的北墙上还绘有伊万。亚历山大的肖像。 
  特萨克瓦塔教堂的壁画是当时艺术仅存的例证,它表明了13 世纪时拜占廷艺术中斯拉夫派的存在,并且使塔尔诺沃画派的声望大增。这些壁画既是对众多主题的综合,也是对拜占廷传统所固有的构图风格和典型的古希腊图案的概括。壁画在线条的勾勒、画面的对称、人体的比例等各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和中世纪壁画的孤品。 
  1979 年,伊凡诺沃岩洞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首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                                 
里拉修道院   
    里拉修道院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古修道院,位于巴尔干半岛最高山峰里拉山的里奥斯卡山谷中。这座新拜占廷式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0 世纪中期,是由隐士圣胡安。德里拉建造的,当时这里还曾是巴尔干国家第二个修士团的大本营。此后,该修道院几次被毁和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834~1860 年间。 
  在它的里面至今仍保存着中世纪修道院的遗迹和圣胡安。德里拉的纪念物。 
  1983 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的里拉修道院作为保加利亚建筑、艺术、宗教、教育中心是由11座建于不同时期的教堂、防御塔和一座半圆形的4 层楼所组成。整个建筑都在一条溪流之上,海拔1200 米,占地8800 平方米,很像中世纪的城堡,布局严谨。半圆形的4 层楼又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共有300 多个房间,过去曾经同时供上万名朝圣者在此住宿,其中突出的是北侧的厨房,烟囱高22米。而柱廊为文艺复兴式。 
  防御塔是里拉修道院最早的建筑,建于1335 年,共分5 层,塔高25 米,完全用红砖和石头砌成。塔的窗户很窄,塔身有无数射击孔。塔的最高一层是私人祈祷室,室内用表现耶稣幻化场景的绘画装饰,还有其他富丽堂皇的16 世纪壁画。塔顶平坦,四周有近似掩体的雉堞。该塔的一部分曾在土耳其入侵时被大炮轰坏。 
  建于1834~1837 年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坐落在里拉修道院的中央,内有3座大殿;两个唱诗台分列两侧,上方为3 个穹顶,外面有柱廊环绕,十分壮观。此外,里拉修道院里还有圣卢卡斯庙和圣胡安教堂等古迹。圣卢卡斯庙是由圣卢卡斯教堂、多塞尔圣母堂和一所修士学校所组成的。而圣胡安教堂则是在10 世纪一个自然洞穴——圣胡安洞穴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圣胡安的墓就在里面。这一将自然洞穴与人类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创造使这座教堂在整个巴尔干半岛首屈一指。 
  在里拉修道院殿堂的墙壁上,还有许多壁画和神像,它们大都出自名师之手。另外,修道院中尚珍藏着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保加利亚的第一架地球仪、手工艺品、木雕、修道院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朝圣妇女供献的银带扣、历代主教权杖和织金法衣以及古代皇室器物等,都弥足珍贵。 
  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保加利亚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杰作和保加利亚人民的“民族精神的堡垒”,里拉修道院一直都是该国最重要的修道院,在这里甚至还曾兴起过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它又成了民族的象征。通过这座修道院,保加利亚人民顽强地抵御了外族的奴化政策,将自己民族旗帜保存下来。 
  1961 年,里拉修道院被辟为国家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级旅游区之一。                                 
色雷斯古墓   
    色雷斯古墓是保加利亚古代色雷斯墓葬。它位于保加利亚中部巴尔干山脚下的“玫瑰谷”中的卡赞利克城城边。 
  卡赞利克城是在中世纪的克伦要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以盛产香料闻名,被誉为保加利亚的“玫瑰谷之都”。同时,这里也是古代色雷斯文化的中心,有大量的色雷斯文物出土,其中就以1944 年发现的这座公元前4 世纪的色雷斯古墓最为著名。 
  色雷斯古墓保存完好。在一座耸起的宽大坟头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前庭,从前庭向前,一个狭窄的石砌通道口后面是一条拱顶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墓室,里面安葬着色雷斯王子夫妇。墓室的直径为2。65 米,顶高3。25 米,室顶呈钟罩形,走廊与墓室全部用砖砌成。这是当时色雷斯建筑艺术的典型。 
  墓壁上有精美的彩色壁画,表明希腊艺术已在当时色雷斯贵族中广泛传播。但奇怪的是,除了这座古墓的壁画外,在其他色雷斯墓中却没有任何遗存。其主壁画是一幅丧宴图,位于墓室的下边。画面中心为王子夫妇,左右配以立和坐的妇女,再向两侧是捧酒人、奏乐人、牵马人、侍女、马车等。 
  这幅父母和亲戚等人向死去的王子夫妇依依不舍地作诀别的画面,凄楚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极为精致,为了解当时色雷斯王族的生活和习俗保存了重要资料。 
  墓室上边的壁画则是一些飞奔中的马车,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写实性。 
  墓室的入口处,还绘有一对夫妇的像。此外,在长方形前室里尚绘有步兵、骑兵战斗场面的壁画。 
  尽管这些壁画的个别细部采用了胶画技法,但基本上是以壁画技法绘制而成。色彩基本上以红色、白色和绿色为主。不论是壁画的整体构成还是不同的细部技法,都与现在已知的古希腊绘画与雕刻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今,色雷斯古墓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一。为了防止损坏,还在附近修建了一座陵墓模型,供游客参观。同时,根据当时色雷斯王修瑟斯之名而命名的古城修瑟波利斯遗址亦已出土,就在色雷斯古墓附近。全城占地46 万平方米,有厚达2 米和带有角楼的城墙供游人参观。                                 
马达腊骑士浮雕   
    马达腊骑士浮雕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古代浮雕。位于保加利亚东北部马达腊高原上的马达腊村,距科拉罗夫格勒不远,为8 世纪时的原始保加利亚部落所刻,但作者不详。1979 年,这座浮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批公布为57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项目之一。 
  浮雕是刻在村附近离地面23 米高的岩壁上,岩壁的平均高度约为100米。浮雕刻的是一位几乎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骑士,身穿一件长过膝盖的制服、系着腰带。左手执缰绳(一说为象征王权的节杖),右手刚投掷出一杆长矛,一只被长矛刺穿的狮子倒卧在他的脚下。骑士身后有一只奔跑着的猎犬。浮雕的上面,还刻有一些希腊文和保加利亚原始文字的碑文,但已严重剥蚀。 
  碑文记述了保加利亚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第一段刻于保加利亚可汗帖尔维尔统治时期(公元701~718 年),第二段刻于其继承者科尔米西厄斯统治时期(公元739~756 年),第三段刻于奥穆尔塔格可汗统治时期(公元814~831 年)。这几个可汗为保加利亚的巩固与扩张曾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在古都普利斯卡留下了不少宏伟的古建筑,从这些古建筑中可以看出他们伟大的想象力。但由于马达腊骑士浮雕上面的文字遭到严重侵蚀,难以全部辨认,因此无法了解当时所记载的全部内容。 
  人们猜想马达腊骑士浮雕所表述的是一个胜利的场景,象征着可汗打败了他的敌人。骑士高傲的面部表情,他的衣着打扮以及他手持的典型的保加利亚武器,都足以证明以上的观点。这类浮雕在波斯帝国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到,而在欧洲却属罕见,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不仅由于马达腊骑士浮雕带有现实主义的特征而成为保加利亚浮雕艺术的杰作,而且事实上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生动教材。 
  现在,为了保护骑士浮雕和碑文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有关方面已安装了一个可移动的保护装置。此外,在马达腊村还发现有14 世纪在岩石里凿成的隐士石窟。                                 
季米特洛夫博物馆   
    季米特洛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保加利亚人民的伟大领袖。人们为了纪念他,建立了三座博物馆,其中有两座在保加利亚,一座在德国。保加利亚的两处博物馆分别位于他的诞生地科瓦切夫齐村和他迁居索菲亚以后的故居。 
  科瓦切夫齐村是一个贫脊的山村,位于索菲亚西南50 公里的地方。19世纪末,一群因逃避战祸而背井离乡的马其顿人来到这里,建立了这个栖身的村落。1882 年6 月18 日,季米特洛夫就诞生在这里。 
  科瓦切夫齐村季米特洛夫博物馆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广场上。这是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雄伟建筑,季米特洛夫的巨大塑像竖立在门前。向下不远,低矮的围墙里,有一座简陋的木屋,这就是季米特洛夫诞生的地方。房子虽然已经几次修整,却仍保留着它原有的模样。故居的院子里,还有一尊季米特洛夫母亲的铜像,他的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性。她生下的6 个孩子中就有3 个为革命而献身。那饱经风霜的面容和充满希望的眼神,生动地表现了这位革命的母亲坎坷的一生和她对孩子、对未来的热切期望。 
  该博物馆里陈列的季米特洛夫的大量革命文物和图片,再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一生。 
  1888 年,季米特洛夫一家迁居到索菲亚奥波尔琴斯卡街66 号的一所普通房子里。季米特洛夫在这里整整住了35 年,现在成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 
  这座保留了原来式样的矮小楼房,有木板围成的院墙,门外墙上挂有他的石雕像。院内有一棵大树和一架葡萄,葡萄架下摆着一条没有油漆的长凳和一张旧桌。楼下一间小房,是季米特洛夫少年时的读书室,靠窗摆着小书桌,上放铅笔、橡皮、几张旧报纸和他最喜爱的几本书,另一角落里放着他母亲的手摇纺车和脚踏织布机。 
  楼上临街的房间是季米特洛夫婚后的工作室兼卧室,房中有一写字台、一台旧式电话机、一些简单文具,书架上有个地球仪,此外保存近3000 册保加利亚文和外文书籍。季米特洛夫在27 岁担任保加利亚总工会书记和31 岁当选为国会议员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工作室前面的餐室中,安放洗脸盆的木柜下是埋藏秘密文件的地方。房屋顶板上有小洞,可通向小阁楼,每当警察搜查,他夫人柳波娃就高声唱起歌曲,掩护革命同志从小洞爬上阁楼躲藏。 
  在旧居后面的陈列室里,还陈列着4 万件珍贵文物,有季米特洛夫起草的文件、书信以及照片和各种个人用品。玻璃窗里则陈列着季米特洛夫荣获的各种勋章和奖章。四周墙上数不清的图片,展现了他组织和领导保加利亚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和他在革命胜利后担负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时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距索菲亚季米特洛夫博物馆不远的“九·九”广场上,还建有由建筑师奥夫恰洛夫和雷巴洛夫设计的季米特洛夫墓。该墓建筑式样仿照苏联列宁墓。外观呈乳白色,正方形结构,宏伟肃穆。季米特洛夫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中,置于黑色大理石石座上。每到重大节日,游行队伍都要经过季米特洛夫墓前,接受检阅。                                 
博亚纳教堂   
    博亚纳教堂是保加利亚著名的东正教教堂,位于维托沙山麓索菲亚南郊的博亚纳村。这座在外国入侵者留下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教堂,中世纪时曾是皇宫的一部分,如今它已是保加利亚独立、文化、繁荣的象征。197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全世界首批57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项目之一。 
  博亚纳教堂实际上是由3 座教堂组成。尽管其建造年代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却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建筑整体。3 座教堂的平面均呈正十字形,上面建有圆屋顶,外表装饰富丽,其中两个最古老的教堂还用陶瓷片进行了装饰。 
  东教堂建于10~11 世纪,象征着保加利亚民族的诞生;西教堂建于19世纪,标志着经过长期异国统治后保加利亚艺术的复兴;中教堂则是根据卡洛扬大总督的命令于1250 年左右修建的,所以又称“卡洛扬教堂”。在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战争后,是卡洛扬使保加利亚第二帝国重新强盛起来的。在这个教堂里,有卡洛扬大总督夫妇和保加利亚沙皇康斯坦丁。阿森夫妇的肖像,其形象生动逼真,神态安详。 
  博亚纳教堂最著名的则当属它的壁画,其中尤以《最后的晚餐》和圣像画最为著名。这些画由一位佚名的画家于1259 年绘成。尽管当时基督教的教规十分严厉,画家还是大胆地采用了自由的表现形式。壁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众圣徒、卡洛扬和皇族成员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不再是因袭的、刻板的偶像,而是有个性和有特色的人物,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且十分接近当地民间艺术,是中古保加利亚艺术最杰出的成就。 
  博亚纳教堂中最好的壁画可以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作相媲美,有的专家还认为博亚纳教堂的壁画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从壁画上看,尽管拜占廷的影响十分明显,但依然带有保加利亚民族艺术的浓厚的色彩。实际上,自11、12 世纪起,拜占廷艺术传统逐渐为保加利亚艺术所取代,由此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世纪的艺术宝库,而博亚纳教堂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为保护博亚纳教堂的文物古迹,保加利亚政府对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保持建筑物干燥、安装空调系统、禁止在其周围修建其他建筑、对其进行加固等,使这座教堂焕发了青春。                                 
艾德拉博物馆   
    艾德拉博物馆位于保加利亚著名的幽默城——加布洛沃东南45 公里处的杨特拉河畔。这是一座情趣盎然的露天博物馆。于1963 年兴建。它的出现,再现了保加利亚19 世纪初民间古朴生活的风貌。 
  该博物馆建在两山夹峙的峡谷里,有一渠一溪蜿蜒流过。沿着这一渠一溪,有三溜屋宇。沿渠而建的是一座座用水力作动力的作坊,临溪而建的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 
  沿渠北行,老远就能听到哗哗的瀑布流水声,使人心旷神怡。到了近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只直径1 米的木桶,渠水顺斜泻入,在木桶里打着漩涡,然后从木桶稀疏的齿状边缘溢出。如果把赃衣服放进去,只需15 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