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岛,旧名严岛,位于广岛县佐伯郡,距广岛市西南10 公里。面积30。18平方公里。天文二十四年(公元1555 年)为战国时代的武将毛利元就打败室町末期武将陶晴贤的“严岛之战”古战场。宫岛气候温暖,景色宜人,岛内古老的神社、佛寺等建筑随处可见,其中一部分还被指定为国宝或重要文物而加以保护。岛中央有高530 米的弥山,山上树木茂密,青葱悦目。
严岛神社是宫岛上具有代表性的胜景,它建于公元6 世纪末,古时被尊奉为“海上守护神”。严岛神社为古安芸国的一座宫殿,相传由推古天皇(公元592~629 年)从弥山顶迁来的。现在的建筑为公元1241 年再建的,为平安末期式样。神杜内有正殿、币殿、拜殿、拔殿、高舞台、平舞台等,由长273 米的红色回廊连接。回廊尽处有宝物馆,展出国宝“平家纳经”等文物。
以严岛神社为中心,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神社、舞台和乐房。严岛神社每年都举行不少盛会,规模较大的有玉取祭、镇大祭、管弦祭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宫岛的象征——大鸟居(意为进入神社之门),它建于1875 年,是平安时代以来的第8 次重建。朱漆的大鸟居选用未经加工的楠木制成,高约16 米,上梁为24 米。它靠自重矗立于濑户内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显出其特有的巍容。据传是为欢迎海中诸神驾临岛上而设。退潮时,人们可以步行到牌楼前面,观览刻在柱子上的铭文。牌楼旁边还建有一座巨大的石制灯座。神社左侧的山岗上有建于应永十四年(公元1470 年)大愿寺的五重塔,为唐朝式样和日本式样相结合的建筑。与五重塔并列的千叠阁,相传由丰臣秀吉营造,是桃山时代(公元1568~1598 年)的遗物。
宫岛——这个仅30 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红叶谷公园可使人欣赏到秋天艳丽如火的红叶;大元公园的樱花,令人感到春天的无限生机;包浦自然公园漫长的沙滩,让人呼吸着夏天的气息;沿着平松公园的台阶拾级而上,可尽情饱览濑户内海的婀娜身姿。沿途,游客还可参观游览大圣院、宝藏、民俗资料馆等十几处名胜。
京都皇宫
京都皇宫位于京都市上京区。公元781 年,日本国都从奈良迁至京都,当时皇宫离现在的皇宫两公里,大约600 年前才迁到现址。前后被火焚7 次。
现在的皇宫为孝明天皇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减少被火烧毁的危险,拆掉了整个长廊,但其他部分依旧保存完好。
京都皇宫占地11 万平方米,四周围是石墙,内有名门9 个、大殿10 处,堂所19 处,松柏相间,梅樱互映,颇为壮观。
建礼门是天皇圣驾通过的门,在皇宫紫宸殿的正南面,也叫“南门”。
后来此门除天皇的圣驾通过外,一些来访的外国国王、总统等国宾到此才把门打开,由此通过。邓小平访日时,建礼门就打开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礼、立皇后、立太子、节会等一类重大仪式时也开门。宜秋门也叫“唐门”、“公卿门”。过去,它是亲王、公卿或被许可上殿的将军及诸侯进宫的第一道大门。平唐门是诸大夫房屋里正式公务的人脱鞋后上下殿所通过的门,它东面的一间房子为虎间,又称“公卿间”,是参加仪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鹤间”,又称“殿上间”,是诸侯、僧侣们的休息间。
皇宫内的主建筑群是承明门、日华门、月华门、紫宸殿等建筑,四周另用墙围起来。
承明门是一座中国式建筑,有5 间、3 门、12 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让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后、立太子等严肃礼仪时走的门。进了承明门,右侧有日华门,左侧有月华门,都是按中国风格建筑的门,结构与承明门相同,但比承明门少4 根角柱。
在日华门的东北角是春兴殿,这是一个全木质结构、铜瓦铺顶的侧殿,古代是天皇继位时放置神器和御镜的地方。现在的建筑,是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时建造的。
紫宸殿是皇宫主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它宽大雄伟,肃穆端庄。殿前是宽广的庭院,被称为“南庭”。殿前右边有樱树,开粉红之花;左有桔树数棵,结橙黄之果。大殿当中墨笔竖书“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书博士冈本保孝之笔。殿中间是18 层木台阶。殿内东西共有9 间,长约33 米,南北共4 间,长约23 米。大殿全部用刺柏为建筑材料,屋顶以刺柏皮压顶。中间房屋为主屋,四周房间为厢房。紫宸殿也称“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节会、白马节会、立太子、元服、让位、修法等举行最庄严仪式的地方。
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设“高御座”,右后设皇后用“御帐台”,是即位时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
紧挨紫宸殿的是清凉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结构建筑。清凉殿东正面的中庭称“东庭”。清凉殿在平安朝时,是天皇日常起居处。
在紫宸殿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木结构、刺柏皮盖顶的建筑,称为“小御所”。小御所在镰仓幕府时代是将军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称为“小御所”。建长年间,小御所被用来举行东宫御元服、读书、立太子等仪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御元服御殿”。另外,将军、幕府的使者、诸大名在被引见时,小御所也曾被使用过。
紧挨小御所的,是“御学问所”,顾名思义,这里是讲学的地方。实际上天皇有时也在这里接见亲王、摄政,举行歌会。这是书院风格的木质结构的建筑,室内共分6 间。
常御殿是京都皇宫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称“常大内”。
在京都皇宫内,还有莲池,碧波荡漾;秀丽的榉桥,新月当空;轩廊阵座,古色古香;迎春处可以赏春,御凉所可以避暑,“听雪”处可行茶道;御花殿是东宫居住之处;皇后殿是中宫皇后起居处;若宫、姬宫之殿则是皇子们的住处。
仁德天皇陵
世界上最大的三大皇陵——中国的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中的库夫皇陵以及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以其古老、宏大、壮观闻名于世。其中,日本仁德天皇陵又以其面积最大而居于三者之首。
仁德天皇陵位于日本大阪市南面的卫星城界市,建于5 世纪初日本仁德年间。陵墓前方后圆,全长为486 米,最宽处即方形边长306 米,高36 米,圆形直径249 米,包括3 条宽阔的护陵壕在内,总面积为46。4 万平方米,这与总面积24 万9 千7 百75 平方米的中国骊山秦始皇陵(陵墓本身的面积,不包括外围)、5。29 万平方米的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库夫皇陵相比,可以说遥遥领先了。该陵的四周和壕沟都铺满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圆形土器,前半部是放置尸体的石棺室,石室长206 米,宽80 米;棺里的随葬品有当时日本皇族才拥有的铜镜、玉器,还有日本武士金刀,各种名贵首饰,而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却是用粘土烧制而成的战马、舞女、帆船等,这些制品虽然不如中国兵马俑等文物精美,但酷似中国的随葬品。一些学者鉴定,此陵的建造和随葬品的制作运用了不少中国的建筑和制作技术。据专家们推算,当时建设这样庞大的皇陵,若每天用1000 个劳动力要干足4 年才能完成,有的史学家推断,当时仁德天皇动用了180 万民工。
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 代天皇,就是《宋书》里所说的那位倭国大王赞。
他是一位日本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5 世纪初登位后,组织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水田开发和治水灌溉工程,还开发了大阪河内大平原,他还多次派使节来中国与当时的宋朝廷进行各种交流。仁德天皇在位期间是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兴盛期,仁德天皇陵是他在位时建造的。该陵已成为日本著名的游览点。
箱根
箱根位于日本福冈和神奈川县交界处,总面积94 平方公里。这里山高水秀,温泉如注,风景极为优美,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箱根的高山之巅有景色秀丽的芦湖,四周群山峻岭环抱着一潭碧绿清澈的湖水,山上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湖上有宽敞、华丽、高大的游船,游人站在平稳的甲板上,既能沐浴轻柔的山风,又可欣赏四周优美的自然风景,周围的三国山、山林峰、神山、驹岳山挺拔峻秀,苍翠之中间或有绿瓦红墙的建筑和芳香四溢、争芳斗艳的鲜花绿草。
为了便于游人在箱根旅游观光,山上建有缆车,可使游客从早云山山顶经大涌谷直达芦湖上的湖尻桃源台,观赏沿途的风光。林木茂密,古树参天的早云山,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金石山、乙女峰,白雪覆盖着的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端庄秀丽、风景如画的芦湖尽收眼底。大涌谷是一个火山口,现在还时常喷出一些带硫气体,所以这里经常白烟缭绕。箱根建有一座自然科学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幻灯等,向游人介绍箱根的大自然景色,游人在此可以对箱根有最基本的了解。日本东部地区最大的温泉群也在箱根,这里温泉很多,水流如注,很多地方都建有温泉旅馆,最理想的温泉疗养地是著名的“箱根七汤”。箱根的名胜古迹很多,“箱根八里”的雄关古道,箱根石佛群、早云寺、千条瀑、九龙头神社以及湿原等都很著名。
在芦湖东岸有建于1619 年春的箱根关所,是江户时代幕府设置的关卡。
1869 年曾被拆除,为了保护历史古迹又于1965 年进行了重新修建。如今,在关卡的“上御番所”、“座敷”、“胜手”、“御番所”等房间内,陈列着当时行人需要携带在身的“身份证”、捕吏使用的长柄大刀、短枪等1000多件文物,供游人参观了解历史。关卡的一些房间里还有泥塑的武士像等,箱根关所早已被列为日本的重点保护文物。在关卡附近的道路两旁有很多小商贩,他们身着日本古代武士的服装,卖口笛或旅游纪念品等货物,热闹非凡,成为箱根特有的一处景观。
东京塔
东京塔是世界上最高的铁塔,它矗立在东京都港区的芝公园内,1958 年12 月23 日起对游客开放。
在它诞生以前,世界上第一高塔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但东京塔超过它13 米,高达333 米。而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却只有艾菲尔铁塔的一半,造塔费时一年半,还不到艾菲尔铁塔施工时间的三分之一。用这样少的材料和这样短的时间,平地竖起这座防台风、抗地震的庞然大物,震惊了全世界。
塔的上部是整个建筑物的心脏,对外发送无线电波,为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缩写)、日本电视网、东京放送、朝日电视、富士电视、十二台等电视台的7 个频道传送节目。另外,还可以发射侦察、消防等方面的特种电波。
塔基底的四只坐脚墩之间各隔80 米,四脚之内建有一座5 层大楼,里面设有餐厅、百货店等,供应齐全,大大方便了游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内特地开辟了科学馆,展出电视、无线电设备、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的科普图片,使游客既尽游兴,又增长知识。
塔身150 米的高处建有一座2 层楼的瞭望台,供来客登高赏景。250 米的高处设有特别瞭望台。3 台电梯不停地运送参观的人们。从大楼底层到瞭望台,乘电梯只需一分钟,若徒步则需攀登563 级阶梯。
瞭望台内是一个20 米见方的房间,四周用整块的大玻璃镶装,游客置身其中,仿佛凌空出世,远离人间。晴天,向下俯视,整个东京一览无余,西边美丽的富士山,淡妆素裹,婉丽多姿,令人赞叹。入夜,塔身饰灯骤然齐明,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愈发显得神奇、雄伟。
东京塔是东京的象征。凡是到东京的游人,都以登东京塔为快。
濑户大桥
碧波荡漾的日本濑户内海,象一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日本的本州和四国两岛之间,风光秀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也给隔海相望的人们造成了交通不便的影响,甚至造成大祸。1955 年,濑户内海发生了一起轮渡翻沉、死亡160 余人的重大事故,促使日本政府下决心建桥。1988 年4 月10 日,连接本州的冈山县儿岛町和四国香山县坂出市的濑户大桥终于建成通车,实现了两岸人民多年的夙愿。这座大桥工期长达9 年6 个月,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空前杰作。
濑户大桥为铁路公路两用桥,是由两座斜拉桥、三座吊桥和三座桁架桥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本州的冈山县,犹如一条灰白色的钢铁巨龙,穿过世界上唯一一条铁路、公路上下分开的两层式隧道,弯弯曲曲浩浩荡荡地跨海越洋,向南直奔四国的香山县。大桥在海中越过5 座小岛,从远处看去,5 座小岛就象5 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被一根银线串在了一起。
濑户水域水下地质构造复杂、水面宽阔,加之台风经常肆虐等不利因素,给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然而也许正是这些不利因素,逼出了人类与大自然拚争的聪明和才智。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了诸如“海底穿孔爆破法”、“大口径掘削法”和“灌浆混凝土”等技术,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建成了这座技术先进、造型美观的现代化钢铁大桥。
这座跨海大桥总长度达37 公里,跨海长度为9。4 公里。作为铁路公路两用桥,不仅其总长度是世界第一,其最长的一处吊桥(两座桥塔间距离)长达1100 米,也是世界第一。最高的一座桥塔高194 米,相当于一座50 多层大厦的高度。
内海地区,没有严寒酷暑,四周群山环绕。碧透清澈的海水,倒映着低矮起伏的山峦,海内遍布着的大小岛屿,与周围的群山交相辉映。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两岸交通,也为濑户水域增添了一处人造景观,使日本西部这一颇负盛名的游览地锦上添花。
当然,人们坐车飞速通过大桥,并不能了解大桥的全貌,为此,在四国的香山县建立了濑户大桥纪念馆(也称本四联络桥纪念馆),通过展出的照片、图表、模型和实物,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座“世界第一桥”的真面目。
在这纪念馆开辟的中国展厅里,还展出了香山县人士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图片和实物。如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就出生在香山县,展厅里陈列着他访华时,毛泽东主席送给他的砚台和《怀素自叙帖真迹》的影印本等。
江户城遗址
日本江户城遗址位于东京都中心千代田区,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特别史迹”。
江户城始建于15 世纪中叶,当时规模不大,仅100 多户。庆长八年(公元1603 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并在此设立幕府后,江户便成为日本的首都。明治元年(公元1866 年),明治军队进占江户后,把江户改为东京。
江户城从庆长十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起,至宽永十三年(公元1636 年)
止,前后建设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江户城东西约5。5 公里,南北约4 公里,四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