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窝棚,又黑又湿,是罗马尼亚人民在异族统治时期痛苦挣扎的写照;而从佛朗恰地区搬迁来的农舍,有一个叫做“美林达尔”的食物存放处,里面放有各种食品,过路人可以随便享用,不用向主人打招呼,又反映出罗马尼亚人民的善良好客。
有趣的是,这些房屋建筑分布在6 个展区,而这6 个展区又是按罗马尼亚全国6 大自然行政区的位置划分,每个展区的建筑则反映着相应地区的地方特色。它们与海勒斯特勒乌公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
普特纳修道院
普特纳修道院是罗马尼亚著名的修道院,它位于罗马尼亚东北部的苏恰瓦县境内,靠近罗马尼亚和乌克兰边界,普特纳河就从这里流过。
这座修道院建于1466~1469 年间,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四个角建有圆形角楼。围墙内有一座精美的教堂,长27 米,宽11 米,钟楼高33 米。教堂后面及两侧,为一排长楼建筑。教堂内安葬着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公国著名的大公什特凡的灵柩,灵柩上方有一块凸出地面、四周雕有橡树叶的大理石墓碑。
该修道院是什特凡大公在位时建造的。相传,什特凡大公在院外山坡上拉弓射箭,箭落于此,于是决定在这里建造修道院,做为他死后的归宿。什特凡大公在位46 年,带领罗马尼亚人民进行了36 次反击入侵者的战争,被认为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而苏恰瓦地区正是什特凡大公进行抗敌斗争的大本营。为此,在修道院内设有展览厅,陈列着什特凡大公的巨大绣像以及他生前在苏恰瓦战斗时用过的东西。大公死后的几个世纪以来,普特纳修道院一直是鼓舞民族斗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罗马尼亚爱国诗人埃米内斯库称之为“民族觉悟的讲坛”。
1866 年,修道院建立400 周年时,罗马尼亚的爱国志士曾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与会者每人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一把泥土放入一个大银瓮里,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埃米内斯库从家乡带来的泥土以及盛装泥土的银瓮至今依然保存着,并激发着罗马尼亚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1977 年9 月,在普特纳修道院附近还建造了一座什特凡大公铜像。铜像立在高大的纪念碑顶端,什特凡大公身着戎装,骑在高头大马上,一手缆缰,一手高扬,十分威武。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是罗马尼亚规模最大的一处露天雕塑展览地,它位于罗马尼亚布泽乌市西北部。这里风景优美,远望群山迤逦,林海起伏,环境清幽。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创办于1970 年,它集中代表了罗马尼亚当代雕塑艺术的成就。每年的夏末秋初,当莫古拉风景区游客如云时,一年一度的露天雕塑创作就开始了。这时候,从附近的采石场运来16 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石头,通过抽签的办法分配给罗马尼亚16 位著名的雕塑家。然后,在一个星期日的同一时间开始工作,创作时间规定为一个月。到期以后,举行庆祝仪式,给参加创作的人颁发奖状和证书。到莫古拉参加创作是义务性质的,但对罗马尼亚雕塑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因为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地位由此可以得到确认。由于雕塑家对自己所要分到的石头的形状、大小和硬度事先都无法知道,他们不可能事先决定创作主题。这种需要当场构思的雕塑创作,对他们来说既是一场考验,也是艺术家同观众直接见面和交流的良好机会。
进入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一座大约5 米高的妇女雕像首先出现在人们面前,她端庄、热情,按照传统的民间风俗,手捧面包和盐,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
雕塑营地的雕塑作品题材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人民斗争的历史;一类表现现代的生活。其中一个名为《尼亚加夫人》的雕塑,歌颂的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位中国花木兰式的巾国英雄,她身材修长,脸上露出英俊刚毅的神采。
在一片林木茂盛、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有一件名为《布伦科维亚努捐躯》的作品,表现的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一块大约3 米高的石头上雕刻着一位须发飘然、满脸正气的老人,右侧一道白石短墙,上面刻着4 个面孔纯真的孩子。那位老人就是17 世纪末18 世纪初罗马尼亚公国的大公布伦科维亚努,那4 个孩子则是他的4 个子女。
此外,还有一些雕塑作品,不仅含意深刻,而且构思十分新颖。例如,有一块2 米多高的石头和两块小石头被艺术家创作成一件名叫《牧羊人》的作品。那块长石头被雕凿成一个柱着手仗、身披皮袄的牧羊老人,在他面前不远,半没在草丛中的两块圆鼓鼓的白石,则象征着两只白羊。有一件作品叫做《涓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雕塑家把自己分到的6 块大约50 厘米见方的石头全刻成椭圆形,成直线地摆在一道斜坡上,远远看去活像几滴正在向下滚动的晶莹水珠,使人们不能不赞叹艺术家的巧妙匠心。
彼特罗瓦拉丁城堡
彼特罗瓦拉丁城堡是前南斯拉夫著名的古城堡,也是全欧洲30 多座较大的古城堡中最大的一座。它位于前南斯拉夫东北部、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市。这里地处多瑙河和巴奇卡运河交汇处,距首都贝尔格莱德约70公里。
由于诺维萨德市地理位置险要,又是前南斯拉夫的北大门,因此历史上就是屯兵的重地。南斯拉夫人民为了对抗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侵犯,从1692年起,就开始在此兴建城堡。此后,虽几经改朝换代,但工程从未停止过。
工程于1786 年才全部完工,共经历了94 年漫长的岁月。
整个彼特罗瓦拉丁城堡占地面积为120 公顷,堆山高300 米。四周布满了鳞次栉比的土丘,黑压压地护住了山脚,很像古代重兵安营扎寨的沉沉万帐。城堡顶部还驮着几十个红色的石楼,高低参差,雄视四周,这是古代的观望台。
城堡上部呈多角形,每个角落都摆着一尊尊铁铸的大炮,还有一些刀枪和盾牌之类的古代兵械。现在代替战士“操纵”这些兵器的,是用铜铁浇铸成的一个个巨大的野兽,有铜狮、铜鹿、铁虎、铁豹。中间是一匹青铜奔马,马上坐着14 世纪抗击土耳其侵略的民族英雄卡拉乔耶维奇,飞起的飘带和翎毛像从背上长出的两只翅膀,左手持盾,右手提枪,双头鹰在马前飞旋。
古堡的顶部有古老的钟楼,在城顶可以鸟瞰多瑙河和诺维萨德市全景。
城堡的地下有一条支道纵横的走廊式地道,长16 公里,宽1 米多,有“多瑙河的直布罗陀”之称。地道分3 层,每层有2 米高,两层之间有梯阶相连,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从通井里,用吊杆坠下。每一层地道象一片蜘蛛网,上百条通道纵横交错,盘绕迂回。有的地方设有5 个通道口,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通道,4 个是设置的陷阱。地道里还有供士兵睡觉、吃饭和开会的地方。每隔2 米有一个枪眼,可以观察外面,进行瞄准和射击,也可以从洞眼里伸出长矛,突然袭击敌人。地道的建造有着浓厚的巴尔干风格,特别是那地道内部的水井和蓄水池,式样别致而又坚固。城堡内每一处都还保留着历史上各个著名战役的遗址。
如今,诺维萨德市在彼特罗瓦拉丁城堡建起了博物馆,它是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见证。
波斯托依纳溶洞
波斯托依纳溶洞是喀斯特高原上的一大奇景,世界最大、最长的溶洞之一。它位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意大利交界处喀斯特高原的比弗卡河谷最低地,离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52 公里。自然地理学中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便由这个高原而得名。
该溶洞于1818 年发现,1926 年对外开放。它全长24 公里,深入地下达200 米,并有4 条支洞。洞内四季恒温,常年保持在摄氏8 度左右。它是由比弗卡河的潜流对石灰岩地层长期溶蚀而成。洞内胜景甚多,蔚为奇观。洞内套洞,有隧道相连,形成一条奇伟的山洞长廊。
波斯托依纳溶洞的4 处主要岩洞为辉煌厅、帷幔厅、水晶厅、音乐厅,其中尤以白色的音乐厅景色为胜。它是一处高40 米,面积约3000 平方米的大洞,形似一巍峨宫殿。洞内音响效果极好,可容纳近万人,每年至少要在此举行一次岩洞音乐会。
波斯托依纳溶洞内还富有高悬的钟乳和挺拔的石笋,有的像巨大的宝石花,冰晶玉洁;有的似圣诞老人,笑容可掬;或似雄师下山,或如飞鸟展翅,五光十色而又千姿百态。
流经波斯托依纳溶洞的比弗卡地下河忽隐忽现,时而清澈宁静,时而急流奔泻。一座“俄国桥”横跨河上,因其是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俘虏的俄国兵修筑的,故名。桥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洞,看上去黑洞洞的有些阴森怕人。该桥还将波斯托依纳溶洞分为了老洞区和新洞区两部分。
此外,波斯托依纳溶洞中的河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其中一种无鳞、腮肺并存、眼睛蜕化的“盲鱼”和一种长33 厘米左右、皮如人皮、有四只脚的两栖动物——“人鱼”,是鱼中的极品。
1872 年,波斯托依纳溶洞内就修建了小铁路,1884 年安装了电灯。近年来又重新整修,安装了电动游览车,洞内还曾经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
现在,波斯托依纳溶洞被辟为自然保护区。
普里特维采湖
普里特维采湖是克罗地亚的天然湖泊群,著名风景区,位于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的两山脉之间的峡谷中,距沿海小城塞尼约50 公里。
普里特维采湖的前身为普里特维采湖盆地,其湖群与瀑布的形成缘于石灰岩长期沉淀,即钙化的结果。当蜿蜒于石灰岩和白云石峡谷中的科纳拉河流到这里时,不能畅流而形成串串湖泊。这一地质现象虽然普遍见于流经石灰岩地区的许多河流,但以普里特维采地区最为独特,景致最为壮观。时至今日,这一地质生化现象仍在继续。
普里特维采湖是由16 个相互连接的天然湖泊组成,所以俗称十六湖。总面积2000 公顷,长10 公里。各湖高差悬殊,第一湖与第十六湖之间的高度差达135 米,诸湖之间,形成数百条白如银练的大小瀑布,最大瀑布落差76米,成梯形一节节飞流而下。湖两岸断壁悬崖,林木茂盛,山毛榉树、杉树和忽布榆郁郁葱葱,宛如一幅山泉流绿图。湖中碧波粼粼,湖与湖之间由木桥蜿蜒相连,既便利观赏,又提供游览捷径。此外,还有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天然堤坝将河水辟成多股湍流。坝身多洞穴,蕴含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石笋和钟乳石。由于湖水的不断变化,隔离湖水的堤坝每年也要增高1厘米。
沿湖周围从远古起即有人居住,斯拉采人、凯尔特人、伊里人、拉博特人、罗马人、土耳其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相继在此居住,但湖滨区依然保持完好。土耳其人入侵后,这一地区变成边境地带,对立、争斗和抢劫司空见惯,故被冠以“恶魔之地”。旅游者因此望而却步,直到上世纪末,风光秀丽的普里特维采湖还鲜为人知。
1949 年,普里特维采湖被辟为国家公园,即十六湖公园。公园总面积35000 公顷,森林占公园面积的70%。园中除飞鸟羽禽外,还有熊、狼、羚羊、狐、鹿等,是狩猎的好地方,世界各地的游人慕名而至。而普里特维采湖也以其独特的天然秀色和科学价值,于198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杜敦尼查修道院
斯杜敦尼查修道院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克拉列沃市。它是塞尔维亚最初几代国王的陵墓、塞尔维亚东正教的中心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这里保存有13世纪的圣母教堂壁画和14 世纪国王教堂壁画,是拜占廷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1986 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修道院矗立在一片森林中的宽阔空地上,斯杜敦尼查河在森林中流过,修道院由此而得名。高大挺拔的落叶林和松柏林覆盖着周围三座山峰80%的山坡,风景秀丽。
斯杜敦尼查修道院建于1183 年,最初是在一块直径115 米的圆形场地内草建。当时的修道院沿圆形围墙修建了僧侣餐厅和居室,并在中央部位设立了几座礼拜堂,后来修建了圣母大教堂。作为奈曼宁王朝的墓地,几个世纪以来,斯杜敦尼查修道院在塞尔维亚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其影响的增大,以后不断有人对其进行扩建,最终形成了修道院和教堂林立的宗教中心及圣地。这些建筑包括在圣母大教堂南面修建的一些小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圣胡安教堂、圣安娜教堂、圣华金教堂,以及1314 年竣工的著名的国王教堂。同时,在院外的山上还建起了还愿祠、祈祷室和归隐堂。
如今,斯杜敦尼查的两座最重要的古迹——圣母教堂和国王教堂的砖木建筑和圣母教堂的大理石围墙均完好的保存着。其中圣母教堂建筑形式很有特点,大门修成圆弧形,与圆形地基对应。方形大厅上竖立着穹形塔楼,塔顶制成花瓣形,别具一格。教堂周围的大理石建筑材料,也因氧化作用表面泛起了桔红色的锈纹。
斯杜敦尼查修道院是名副其实的13 世纪绘画博物馆,其中突出的有圣母教堂中殿和礼拜堂(公元1208~1209 年)的壁画,圣母教堂南礼拜堂(公元1233~1234 年)的壁画,国王教堂的壁画和圣尼古拉小教堂的壁画。圣母教堂中的壁画是来自希腊的画匠所画,而国王教堂内珍藏的是米歇尔和尤迪蒂乔斯最精美的壁画作品。一组完成于1314 年后不久的圣母生平壁画,被公认为拜占廷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斯杜敦尼查修道院除了有一批被称为“拜占廷之后”时期的重要而珍贵的绘画之外,还保存有100 多件价值连城的珍宝。更值得一提的是,塞尔维亚历史上第一部塞尔维亚文文学作品也是在此修道院问世的,而从拜占廷教会中分离出来的塞尔维亚教会同样也是在这里诞生并发展壮大的,因此它成为塞尔维亚民族文化的象征。
伊凡诺沃岩洞教堂
伊凡诺沃岩洞教堂是保加利亚著名古迹。它位于保加利亚东北部鲁塞城附近的伊凡诺沃村一带,是修凿在洛姆河沿岸山岩上的一些大小教堂。
这一庞大建筑群修建于12 世纪初,工程最初是由僧侣若阿香倡议的,他后来成为保加利亚的第一位天主教大主教。1396 年,工程全部完工。在伊凡。亚历山大统治时期,该工程与塔尔诺沃地区的文艺繁荣交相辉映。
无论是中世纪的特谢尔旺城,还是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都城大特尔诺沃,与伊凡诺沃的联系都一直比较密切。而且,由于保加利亚历代国王的慈善与捐赠,特谢尔旺和大特尔诺沃对伊凡诺沃岩洞教堂群的建造与布置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在三个岩洞教堂中还可以看到当年一些捐赠人肖像的碎片和一些题铭,题铭上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