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济州岛上,到处都能见到一个长相奇特、引人注目的“石头爷爷”,他便是济州岛的象征——多尔哈鲁邦。他有一对大而突出且永远睁不开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宽大的耳朵,紧闭的大嘴,头上戴着一顶大帽子,两手端正地放在肚子上,其形态滑稽可爱,表情似怒似喜,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守护着济州岛。最初,岛上只有45 座“石头爷爷”,大部分立于城门前。
后来岛上旅游业发展迅速,当地人认为是他的守护给岛上带来好运,于是更加偏爱他,“石头爷爷”在岛上迅猛繁衍,发展到到处都能见到用火山石制作的“石头爷爷”,如今已有近千个。
济州岛上还有可同时欣赏海洋与瀑布之奇异景观的“正房瀑布”;有众多耸立于波涛汹涌海岸、浮现于碧绿海洋中的绝壁、奇岩;有呈现出茅顶与石壁等昔日村庄之风情的城邑民俗村;新开发的“中文游乐区”中有展出近4000 种树木与花草的“如美地”植物园;有日本、意大利、法国式等世界多种风格的民俗庭院。美丽脱俗的济州岛成为韩国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
马耳山石塔
马耳山在韩国镇安邑南不到4 公里处,因山上有两块极似马耳的巨石而得名。在马耳山半山腰有很多石塔巍然耸立,这些石塔形态各异,完全按照石头原貌不加任何人工雕凿而砌成。原有108 座,象征着佛教中的108 种烦恼,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仅存80 多座。
马耳山石塔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同样大小的数十块石头砌成的单线塔,另一种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先砌一座宽宽的底台,然后在上面再砌金字塔型的石塔。建塔用的石头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小的可在胸前两手合抱,大的双臂都抱不住。石头之间完全不用粘合剂或进行类似处理,完全看不到两块外形相似的石头,也看不到为便于修筑而对石头进行过任何人工斧凿或黏连的痕迹。那些10 多米或20 多米高的单线塔大部分是用散落在山谷和路边的石头砌成的。
马耳山石塔大约建于1884 年至1914 年,是一个叫李甲龙的传奇性人物所建。李甲龙1860 年生于全罗北道任实郡,25 岁时入马耳山修行。他在猛兽和毒虫横行的荒山上以野果充饥、以木屐为履出没在陡峭的马耳山,隆冬严寒中穿着单衣,独自开始垒建这108 座石塔。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白昼搬运石头,夜晚诵经修行,30 多年致力于石塔的修造。建筑石塔的材料大部分取材于马耳山方圆12 公里内的石头,只有那些巨石是他周游全国各地时采集回来的。
马耳山石塔的建造方法和100 多年来这些石塔毫无松动一直像谜一样使人感到疑惑不解。石塔耸立在马耳山两峰之间的峡谷里,建在山谷和悬崖峭壁之上,有的还建在人们难以攀登的悬崖绝壁上。这里地形狭窄,杂木成林。
由于是深谷,平时风势很大,又是前宽后窄的地形,正好形成风口。特别是夏季刮台风时,旁边山坡上的树枝常被折断,有的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起。但是耸立在这里的80 多座石塔仅稍有晃动,从未倒塌。那些建造在人们难以攀登的绝壁之上的20 多米高石塔又能经得住百余年的风吹雨打而毫不松动,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在马耳山半山腰石塔群后面,有一座建于公元814 年的寺院,叫金塘寺。
据说寺院最初由中国的和尚修建,后经多次修缮才延留至今。
珍岛奇景——灵登祭
珍岛位于朝鲜半岛西南端海中,是韩国全罗南道的一郡,“海水裂、道路现”的奇景就发生在此地,每年4 月26 日下午4 点,那里的海水会自然分开,人们可以从分开的海底安全地走到对面的小岛。当地人称这种一年一度的分水为摩西的奇迹再现,它就是珍岛奇妙的灵登奇景。
每年发生海水分开奇观时,都是前一天海水就渐渐下降,第二天下午4时左右,夕阳灿烂,海水急剧下降,逐渐现出一条宽约40 米、长3 公里的平坦大道,把两岛连接起来。人们可以在这条路上捡拾海贝和捕捉螃蟹、章鱼、海虾等。十几分钟过后,海水开始回升,海潮一浪高过一浪,海上大道逐渐变窄,到6 点10 分左右,大海完全合拢,又变成茫茫一片。
关于珍岛奇景,灵登祭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500 年前,有一位姓宋的人因触犯了王法,被判全家人放逐到济州岛去。船航行到珍岛海面时,遭到风暴的袭击,船毁下沉,全家人被迫游到附近的虎洞村定居下来。但因那里常有老虎出没,决定迁到另一个叫茅岛的小岛上去。迁居时,匆忙慌乱中将老祖母遗忘在虎洞村。老祖母在担惊受怕中天天祈祷上苍保佑。后来,海龙王托梦告诉她,明天在海上会出现一条彩虹桥,她可以安然步行过海。这条彩虹桥就是指海水分开,在海水下面出现一条大路。第二天,海中有了路,但老祖母却因惊慌过度,魂归天国了。从那时起,每年海水分开这一天,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灵登祭”,安慰和祭奠他们的老祖宗,同时,又利用这一天祭祀海龙王,祈求它保佑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每年灵登祭那一天,分水现场人山人海,先由汉城舞蹈家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高举扎了纸片的高杆载歌载舞,表示祭祖诚意,然后由当地渔民祭海龙王,祈求丰收。
很多韩国人都相信,如果家人失散或儿女不孝时,在灵登祭时来此参加大典,然后从虎洞(现更名回洞)走到茅岛,则失散或不孝的儿女、家人自会回来合家欢聚。因此,每年4 月26 日前来观看分水奇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时达几十万人之多。
其实,据科学家们考证,这种海上奇观是由独特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富士山
富士山位于日本本州中南部,跨静冈、山梨两县,距东京80 公里,是日本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的火山。富士山高3776 米,面积约90。76 平方公里,四周有剑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利三岳等“富士八峰”,是富士箱根伊豆公园的一部分。
富士山的名字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是“火之山”或“火神”的意思。据记载,自公元781 年以来,富士山喷发过18 次,最后一次是1707 年,当时喷出的岩浆淹没了两座较老的火山,形成了现在的锥形巨峰。
这座山顶平坦、终年积雪的标准圆锥形山体,自海拔2900 米到山顶,均为火山熔岩和火山砂覆盖,是一片既无林木又无泉水的荒凉地带,但是山上却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是登山爱好者踩踏出来的。从海拔2000 米处到山脚下,有茂密的丛林、广阔的湖泊和飞泻而下的瀑布。这里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春季,姹紫嫣红,漫山遍野樱花盛开;夏季,满山翠绿,是登山顶观日出的最好季节;秋季,天高气爽,红叶遍染山谷;冬季,冰封雪飘,是滑雪的理想场地。
在富士山北麓,从东到西有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被称为“富士五湖”。五湖中最大的是山中湖,此湖东南的忍野村,有涌池、镜池等8 个池塘,总称“忍野八海”,与山中湖相通。河口湖在五湖中交通最为方便,也是五湖中唯一有岛的湖。西湖的岸边有富岳风穴、红叶台、青木原树海、鸣泽冰穴、足和回山等风景区。这些湖泊海拔都在820 米以上,湖中游艇穿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富士山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此外,富士山山顶上还有一个直径约800 米、深200 米的巨大火山湖,这里可以领略日出、云海、落日等迷人的自然风光。
富士山南麓是辽阔的高原地带,夏季是一片如茵绿草,有牛羊成群的观光牧场,还有著名的白系瀑布和音止瀑布。在静岗县裙野市的富士山上,辟有面积74 万平方米的游猎公园,里面豢养着很多野生动物。在富士山区还设有幻想旅行馆、昆虫博物馆、自然科学厅、奇石博物馆、富士博物馆、大型科学馆、植物园、野岛园、野猴公园和各种体育、游艺场所。
富士山上下,几百年来建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神社,比较著名的有坐落在顶峰的久须众神社和战间神社。这些神社既是宗教信徒的朝圣之地,也是游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
富士山在世界名山中并不算高,但在周围100 多公里以内,就可以看到那终年被积雪覆盖着的锥形轮廓,日本人民奉它为“圣山”,把它看作是民族的象征、平安吉祥的象征。
比叡山
比睿山位于日本京都市东北,横跨京都市和滋贺县,为日本佛教天台宗总本山。主峰大比睿岳高839 米,西北走向的释迦岳高750 米,水井山高794米,三石岳高767 米,这5 座山峰总称比睿山。
古时候,连接京都和近江盆地的交通要道志贺越、山中越就从这里通过。
1958 年,经山中越从根本中堂通向四明岳的比睿山公路开通,山顶一带变成了观光、旅游胜地。1966 年,随着1964 年琵琶湖大桥竣工,从根本中堂经过横川至琵琶湖岸的大津市坚田的奥比睿公路通车。属于琵琶湖八景之一的“烟雨——比睿树林”,百鸟跃飞,为鸟类繁殖地,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
全山几乎都属于琵琶湖国立公园。
从山的最高峰大比睿及其西侧的四明峰远眺,可西望京都、北望比良山连峰、南眺大阪和鸟瞰琵琶湖全景,成为关西的瞭望台。
山上的名寺——延历寺建于公元785 年,后来焚于战火,由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和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寺分东塔、西塔、横川3 区。
东塔为寺中心区,有根本中堂、大讲堂、戒檀院、阿弥陀堂等。根本中堂内供奉的如来佛,是日本国宝。堂内的柽柳木相传是从中国五台山带回的。沿山脊而上为西塔区,有释迦堂、相轮橖等,还有椿堂、琉璃堂等遗迹。横山区是嘉祥一年(公元848 年)由慈觉大师圆仁开创,为睿山研究学问的地方。
横川中堂(首楞严院)是桃山时代的建筑,1942 年遭雷火焚烧,1971 年再次修建。堂内供奉的圣观音像是藤原时代的作品,为日本的重点文物。这里还有大正时代的建筑——根本如法塔。山上建有关西唯一的高山植物园,种植有来自日本各地的植物300 多种,以及从中国、南欧、西伯利亚引进的植物约50 种。
11 世纪后半叶至中世纪,比睿山以其灵威、财力和武力强盛于世。但是,舍弃山上生活,移居山下各地进行宗教活动的僧侣也不少。他们中间出了法然、亲鸾、日莲、道元等中世各流派宗祖。
岚山
岚山位于日本京都西南丹波山地,自古以来就是日本著名的风景区,是观枫叶、赏樱花的好去处,素有“京都第一名胜”的美称。
岚山面临大井川,对着龟山和小仓山,海拔382 米。因此处有一山向前突出,形成了两大垭口,狂风从垭口吹来,吹绿了江水,吹绿了大地,故而得名,岚山即是狂风吹来之山。
岚山之美不仅为日本人所公认,那里层林尽染的红叶也早已驰名世界。
与其他许多名山不同的是,岚山不是以奇峰怪石取胜,而是以自然景色的绚丽多彩而著称。山虽不高,季季有景,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如火的樱花竞相开放;夏日郁郁葱葱的树木笼罩着整个岚山;金秋漫山遍野的红叶如诗如画,将楼、台、亭、塔掩映其中。隆冬大雪纷飞,使岚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岚山之顶建有观景台,站在此处极目眺望,岚山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是观赏岚山全貌最好的场所。
岚山龟山公园内的一座小山岗上,耸立着造型完全是日本民族风格的纪念碑。碑身用日本京都著名的鞍马石制成,碑座用圆石浇灌混凝土筑建。黑褐色的碑石正面刻着周恩来的《风雨岚山——日本京都》诗的全文: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中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觉姣妍。这首诗创作于1919 年,作者借描述岚山姣妍美景,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日本人民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于1980 年9 月建此纪念碑,并将全诗铭刻碑上,碑文由原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书写。
岚山自古风景如画,早在日本平安时代,就有无数达官显贵乘船来此赏樱花、观红叶。到了桃山、江户时代,庶民百姓也可到此旅游观光。如今,岚山美景已成为吸引各国游人的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桂离宫
在日本京都西部桂川的西岸,有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桂离宫。
桂川流经日本的古都京都市,沿岸有不少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岚山就是其中之一。桂离宫,原名桂山庄。也因桂川在它旁边流过而得名。
桂山庄建于日本元和六年(公元1620 年)。当时的主人是居住在京都八条的皇族智仁亲王。正保二年(公元1645 年)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 年),桂山庄成为皇室的行宫,并改称桂离宫,归当时的宫内省管辖。
为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日本政府于1976 年聘请建筑专家和教授多人组成委员会,负责拟定方案,对桂离宫进行翻修。他们对建筑物实行大拆卸,用合成树脂对原建筑材料进行加固,然后重新组装,历时5 年多,于1982年3 月才竣工。专家们估计,经过这次彻底整修,这座宫苑至少可以维持300多年。桂离宫的建筑和庭园布局,堪称日本民族建筑的精华,不少外国人认为,“日本之美”即以桂离宫为代表。
桂离宫占地6。94 公顷,有山、有湖、有岛。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荫,湖中水清见底,倒影如镜。岛内楼亭堂舍错落有致。桂离宫的主要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月波楼和赏花亭等。
在“造景”方面,建筑师着眼于明朗和宽阔。整个景区以“心字池”的人造湖为中心,把湖光和山色融为一体。湖中有大小5 岛,岛上分别有土桥、木桥和石桥通向岸边。岸边的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四面八方,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
松琴亭、园林堂和笑意轩都是日本“茶房”式建筑,是供在这里游玩的皇室品茶、观景和休息之处。月波楼面向东南,正对心字池,是专供赏月的地方。书院里收藏有上千册的古书和各种古董,都是皇室的珍品。
桂离宫这座370 多年前的庭园建筑,充分显示了日本古建筑和谐的风格。它正以更加迷人的姿色,吸引着大批日本国内外的游览者。
宫岛
在日本的名胜古迹中,首屈一指的要数“日本三景”——宫岛、仙台的松岛、宫津的天桥立。而古朴并充满大自然情调的宫岛则是日本民族传统的象征。
宫岛,旧名严岛,位于广岛县佐伯郡,距广岛市西南10 公里。面积30。18平方公里。天文二十四年(公元1555 年)为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