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162章

宇宙和生命-第162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吼一声,坐了起来,这一怒治好了齐王的病。正如文挚所预见,他最终被齐王所杀。

  〖原文〗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第十一—至忠》) 

  有一位叫王彦伯的道士是荆州人氏,天生就擅长医术,尤其在诊脉方面更是有过人之处。他断人的生死寿命,不差毫厘,非常灵验。

  尚书裴胄的儿子,忽然得了一种急病,请来的医生在看过病人后,无人能治。有的建议去请王彦伯来,或许有一救。裴胄听后,马上请来了王彦伯。王彦伯给病人号脉良久,终于下了诊断:“他没有病。”王彦伯煮了几味药,裴胄的儿子服下后就痊愈了。裴尚书见状,就询问儿子的病情,王彦伯说:“他中了无鳃鲤鱼的毒。”起初,裴胄还不相信王彦伯所说,就又切了一些无鳃鲤鱼肉,让手下的人吃下。这些人吃了鱼肉后,全都患了和他儿子一样的疾病。裴尚书这才大感惊异。

  据《唐·;国史补》记载,有一天,王彦伯自言自语地说:“医道将行”。于是他在庭院中架起了四个炉灶,煮了四大锅药。男女老少挤破了门槛,上门讨药。王彦伯指着四大锅药说:“患热病的饮这锅药,患寒病的喝那锅药,患风病的饮第三锅药,患气病的人服用第四锅药。”人们服了他的药后,都药到病除。

  ( 资料来源:《酉阳杂俎》) 

  中药命名不是依据植物学上的分类而命名的,而是深具丰富的、深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山海经》是根据上古时期的传说所作的地理注说,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物产,包括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总共146种。《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中说:“南山之首曰昔佳山。其首曰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这里讲的“祝余”就是一种形状象韭菜,吃了使人不饿的草。

  (一)因产地得名

  植物和它们的产地都是有对应的,同一植物如果生长在不同地方,它的特性也会变,“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药的产地和它们的药性是相关的,因此许多中药因产地而得名。例如巴豆、巴东忍冬(金银花)、川芎、川贝、川乌、川楝子、房党(房县出产之党参)、庙党(巫山大庙出产之党参)、北岸连(巫峡北岸一带所产之黄连)、城口天麻(出产于大巴山麓之城口县)、资丘木瓜(出产于峡东南岸之长阳县)、川牛膝、川白芷、川木通、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藏红花、广木香等。

  左图:金银花 右图: 柴胡

  (二)因生长季节得名

  中药的药性实际上是与采摘的时间和季节有关的。夏枯草是因它每到夏至开始枯萎而得名。半夏多在农历五月间成熟,这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忍冬的藤叶,即便到寒冷的冬天也不调零故称忍冬。其它还有冬桑叶,冬虫夏草(冬季是虫夏季是草,夏季采收),冬花(花在冬季盛开)。

  (三)因形态得名

  许多中药是根据它们的形象命名的,如孩儿参,其根部象胖小孩的形状;牛膝的茎节膨大,犹如牛的腿膝一样;狗脊的根部都有金黄色的茸毛,恰似狗的背脊,其它如黄裙竹荪(黄网竹荪、仙人伞)、钩藤、龙眼、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钩藤、皂角刺、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罂”即大腹小口之瓶)、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麻布七、螃蟹七、算盘七等都是因其形而得名。

  左图:黄裙竹荪 右图:凤尾草

  在中医里有许多例子是关于形似即神似的。'1' 比如莲心能清心火;菊花能明目,菊花与眼睛多象形;苦瓜能清胃火,可以想象人的胃是什么形状。形态相象的事物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因为它们是的生命,而且与人体是相通的。

  (四)因颜色得名

  不少中药的颜色成为该药的显著标志,被用于它们的命名。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朱砂、血竭、丹参等;黄色的有大黄、黄连、黄芩、黄芪、黄柏等;白色的有白芷、白芨、白薇、白术、白花蛇舌草等;青色的有青皮、青黛、青蒿等;黑色的有玄参、黑枣等。另外,还有赭石、紫草,紫色地丁等。

  (五)因气味得名

  中药具有甜、酸、苦、辣、咸各种不同的气味,故人们常根据其独特的气味或滋味命名。香气浓郁的有木香、霍香、茴香、丁香、麝香、沉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矢藤;略带臭味的有臭梧桐、臭牡丹等;味甜的如甘草、饴糖;味苦的如苦楝子、苦参;味酸的有酸枣仁;味辣的如细辛、辣茄、五味子等;味咸的如咸翻新石。

  (六)因入药部位得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七)因功效得名

  一些药物,对某类疾病有独特、显著的疗效,于是人们便根据它们的作用来命名。如益母草、喻其能治妇产科疾病;续断、骨碎补能补肾、强筋骨,增强接骨续损的疗效;石决明、决明子可以明目;伸筋草能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防风能祛风邪,为治风寒感冒要药。其它还有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八)以译音得名

  有些药,国内不出产,靠从国外进口,药名常用译音。如产自印度的毕拔就是这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该药在拂林国呼为“阿梨诃他”,出摩伽施国呼为“毕拨梨”,进内地则直呼“毕拔”。他如阿魏、毕澄茄等都是根据译音而得名。其它还有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九)根据神话传说得名

  往往一味药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有关长生不老、服药成仙的神话故事最多。杜仲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本草纲目》描述道:古时候,有个叫杜仲的人,经常服食一种木本植物,后来竟得道成仙而去。(“杜仲,人名也。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后人遂把这种植物唤为“思仙”、“思仲”,或干脆以其名“杜仲”称之。古代这类故事很多,大多记述某人服某药得道成仙,如黄精、地黄、茯苓、菊花、枸杞等,这些药都具有抗衰老作用。

  还有的以药物发现者的姓名来命名、如中药徐长卿就是这样。《抱朴子》载:古时一位医生叫徐长卿,他常使用一种碾成粉末的小草治疗各种瘟疫,人们称此草药为“徐长卿”。

  中药刘寄奴、何首乌等也都是这样得名的。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姓何名田儿的人,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很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变黑,寿长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刘寄奴,此药为宁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不少药名用以颂扬医生的高超技艺。据说古时潘州有位郭使君,他常单独使用一种藤蔓植物的果实治疗小儿虫症,效果特别好。后来,就把此草药取名叫“使君”,以纪念郭使君这位良医。牵牛子,据说是因为医生用这味药治好病人的病,病家牵了一头牛送给医生作为酬谢,人们就称这味药为“牵牛子”。以缅怀前贤医德、医技为题材的这类药名故事千古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

  参考文献

  '1' 玉茗,中医漫谈(一)…形似与神似 

  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象孙思邈、华陀、李时珍、扁鹊等等这些大医学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在医书上都有记载。可是往往这些精华的东西现在是受到批判的,中医继承的只不过是那些药方,或者是经验的摸索吧。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发达的程度要超出现在的医学,我在少年时代就学中医、气功、武术,先后获得武术和中医两个硕士学位,也是这两个学科的教授和一名中医师。我深有体会,但是有些常人却很难相信,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的东西和西医学才是可信的。我就根据自己的一段经历,说说自己这些话的体会。 

  一九九二年底,我的一个朋友在军中工作,他的同事陈先生得了一种怪病:每当重要的场合或享受高级生活时,就会心区疼,严重时会晕倒在地。(比如一次接见时当场心疼倒地紧急救护送去医院。每当坐豪华车,或住高级酒店时,就疼得厉害;住简陋的房子或乘简陋的车子时就减轻疼痛。陈先生在军中有着重要的职务,所以看病方便,曾去多个有名的大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病症。持续两年多,曾先后找过国内著名心脏专家诊断,却不知是何病因。痛苦不堪,最后他的朋友杨先生找到我,想请我给他看看。我从外地赶到京城先到杨家,准备去看陈的病。此时,杨先生问我:“你看他身上是怎么回事?”因为杨先生也练过气功,对一些功能的事也很相信。我当时闭目静视了一下,无意中看到一只很大的蝎子,我想就是它了。可我也没有告诉杨先生。只是跟着杨先生到了陈家。初见陈先生,他人很高也很结实,就是心区疼得受不了。我当时给他扎了针灸,穴位是内关和足三里。他静坐睡着了。我静坐时看到那蝎子在他后背爬到颈部,就用意念去攻心驱它,然后它飞走了。针过之后,陈先生感到舒服而痛快,也不疼了。他说两年来,第一次感到这么舒服。第二天,又针了一次,与他告辞。 

  在我们离开陈家之后,杨先生又问我:“你看他身上有没有什么东西?”我率直说道:“有!”他问:“是什么?”我说:“是个蝎子!”“告不告诉他本人呢?”杨又问。我说:“人家是党员又是军队干部,不要告诉他这些吧。”杨先生承诺。后来我回到招待所准备回外地的家。但是半夜12点,杨打来电话说,要我明天别走,无论如何要跟陈先生再谈一次话。我问为什么。原来,杨回家后,陈先生来电话问我有没有讲他身上附有什么东西。而杨承守诺言,说:“讲了,但不能告诉你。”陈一时乱猜,杨说都不对。最后陈冷静下来慢慢说道:“是个蝎子。”杨先生就问:“你为什么说是蝎子?怎么跟他说得一样呢?”陈先生就讲了他的一段故事:两年前,他搬进新居,第二天早上他太太的腿被蝎子蜇了,马上送医院后,他回来翻出了这只蝎子,就把它放在酒里,放在火上煮,又不让它死,然后喝那酒,再放酒,再煮,有时又放一个空罐头瓶里放火上烤……,。总之他能够想得出来的报复都做了。从那以后,陈就不知不觉地得了这个病:心区疼,就象一把钳子夹住一样。讲完这故事,杨确信,我俩讲的是一回事……。 

  我当时研究人体科学知道这些例子不少,因为人在以前做过坏事而产生的业力才造成有病或者磨难。而且说“杀生会造成很大的业力。”我想他杀这蝎子,也就罢了,如果象对待深恨的仇人那样报复,也会造下更多的业,何况他喝那煮死蝎子的酒……。 

  对于常人来讲:有病要吃药,是病毒,是常人的道理,等等。可是真正从修炼上查起它的原因,就是业力,常人怎么能相信呢? 

  我通过修炼,知道了他这是现世现报,如果是杀害更大的生命,或杀人,会造下更大更难以偿还的业力。常人不知道在迷中业滚业或死后偿还地承受着,或现世现报或来世再报。 

  还有中医的把脉是怎么发展来的呢?我的体会是:在以前我发现病人哪个部位有病,我摸那部位时手也疼,所以知道那是病灶,而且和炼功的朋友交流也学会了遥诊,我又发现用手指放在病人的寸、关、尺三部,哪个脏腑有病,我的哪个手指就疼或刺,或不适,如果按左寸、关、尺为心、肝、肾;右寸、尺为肺、脾、命就和现在中医诊脉一样。慢慢再仔细研究,如果没炼功的人就可以用脉的不同搏动现像总结出沉、浮、弦、滑、迟、数、濡、弱、涩等多种不同脉象来诊断病人的疾病。所以脉象也是从小的功能发展而来的。 

  我发现,如果有功能的人,对于不同的植物、草药也有不同的感应,会知道草药的药性(寒、热、凉、温、平等)、味(苦、辣、酸、甜、咸…) 及它的归经(十四经脉等)。 

  所以从中国古代的中医来看,人们保持着先天的本能,不受现代变异思想的影响,就能够真正回归到古代中医的水平。人有病和业力有关,中医的医术和人的先天的本能有关,也就是中医的奥妙就在于此。人类觉得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其实也只不过是按着宇宙规律在走。八仙中张果老倒骑驴,很少人知道他为什么倒骑驴。他发现往前走就是后退,他就掉过来骑。

  传染病,顾名思义,是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的接触中通过呼吸、体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的疾病。一个人是否得传染病,似乎取决于这种疾病的流行程度,染上就可能得病,染不上就不会得病。  

  在洲际飞行普遍的今天,全球性流感传播似乎并不奇怪。但在飞机发明之前很久就曾爆发过全球性流感,并在全球许多地方几乎同时爆发。例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很短的时间迅速传遍全世界,不到一年就造成4千万人死亡。在运输工具落后的过去,它是怎么迅速传播的呢?  

  本文搜集了西方传染病流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都不能用传统的接触传染理论来解释。  

  修道的人知道,病由业力所致,所以一个人得病与否,并非取决于他是否“幸运”地没被传染上,而是与他自身的业力有关。该得病的,待在哪里都逃不掉。不该得病的,即使接触了病人,也不会被传染上。  

  天报应人的时候,绝对没有任何偶然。  

  (1)在相隔遥远的地域几乎同时爆发 

  1918年的第二次全球性流感于9月2日在美国麻省开始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这次流感的传播方式不同寻常。一方面,相距遥远的美国波斯顿和印度孟买在同一天爆发流感。众所周知,在1918年,没有人能在一两天内从麻省到孟买,也没有什么飞禽走兽有这样的能力,连风都不可能以这样的速度沿此路线吹过去。另一方面,流感经过3个星期才从波斯顿传到纽约,而这两个地方来往频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