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161章

宇宙和生命-第161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她究竟欠你多少钱呢?”

  “七个铜板。”

  “你怎么样向她讨回呢?”

  “我自有办法,你且等着瞧吧。”

  祖父猛地醒来,发现自己刚才在打瞌睡,可是那二个儿童的对话声却听得十分清晰。他四下里看看,那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哪儿来的儿童说话声呢?他很纳闷,再仔细一看,自己正坐在一堆坟的中间,不远处有一座新坟,象是刚刚埋了不久的,土还是新鲜的。

  他心里有点发毛。这时,在朦胧的天光中,只见一个年青女子走过来,她头上扎着花头巾,腰上系着一条美丽的蓝印花布的围裙,手上提着一个篮子。渐渐走近时,他看到她头上戴着一朵小白花,脸上流露出一副十分悲哀的表情。她走到那座新坟边,先将蜡烛和香在坟前点燃,然后拿出米饭和几盘小菜,一边哭泣一边说:“儿啊──,你小小年纪就到黄泉去了啊──,你不知道我一见到邻居家孩子就想到你啊──。儿啊──,我心里苦啊,你要听到就答一声啊……”

  听着她的哭诉,他被这年青母亲失去爱子的悲苦和哀痛深深地打动了。

  忽然间,这个年青女子的围裙被蜡烛烧着了。她赶紧扑火,等火扑灭了,那美丽的蓝印花布围裙被烧了一只角。她又哭了,“这是我昨天花了七个铜板刚买的新围裙啊。”他被惊得目瞪口呆,那儿子把她欠的七个铜板要回去了。 

  从针灸腧穴学到分类法来考究“阿是穴”,它应当是人体经穴的萌芽。那么,阿是穴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相传,有一户庄稼人和一户猎人为邻居,他们各以种田和打猎为生。一次,猎人腿痛,在家中躺了几天不见好转,只得咬牙外出。当他上山时,一不小心把石头蹬翻了,摔倒在地,恰巧把小腿外侧摔伤了,流了一些血,可是出乎意外的是,腿竟然一点也不痛了。他轻松地上山去打猎,这一日比往常猎取的野兔、山鸡都多。时隔不久,邻居种田人也患腿痛病,卧床不起。猎人去看望,并告诉他,自己的腿痛是摔在石头上才好的。种田人听后甚喜,求猎人扶他到那块石头处,故意摔了一下小腿外侧,腿痛竟然也减轻大半,从此渐渐痊愈。

  在唐朝,有位猎人请孙思邈给治疗腰腿痛。由于猎人距家遥远,就留在医生家中观察。半月过去了,针药并施,病人的腰腿痛依然不见好转。一次,孙思邈全神贯注地在猎人疼痛的腿上按压、寻找,突然猎人皱着眉头喊:“阿─疼!疼─”“这里最痛吗?”孙思邈问道。“是,是。”猎人回答。这时,孙思邈胸有成竹地拿起一根银针,迅速地往猎人腿上的痛点刺了进去,并施用了捻转手法。起针后,病人完全康复。孙思邈高兴地说:“就叫它阿是穴吧。”从此,阿是穴“以痛为输”,“输”同“腧”,有转输之意,这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也有叫“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唐朝更有文献记载,“阿”即指“痛”而言,“阿是”也就是“痛是”,即人体的表面压痛点。阿是穴在临床的应用颇多,以治疗经筋、肌肉患病或局部气血失调而发生的疼痛病。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有多处涉及中医中药,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医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置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有一段孙悟空诊脉的故事。孙行者为朱紫国王治病,说道:“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孙行者谈到了望闻问切、阴阳表里、虚实沉浮是诊断的精要,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施治。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悬丝诊脉,书中描述:行者将三条金线与宦官,吩咐将线的一头系在国王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一头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一大段描写,精彩地把中医学切脉之精要、症状、主何脏腑疾病说得在情在理。

  在行者给国王制药用大黄和巴豆时,沙和尚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回沙和尚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

  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的回答是:“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

  同是巴豆和大黄的药用功效,孙行者却能看到猪八戒和沙和尚意识不到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治好了朱紫国王的病。

  在《西游记》中,一些诗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药名。如在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感怀取经的历程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诗中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的情节,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二十八回里,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战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的战斗场面。 

  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家─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的关公,却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声,使得在旁的将士们无不敬佩。其实,华佗在施行手术前,已在关公的伤口撒上了一种麻醉的药─麻沸散。华佗可谓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麻醉药的第一人。

  在华佗之前,古代人在受伤需动手术时,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施行手术。

  华佗在当时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用于麻醉的药草。有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个身负重伤的樵夫。只见那樵夫随手撕了几片叶子,搓碎按在伤口上。不一会儿,伤口便不疼痛了。华佗见了十分惊喜,忙向樵夫请教,才得知那叶子是曼陀罗。后来,华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用它制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在小说《水浒》第十六回里,叙述了梁山谋士智多星吴用巧施妙计,把蒙汗药放在酒中,智取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的故事。当那些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喝了吴用他们的“酒”后,“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七个人把金银财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这酒里含的正是“蒙汗药”。据云“蒙”指“蒙昧”,也就是“昏迷”的意思,“汗”即“汉”的简字,“蒙汗药”意为使汉子昏迷的药物,实际上是一种“中药麻醉术”,其主要成份也是曼陀罗花。

  《植物名实图考》云:“广西曼陀罗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未之,以置入饮食,使之醉面闷,则挈箧而趋,蒙汗药当即此类植物制成。”

  具有麻醉作用的中药很多,除曼陀罗花之外,常用的大约还有40多种。西医运用乙醚等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只是近百年的事,而中医早在2000年前,华佗就发明和临床施用麻沸散了。 

  在如今的人看来,似乎心理治疗只是现代才有的,殊不知,在古代医家的医著和史书中记载的运用心理疗法的医案不胜枚举,并且千奇百怪。以下二例即可作为代表,以飱读者。

  唐朝时,京城里有位医生,人们已不能记起他的姓名。有一位妇人随丈夫来到南中,她曾经误吃了一条虫子,老是疑心这虫子还在体内,最后她真的久疑成病,找了无数的医生,就是治不好。于是请了这位医生为他诊治,医生一问病史,就知道她为何患病。在妇人周围的人中,医生找到一位与她亲近且慎重的人,事先告诉她说:“我现在给她服药让她吐泻,你用盘盂接着吐泻之物。当她吐的时候,就说看见有一小虾蟆逃走了。但是你万万不能让她知道你是在诳骗她。”她的这位奶仆遵从医生所言,妇人的病果然被彻底根除了。

  另一医案讲的则是医生赵卿。有一少年,眼中常见到有一小镜子晃动,请赵卿给他诊治。赵卿和少年约好,说第二天清晨用生鱼片来招待他。少年如期赴约,来到赵卿家中。少年被引到屋里,赵卿让仆人告诉他先耐心等候,不要着急,等客人离开后就来见他。不一会儿,仆人在少年面前设上一台子,上面仅放了一瓶芥醋,没有任何其它的食物,也不见赵卿出来打个照面。少年就这样干坐着,一直等到将近日落时,赵卿还是没有出来。这时的少年已饿得饥肠辘辘,又闻到醋香,不由得轻轻地啜了一小口。过了一会,他又喝了一口,少年顿觉胸中豁然开朗,眼也不花了,惊喜之下他把瓶中的醋一饮而光。赵卿知道他把醋全喝光了,这才走了进来。因为喝光了醋,少年很觉惭愧,并向赵卿致谢。赵卿说:“你以前吃了太多的生鱼片,因为佐餐的酱醋放得不适量,还有鱼鳞留在胸中,所以你会眼花。刚才之所以为你准备了酱醋,是想当你饥饿时,你一定会把它喝下的,它果然治好了你的病。说请你用餐,只是权谋之计。现在你可以回去吃饭了。”赵卿有很多象这类有趣的治病案例。

  (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注:《北梦琐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宋代的孙光宪著。本书记载了晚唐武宗以后下迄五代的史事,包括朝野佚闻、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研究其时文史者的重视。 

  许裔宗的医术很高超,人称神医。他没有任何要著书立说的意思。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医术都记载下来,留给后人呢?” 许裔宗说:“医就是‘意’呀,它完全取决于人的思维和考虑。而脉候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古以来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看病时,要准确地号出脉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种疾病都有针对此病的药物。如果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所谓药到病除。如果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就难以找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多用几味药。这就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却出动大批人马,大范围地进行包抄围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这样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象的深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所以我不能著书立说。”

  如今,有些人去看中医,没有把病给治好,就会认为中医不行。从神医许裔宗对脉象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名医与一般医生的一大区别就在于这看起来简单的把脉。脉把不好,病也就难治好。看来看中医还得去找那真正擅长号脉的医生才行。

  〖原文〗许裔宗名医若神。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玄,甚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唐·;胡璩《谭宾录》) 

  三国时,有一次神医华佗去看一郡守,恰逢郡守得了重病,郡守就请华佗为他诊治。诊治完毕,华佗退了出来,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常见的病不同,有淤血积在他的腹中,应想法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才能治好他的病,不这样的话,他的性命难保。你能将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所有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会写封信来斥责他,从而将其激怒。”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的一切错事,全部告诉了华佗。华佗根据郡守儿子所言,留下一封痛斥郡守的言词激烈的信,郡守读信后,勃然大怒,派捕吏去捉拿华佗。捕吏没能捉到华佗,使得郡守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他吐出一升多黑血,从此他的病就痊愈了。

  古代的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对现代医学来说往往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古时的中医多是修炼的人,有特异功能,他们看病时能看到疾病的本质,所以治疗手段自然独具一格。

  (资料来源:《独异志》) 

  文挚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他精通医术。在《吕氏春秋。至忠篇》中就有一则关于他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用激怒病人的手段治愈齐闵王的忧郁症的记载。

  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愈后,必杀我无疑。”太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激怒了大王,我一定会被杀死。”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会以死来向父王求情以保全你的性命。”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说:“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一治吧。”于是他与太子约好诊期。文挚故意不守信誉,失约没来,只好约了第二次,他又没来。又约了第三次,第三次他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屡屡失约,甚感恼怒。没想到,文挚突然来了,鞋也不脱,就直接上到齐王的床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情如何。齐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又用更重的言辞再次激怒齐王,齐王气得大吼一声,坐了起来,这一怒治好了齐王的病。正如文挚所预见,他最终被齐王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