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389章

宇宙和生命-第389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强,潜

  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把中阴想成如同走到悬崖边缘的

  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最重要、最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

  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潜能的,还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

  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①此生的自然中阴,②临

  终的痛苦中阴,③法性的光明中阴,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本书做了仔细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

  走过生和死的旅程。我们的探索,应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意义和无常的许多层面开始——这

  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一息尚存的时刻,充分利用我们的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

  不致于悔恨或自责虚过此生。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说得好:

  「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深入思索无常的秘密讯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无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

  导我们进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的「心性」。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

  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性则是了解生死之钥。因为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

  都跟着死亡,而且在这个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显现无遗。这个根

  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心,我们就会对死

  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

  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唯有如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

  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

  亲的怀抱」;而且还可以藉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绍整套的禅坐方法,因为禅坐是可以让我们一再显露心性,并且

  逐渐加以体悟和稳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们将说明人类演化、再生和业力(karma)的性

  质,以便让读者充分了解我们走在生死之道上的意义和内涵。

  届时您将具备足够的知识,得以有把握地进入本书的中心:取材自许多不同来源的资

  料,以及对于四种中阴、死亡和临终的不同阶段所做的详尽说明。为了帮助自己或亲友度过

  生命、临终、死亡及死后的阶段,本书列出各种说明、实际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门。

  最后,本书将说明中阴教法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沉的本质。

  我的学生经常问我: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中阴到底是什么呢?中阴教法怎么可能如此惊人

  的准确呢?它们对于临终、死亡和轮回的每一个阶段,怎么可能说得那么清楚呢?答案也许

  一下子很难让许多读者了解,因为目前西方对于心的观念非常狭隘。纵使最近几年有重大的

  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把心简约成大脑的生

  理过程,与几千年来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经验证明大相径庭。

  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佛教的「内

  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

  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悟。」中阴教法的来源是证悟心、全然觉醒的佛心,这是远

  自本初佛以来许多历代大师所经验、说明和传承的心。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对于心做了谨慎

  而仔细的探讨,以及有系统而详尽的说明,给了我们有关生和死的最完整图像,首度介绍给

  大家。

  经过许多年来的思索、教授和修习,并与我的上师们澄清问题之后,我写成了这本《西

  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它是我所有上师心法教授的精

  髓,是一本新的《中阴闻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书》(Tibetan Book of Life)。我希

  望它是一本手册、指南、参考书和神圣启示的本源。我认为唯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熟读这本

  书,书中许多层面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您将发现,您越使用这本书,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

  的深意,也将越能体悟中阴教法所传达给您的智慧深度。

  中阴教法精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

  不准备的话,又将会是如何。该如何选择,其实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

  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

  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

  的自己。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

  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讯息却是,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将有很大的希

  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

  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

  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第二章无常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

  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

  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

  人们来了又离开,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

  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着他们,让他们觉醒

  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得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

  心欲绝!

  如果想开始挣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

  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

  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

  学会怎么不做奴隶。蒙田

  死亡的修行和解脱的修行为什么这么难呢?为什么我们又这么害怕死亡,竟连正眼也不

  敢看它呢?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我们知道凡人终将一死。我们知道,诚如密勒日巴尊者

  (Milarepa)所说的:「这个我们如此害怕,所谓的『尸体』,此时此地就跟我们住在一

  起。」我们越拖延对死亡的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我

  们越想逃避那种恐惧,它就会变得越可怕。

  死亡是个大迷雾,但有两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一定会死;其次,

  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因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做

  藉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我们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样,蒙住眼睛以为别人看不到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

  去,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来到时,就会把我们投入一无

  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我们想象死后自己变成一片迷惘,处在极端陌生

  的环境里。就像单独醒来一般,在焦虑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国度中,对那块土地和语言一无

  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管道,没有护照,没有朋友……。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

  的、特殊的和个别的身分;但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分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

  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传记」、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

  友、信用卡……,我们就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因此,当这些完全被拿

  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

  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支撑,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

  识的人,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曾真正面对他。

  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和行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

  人。

  这不就指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剧吗?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分之下,一个神经

  兮兮的童话世界里,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假乌龟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

  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相

  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因此,如果我们对更深的

  实相一无所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

  下去的肉身。而我们的心却也不见得比我们的身可靠。只要对自己观察几分钟,你将发现心

  就像跳蚤一般,跳来跳去。你将发现念头会无端地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钟都被混乱席卷,沦

  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就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还要

  依靠它,就是一场荒谬的赌博了。

  大骗局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庄子至乐

  篇》

  一个人诞生,他的烦恼跟着一起诞生。有些人活得越久,会变得越愚蠢,因为他为了逃

  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有些人一生都在异想天

  开,痴人说梦,渴望能够长生不老,这种观念使得他无法活在当下。

  在我的上师圆寂之后,我有幸能够经常亲近当代一位最伟大的禅师、神秘家和瑜伽行者

  敦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有一天,他带着夫人坐车通过法国,一路上赞叹着旖旎

  的乡间风光。他们经过粉刷艳丽和繁花争妍的大坟场,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说:「仁波切!

  看,西方每一样东西都这么整齐干净,甚至连他们摆放尸体的地方都一尘不染。在东方,即

  使是人住的房子都没有这里这么干净啊!」

  「啊,是的!」他说:「一点也不错。这是多么文明的国家啊!他们盖了这么棒的房子

  给尸体住,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也盖了这么棒的房子给活尸体住了!」

  每当我想起这个故事,就让我觉得,如果人生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错误信念上,将会变

  得多么空洞而琐碎啊!如果我们也是这么过活的话,就会变得像敦珠仁波切所说的行尸走

  肉。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醉生梦死的,我们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候,

  我们都在接受教育;然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我们买个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梦想

  有个乡间别墅或第二部车子。假日我们和朋友出游,然后,我们准备退休。有些人所面临的

  最大烦恼,居然是下次去哪里度假,或耶诞节要邀请哪些客人。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

  复、浪费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因为我们似乎不懂得还能怎样过日子。

  我们的生活步调如此地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

  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消磨

  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

  靠。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时之计。我们的生命就如此虚

  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才让我们惊醒过来。

  我们甚至不曾为今生花过太多的时间和思考。想想有些人经年累月地工作,等到退休

  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年华老去,濒临死亡,结果手足无措。尽管我们总是说做人要实际,但

  西方人所说的实际,其实是无知、自私和短视。我们的眼光浅显到只注意今生,到头来是大

  骗局,现代社会无情而毁灭性的物质主义便是由此产生的。没有人谈死亡,没有人谈来生,

  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妨碍世界的「进步」。

  如果,我们最希望自己活得真实并继续活下去,为什么还要盲目地认为死亡是终结呢?

  为什么不尝试探索来生的可能性呢?如果我们真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么务实,为什么不开始

  严肃地反问自己:我们的「真实」未来到底在哪儿?毕竟,很少人活过一百岁。过了那一

  点,就是不可言说的永恒,……。

  动的惰性

  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西藏故事,称为「赛月童子的父亲」。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拼

  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回家以后,就用绳子把袋子悬

  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把谷物吊好后,当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护,他的心开始驰

  骋了起来:「如果我能够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赚一笔钱。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谷物,然后

  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受到人人的肯定。很多女孩子就会来追我,我将讨一个漂亮的

  老婆,不久就会有小孩……他必然是一个男孩……我们该替他取个什么名字呢?」他看看房

  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通过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来了。

  「多美的月亮!」他想着。「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确实是一个好名字。我要叫他『赛

  月』……」当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绳子咬断,就在

  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袋子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当然,「赛月」从来

  没有出生过。

  我们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穷人,被我所谓的「动的惰性」搞得团团转呢?惰性自

  然有不同的种类:东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东方的惰性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